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民歌的传承价值与当代发展

2024-05-07 10:07刘佳隽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4期
关键词:号子黄河流域民歌

刘佳隽

民歌是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一种音乐形式,承载着百姓的厚重情感,是地方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黄河流域民歌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几千年来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相对于其他音乐形式来说,民歌多用当地方言,旋律简单、朗朗上口,传唱度高,对弘扬地方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河流域民歌的传承价值

黄河流域民歌是黄河流域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结晶,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实践。黄河流域民歌的取材范围广泛,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料。黄河流域民歌具有丰富的传承价值。

第一,黄河流域民歌的传承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黄河流域民歌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承担着黄河流域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黄河流域地域广阔,民歌也有着多种表现形式。比如“花儿”是最能体现黄河上游地区民族文化的一种民歌。“花儿”既有独唱形式,也有对唱形式,曲目十分丰富,节奏上多以“强弱弱”三拍子居多,这种节奏形式既便于记忆也易于流传。由于产生于多民族融合的地区,一些“花儿”的曲令是以民族来命名的,例如《萨拉令》《土族令》等。这些以民族命名的“花儿”伴奏乐器也多用当地的民族乐器,可以有效地彰显民族的特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萨拉令》这个曲令就是来自撒拉族,这个民族人口不多,但是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撒拉族常用的民族乐器“口弦”,是一种由铜或银制成的形似马蹄的乐器,是一种民间弹拨乐器,主要是通过舌尖或手指弹拨来发声,音域相对来说狭窄一些,但是音质优美动听,以这种乐器来配乐的“花儿”曲调婉转悠扬,一些以男女爱情为内容的民歌更是深受当地青年男女的喜爱。综上所述,以“花儿”为代表的民歌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生活,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传承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黄河流域民歌的传承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是民歌的显著特征,黄河流域地域宽广,不同地区的民歌有着不同的特色。黄河流域的民歌主要有黄河上游地区的“花儿”、黄土高原地区的信天游、中原地区的黄河号子等。以中原地区的黄河号子为例,又分为船工号子、抢险号子、土硪号子等。这些黄河号子都产生于劳动之中,节奏急促,声势浩大,有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集中表達了黄河工人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是属于劳动者的赞歌,也是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除了各具特色的黄河号子,黄河流域民歌独具特色的曲调、乐器、演唱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民间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了民间音乐的艺术效果,也极大地增强了黄河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黄河流域民歌的传承有利于回归艺术的本真。黄河流域民歌是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和地域性。相对于其他的音乐形式来说,民歌的创作大多是即兴创作,它是百姓最直接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黄河流域民歌歌词往往不精雕细琢,而是和生活用语一样,极富生活气息,所以生活性也是黄河流域民歌的鲜明特征。近些年来,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民歌的创作也开始自觉融入现代化的音乐体系,但这些新创作的民歌失去了即兴性和生活性的特征,也让民歌这种艺术形式逐渐脱离了“民”这一主要的创作群体,失去了民歌艺术的本真。因此,黄河流域民歌的传承可以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不同人群的喜怒哀乐,从而让艺术更自然,回归艺术的本真。

黄河流域民歌的当代发展危机

近些年来,在城市化的冲击之下,黄河流域民歌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21世纪,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流行音乐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创新性,获得了大量的音乐受众。从几大音乐平台的排行榜来看,流行音乐几乎包揽了排行榜的前10名,而黄河流域民歌很少会出现在这类音乐平台的排行榜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黄河流域民歌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危机。相对于流行音乐来说,黄河流域民歌传唱难度大,所使用的乐器不是主流的演奏乐器,流行元素相对较少,不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要求。

第二,传承人群的断层。目前,黄河流域民歌的演唱者主要是老人,年轻人较少,民歌的传承出现了人群的断层。一方面,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年轻人大多忙于学业和工作,缺乏学习民歌的时间,而且民歌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年轻人缺乏兴趣;另一方面,黄河流域的民歌教授难度大,有一部分民歌是黄河流域的劳动者们相互传唱而得以流传,并没有系统的乐谱,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适合带入现代的音乐课堂来进行教授传播。

第三,民歌创作的减少。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黄河流域的一些工种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一些劳动号子自然也就失去了创作的土壤。而且,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黄河流域民歌不再贴合当代人们的生活,音乐家的创作环境和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流行的新民歌和黄河流域民歌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黄河流域民歌的创作也出现了断层,具有本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作品越来越少。

黄河流域民歌的当代发展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加快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弘扬的脚步,各地政府也开始对本地的传统文化类目进行挖掘、保护和继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黄河流域的一部分特色民歌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社会大众也纷纷加入到保护弘扬民歌文化的队伍中来,黄河流域民歌发展获得了新生机。黄河流域民歌在当代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大保护力度。保护是发展黄河流域民歌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黄河流域民歌的保护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其种类繁多,且部分民歌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小,搜集仍旧存在一定难度。接下来的保护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加大搜集力度,全方位地毯式地进行排查,并及时将现存的民歌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保存,比如建立黄河流域民歌数字资料库,不断对资料库进行整理更新,为黄河流域民歌的保护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大众的力量,为黄河流域民歌搜集设定专门的信箱和网络渠道,借助网络的力量来鼓励社会大众及时提供自己身边的民歌线索,为黄河流域民歌的保护赢得有效时间。同时,民间民歌歌手也要自觉保存上传自己的演出录像或歌曲录音,尽可能地保留整个民歌演出的生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表演样式完整地保留下来,为后世的民歌传承和研究提供必要的历史资料。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黄河流域民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谣,之前的受众以当地的民众为主,受众范围相对较小。黄河流域民歌发展遇到瓶颈之后,受众也就越来越少,所以发展黄河流域民歌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民歌受众,而培养民歌受众就需要加大对民歌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地方歌谣的特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宣传。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为了提高民歌的知名度,当地政府要定期举办宣传讲堂,引导当地民众正确认识本區域内的特色民歌,让民众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民歌发展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加入民歌发展保护的队伍中。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也可以定期举办民歌大赛或者民歌演出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黄河流域民歌。另一方面,社会团体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以音乐类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为例,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到民歌艺术的魅力,制作人在选择参赛歌手时综合了各种因素,选取了侧重不同唱法的歌手,在选择歌曲曲目时也力求覆盖到不同的歌曲类型,所以很多年轻观众在该档节目中直接领略到了黄河流域的民歌华阴老腔的魅力,歌手谭维维精湛的高音和专业民间乐队的配合将现场观众直接带到了宽广辽阔的黄土高原之上,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极佳的视听盛宴。在节目播出之后,华阴老腔的话题度大幅提升,受众人数也越来越多,为黄河流域其他民歌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三,加快创新,培养传承人。想要让黄河流域民歌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为民歌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一方面,要加快创新,让黄河流域的民歌能够适应当代的发展。在过去,黄河流域民歌的创作多是随性而作,不加雕琢,这种演唱方式在传唱上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许多音乐工作者走上了改良民歌的道路。但是,民歌的改良不同于其他音乐类型,过度加入流行元素可能会让民歌陷入不伦不类的境地,所以民歌的创新上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要在民歌原本的基础上适量加入流行元素,就如同谭维维改编的华阴老腔一样,在歌曲的整体演奏风格上,谭维维选用了当下流行的火爆的摇滚乐伴奏,加上老腔艺人浑厚的嗓音,直接点燃了现场的气氛,也瞬间将观众带入到了辽阔的黄土高原之上。以此为例,黄河流域民歌的创新可以从乐器伴奏、歌词创作等方面适当加入当下流行的元素,从而更好地贴合当代年轻听众的审美需求,也为民歌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传承人的步伐。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下,音乐课程成了学校里的必修课,但是民歌在音乐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所以,要加快音乐课程的改革步伐,让民歌也成为音乐课程的一部分,让更多学生了解民歌并传承民歌。同时,民间民歌演唱者既可以定期进学校进行授课,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授课培训,让民歌的教育能够普及到更多地方。

黄河流域民歌是漫长岁月里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写照,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在今后的发展中,黄河流域民歌应在坚持民歌原本特色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使其历久弥新、焕发新彩。

(作者单位  海口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号子黄河流域民歌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唱起号子走汉江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川江号子(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