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训一体化支撑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与实践策略

2024-05-07 04:32孟宪彬
辽宁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研训教科研辽宁省

孟宪彬

(辽宁教育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也是如此。自建院五年以来,辽宁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引领和协同全省教科研训部门一起研究与实践,形成一体化支撑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认识和经验策略。“教科研训”是指基础教育的科研、教研、培训、评估评价工作。“一体化”是指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整科研、教研、培训、评估评价等优势资源,打破“各自为战”的格局,构建科研引领、教研支撑、培训提质、评估评价牵引以及平台赋能“五轴联动”,相互融合,优势互补,高效协同,服务支撑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体系。

一、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主线。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围绕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也要紧密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应对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健康、可持续

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国家需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应立足人的全面、长远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公平与质量并重

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在已有基础上全面提高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的盖面,使每一所中小学、幼儿园都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最大程度地消除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实现人人享受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目标。

(三)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凸显创新、超越的特质

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应通过教育观念的重构、教育系统的再造和育人功能的优化,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动改革与发展的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教科研训工作的使命任务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作为专业化的服务支撑职能部门,教科研训机构在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亟须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教科研训工作要聚焦制约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紧紧围绕转变教育观念、提升队伍素质、优化育人模式、变革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评价体系、推进数字化应用和能力提升等影响育人质量的关键领域开展协同攻坚,为教育科学决策管理服务,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教科研训一体化支撑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夯实全民素质基础为出发点,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为落脚点,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基本主线,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基础支撑,以课程教学改革为载体,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牵引,以激活教育治理体系活力为保障,以教育数字化赋能为动力引擎,促进教育内外部各要素、各环节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发展的优质化程度和水平。

区域应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确立教科研训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战”、衔接不畅的局面,消除资源局限、合力不足的弊端,整合科研、教研、培训、评估评价四大业务的优势资源,创新工作机制,打造教科研训共同体,建立一体化的区域教育发展、学校育人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模式。

(一)充分发挥科研的“发动机”作用

区域应坚持改革创新,扎根本土教育实践开展研究,着力破解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充分发挥教研的“加速器”作用

区域应树立“大教研观”,推动教研工作在理念、内容、方式和工作机制上进行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实现转型创新发展。

(三)充分发挥培训的“蓄电池”作用

区域应突出价值引领,注重问题导向,强化实践环节,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并逐步完善开放、协调、联动、融合的校长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

(四)充分发挥评估评价的“方向盘”作用

区域应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围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组织实施过程开展研究与指导,优化评价体系。

四、教科研训一体化支撑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辽宁实践

(一)建立一体化体系机制,形成服务支撑工作格局

1.建立“行政主导—业务推进—四级联动”的运行机制

学院积极对接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全省基础教育总体工作安排,调整并完善工作思路和内容,跟进配合,做好服务支撑。各部门明晰在行政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三个阶段的任务职责:在行政决策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方案;在行政决策中,协助研制政策、完善制度和评价体系;在政策出台后,引领学校、教师贯彻落实政策,推动改革实践,解决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和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广改革成果。

2.健全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职责

学院配合辽宁省教育厅研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实施方案》,健全省、市、县、校“四位一体”上下联动的教科研训工作体系,明确四级工作职责。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学院牵头做好全省基础教育教科研工作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市级研训机构负责本市教科研训工作统筹规划与设计,进行业务管理与指导;县区研训机构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中开展研究和指导;学校加强校本研训,立足实际开展经常性研训活动。

(二)研究教育政策和实践问题,服务教育管理决策

1.打造新型基础教育智库

学院参与研制《辽宁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组织专题调研培训、起草论证政策文件、组织参与督导评估监测、承办学术会议等形式,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全链条、专业化的服务支撑;研制并实施学院高端智库建设工作方案,以“小切口”做好智库建设“大文章”,创编《教育决策参考》,构建常态化决策咨询服务机制,撰写各类咨政报告与对策建议百余篇,多篇被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等部门采纳并在教育部决策类刊物上发表。

2.聚焦关键,落实“双减”

学院参与研制《关于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校内“双减”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研制《辽宁省教研系统落实“双减”工作实施方案》,从提高课堂、作业、课后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强研究指导;参与“双减”落实调研督查,助力辽宁省“双减”工作落实落地。

(三)推进课程建设与有效实施,服务教育改革实践

1.坚持“五育融合”,注重全面育人研究与指导

学院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组织教科研训部门研制《辽宁省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育人实施意见》,指导学校从内容、方法、策略、机制等方面细化学科课程育人,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组织开展德育、劳动课程系统化建构与实施、体育艺术教育中考试点等项目研究,举办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省级研训活动,开展中小学生体育艺术素养测评、艺术展演等活动,引导学校“五育融合”,整体育人。同时,在线上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2.推进课程建设与实施,注重关键环节研究与指导

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落实新课程、新课标的专题培训和研讨活动,协助有关部门研制出台《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编制《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组织研制地方课程指导纲要,指导校本课程建设,助力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持续优化;研制并实施辽宁省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主题班会基本要求和幼儿园游戏活动十项建议等32 个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以素养导向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制课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以监测为牵引,充分发挥评价的问题诊断、路径纠偏和指导改进作用;推出线上“名师公益课堂”,开展优质课例、典型案例评选展示活动,引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

3.服务学校育人实践,注重校本场域研究与指导

学院将研训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和带动以校为本的研修,研究解决学校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让教科研训工作根植于学校,深耕于课堂;启动实施“辽宁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研训实践基地”建设,遴选了首批31 个基地。省、市、县区研训部门共同管理指导,发挥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验示范和引领辐射作用,努力培育、推广一批优质学校和教育教学成果。

(四)推动研训转型创新,赋能队伍专业成长

1.加强教研领军团队建设

学院通过公开、择优选聘,优化覆盖各学科全学段的省级专兼职教研员队伍,凝聚、整合各级教研骨干力量,组建涵盖基础教育33 个学科(领域)的省级教研核心团队。同时,遴选了360 多位教学一线名优及青年骨干教师,组建15 个省级学科工作站,形成学习、研究和指导共同体。教研核心团队侧重学科政策和实践研究,配合行政部门开展调研诊断,制定相关政策,研制教研及教育教学标准与规范,创新开展研训活动,积累研训资源,指导薄弱区域和学校,引领学科(领域)研训方向,带动全省学科(领域)队伍专业成长。学科工作站协作攻关教学诊断与改进、学习资源建设、学生发展与考试评价等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探索有效策略,培育学科名优骨干教师,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2.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质量提升

学院以科研视角探索教研培训改革创新,以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辽宁省教育学会课题等省级及以上课题为载体,采取“大问题”统摄、“小专题”落实的策略,以研训人员为主体,带动一线教师,系统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难点问题,及时总结、交流、展示经验与成果,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3.数字化赋能教科研训工作

学院推出辽宁教师研修平台,设计教师成长坐标,建立发展参照,为教师终身自主学习提供智慧服务,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建有教师研修基地、互动广场、资源中心、教师档案及可视化数据中心五大功能模块,优化省域教师协同发展体系,以研训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发展从外力驱动走向专业自觉,实现个人成长与教育发展的同频共振。

(五)助推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1.助力中高考改革

学院参与《辽宁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辽宁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辽宁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及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考试方案及劳动课程评价方案的研制论证和解读培训工作,并进行风险评估;研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指南,协同组织开展中高考命题研究与培训,助力中高考改革平稳推进、顺利实施。

2.开展系列评估评价

学院配合省教育厅研制辽宁省落实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并解读《辽宁省幼儿园评估定级标准(2023 年修订)》《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参与研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细则,修订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特色普通高中评估细则等系列评估评价类政策文件;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五星级幼儿园评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评估验收、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检和特色高中评估、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等评估监测工作。

(六)实现“五个转变”,增强协同创新合力

经过五年的研究与实践,辽宁省教科研训工作初步实现了“五个转变”,即从碎片化研训,向聚焦关键问题的以项目为载体的系统研训转变;从注重学科研训,向关注课程综合育人转变;从主要面向基层指导,向服务行政决策和学校、教师、学生发展全链条支撑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攻关转变;从单一线下研训,向线上线下融合研训转变。初步形成“省级整体统筹、市级扎实跟进、县区协同实施、学校创新落实”的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共同发展的教科研训工作新格局。

猜你喜欢
研训教科研辽宁省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略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与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