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黄桥战役的深刻启示

2024-05-07 13:35钱春霞
铁军 2024年5期
关键词:黄桥陈毅苏北

钱春霞

黄桥,是千年古镇,又是红色重镇,举世闻名的黄桥战役就发生在这里。黄桥战役是抗战以来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反顽自卫战役。1940年9月30日,韩德勤亲自指挥26个团共3万余兵力,南下黄桥与新四军决战。是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仅有3个纵队9个团,共7000多人,其中作战部队仅5000余人。陈毅、粟裕以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八路军南下部队的战略配合下,独立部署自卫反击,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是役共歼灭顽军1.1万余人,其中生俘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九十九旅旅长苗瑞林等军官600多人,士兵3000余人。黄桥战役的胜利为新四军立足于大江以北开展抗日战争,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举行了一场奠基礼。

春秋疾驰,黄桥战役已经过去84个年头。时至今日,再次回顾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伟大战役,给我们的启示是多维度的。

一、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是黄桥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

关于新四军的发展,无论是发展的战略方向还是具体的战术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都曾作出重要指示,给予非常细致的指导。可以说,党中央深谋远虑的战略决策是黄桥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

在1938年5月4日的指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比在敌前同友军一道并受其指挥反会要好些,方便些,放手些。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能够克服这种困难。

1938年10月,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侵华的战略方针由速战速决改为战略持久,由战略进攻改为固守占领区,由以打击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为主改为对付敌后战场的共产党及人民军队为主。国民党在日本诱降和英美绥靖政策的影响下,失败主义情绪滋长,惧怕共产党及人民军队的发展,由比较积极抗战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针对变化的形势,结合华中的抗战形势,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华南”的战略方针,确定了共产党在新阶段的基本方针和任务。

在1940年5月4日的指示中,毛泽东同志着重强调:所谓发展,就是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例如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设立财政机关,征收抗日捐税,设立经济机关,发展农工商业,开办各种学校,大批培养干部。

二、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是黄桥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众所周知,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新四军不断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黄桥战役期间,面对苏北错综复杂的形势,陈毅同志充分利用苏北地区各种力量之间的矛盾,争取苏北最大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正副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部和国民党江苏省税警总团陈泰运部保持中立;成功团结苏北开明士绅朱履先、韩国钧等。同时,对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最终,在陈毅的努力下,开创了苏北各阶层人士联合抗日的局面。

一方面,实事求是根据当时的苏北形势,确定了“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1940年前后,日、伪占领了扬州、南通、泰兴等中小城市及交通要道,韩德勤部仍盘踞在苏北广大腹部地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成为新四军在苏北抗战的主要障碍。驻泰州一带的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号称“两李”)及驻海安曲塘一带的国民党江苏省税警总团陈泰运等部,是受韩德勤排挤和歧视的中间势力。陈毅客观分析了苏北局势后,看清了地方实力派、中间势力与韩德勤之间的矛盾,利用地方势力力图保存实力的心理,巧妙确立了“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

陈毅遵照中共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于1939年初派管文蔚率新四军挺进纵队收复了扬中县,并分兵渡江控制了江都大桥、吴家桥地区。1939年11月令陶勇、卢胜率新四军苏皖支队进入扬州、仪征、六合、天长地区。11月底,叶飞率江抗二路(原第六团)西撤扬中,与挺进纵队会合,渡江至吴家桥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同时在1939年秋至1940年春,陈毅由管文蔚、惠浴宇等陪同,先后三次进泰州会见“两李”,开展统战工作,促使“两李”保持中立,为新四军挥戈东进创造了条件。1940年7月25日,陈毅粟裕率部东进黄桥,“两李”如约让路,朝天放枪迷惑韩德勤,为新四军东进黄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另一方面,围绕抗战中心、着眼于多数、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有生力量。陈毅一到黄桥,就从繁忙的整军备战工作中抽出时间,专门拜访当地的著名士绅和社会名流,争取他们对新四军的支持,如黄桥的朱履先老先生、海安的韩国钧等。

陈毅开展统战工作,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把周围各界人士的抗战热情都极大地调动起来。他胸怀坦荡,有针对性地宣传当时局势和共产党新四军的方针政策,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对我党寄以很大的希望。这些地方士绅和社会名流不顾年迈,多次出面调停苏北内战,呼吁团结抗日,并动员社会各界以及群众支援新四军,向新四军靠拢。

正是由于黄桥战役期间出色的统战工作,黄桥决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专门向全军批转了陈毅《关于苏北统战工作的经过与主要经验向党中央的报告》,要求学习陈毅在苏北统战工作的经验。毛泽东同志还在批语中写道:为使各部队团以上干部深切研究统一战线策略,破除其狭隘而不开展,顾小利而忘大利,称英雄而少办法的观点,特将陈毅报告转告你们作具体教育材料。

纵观当年这场伟大的战役,如果不是陈毅高瞻远瞩,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巧妙运用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去争取“两李”等,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有生力量、社会各阶层人士,从政治上孤立韩顽,假如他们一同进攻新四军,那么这次战役的后果就很难设想了。

三、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是黄桥战役取得胜利的有力靠山

1940年,新四军进驻黄桥后,英勇抗战,团结各方,改善民生,秋毫无犯。新四军的模范举动与何克谦欺压民众的劣迹形成了鲜明对照,使国民党顽固派散布的谎言不攻自破。黄桥民众很快从怀疑观望中走出,转向真心实意拥护援助新四军。当黄桥决战打响后,战区人民响应中共苏北区委的号召,齐心合力,奋勇支前,做到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要粮有粮,成千上万的黄桥民众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他们承担了封锁消息、运输弹药、护理伤员、押送俘虏、收缴武器、修筑工事等大量战勤工作,形成了“千家万户齐参战、士农工商一边倒”的感人场面,为黄桥决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也在中國革命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拥军华章。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黄桥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无私奉献。

正如陈毅在总结黄桥决战胜利原因时所说,黄桥之战的胜利,不是新四军几千人的胜利,而是几十万军民共同战斗的胜利!

时隔多年,这首流淌着芝麻浓香、流淌着军民鱼水深情的黄桥烧饼歌儿,为什么依然这样嘹亮?因为,这首歌是一曲人民的赞歌。

(作者单位: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责任编辑周平)

猜你喜欢
黄桥陈毅苏北
Huangqiao Sesame Pancake黄桥烧饼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又唱黄桥烧饼歌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黄桥古镇,让世界倾听迷人的乐音——“2016中国黄桥乐器小镇打造”新闻发布会举行
黄桥正能量烧饼
苏北发展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