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生态农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4-05-07 20:54崔向冬
园艺与种苗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辽宁省农场

崔向冬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沈阳 110031)

2021 年起,国务院、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相继发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均提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打造一批生态农场样板”,将生态农场建设列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之一。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向绿色生态农业转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本地化特征,顺应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三是有利于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发展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因此,该文基于辽宁省生态农场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响因素,并给出了相应建议,为辽宁省生态农场建设建言献策。

1 辽宁省生态农场建设的发展现状

生态农场是围绕“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先进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为支撑,从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拓展生态农业的多功能性,探索现代农业系统工程。把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相结合,发展农业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体系。辽宁省在我国东北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是北方地区难得的近海省份之一,地形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农业技术应用和基础设施较好,适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理应推动生态农场建设。故辽宁省在北方地区率先开展生态农场建设,积极主动与部级对接,组织市县开展评价工作,初步建立生态农场建设工作体系,遴选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市场主体和生态技术模式。2 年来,基本形成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种养结合等多种类、多模式生产经营,优质农产品涵盖水稻、海参、河蟹、肉牛、肉鸡、樱桃、蓝莓、南果梨、草莓、榛子、菌草等十几个品类。

同期,辽宁省有17 家农场主体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在北方地区省份排名第1 位,在全国位居前列,另有60 余家农场储备。其中种植12 家、养殖3 家、种养结合2家农场,注册资金总计约3.4 亿元,农场总面积约0.98 万hm2,种养植面积约0.84 万hm2,总收益年约7.5 亿元。从农场规模上看,总面积超过666.67 hm2有6 家,少于66.67 hm2有3 家。从经营主体上看,龙头企业14 家、合作社3 家,企业负责人“年轻化”。从农产品认证上看,绿色食品认证累计大米约4 万t,南果梨3.75 万t,软枣猕猴桃、樱桃、蓝莓等果蔬约2.27 万t,鸡蛋1 500 t,即食海参200 t,榛子750 t,脱水蔬菜679 t;有机产品认证累计大米4 000 t,稻谷约3 000 t,海参985 t,蓝莓120 t,果蔬68 t。从生态技术上看,种植类应用肥料高效利用、机械化植保节水,果蔬农业开展现代设施种植技术,大田作物开展“稻蟹”综合种养、秸秆综合利用、生物质腐熟堆肥等技术;养殖类应用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海产品玻璃钢裱糊池壁抑菌、海洋牧场数字化养殖等技术。从生产管理上看,通过生态农场建设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改善了农场周边生态环境,规范了农场的日常管理,还提高了农场从业人员素质,使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从全国横向对比上看,辽宁符合北方地区生态农业及农产特征,生态农场规模中游、投入产出效率一般、种养结合类较少,与国内“长三角”地区农场建设还有差距。

2 影响生态农场建设的主要因素

2.1 思想认识因素

开展生态农场建设是“十四五”以来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新兴一项,农场主具备生态思想、主动施行绿色循环农业的较少,尽管辽宁省生态农场数量逐年增加,但参与主体数量在全省农场中的占比还很小,存在很大提升空间。此外,受制于地方政府对生态农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基层一线农业推广力量薄弱,促进工作的有效措施还不多,缺乏长远目光和品牌效应带动的后续效果。

2.2 产业引导因素

目前看,辽宁省生态农场种植类较多,产业模式单一,“三产”融合度低,导致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但因为在种养殖中采取生态技术,造成成本较高。生态农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初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上出台相应的帮扶措施,对接生态农场主体发展需求,引领其发挥在产地环境生态循环、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提升、市场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2.3 建设管理因素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在全国建设1 000 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 000 家地方生态农场”。随着后续生态农场建设工作推进,辽宁省也面临着规模化建管问题,需要对前期授予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场进行“进出制”,开展周期复评,有效实施监管作用。另外,从农场自身出发,则缺少经营管理人才储备,缺乏专业技术与管理方法的运用。

3 辽宁省生态农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生态农场评价体系

目前,生态农场建设处于发展期,需要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应主动作为,引领辽宁省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发展。构建生态农场评价体系,是从组织上进行科学评价、跟踪监测和指导服务,开展生态农场建设标准、评估及认定工作。所以,生态农场评价是生态农场建设的重要组织途径和实施载体,不仅衔接国家大政方针,纵向上作为遴选推荐的重要依据;还可深挖辽宁省绿色生态农业潜力,横向上突出本地化特征,宣传优质产业产品;且有利于适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发展完善辽宁省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规模化,带动辽宁省生态农场建设。

3.2 拓展产业结构,强化经营管理

应以生态农场为重点,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探索构建化肥农药减量、畜禽粪污降污、田间减排固碳等低碳环保扶持发展政策,加快技术优先推广、金融优先支持、服务优先保障等措施。农场则要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地区实际特点,合理规划建设愿景,完善配套设施及服务,实现功能分区,加大“三产”融合力度,做到统筹实行。发掘基层农场管理和农事从业人才,对农场进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减少人力成本。强化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完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从而增加收益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3 注重监管指导,加大宣传力度

应完善省级农场数据库,强化生态技术指导,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投入品减量、田园生态系统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加工及节能低碳收储运等生态农业技术,形成一批技术模式。同时,构建生态农业监测体系,督促生态农场建立台账;加强跟踪评价,对生态农场化肥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地膜回收利用等情况进行定期核查;对农场水土环境、农产品质量开展定期抽测;对主体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责任履行等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要在宣传合作上下功夫,利用好“国家级生态农场”荣誉,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扩大生态农场影响力,加大生态低碳理念宣传,树立生态农场品牌形象,引导农场主及大众了解生态农业,积极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建设更多优质生态农场。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辽宁省农场
农场假期
农场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一号农场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