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的路径研究

2024-05-07 12:48李莉莉
关键词:民族团结宿舍辅导

李莉莉

(新疆师范大学 a.心理学院;b.新疆心智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7)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依靠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建立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之上[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40。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以高等院校为客观环境,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培养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的各民族优秀人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多民族学生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和谐发展是多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大学生受民族团结教育的引领和影响,在认识上都能懂得民族团结的意义,但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学习、上课、参加集体活动,还是饮食起居都呈现出主要与同族别学生交往的特点,这样的民族团结是知行分离的,也无法在交往的基础上深入地实现交流与交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也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思想意识层面,在行动上落实的还不够,因此,创新实践民族团结的有效路径是十分必要的[3]。

心理学理论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中介,意志是关键。大学生民族团结作为一种心理行为过程,其内在结构主要包括民族团结认知、民族团结情感、民族团结行为三个核心要素,其中,民族团结认知是基础,民族团结情感是纽带,民族团结行为是目标[4]。因此,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就是使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协同发展,且保持一致,避免知情矛盾、知行分离。总的来说,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环境创设三个路径进行,思想教育路径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心理辅导路径面向大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实施,环境路径通过创设潜移默化的环境氛围影响大学生。

一、课程与实践: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的教育路径

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的教育路径指的是,面向大学生群体,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讲解、传授和指导,影响大学生民族团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进而促进其民族团结行为的发生。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的教育路径具体包含课程路径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

(一)促进民族团结认知的课程路径

民族团结认知包括个体对民族团结理论和实践、民族团结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等的了解和认识。由于这些内容专业性强,且有赖于对相关材料的深入解读,因此无法靠潜移默化的氛围熏陶和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对民族团结认知的培育需要依靠民族团结专业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并以课程教学为主要路径。

高校教育中涉及民族团结的课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思政课程,另一类是课程思政。前者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如高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一些地方特色课程,如《新疆地方史》等,这些课程均涉及民族团结理论、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内容。国内有些民族地区高校专门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向大学生系统讲授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等基础理论知识,解读我国民族政策,对国内外实践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等。该门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了解和把握民族发展概念,在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政策的理解力,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方面成效显著。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多民族地区高校,各门课程均承担着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政任务。因此,教师在自己所任专业课程内容中可深入挖掘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在教学中予以融入。例如,有些多民族地区高校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赏析》课程,在体育课中开设“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借此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增强趣味性以吸引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加强了各民族大学生间的了解和认同,取得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效果,值得借鉴。一些文化理论课也可以通过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来融入民族团结教育。此外,专题讲座、辅导报告、主题班会等其他教育形式,可以作为课程路径的有效补充,起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增强民族团结认识的作用。

(二)增进民族团结情感并激励民族团结行为的实践路径

教育内容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就切断了受教育者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只能获得抽象的理论知识,教育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5]。因此,民族团结教育要具有实践性,一方面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上,将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民族知识、民族交往实践事迹等相关内容融入到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所求所需,及时将正确、最新的民族团结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民族团结的空间和场域,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教育。组织大学生开展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的调研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寒暑假参与民族地区社区管理,一方面使其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可要求学生参加社会考察、“三下乡”、志愿服务、“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并将这类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实践学分的内容。唯此,才能使大学生真正走入各族群众的生活当中,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特色风俗文化,学会尊重差异,和谐共处,做到民族团结的知行合一。

除了在培养计划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内容外,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指导。引导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个人理想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结合起来,积极前往民族地区工作,自觉投入到繁荣振兴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实现个人生命价值,更能在现实中亲自感悟家国情怀,发挥其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主体作用[6]。引导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在多民族地区工作,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何种岗位,都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民族地区社会事务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引领大学生投身民族团结实践的效果。

二、辅导与成长: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的心理路径

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的心理路径指的是,面向大学生个体,针对民族团结中出现的个别问题,通过辅导、谈心、咨询等方式,进行个别辅导,以解决大学生民族团结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统一。

(一)民族团结个别辅导是群体教育的延伸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课堂教育之后,有的学生认识上仍有困惑,有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但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难以在课堂上提出,有的是在践行民族团结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调整和指导,因此在群体教育之外还需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主要采用一对一交谈的方式,实现辅导者对被辅导者的影响。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及学业导师等从事或参与学生工作的教师均可以实施民族团结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中,可运用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面质、自我表露等技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剖析,促进其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增强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涉及多人,也可以开展心理咨询的团体辅导方式,先了解矛盾双方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对对方的评价,以尽量获得客观性的信息,从中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并捕捉可能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对高校教师进行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其个别辅导的能力,提升辅导效果。

(二)个别辅导的主体可以是老师和朋辈

教师代表着权威、公正的角色,但教师往往会居高临下,对学生有威慑感,在解决民族团结矛盾时,学生有时会迫于教师的压力而表面握手言和,但问题只是看起来解决了,深层次的症结还在,这时朋辈辅导就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朋辈辅导指的是,由一些有助人热情的学生,经过专业培训,对同龄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朋辈辅导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辅导双方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可以在被辅导者遇到问题时及时、快速地提供帮助。二是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消除被辅导者的压力感。三是双方年龄相当,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态度相似,更容易达成理解和共情。基于此,合理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校做学生工作教师的负荷,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7]。

(三)个别辅导需建立顺畅的沟通条件

人际矛盾的发生主要源于误解和信息冲突。因此,创设顺畅的沟通条件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沟通既可以起到促进相互理解的作用,也可以进行沟通方式和技巧的引导和训练。沟通辅导可以使大学生学习如何积极有效地倾听、识别他人传递的信息,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会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8],学习了解别人眼中的自我,通过设身处地的着想,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

(四)辅导大学生掌握开放与接纳的人际关系处理策略

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关系到民族团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让各民族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无论是本民族同学之间还是和其他民族同学在一起,可能都会产生矛盾。重要的是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首先,让学生要以宽容的心态,正确对待发生的人际冲突。认识到人际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面对人际矛盾和冲突时应该积极地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以消除误解。其次,帮助学生学会接纳他人,承认和正视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立场、观点和结论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应该宽容对待他人,不对他人作价值判断和全盘否定,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教育学生用开放的视野看待自己的经历,将遇到的人、发生的事件都看成是自己的成长机遇,向他人学习,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与健康,引导学生适应人际环境,提高自身心理适应能力[9]。

三、涵养与熏陶: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的环境路径

环境、氛围的熏陶可以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影响。营造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可以促使大学生养成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习惯。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的环境路径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班级文化环境、宿舍文化环境四个方面。

(一)营造具有浓厚民族团结进步氛围的社会文化环境

利用公共交通设施,构建民族团结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媒体、网络和城市公共设施上,广泛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例。充分利用地铁、公交车站的宣传栏,以简短、突出、形象的文字和图画手段,迅速而有效地传递民族团结信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契机,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月”,调动各族群众相互走动、互通有无的积极性,充分营造民族团结的社会文化氛围[10]。

重视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和谐睦邻关系[11]。重视在互嵌式社区中的基层活动组织,鼓励各族居民参与和融入社区文化,为更畅通和高效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生活基础。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机制,将基层文化建设、基层社会服务、基层公益事业等内容落到实处;通过开展社区环保、义务劳动、邻里互助、社区文体活动等,让全民参与并合作[12],营造各族居民和谐相处的社区居住文化。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将持续处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中,受到父母、亲人、家庭的感召,能更好地将校园中所获得的民族团结认识、思想、理念运用于生活实际。

(二)营造具有丰富多彩民族团结活动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拥有相对较多的课余时间,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高校应充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于其中,使大学生在参与和享受校园文化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民族团结意识。

1.举办具有多民族特色的文艺活动

民族地区高校汇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因地域不同,而拥有不同的习惯、习俗和地域文化,为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通过开展诸如开学典礼、校园歌手比赛、毕业典礼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艺的舞台,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实现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尊重、欣赏,创造相互交流学习的条件,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师生的情感,形成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和谐校园文化。

2.开展能够促进各民族学生团结合作的比赛活动

高校可以开展诸如辩论赛、篮球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合作,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体验集体荣誉感。既能够避免民族团结教育的生硬性、说教性,还能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互动、合作、融合,充分展现多民族大学生风采,促进相互学习,在全面提升大学生能力的同时,融入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3.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庆典以促进民族团结

在中华传统节日,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13]。高校可组织各民族师生在特定节日一起制作食物,一起分享食物,以拉近心理距离,增进友谊。可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具有节日特点的歌舞、宣传庆祝活动,邀请各民族师生一同参与和观看,增强集体凝聚力。举办传统节日庆典可以增加各民族师生相互了解的机会,促进交往交流与交融。

4.挖掘校史资料和档案,通过参观和展览进行个性化教育

多民族地区高校大多积累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校史资料,这些资料凝聚了先辈们在学校发展历史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也是各民族校友共同团结进步的写照。充分利用校史资源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可行性[14]。充分挖掘档案馆中关于民族团结的声像资料、文献资料、纪念品等馆藏,弘扬民族团结奋斗精神。充分发挥校友文化的激励作用,通过校友讲坛,讲述前辈、师长在多民族地区工作的生命历程,分享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的成绩,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三)营造互助、互学、友爱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是高校学生组织的基本形态,是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大学生学习活动和人际交往发生的重要场所。通过班级制度建设,科学组织班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有效进行班集体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优质条件,以便促使其全面发展,在促进民族团结的目标上,高校班集体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班主任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与辅导员相比,班主任所负责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较多,能够详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引导、学风建设、班级事务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学生相比,班主任是师长,是学生学习发展和职业选择的引领者,能够运用自身经验为处于迷茫状态的学生指引方向。班主任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对学生发展和班级建设效果具有直接影响[15]。以班主任为中心,建立教学教育联动机制,为扎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奠定基础。

2.发挥集体活动的凝聚作用

集体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有效工具。在班集体建设中,教师需要对集体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使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以满足其成就动机;另一方面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情感的流动和友谊的建立。通过集体活动,使各民族学生融入到班集体中,为集体荣誉而努力,既能增强集体凝聚力,又能体现集体效能感,从而实现民族团结。

3.利用班团一体化建设,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充分发挥团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通过班团组织,借助学生干部的力量,激发大学生讨论和实践民族团结的自主性。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增进对民族团结意义的认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收集各种民族团结素材,从中挖掘主题,并进行宣讲,能有效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正面鼓励和强化学生中的民族团结事例,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信心,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四)营造温馨、和睦、相亲相爱的宿舍文化环境

高校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另一重要活动场所。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宿舍是各民族学生近距离交往的场所,因此也是民族团结发生的重要空间[16]。目前,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均采取多民族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机制,并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融入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

1.宿舍作为各民族学生的居住空间,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增进情感联系

宿舍是大学生休息的场所,是大学生放松自我的理想地方,也是业余爱好、兴趣得以施展的重要阵地。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待在寝室的时间不短于8 小时[17]。已有研究还发现,大学室友是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最愿意分享心里话的倾诉对象。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回忆,自己在大学期间最重要、最亲密的人是室友。大学宿舍承载了大学生共同的经历,在这里他们分享难忘的事件,互相安慰遭遇的不幸,借此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基于此,良好的宿舍氛围,良好的宿舍文化,是大学生获得情感支持的有效途径[18],借助情感的诉说与表达,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良性发展,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有利于塑造同宿、同学、同乐的民族团结校园文化。

2.宿舍作为各民族学生的交往空间,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集体凝聚力

宿舍文化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都是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对话、行为互动而形成的团体氛围和行动规范。这种氛围和规范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每一个团体成员,使宿舍文化氛围不断得到强化。由于宿舍成员来自不同的省份,受各自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各有不同。开展宿舍文化建设,宿舍成员通过一起制定宿舍文明公约,共同完成宿舍装饰、物品摆放、内务整理等,使学生学会沟通,促进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增进学生对宿舍的情感认同,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有助于民族团结[19]。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宿舍评比活动,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3.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养成互学互助的学风

宿舍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已有调查研究发现,随着高校宿舍条件的改善,大部分学生平时学习的场所以宿舍为主,尤其是大多数平时作业都是在宿舍完成的;考研的学生反映,虽然白天会在图书馆或自习教室学习,但回到宿舍后,也希望有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优良的学习氛围,宿舍成员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学习成绩能够显著提高。此外,宿舍成员的相互影响还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上。一旦在宿舍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生有了抱负远大的人生目标、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真诚友爱的人际氛围,就会显著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效能和人格成长。

四、结语

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就是使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协同发展,保持一致。面向大学生群体,采用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的教育路径,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讲解、传授和指导,影响大学生民族团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以课程路径和实践路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团结认知,增进民族团结情感,激励民族团结行为;面向大学生个体,通过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的心理路径,以辅导、谈心、咨询等方式,进行个别辅导,解决大学生在民族团结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统一;针对行为养成的环境条件,创设社会、学校、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文化环境,营造具有浓厚民族团结进步氛围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丰富多彩民族团结活动的校园文化环境,互助、互学、友爱的班级文化环境和温馨、和睦、相亲相爱的宿舍文化环境,促使大学生养成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习惯,实现对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全面塑造,促进知行合一。通过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环境创设三条路径,使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协同发展,保持一致,能有效促进民族团结的知行合一,进而通达民族团结教育总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宿舍辅导
热得快炸了
民族团结之歌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一个都跑不掉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