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医—社”协同下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策略研究

2024-05-07 04:32
辽宁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特需教研室危机

董 巍

(辽宁省实验学校)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教育部等十二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 年)》和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均强调,要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为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向服务模式扩容,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辽宁省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心理教研室建立“家—校—医—社”协同开展工作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并于每学期初面向七至九年级全体学生开展特需学生心理筛查、班主任一对一访谈、家校生三方会谈、特需学生个体心理咨询、特需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高危学生转介等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逐一扫除模式运作过程中遇到的教师专业能力与干预专业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障碍,从关键节点入手,积累了丰富的一手数据和实践经验。

一、构建“家—校—医—社”协同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组织架构

从预防和干预的层面看,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筛查、准确识别,对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有效干预与缓解,以及对重症特需学生的及时转介与跟踪服务是三项非常重要的核心工作。在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推动下,构建“医教协同”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成为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学校迫切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同时心理教师的专业拓展也迫切需要有力的援助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畅通心理问题高危学生的救助路径。

学校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拓展心理健康服务功能的有利基础。学校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之初,就围绕师生心理健康发展与心理调适的实际需要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进而树立起“全员参与、关注个体”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并创建了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德育主任、德育学科教研室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心理教研室成员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发挥大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力量,才能切实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二、有效运行“家—校—医—社”协同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工作流程

开展全员心理筛查是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第一步。但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学生及家长对心理疾病缺乏科学认识,对专业治疗与援助比较排斥。为此,心理教研室借助班主任与学生及家长接触多、更熟悉、更信任的优势,通过班主任加大宣传力度,向学生及家长普及:心理筛查不是心理疾病诊断,更不会给学生贴标签,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直接、更有效的求助渠道,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困扰学生的个性或共性的情绪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教师向学生郑重承诺,调查结果属于个人隐私,不会公开反馈。正是因为有了前期的心理建设,全员心理筛查才得以顺利完成,排查的结果才更准确、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对预警学生进行判定与处理是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关键一步。测评数据统计结束后,心理教研室启动了以班主任为主体、心理教师为核心的特需学生三轮精准处理流程。第一轮,心理教师一对一约谈班主任,向其反馈班级预警学生的情况,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这些特需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专业的建议,同时听取班主任介绍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或面临的问题。随后,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确定每一名特需学生的访谈提纲,由班主任具体实施。第二轮,班主任对本班特需学生访谈结束后,将结果反馈给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共同判断每一名特需学生面临困扰的性质和程度,进而锁定重点关注对象。第三轮,对于重点高危学生,学校启动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心理教师、班主任、学校主管领导共同召开联合会议,商讨解决方案,向家长详细介绍转介治疗流程,协助家长尽快落实对学生的救治工作。会后,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全程跟进,提供支持和帮助。

对于无需启动危机干预预案的学生,由班主任持续关注,发现问题随时与心理教师取得联系。同时,心理教师通过心理课、团体辅导、心理活动,以及加大心理咨询室个体咨询求助渠道的宣传,鼓励学生主动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学校邀请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来校面向全体师生及家长举办科普讲座、专项培训,搭建学生、家长、教师和专业心理医生之间咨询问诊的有效桥梁。

三、发挥心理教研室在“家—校—医—社”协同过程中的引领与推进作用

(一)引领心理教师专业拓展

面对如何开展学生全员心理筛查及后续干预的问题,心理教研室第一时间开展系列联合教研,从问卷选择到施测方案制定,从数据录入到测评结果解读,从预警学生判定到召开多方协同工作会议,心理教研室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制定系列落实方案,引领与推进各校区心理教师主导落实。

(二)全程指导班主任开展心理工作

学校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心理教师,主体力量是全体班主任。如何迅速提升班主任开展心理工作的能力,是事关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成败的关键。心理教研室从心理现状筛查前的思想动员环节开始,涉及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分析、解释反馈、特需学生约谈、家校生三方会谈、重点学生转介跟踪、治愈学生返校等全过程各环节,利用班主任例会、安全工作会议、青春期学生心理疏导策略培训、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干预培训、家长会商课程学习等时机,面向班主任开展专业培训。

以问卷测评工作为例,心理教研室在心理筛查过程中就同步通过线下讲座、线上培训、心理微课自主学习、线下一对一班主任访谈答疑等多种形式,向班主任讲授预警学生问题性质与严重程度的判定标准、危机事件的预警干预策略及特需学生的处理流程等,为随后的预警学生访谈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筛查具有发现问题、提前预防、避免危机事件发生的重要作用,对预警学生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不是筛查工作的终点,面向全体学生的持续全方位的心理干预才是核心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心理教研室营造“尊重共情、观照心灵”的校园心理文化,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心理宣传栏、校园心理广播、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物化”心理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心理教研室课程包含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辅助课四部分,以学生人格塑造、学习心理、社会心理、亲子关系、生涯规划为内容,以低年段注意力训练、中年段社会情绪能力、高年段应对考试及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为亮点,建立以心理剧、拓展活动、主题探究等活动课程,心理剧社、心理报社等学生社团课程及个体心理咨询为支撑,以家校共育、教师心育课程为保障的全程系列化课程体系,全面破解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四)引领家长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受心理问题困扰比较严重的学生,其普遍家庭背景复杂,其容易产生抑郁、自责、自卑、自我放弃的情绪和念头,给心理干预带来很大难度。为此,心理教研室一方面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心态,减少家庭错误教育方式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积极通过一对一家长家庭教育咨询,以及微信转发家庭教育常识、有效策略、成功案例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心理教研室借助辽宁省规划课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家庭教育实践研究”、辽宁省教育学会课题“九年一贯心理健康视域下的家长教育实施策略研究”“心理健康背景下亲子衔接自主家庭沙龙”等开展系列研究,还创建了中小学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解决青春期亲子冲突和家庭教育问题的方法。心理教研室录制的原创居家家庭教育系列心理微课、在线讲座,被“学习强国”、辽宁省“春暖行动”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等平台推送,不仅服务了辽宁省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内的学生及家长,也在更广泛的区域发挥了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馈。

总之,学校“家—校—医—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实践探索,既是对教育部提出的“医教协同”预防干预校园心理危机要求的具体落实,也是破解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情况紧急、责任重大、专业不强、人力不足、难成合力”瓶颈问题的有效措施。当然,基于实践提炼出的课程实施体系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尤其是医社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等方面有待加强,心理教研室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特需教研室危机
海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停电“危机”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环境创设策略探讨
“危机”中的自信
特需医疗何去何从?
患者眼中的“特需门诊”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