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一带一路”新闻的话语实践分析

2024-05-07 20:51周婷孟昭瑞
传媒 2024年7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联合国一带一路

周婷 孟昭瑞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要求和理念。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极具战略意义。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丰富了联合国议题和话语体系,但联合国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也反映出其对中国理念的认知渐进过程和差异性解读,未来还需进一步打磨中国概念对联合国和国际社会传播的话语系统。

关键词:国际传播 一带一路 联合国 话语实践

“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简称BRI)倡导全球互联互通和合作共赢,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首次提出就受到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并被联合国载入史册。做好“一带一路”在联合国的传播,对于在联合国这一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讲好中国创新的政治理念,对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进而提高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学术研究较多,主要从国际传播、媒体新闻报道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鲜见这一主题在国际组织传播中的探讨。有研究分析了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的67万条“一带一路”相关报道,认为国内报道对外传播最热的关键词是“互联互通”(Connectivity)。国内媒体讲述的“一带一路”故事与联合国讲述的“一带一路”故事是否相同?联合国对这一中国概念的解读是否与国内媒体一致?笔者用“一带一路”和“Belt and Road”或“One Belt,One Road”“BRI”等主题词检索了联合国总部新闻中心2015年至2021年发布的68篇近8万字有关中国“一带一路”的中英文新闻,结合词频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分析了这些新闻的数量、主题、内容关键词等主要的话语指标,总结了联合国讲述的“一带一路”主题新闻的特点,同时也对未来中国进一步在联合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理念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合国新闻中心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总体情况

经检索联合国新闻中心数据,2015年到2021年刊发的“一带一路”中文新闻共计53篇,约7万字;英文新闻15篇,约1万字。

整体上,“一带一路”相关新闻于2015年在联合国以中文语言开始传播,这篇新闻报道引用了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讲话主旨为“谋求和平、实现发展是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的根本出路”)。而最早的英文新闻则出现在2017年,比中文新闻晚了2年,这与“一带一路”倡议起源于中国有关。中英文新闻在2017年后持续增多,在2019年呈爆发式增长,在此后数量有所下降。2017年到2019年是联合国关于“一带一路”中文新闻报道量快速上涨阶段,每年都报道了10多篇,2019年达到18篇最高值。联合国关于“一带一路”的英文新闻呈现了相应的趋势,2017年是英文报道的峰值年,共6篇。究其原因,2017年和2019年,中国在北京分别召开了首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联合国秘书长带队参加,联合国相应地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增多,这也说明国际论坛和会议等事件对“一带一路”的传播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二、联合国新闻中心对“一带一路”报道议程设置

新闻的议程设置通常通过报道主题、报道频次、顺序等建构话语框架,影响受众对新闻的关注、态度。国际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和国内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有很大的不同,很少有国家具备国际传播中的议程设置能力,而通过联合国这一平台,可以间接地影响国际传播的议程。同时,国际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影响的不是单一国家的公民,而是通过联合国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上百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受众。

1.新闻标题:以积极态度与积极鉴赏的动词词汇为主。68篇新闻中,标题中包含“一带一路”的联合国中英文新闻有14篇,经检索,所有标题均以使用表达积极态度和积极鉴赏的动词词汇为主,例如,“做出重要贡献”“助推”“称赞”“帮助”“促进”“共担”“发展”等。这类词汇通常与联合国主席、秘书长对“一带一路”的评价相连,例如,《“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古特雷斯称赞中国为多边主义的一大中心支柱》(2017)、《联大主席: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助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2018)、《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帮助缩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巨大资金缺口》(2019)。从新闻标题中还可以看出,联合国相关机构也积极推动了“一带一路”在联合国的传播,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卫组织等参与了早期“一带一路”活动,《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上任以来首次正式访华,参加“一带一路”卫生合作研讨会》《粮农组织:“一带一路”致力于农业将可促进可持续发展》《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合作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

联合国新闻中心的“一带一路”专题报道向联合国成员国和整个国际社会详细介绍了中国的“一带一路”理念,高度赞誉了它对联合国达成全球治理可持续性发展目标(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促进作用。

2.新闻主题:突出“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发展”“联合国事務”三大主题。联合国“一带一路”新闻的中英文主题逐年丰富。从地域上看,“一带一路”报道主要涵盖全球议题和区域议题。从区域上看,联合国的“一带一路”报道与亚太地区首要相关,其次是非洲。从全球议题上看,“一带一路”中英文新闻主要涵盖8个话题:联合国事务(UN Affairs)、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和平与安全(Peace and development)、文化与教育(Culture and education)、健康与卫生(Health and sanitation)、环境与气候变化(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以及人权(Human rights)。

据统计数据可知,“一带一路”新闻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篇数占所有主题之最,为18篇,其次是“经济发展”(8篇)和“联合国事务”(8篇)。2015年最初的新聞主要涉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平与安全”“环境与气候变化”三个维度。在2018年后,主题涉及和平与安全、文化与教育、健康与卫生和人权事务等各个方面,这反映出“一带一路”概念在联合国传播的维度日渐丰富。此外,自2018年以来,出现了“一带一路”在“联合国事务”维度下的两篇报道,可见中国更多地参与到联合国的核心事务“联合国事务”(UN Affair)中去。2021年以来,75%的“一带一路”报道与联合国“气候变化与环境”议题相关,并推出了“绿色一带一路”概念。

三、联合国新闻中心对“一带一路”报道词频分析

词汇作为新闻话语中最基本的文本意义建构单元之一,从频次上直接体现新闻话语的角度、重点和立场。笔者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LancsBox对联合国的“一带一路”中英文新闻的高频词进行统计,发现新闻从报道重点上与国内媒体报道的不同。

1.高频词内涵:注重“一带一路”与联合国“发展”职能的联系。经统计,联合国关于“一带一路”的68篇新闻中,使用最频繁的中文热词是“中国”(542次),其次是“发展”(452次),远远超出其他高频词,如“持续”(217次)、“合作”(196次)、“国家”(193次)、“全球”(182次)、“国际”(177次)等名词,以及“表示”(168次)、“实现”(114次)、“支持”(100次)等一系列动词。另外,特别突出的还有这个倡议的利益相关方、行动者和参与者:“中国”(542次)和“联合国”(319次),以及“国家”“全球”“国际”“世界”等。

从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联合国的中文新闻中强调“全球参与”“持续发展”。

英文“一带一路”新闻中排在前几位的高频词包括:“United Nations”(联合国,103次)、“China”(中国,55次)、“Disaster”(灾害,49次)、“South”(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45次)、“Development”(发展,40次)、“Climate”(气候,36次)、“Countries”(国家,36次)。此外使用较频繁的词还有:“Change”(变化,24次)、“Growth”(增长,21次)、“Space”(空间,20次)、“Risk”(风险,17次)。与中文新闻关键词明显不同的是,英文新闻更多地将“一带一路”和联合国事务以及区域合作相连,尤其是“南南合作”,并将 “一带一路”这个概念与联合国关注的全球问题——Disaster(赈灾减灾)、Climate(气候变化)等“风险”因素联系在一起。

总体说来,纵观2015年以来联合国“一带一路”的新闻,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发展”(Development),这个结论与国内媒体“一带一路”报道的关键词“互联互通”(Connectivity)有差异。联合国关于“一带一路”的传播更多地把“一带一路”理解为联合国三大职能(和平、发展、人权)中的“发展”这一功能,强调“一带一路”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合作与南南合作方面发挥的促进作用。

2.高频词变迁:从强调经济发展的硬传播拓展到文化层面的软传播。每年联合国“一带一路”新闻的中英文高频词各有侧重,维度逐渐多元。2015年中文新闻最突出的是“中国”这个关键词,因为2015年是“一带一路”最早被联合国报道的年份;“中国”和“习近平”在2015年的关键词中出现频率高,此外,“发展”从最开始就是联合国“一带一路”传播的高频关键词。

2016年“一带一路”的报道更多地把它与“公约”“公路”“货运”“土地”“农业”“荒漠化”“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关联起来。联合国这一年决议通过了《国际公路货运公约》,联合国新闻报道了“一带一路”对联合国公约的促进作用。这说明联合国最初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更多的是“路”的物理性质含义,同时,对“一带一路”在联合国的具体表述也有些不确定,“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多次交替出现在联合国新闻里。

2017年联合国“一带一路”新闻的中文关键词在“发展”这一核心下,最大的特色是增加了好几个国家名词,例如,“巴基斯坦”和“俄罗斯”等,这与2017年巴基斯坦和俄罗斯等国代表在联合国多次表达支持这个中国倡议有关。

从2017年开始有了“一带一路”英文新闻。这一年英文关键词中排名靠前的是 “Development”(发展)、“Cooperation”(合作)、“Change”(变革)。中文新闻里“发展”是年度最主要的关键词,“变革”在中文报道中并不突出,英文新闻更多强调了联合国和中国倡议在变革中应运而生。此外,英文新闻中强调了中国与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协作,以及“一带一路”在应对 “Disaster”(灾难)和“Climate”(气候变化)挑战等方面的作用。

2018年联合国“一带一路”新闻的中文关键词比往年更突出了“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即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说明联合国看重“一带一路”对“南南合作”的促进作用。这年的英文新闻关键词与中文也有所不同。英文新闻最核心的关键词是“China”(中国)、“UN”(联合国)以及“Space”(空间),英文中新出现的“Space”一词仿佛让人联想到“一带一路”与中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之间的关联。

2019年联合国“一带一路”新闻的中文关键词在以往的基础上增加了“绿色”“气候变化”“环境”“联合国环境署”等与环境相关的新关键词,更强调了“一带一路”在环保方面的作用。英文关键词在强调“Growth”(增长)的同时也突出了“Climate”(气候变化)和“Sustainable”(可持续)等概念。这让受众了解到“一带一路”的诉求并不只是最初的“经济发展”,而是在发展的同时强调环保和可持续性。

2020年只有一篇中文新闻,讲的是“一带一路”与茶文化,给“一带一路”的聯合国传播又增加了一个文化的维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带一路”在联合国的传播方式从强调直接的政治经济思想内容硬传播过渡到包含环保、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软传播。

四、结语

通过对联合国“一带一路”中文和英文新闻故事的梳理和对比,本研究发现,从发文量上看,“一带一路”英文新闻的数量与中文新闻相比还比较少,未来要争取增加相关英文报道的发文量,寻求对非汉语受众的更广泛传播。从内涵上看,2015年以来国内媒体主推的“一带一路”关键词是“互联互通”(Connectivity),而联合国新闻的中英文关键词则更侧重其对“发展”(Development)的作用,并涉及“合作”“经济”“环保”“灾害(治理)”等全球治理多个议题和维度,这一中国概念与联合国主营业务高度相关,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框架目标一致。

其次,从这些新闻话语关键词中可以看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联合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繁茂的传播过程,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框架和目标的一部分,并被联合国大力传播。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联合国传播的实质是传播中国的全球治理观,源于中国的新概念和表达构建了新的联合国议程并丰富了联合国话语系统。

此外,新的国家话语的对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一个概念和话语在对内传播、对外传播以及在联合国的传播是有差异的,受众对概念解码的不同,影响其对传播内容的认知和再传播。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理念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仍需学界和业界进一步思考。

作者周婷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孟昭瑞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北京印刷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5G背景下主流媒体的场景化传播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7170121001/016)、北京印刷学院卓越项目“Web3.0背景下VR出版变革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90123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梦.国内媒体“一带一路”6年报道趋势:互联互通是最热词[EB/OL].(2019-04-30)[2024-01-14].https://www.yidaiyilu.gov. cn/p/88972.html.

[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孟颖,赵丽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编辑:曲涌旭】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联合国一带一路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联合国提议2015年召开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等5则
朝韩“打到”联合国
美帝侵朝“联合国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