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真学”课堂,提升道德修养

2024-05-07 05:20周小红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真学环境教育道德修养

周小红

【摘要】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缔造“真学”课堂,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以环境教育为切口,通过情境载体和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真探究、真学习,在“真学”中自主提升道德修养,培养环保意识与法治观念。

【关键词】“真学”课堂;道德修养;环境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课程,也是最为关键的思政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道德滋养法治,运用法治促进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是立人的根基。环境保护是学生必备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我们应当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能力,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与成长规律,避免空洞地说教,防止教学“假、大、空”,要善于运用事实性内容和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真探究、真学习,让学生获得真实感知与真切体验,在“真学”中自主提升道德修养。“真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思维灵动。“真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激发,内在潜能得以完全释放,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建构,实现自育。本文以“清新空气是个宝”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以环境教育为切口,缔造“真学”课堂,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一、情境载体,燃情诱思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以情境为载体,使教学富有直观性与情感性,要调动学生感官,给予学生真实感知,要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

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环境保护要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好学生环保意识、环保能力与环保习惯。小学环境教育要坚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不能光靠教师的讲授去灌输,而要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做中学,让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体验中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掌握环保方法,形成环保习惯。保护环境的道德修养培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历练,需要学生自己去“真学习”,在丰富的环境实践活动熏陶和浸润,需要学生去经历、感受、感悟和提炼,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去行动。

“真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当以真情境为载体,在真实情境中学,围绕真实问题学。创设真情境是“真学”课堂的前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环境教育,我们可以利用现实世界中的环境问题,借助学生身边的环境事例,构建一个具体形象的真实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诱发学生思考疑问,催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中,笔者首先采取猜谜导入教学,引出“空气”话题,接着,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两张本地市区的晨景照片,一张是空气清新时的场景,一张是雾霾天气的场景。学生观察并猜一猜是什么地方?说一说照片中的场景各是什么天气拍的?第二张照片为什么会雾蒙蒙的?真实的场景,直观的感知,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形象的图片,现实的问题,自然引出“雾霾天气”“空气污染”两个概念。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雾霾”的好奇,诱发学生对空气污染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价值、污染的原因、危害、防治”等问题的探究欲望。

二、真实案例,以案说法

法治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可以促进道德,道德可以护航法治。环境保护既涉及道德问题,也涉及法治问题。大部分教师在环境教育时少不了给学生讲授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用规章制度去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法律法规都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借助真实案例引出法律法规,组织学生围绕案例内容进行讨论,运用具体事件进行以案说法,在真实案例中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具有真实性,其优点是真实可感、具体生动、直观易学,可以避免教学抽象化,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理解。以案说法可以与故事结合,采用故事教学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编成故事,用真实的故事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中理解法律法规,提升法治观念。

故事化案例教学利用了学生喜好故事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活动参与度。故事化案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辩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交锋,激励学生批判质疑,起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案例教学避免了教师“独唱”,变成学生“合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学生的思路被打开,达到凝心聚力的功效。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常给学生提供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助力学生理解法律法规,渗透法治观念。例如,“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中,在教学“是什么污染了空气”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工业污染”“工业污染防治措施”,笔者没有给学生进行枯燥的讲解,而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当地一工业企业防尘案例。然后围绕真实案例展开学习讨论,组织学生对建筑施工中渣土车无遮盖等违规现象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了解密闭、围挡、遮盖、清扫、洒水等防尘措施。身边的真实案例,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给学生真实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理解。

三、亲历实践,见诸于行

在实践面前,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道德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躬耕践履,体验感悟。教师千讲万讲,不如让学生动手去做,不如让学生在挫折中磨炼。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做到知行合一,付诸行动。教师要多设计一些道德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给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实践过程,做行动的巨人,将认知见诸于行。

譬如,在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验到“空气的重要性”,笔者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个是“憋气游戏”:让学生用手捂住口鼻,屏住呼吸,比比谁的憋气时间长,有了切身感知體验,对空气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还有一个是“蜡烛熄灭了”:点燃蜡烛,用玻璃杯盖住,不一会儿蜡烛就熄灭了。让学生动手实验,亲眼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到氧气的重要。在教学“是什么污染了空气”时,笔者布置学生在课前分组调查,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街头采访等多种形式,去探寻空气污染源,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危害。学生在充分而深入的实践体验中,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环保小卫士在行动”环节,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如何保护和净化空气,制定“清新空气保护计划”,设计环境保护标语,布置学生在周末走街串户进行环保宣传。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环境知识与环保技能外化于行,在行动中潜移默化地得以内化,提升了环保意识与环保能力,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四、生活磨炼,内化升华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环保品行的形成,不能只靠书本知识,不能只靠课堂教学,道德修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真正形成关键能力和高尚品格,则需要接受生活的磨炼,接受日月的洗礼,需要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逐渐内化和升华。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教师要让环保教育回归生活,把学生放归生活,要引导学生到生活、自然中去考察、宣传、应用,要在日常生活中改变自己和他人的不良行为,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是磨炼和造就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实践性、长周期的作业,将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环保项目化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提升思想境界。例如,“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中,笔者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研究项目:烟花爆竹的燃放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设计研究方案,深入生活实践。他们查阅资料,走进环保局,了解烟花爆竹的成分以及燃放后对环境的危害。明白了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后,各小组还撰写了研究报告,提出了用手持礼花、电子烟花等替代烟花爆竹的建议。

“真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真问题展开真探究的过程。让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真学”理念,引导学生在真实践、真体验、真理解中建构道德知识,形成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苏竞芳.小学道德与法治整合生活元素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26).

[2]葛俊鹏.农村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11).

猜你喜欢
真学环境教育道德修养
神回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从“余数”探秘中指导学生“真学”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渗透爱国教育 教学“真学”历史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