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05-06 17:15陈建
现代经济探讨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征程高质量

陈建

内容提要:中共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居于核心与关键地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基于中国积累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现实,而进行的战略部署。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也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新发展理念引领性、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联动性、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等新内涵,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有待进一步培育等难点,基于此,应以中国式经济治理现代化、以中国式科技现代化、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作为实践方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 引 言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尽管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提法是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但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开始实践和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如在十九大等重要会议上均进行了相关论述,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等。这也表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经济由“速度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必然举措,也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新任务的重要实践方案。党中央如此重视高质量发展,主要在于中国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显著优势,而且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也迫切要求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如西方大国实施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民美好生活诉求日益强烈等因素都迫切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高质量发展是包括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核心和关键位置,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实施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新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既有党的中心任务,也有系列新的具体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这就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内涵特征,如赋予了凸显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性、赋予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联动性、赋予了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等新内涵,这些新内涵也使得高质量发展凸显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共享性、自立自强性、高水平安全性、高效率性等新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内涵特征,这些内涵特征是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主要特色的内涵特征,是总体性、本质性、方向性的内涵特征,正是基于此,才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新内涵新特征。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向。

1. 赋予了凸显新发展理念引领性的新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内涵和特征,如凸显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性。对此,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也有相关论述:“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凸显新发展理念引领性的新内涵,这种新内涵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凸显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第一动力支撑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科技创新,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应进一步重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之所以科技创新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基于如下原因:首先,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如科技创新可以提升企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改进企业运行效率、改进产品生产设备、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从而达到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其次,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变革,使得其能够适应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最后,强调创新能够激发整个社会的发展活力,从而形成鼓励创新、乐于创新的氛围。同时,这一新内涵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

二是凸显协调发展性。中共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现实却是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差距,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凸显,要想实践好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就赋予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更加凸显协调发展性的内涵特征。因为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也能够促进各区域间的福利、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而且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然对中国经济各区域的经济布局优化提出新要求、新任务。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协调发展性的新内涵,这一新内涵也是其在实践中新特征的表现。

三是凸显绿色发展性。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筑牢绿色发展底色,这就赋予了中国在推动各类产业、各行业、各区域、城乡等的发展中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超越了传统工业文明,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而且绿色发展性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也是其新特征。

四是凸显高水平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诞生至今,一直都强调开放对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此,中共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表明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也是其新特征。之所以在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更加凸显开放性,主要基于如下原因:首先,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伟大成就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必须持续推进下去;其次,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供给所有产品,有必要通过开放发展互通有无;最后,开放发展有助于各国在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中国科技创新,在学习借鉴中进行消化吸收,进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五是凸显全体人民共享性。中共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应进一步彰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但是如何来彰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导向性呢?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既是目标,也是路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全体人民共享性的新内涵,这一新内涵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中国特色。这种新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更加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依靠人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依靠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更加强调全体人民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为此,要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生活品质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提升,从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尤其是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能够发挥好公有制经济在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陈健,2023);要坚持共享理念的指导,实现既能促进人民共享各类资源,又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更加鲜明”(刘伟和陈彦斌,2021)。这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新发展理念引领性的新内涵。

2. 赋予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联动性的新内涵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问题,走出一条既能落实好高质量发展,又能确保国家总体安全、高水平安全的中国式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实现自立自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只有在经济上实现高质量自立自强,才能有效应对西方大国的经济封锁,也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自立自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表现得更为重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了实现经济自立自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下新内涵,这些新内涵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更加重视科技的自立自强。只有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更加凸显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特征。第二,更加凸显实体经济的根基作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也是抵御外部风险的压舱石。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更加注重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更加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供需的自立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西方大国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看到中国的崛起必然会进行遏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更加重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二是强调国家经济安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想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维护好国家的经济安全。对此,中共二十大报告也有相关论述:“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维护海洋权益,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之所以重视国家经济安全,主要在于尽管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世界仍然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安全隐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如果中国不重视经济安全问题,极有可能会在一些关键领域存在受制于人的问题,影响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凸显国家经济安全性的新内涵,这种新内涵也是其新特征,具体表现在:其一,凸显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的问题,新征程上由于世界的不安全性增多,会更加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其二,凸显国家国防工业的安全性和稳固性。新征程上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想顺利推进,必须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其三,关系国计民生的资源等初级产品的供给安全。资源的供给安全是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如实体经济、国防工业等的发展都需要资源等初级产品的供给,但是如果在资源领域受制于人,必然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3. 赋予了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的新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彰显效率,也彰显公平正义,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此,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不仅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相关论述,也强调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的新内涵,这种新内涵使得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高效率、公平性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凸显集约型的高质量发展,注重创新驱动和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实现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匹配,从而在凸显高效率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优美环境、高质量产品等方面的诉求,并进行了系列顶层设计,如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二是更加重视提升各类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重视各类产业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集团,并进行了系列战略部署,如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2023年国资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的通知》。

三是更加注重提高要素质量、拓宽要素范围和提升要素的精准匹配度。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要素的供给质量,注重发挥数据等新科技要素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系列战略安排,如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的发布,中共二十大强调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22年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四是更加凸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导向性。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更加凸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本质要求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升人民收入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从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如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通知》的发布、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这些内涵特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的新内涵。

三、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逻辑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要想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把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厚的理论逻辑、鲜明的历史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

1. 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经济高质量发展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逻辑。“高质量”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话语,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体系中尽管没有关于“高质量”的明确论述,但是也有质量相关论述,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有关于“标准质量”的论述:“每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提供标准质量的该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直是强调在经济实践活动中要有质量要求、质量标准,而且马克思主义关于高质量的要求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如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处理好积累与消费、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等的关系,这其实就是要注重发展质量;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些论述都内含要注重发展的效率与质量,这些论述也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逻辑,正是遵循这一逻辑,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习近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其核心理念是新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健性、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区域经济结构的均衡性、经济发展底色的绿色性、经济发展空间的延展性等目标。第二,其实践路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供给质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支撑。第三,其战略目标是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也进行了具体部署,不仅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还强调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具体战略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总之,习近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于当前中国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对改革开放40余年的经济实践探索进行经验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成果和思想结晶,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 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逻辑,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创新,在实践中逐渐走出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经济治理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养分和深厚的实践基础,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中国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的积累,已经具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实力、科技支撑力和产业基础。其一,中国具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实力。中国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这一经济实力也决定了中国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二,中国具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力。中国科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的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在一些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夯实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三,中国具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中国具有世界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支撑,而且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持续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二是中国共产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的经济治理实践,积累了经济治理的丰富经验,能够领导好新征程上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余年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能够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济治理经验,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得两弹一星一艇、解放牌汽车、电子管计算机等成功研制和生产,而且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处理好十大关系,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关于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等论述也内含对高质量发展的强调,这些为在新征程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发展中形成了不断创新实践方案的传统,能够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利推进。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化三改造”的提出和实践,为中国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从中央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以推动,如出台和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等文件。

3. 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其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色和建立安全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必然。

(1) 适应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特征的现实需要。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对此,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也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也要求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赋予了新征程应针对还有一部分人口没有实现现代化等问题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方案,如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等现代化方面还存在差距,以及东部地区居民和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现代化水平也存在差距,这就要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契合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特征的现实必然。

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也要求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关键在于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的发展水平不高,影响人民收入水平提升,进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农业领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存在增产不增收问题;中西部一些地区产业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造成在其就业的工人收入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解决,从而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契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特征的现实必然。

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也要求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想把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落到实处,必须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发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而物质文明要想长期保持、稳步推进,必须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增强人民主动创造、乐于奋斗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目前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存在有待提升的空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契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特征的现实必然。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也要求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切实举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毛泽东提出的植树造林到习近平提出的“两山理论”,之所以如此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在于生态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产业主要是通过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进行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呼吸清新的空气,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实行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体现,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仍是服从或服务于资本家,以资本为中心的单向度、狭隘的发展。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的现实必然。

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也要求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要想实践好,必须在新征程继续坚持好中国一直坚持的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也必须在对外经贸交往中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污染产能。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要求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建立安全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必然。中共二十大报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点进行论述,但是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呢?中共二十大报告也进行了重要部署,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仅要关注产业体系的布局,还应统筹好现代化产业发展与安全问题,建立安全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但是目前中国在各类产业领域还在一定程度存在自主性、安全性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一些产业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受制于人的问题。这种问题在近年来表现得更为明显。西方大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动辄就实施技术封锁,直接影响中国企业和世界市场的循环畅通,进而造成全球产业链的断裂。如美国以促进本国芯片产业自给率为借口出台了《芯片和科学法案》,给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造成不良影响。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安全可控的自主产业体系,减少对西方大国的依赖,“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习近平,2022),而且历史经验也表明,历次科技革命都会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此,中国必须利用好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水平提升。

二是一些产业全球竞争力不高,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目标任务。中国各类产业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余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也有一些产业处于配套型产业地位,发展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存在,尤其是对西方高端产业存在依附性强等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中国产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且产业的安全还涉及百姓就业等问题,如果产业安全性不高,直接影响百姓福祉。

三是以产业兴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加强等问题。中共二十大报告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本质要求之一。基于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实践好这一本质要求,但是目前产业兴旺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联动性有待加强,有必要推动各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以产业的收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安全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必然。

四、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案

中共二十大报告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任务的走深走好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但是其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主要难点。一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治理体系有待构建。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调联动推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的效能有待进一步彰显;第二,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精准科学评估,需要相关指标体系的建构,这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三,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第四,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待构建;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二是科技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彰显。如目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度还存在不足,科技成果如何快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及在产学研一体化中如何摆脱流于形式问题,如何在产学研一体化中凸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均需要通过切实举措予以破解。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依然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农村,因为当前,农村无论是在乡村治理方面,还是在产权制度改革、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方面均还存在有待提升的空间。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表明,必须通过政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推进中国式经济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依据;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举措,为推进中国式科技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支撑;通过乡村高质量产业体系构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举措,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主要支撑。通过这些实践方案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性、引领性、基础性支撑。

1. 以中国式经济治理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想落实好,必须通过切实举措,加快推进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是打造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调联动推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其一,各级政府应致力于为各类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市场化程度高、凸显公平竞争性、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其二,还应建立能够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府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高效和全方位的现代化服务,减少服务盲点,创新服务领域,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其三,还应加快建立高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能够发挥在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四,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发挥政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建立有利于西部大开发、中原崛起等战略的进一步深度实施和融合对接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引导各类创新要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发挥科技创新、新科技革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二是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作为评价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通过把各级地方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干部考核、晋升和任免的主要指标,对于在发展中未能贯彻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造成发展低效等粗放性问题,并造成环境污染情况的官员,应建立严格的处理机制,实行党政双负责人追责制度,从而做到在根本上倒逼广大党员干部在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中能够真抓实干,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提供助力,从而走深走好中国式现代化。

三是加快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一方面,应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着力点,进一步赋予人民更多权益,打造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公平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建立高效运转的农村发展体系。同时,国有企业应积极探索员工持股计划,使得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对标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目标任务,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走深走好的关键。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应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一,加快推动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科技创新之路建设,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通过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如建立有利于在“引进来”的过程中加强对世界前沿科技企业、技术等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政策和发展环境,建立有利于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积极兼并重组世界领军企业,加大投资布局附加值大、利润高的产业的支撑体系。第二,在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发展自主权的同时,在条件成熟的自贸区积极探索自由贸易港,从而以更加开放的举措促发展、促创新、促改革,培育全球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从而推动形成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

五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向经济高质量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类产业转型升级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根据市场需求实现高质量配置,从而从根本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促进产品高质量研发和生产的体制机制,从而达到鼓励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应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设立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助力高质量产品的研发。为了鼓励这种产学研合作能够持续推进下去,国家应通过完善的政策进行倾斜支持,对于取得重大创新的产学研成果应给予重大的物质奖励。应推动在各个领域的绿色发展理念实践,建立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体系,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益。

2. 以中国式科技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以中国式科技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通过切实举措,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一,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国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担当大梁、展现作为的联合攻关机制,从而实现对原创性、世界引领性等重大技术的攻关,在这一过程中明确路线图、时间表,确保能够见实效,还应加大资金、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科研人员安心攻关技术难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二,还应形成大众创新的新格局,从中央到地方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建立鼓励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创新的支持机制。第三,加强与世界顶级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在学习借鉴中实现再创新。第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把科技创新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陈健,2022),形成各领域、各环节的创新发展。第五,发挥好新发展理念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

二是构建凸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性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具体来讲,一方面,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尽快投入消费市场的常态化支持机制。首先,进行相关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引导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迅速投入消费市场的常态化支持体系;其次,多渠道、多领域、多路径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平台,为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平台支撑。在科研成果孵化平台建设中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另一方面,还应发挥好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具体来讲,加大对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在低息、无息贷款等方面为企业产学研提供支持,引导更多的企业主体参与创新,形成主动创新、主动投入生产的新格局。

三是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人才资源在促进科技现代化方面的作用。其一,对标国际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加快世界一流创新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新征程提升中国自立自强能力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进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其二,加快“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积极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国家重大现实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着重创新精神的培育,助力实现中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其三,还应对标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建立常态化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 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必须通过切实举措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中国式乡村治理新体系,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治理保障。第一,建立乡村常态化的扫黑除恶体系,为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保障好农民权益。应在农村设立警务站、驻村警官等方式保障农村安全的发展环境,同时,建立报警迅速处理机制,这方面应通过对派出所民警进行严格的考核等的制度设计,来保障派出所民警能够积极作为。第二,建立中国式乡村生态治理新体系。如进一步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整治,推进好农村厕所革命,为农民生产生活打造充满活力、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第三,通过引入农村能人、乡贤、退伍军人、大学生等方式建立运行高效、富有活力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实现乡村组织治理的现代化。如建强村两委班子,同时,还应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之中,形成全员参与共促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第四,建立精准高效地防范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的治理体系,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陈健,2022)。第五,加大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布局优化力度,为农民享受现代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加快构建乡村高质量产业体系,筑牢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第一,农村经济要想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现代化的产业,只有根据农村的特点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才能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如通过山区农村的山这一自然优势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养殖等,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绿色农产品的需求。第二,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应进一步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从而形成统筹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协调联动的新格局;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拓宽农业产业链向纵深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构建安全可控、凸显高效率的乡村高质量产业体系。第三,建立有利于集聚各类优质资源流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中的大格局,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绿色经济,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新征程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肯定也包括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应通过各级政府设立农村经济绿色发展基金,引导农村经济朝着绿色方向发展,此外政府应督促银行通过设立支持乡村生态振兴的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方式引导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环境督察部门也应加大对乡村生态的巡查处罚力度,齐头并进多措并举助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

三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改革增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具体来讲,第一,加大农村相关领域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权制度体系。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力度,在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前提下,鼓励流转经营,发挥农业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农村闲置住宅、闲置宅基地的利用效率和流转速度,建立有利于农村住宅价值提升的体制机制。第二,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构建高质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系。应加快农村集体经济企业股份、权益等方面的确权,建立权责明晰的集体经济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农民入股农业合作社、解决农民就业、让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管理等方式调动农民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如此,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也能搞活农村集体经济。

猜你喜欢
中国式征程高质量
一个人的征程
新征程,从春天出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中国式民主
《伟大征程》文艺演出在京盛大举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以“四个强化”引领人大履职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