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高校安全教育实践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2024-05-07 12:46张路方丁玉山王丁陈
高校后勤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大学生课程

张路方 丁玉山 王丁陈

“互联网+教育”的高校安全教育实践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张路方 丁玉山 王丁陈

[北京师范大学保卫处]

“安全”一词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共出现了91次。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意义重大。分析高校传统安全教育现状与“互联网+教育”的特点,探寻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新思路,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对象进行实践研究。经过对比近三年开展安全教育的课程学习、知识掌握以及学生反馈等情况,初步证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安全教育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安全教育;互联网+;教育实践;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开展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保障。[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以网络为主体的“互联网+”概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改变,“互联网+教育”模式也给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一、高校安全教育现状

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安全事故发生率与高校大学生犯罪率仍处于高位,高校安全教育的效果不容乐观。[3]

(一)安全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高校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涉及安全方面的问题极易形成网络舆情,继而对学校产生负面影响,对于高校而言“安全问题”无不重视。但在日常工作中,有的高校仍然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思想,主观上通过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而忽视了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安全教育是通过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其效果虽不如直接禁止学生去做某些事情那么直接有效,但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安全问题的预见性与主观能动性。同时,有的高校认为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有十几年的素质教育经历,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因而没有对大学生再进行专门、系统的安全教育。

(二)安全教育工作缺乏时效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普通高等院校应当将开展安全教育纳入到常规工作中,并作为教育教学整体工作的一部分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4]而在实践过程中,有的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上仍是被动状态,多是机械式执行上级安排部署,缺乏工作主动性,没有形成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仍以传统的交通、消防、防盗等安全知识和案例为主;而对于电信诈骗、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等大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不够丰富。在安全教育开展形式上,仍以较为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和讲授为主,而安全教育的内容往往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安全教育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安全教育工作体系不健全

受到学科发展、学生就业等因素影响,大多高校专注于学生的专业课程方面的教育,没有对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个别教师认为安全教育是学校行政部门的工作与自己讲授课程无关,没有正确认识安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错失了将两者统筹兼顾的机会。虽然国内一些高校已经陆续开设本科生安全教育通识课,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选课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分,并不是本身对安全教育课程感兴趣。大部分高校开设通识课、举办安全讲座等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的保卫部门负责牵头,宣传、学工、网信等部门联合开展工作。由于各部门主要职责范围不同,人力资源有限,并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安全教育,加之安全教育是一项多学科、多方面的工作,仅仅依靠行政部门的力量是不能较好地承担此项工作。

二、“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载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教育的学习形式和资源、学习体验和效率、服务模式和保障进行持续创新优化,以此构建智能时代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育体系。从现阶段看,“互联网+教育”并不是教育的互联网化,其本质仍是技术为教育服务而非技术控制教育,互联网技术介入并参与传统教育领域工作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各高校应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安全教育融合发展,推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智慧化、智能化,探索“互联网+”高校安全教育的新阵地、新模式,实现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转型升级。

(二)“互联网+教育”的特点

1.教育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学生也可以接受到优质课程与资料。通过中国大学MOOC、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等优质在线学习平台,大学生可以轻松地学习到千余门国家精品课程,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和个人兴趣选择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互联网+教育”模式也为加强各院校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各院校教师可发挥各自优势,在网络平台上互相分享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精品课程。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各类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了传统教育受时空限制的壁垒,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2.教育形式开展更加多样。“互联网+”时代创造出了一种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知识喷涌的新式学习环境。[5]基于这一环境进行启发式与灌输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相较单一的理论讲授,更容易吸引当下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慕课、微课等网络课堂,学习强国、网易公开课等专业学习APP,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流工具。这些网络学习工具使用的便捷性、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学生只要通过移动网络和设备,即可根据个人的情况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图书馆等传统的教育活动场所。

3.学习的内生动力更足。与义务教育相比,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模式受到环境和氛围等变化影响而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大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规划学习的时间和感兴趣的内容。一些学生面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压力,并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爱国教育等综合素质教育学习,而“互联网+教育”可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也为一些高校开展这类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丰富的资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碎片化的学习形式使得学习过程更为简单、灵活、有趣,吸引学生对于一些素质教育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三、“互联网+”大学安全教育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于 2018 年开始采用“互联网+”安全教育方式,通过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中设置前置安全教育课程、安全素质测评、专题学习等形式,实现大学新生安全教育的全覆盖。

(一)安全教育学习情况

2019年新生安全教育共计开设线上课程56门,有2325名新生参与了课程学习,课程学习完成率为 83.71%,有2193名新生参与了考试,考试通过率为 99.95%,平均成绩为 96.7 分。2020年新生安全教育共计开设线上课程107门,有2047名新生参与了课程学习,课程学习完成率 77.23%,有1850名新生参与了考试,考试通过率为100%,平均成绩为 96分。2021年新生安全教育共计开设线上课程117门,有2140名新生参与了课程学习,课程学习完成率为 76.21%,有1837名新生参与了考试,考试通过率为99.95%,平均成绩为 91.6分。通过连续三年数据,安全教育课程整体学习情况较好,随着课程数量与试题难易程度的提高,考试平均分虽略有差异,但均达到优秀水平。

(二)最受学生欢迎课程情况

2019年,根据学生对于课程访问量与点赞统计,“人际交往安全”“国家安全与安全文“交通与户外安全”等方面是学生主要关注的内容;2020年,从课程总访问量可以看出,学生在“国家安全与安全文化”“人际交往安全”“防人身伤害”等微课的访问量较多,从课程点赞数可以看出,“身心健康”方面的内容更受学生欢迎;2021年,“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微课更受欢迎,学生的点赞数相对较高。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人际交往安全、身心健康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安全知识内容更感兴趣。

(三)安全知识掌握情况

2019年,学生在回答防财产侵害、人际交往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题目时错误率最高;2021年,学生在《溺水自救篇》《传染病来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扑救初起火灾的原则》等微课考题出错率较高。从2022年学生结课考试作答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在外出及旅游安全、求职安全和回家及返校安全等方面知识掌握较好,防范诈骗、国家安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较为薄弱。通过学生的考试情况可知,人身、财产、消防等安全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的安全问题,但错误率相对较高,仍需注重夯实这些基础知识。

(四)安全教育反馈情况

2019年,有2050 名学生自愿参与调查问卷,其中 84.24%的学生表示通过安全微课的学习对平安入学很有帮助;99.41%的学生都表示通过学习了解了更多的安全知识;其中, 85.07%的学生表示很喜欢安全微课的学习方式,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更多的安全知识。2020年,有86.91%的学生认为本次学习对自己的安全意识很有提升,表明安全教育可提升安全意识;61.08%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很容易发现身边的危险。2021年,有1718名同学自愿参与了调查问卷;有 97.49%的学生认为本次学习对自己的安全意识提升有帮助,有 80.38%的学生认为通过本次学习掌握了更多安全知识;有 94.7%学生通过学习后,希望之后还有机会系统学习更多安全知识。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安全教育课程的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线上开展教育的方式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1]李福华.论党的教育方针及其在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的主要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 (03):66-71.

[2]阮荣龙.我国高校安全教育问题研究——以浙江D高校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3]林建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闽江学院学报, 2021(06):105-111.

[4]杨得志.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5]周文静."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大学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