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024-05-08 00:23杨保军
关键词:新闻学媒介交流

杨保军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0872

人与新闻的关系问题,最为普遍的也是最为基础的表现便是新闻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新闻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资料(1)早在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就指出,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报纸就包括在英国城市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之内。”[1]117 “工人可能用工资来购买只有在下周才能缝好的上衣,或者用来购买明天才能出版的报纸……很多必要生活资料的情况就是这样,例如,啤酒、面包、牛奶,等等,这些东西几乎刚刚生产出来就应该被消费,否则就要腐坏。”[1]191,新闻活动、新闻生活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参与各种社会生活、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基本“中介化活动”“中介资料”“中介工具”。“新闻活动是几乎贯穿在人类所有其他生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前提性活动、基础性活动、中介性活动”[2]1。在当今信息社会、数字化环境中,新闻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与此相应,新闻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新闻学关注的重要方面。在新闻学知识生产、知识体系构成中,对“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的考察、分析、阐释自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也是新闻学以及当代中国新闻学建构更为完整、全面之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新闻学知识体系构成中,关于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活动(日常新闻活动本身)、新闻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问题的认知几乎没有,这在今天看来是明显的缺失。因而,当代中国新闻学应该成为“走向生活世界的新闻学”(2)新闻理论研究应该“下沉”[3]。所谓“下沉”,就是当代中国新闻学在“人与新闻关系”这一新闻学总问题的视野下,更加关注新闻与整个日常生活世界的关系、新闻与每个人的关系以及新闻与各种社会基层组织、基层单位、社会群体、社会活动的关系,使新闻学成为“走向生活世界的新闻学”“走向基层的新闻学”“走向受众(用户)的新闻学”。李泓江对此议题还做过专门的论述,指出“现有以职业为导向的新闻学,并非完整意义上的新闻学,而只是后者在早期现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历史条件的变换,新闻学将逐渐走出职业边界,走向生活世界,走向完整意义上的新闻学。当新闻学走向生活世界,不仅可以完成新闻学自身的历史性转变,发展与补充现有生活世界理论,还可以对人形成更真切、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尝试转换研究对象结构、重返人文学科属性、开放学科间通路等多种方式,使新闻学真正走向生活世界”[4] 。,在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应该有关于这一关系问题的内容。就现在的认识而言,关于新闻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至少应该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活动、日常新闻活动与其他新闻活动的关系以及非日常新闻与日常生活交往的关系三方面的内容。

一、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活动

新闻活动本就是日常生活世界的自然组成部分。新闻活动是人类的固有活动,新闻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新闻活动是贯穿人类历史的日常活动的一部分,是可以超越任何人工媒介中介化的日常活动,也是历史最为长久并且必然最为长久的日常活动。新闻业诞生以来的社会分工意义上的职业化、专业化新闻活动的历史不过是新闻活动长河中短暂的一个时段,更不要说当今数字环境中兴起的其他新闻活动方式,那就更是极为新近的事情。职业新闻活动没有也不可能替代日常生活世界中自然而然的新闻活动、“生活化的”新闻活动。而且,伴随媒介技术的人性化演进(3)在媒介形态演变上,莱文森认为,媒介演变有自身的方向和趋势,这便是至少在形式上向前技术环境回归,莱文森称其为人性化趋势,“媒介是朝着增加人类功能的方向进化和发展的”,这是一种“人性化趋势”[5]中文版序言2。但在笔者看来,尽管莱文森的总体判断是符合历史演进趋势的,人所创造的一切事物本质上就是人性的,其方向应该是越来越趋近于人性、人的自然自在的特性,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越是“先进”的媒介技术,一定意义上是离人性越远的技术;形式上的回归必定是形式的、是符号化的,不管它运用的是什么样的符号中介。符号世界中的超真实只会使我们离真切实在的物理世界越来越远。,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越来越近,新闻让人们的沟通越来越接近生活的原型状态、原生面目。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活动或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新闻活动是新闻学必须关注的对象,也是当代中国新闻学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应该关注的、必不可少的问题领域。

首先,日常生活事实本身是“日常新闻”(也可以名之为“日常生活新闻”或“生活新闻”)的对象。日常生活世界,就是“人类可以置身其中并通过其生命有机体的活动而能够对之进行改造的地方”[6]239(4)这是舒茨与卢克曼在《生活世界的结构》中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界定。,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自发且必然寄存于其中的,时时刻刻都要与之打交道的周围世界”[4]。日常生活当然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世界,但日常生活发生、展开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日常生活”是指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生活,是相对“非日常生活”而言的,主要是指由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等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构成的活动(5)“非日常生活”主要是指诸如社会化生产、经济、政治、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各种公共事务等社会领域中的活动,以及人们所从事的科学、艺术和哲学等精神生产领域、知识生产领域的活动[7]18。人类的生活是由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共同构成的,两种生活、两种生活世界是统一的,对于人的生命、生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在现实世界中,两种生活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们本质上是融合在一起的。“无论是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自觉的精神生产,还是自在自发的、重复性的日常生活,都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层面,对于人的存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8]68。另外,李泓江在《走向生活世界的新闻学》一文中,对“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世界”的代表性观点做过综述。。日常活动“是每一社会行动、制度和人的一般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9]4,“日常生活从根本上是与所有活动相关的,包含所有活动以及它们的差异和它们的冲突;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动交汇的地方,日常生活使所有活动在那里衔接起来,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动的共同基础。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人类和每一个人的关系综合有了整体的形状和形式”[10]90。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6)我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就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现实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现实中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11]524-525。现实的人,按照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说法,现实的人就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人,“人性化的人,是通过行动和在实践中,即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 [10]146。,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人一定是日常的人,否则,他就完全不是人”[10]117(7)这是列斐伏尔震撼人心的话,人是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人的,人本就是日常世界中的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新闻可以名之为日常(生活)新闻,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自在同时也是自觉传播交流的生活新闻,关于日常生活本身及其周遭环境变化的新闻(8)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新闻,可以称为“日常生活新闻”,或者“日常新闻”,或者“生活新闻”,本文在同等意义上使用这些概念。。

日常生活中的新闻生产,面对的是整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事实、生活周遭的环境,特别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实的、现时的变化。“生活本身”就是新闻的对象,就是新闻的源泉,这其实是所有新闻活动也是所有新闻的根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新闻,关注的主要不是严肃的“大新闻”,而是生活世界中无数的“小新闻”,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家长里短,等等。这可能是真正的“新闻泛化”或“泛化新闻”。也就是说,这样的新闻,关心的是“‘自己的’而且最切近的‘家常的’周围世界”[12]93。但这并不是说,日常新闻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所有事无巨细的事实(生活事实信息),日常新闻对生活事实信息还是有所选择的,它更倾向于生活事实信息中那些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议论的、兴趣的事实信息,其实就是生活事实信息中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信息。

其次,日常新闻的提供者、生产者、传播者、分享者、共享者都是日常生活的“主人”,是所有“生活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人们自己。他们生产传播新闻,目的并不是为了新闻本身,他们甚至没有什么自觉的新闻意识或新闻观念,生产传播生活新闻就是日常生活自然而然的构成部分,就是生活本身,并不是生活中额外的、多余的事情。日常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收受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人。由于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日常生活、生活圈,因而,从原则上说,不同生活范围或生活圈中的人们交流着不同的日常新闻。

再次,日常生活中的新闻交流方式具有生活化的突出特点。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新闻生产传播、新闻交流都是生活化的,是按照日常生活的节奏、习惯方式展开的。生活新闻的交往、交流,更看重的是与我们生活圈中的熟人的交往,主要不是为了向“陌生人”炫耀,不是为了“播远”。比较随意的“闲言碎语”“闲话”“聊天”甚至“交头接耳”,都是日常生活世界中交流新闻的方式。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话语交流方式,都有可能成为交流生活新闻的方式。生活新闻的交流场所、地点、场景,是自由的、开放的,门前院落、田间地头、街角路旁、茶几饭桌等,都是人们交流生活新闻的可能场所与机会。可以说,日常生活的所有场景都有可能成为交流生活新闻的场景。

最后,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活动是伴随整个生活世界演进、变革的活动。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历史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日常生活方式或形态。日常生活中的新闻交流,自然会受到日常生活世界本身变化的影响,会受到社会整体发展、媒介环境整体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在不同时代的媒介环境中(9)比如,可以按照媒介进化史将人类意义上的媒介主导时代或媒介环境的整体变迁,描述为从身体媒介为主的时代,到机械媒介为主的时代,再到电气媒介为主的时代,以及当今数字媒介主导的时代,面向未来可能的智能媒介主导的时代。关于这一历史描述,借鉴了尼克·库尔德利和安德烈亚斯·赫普的相关思路。两位研究者以过去600年来人类的媒介变迁史为参照,将媒介浪潮(媒介环境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描述为三个大的时代: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数字化以及已经开始到来的数据化时代。,作为日常生活的新闻活动会有不同的活动形式。

在传统媒介时代,更不要说在“前传统”媒介时代,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新闻交流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交流,是自然的、随意的交流,是以聊天、闲言碎语的方式展开的。而在当今数字媒介环境中,过往的那些直接交流的方式依然存在,但以数字媒介为中介的方式具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今天的日常生活世界已经成为数字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数字媒介正在以基础设施的方式改变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改变日常生活展开的方式。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狭小时空结构已经被打破,传统的现实时空中的生活与新兴的数字化生活正在融为统一的生活状态。在已被数字化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无论是新闻的来源、新闻的生产还是新闻的交流方式,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曾经属于自己“独享”的时间被大大挤压了,“互联网作为一个连接和信息存储的无限空间的出现,通过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入,以无数种方式扩展了日常活动的广度和深度”[6]271,人们“零碎时间被最大限度地整合”,“新媒体更加渗透、嵌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也最大限度地侵袭着生活与工作的时空场景”[13]。关于日常生活世界本身的“近处”新闻与“远处”世界变化的新闻,已经融为一体。当然,应该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新闻依然是在“熟人”之间交流,只是那些“远处”发生的新闻有了更多机会进入日常新闻的交流之中。

二、日常新闻活动与其他新闻活动的关系

当我们把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新闻活动“端拿”出来单独观察分析时,实际上也就连带出来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日常新闻活动与其他新闻活动的关系问题。尽管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新闻活动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活动在当今信息社会、数字化环境中日益融合,但它们之间在客观上必定还是可区别的,也有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因此,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有实际意义的。本文把相对日常生活新闻活动的职业新闻活动与非职业新闻活动作为共同的比较对象,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分析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其一,日常生活新闻与职业新闻、其他非职业新闻有着不同的生产传播主体。日常新闻的生产主体自然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所有人;而职业新闻生产主体是职业新闻人及其职业组织机构主体;平台媒体、机构媒体以及其他类型的自媒体,则是非职业新闻主体以外的社会化、公共化新闻的生产主体。如果把“职业(专业)媒体”“民众个体”和“非(职业)专业媒体、非民众个体”看作是展开公共化传播的“三元”新闻生产主体[14],那么,加上日常新闻生产主体,就可以构成完整的“四元”新闻生产主体。数字媒介环境中的新闻研究,需要把“四元”主体全部纳入新闻生产主体研究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从原则上说,每个人在新闻生产活动中可以担当不同类型的新闻生产主体角色。也就是说,人们既可以是日常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同时也可以是为社会公共领域提供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这正是当今数字环境的典型特点。数字化基础设施为能够进入网络空间的人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和机会。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数字化,促生了数字化生活世界,使人们的日常新闻生活同样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但组织主体或群体作为社会主体形式,不大可能成为日常生活新闻的生产传播主体,也就是说,日常生活新闻的主体只能是作为日常生活主人的个体。

其二,日常生活新闻与职业新闻、其他非职业新闻有着不同的生产传播内容和方式。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新闻生产传播活动本身就是日常生产活动、再生产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日常社会中的新闻,关注的可能主要不是职业新闻重点关注的那些与一定社会整体利益或公众兴趣相关的新闻,而是日常生活主体所在的具有私人化特点的生活世界本身的新闻,生活世界周遭环境中可及的新闻,可以笼统称之为“身边新闻”。这样的新闻显然离生活本身更加贴近、联系更加紧密,这样的新闻很可能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琐碎趣事等。这样的新闻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有重合的内容,但主要部分与职业新闻或其他社会主体以组织化、机构化、专门化生产的新闻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新闻在专业眼光里甚至可能不被看作真正的新闻,但它对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人”来说,则是更重要、更有趣的新闻。

日常新闻交流的方式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一种私人化的或半私人化的交流,至多是一定日常生活圈或生活范围内的交流。在前数字化媒介环境中,日常生活新闻的交流主要通过人际间面对面的方式展开,以人际间“传言”的方式在相对比较狭小的生活环境范围内形成扩散性传播,偶尔也会通过电话、书信的方式展开中介化的交流。在数字媒介环境中,传统的新闻交流方式依然存在,而通过数字媒介(主要是手机)的中介化交流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方式(当前中国语境中最典型的社交媒体方式就是微信),但生活中的人们依然会自觉控制生活新闻的交流范围,并不希望这样的新闻成为普遍的社会化的新闻。在数字化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从媒介通道接收来自其他“三元”主体生产的新闻,一部分来自报纸、广播、电视,大部分则通过智能手机获取,诚如有人所言,“新媒体通过其全新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方式构建新的媒介环境,解构了大众传播的主导地位,显化了日常生活中的交流”[1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关于日常生活新闻以外的新闻交流方式,与关于日常新闻的交流没有大的差别,只是交流的方式更加自由开放(10)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更多交流哪类新闻,是日常生活新闻还是以职业新闻为代表的严肃新闻,只有通过实证研究才能得出相关结论。可以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会过多交流严肃新闻,当然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群是不一样的。。

其三,日常生活新闻与职业新闻、其他非职业新闻有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和目标追求。日常生活世界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在交往中共建的世界,所有的人就在“生活世界之中”。 不同的人群建构了各自特定的生活小世界,不同小世界之间既有一定的开放性交流,同时也有一定的封闭性。“共在”或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人们展开交往交流是必然的、自然的,而交流的主要内容就是“生活内容”。生活内容中那些他们觉得值得与人分享的都可以看作生活新闻、日常新闻。

日常生活是人得以生存或持续存在的实际方式,是人作为活生生的存在的常态方式。日常生活由具体的生活活动在持续的时空流动中构成,本身的内容是极为丰富庞杂的。新闻生活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交流日常新闻就是日常生活展开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日常新闻拥有自身的观念,那就是生活本身的观念。它不同于职业新闻试图为公共利益服务,它也并不特别看重什么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等专业新闻所强调的特征,公开性、透明性之类则往往会有意避免。因而,日常新闻最大的意义就是生活意义,它是生活意义的一部分。日常新闻的功能作用,就是让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有趣起来。日常新闻主要目的不是改变别人的看法,也没有多少制造舆论、引导舆论、改变舆论的欲望。日常新闻,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人们,为自己直接生产传播的新闻,不是为了生活世界以外的别人生产传播的新闻。人们在交流日常新闻的过程中创造了休闲聊天的机会,创造了相互沟通理解的可能,并以日常新闻为中介建构或维持生活中的某种关系。可见,日常新闻与职业新闻之间显然存在着张力,一个是向内的,一个是向外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其实更关注生活中的新闻,而不是遥远的其他地方的“重大新闻”。

从普遍意义上说,职业新闻是以公共利益为根本目的的新闻,它以忠于事实、揭示真相、监测环境、守望社会、服务社会大众为理想目标,但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实现目标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而其他非职业的机构新闻、平台新闻及各种类型的自媒体新闻,尽管以大众化、公共化的方式传播,但公共利益并不必然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传播主体倒是有可能把自身的各种可能利益当作出发点。无论如何,这两类新闻尽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内在的关系,但它们的目标显然并不直接指向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非日常新闻与日常生活交往的关系

前文主要关注的是日常新闻活动本身的问题,这里主要关注的是日常生活“自产”新闻(日常新闻)之外的其他新闻(可以名之为“非日常新闻”,即职业新闻和其他公共化的新闻)与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关系,实质关注的是非日常生活中生产的新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之类的问题。即使在今天,更不要说过去,人们实际生活的社会空间是相当有限的。日常新闻活动本身交流的主要是身边的新闻,并不能解决对更远环境的了解和理解,而日常新闻以外的新闻正好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这就使得非日常新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共同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新闻世界”“新闻符号世界”。

首先,非日常新闻是不同生活世界中人们相互沟通的基本中介。在抽象意义上,人们都生活在共同的生活世界之中,但不同的人其实生活在不同的、具体的生活世界之中。同样是日常生活,不同的人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生活世界之间的沟通,有许多不同的渠道,但最基本的渠道之一是作为“媒介”或“中介”的新闻。非日常新闻可以把不同日常生活世界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勾连起来。

反映和呈现不同人群的典型形象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特殊景象,是非日常新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诚如列斐伏尔所言,“新闻界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涉及了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的‘问题’”[16]545,这意味着不同生活世界的人们通过这样的新闻可以相互了解。非日常新闻是人们“知道”(他人)和“被知”(被他人所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日常方式之一。“我”之外的他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如何工作、学习、生活的,特别是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遭到了什么样的不幸……所有这些相对特殊的事实,仅仅通过日常感性的经验范围、人际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是得不到满足的、实现不了的,而非日常新闻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这样“欲知”和“欲被知”的愿望。正是在“知道”与“被知”中,不同群体之间、不同生活世界中的人们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沟通。新闻以日复一日、日日常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搭建起了不同生活世界的人们之间实现日常沟通的中介或桥梁。在数字环境中,这样的沟通更容易实现。只要各种类型的新闻生产者能够以公开化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世界的变动情况反映、呈现在数字化空间,人们就有机会获知并展开可能的沟通交流。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非日常新闻是沟通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的关键中介。“认识世界是人的实际的、日常生活的任务。”[10]150日常新闻作为沟通不同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中介,更多体现在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但任何人都是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世界中的统一存在,不仅需要知道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新闻,也需要了解非日常生活世界的变动情况。而身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人们,要想了解日常生活世界之外的非日常生活世界的现时变动情况,就得依赖以职业新闻、平台新闻、机构新闻等为主的非日常新闻或公共化新闻。

在一般意义上说,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展开、演进,是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之间不断进行人员、物质、能量、信息交往交流的过程,其中信息(包括新闻信息)交流具有“中枢神经”性的地位与作用。“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换,人脑就不会发达,人类的文明也就不会存在。信息之于人,有时比物质和能量更显重要。”[17]2“而在信息系统中,普通人接触最多的媒介信息中恐怕就包括新闻信息,对人们日常生活构成经常性影响的,也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18]80“无论是较低层次的生理需要, 还是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 都离不开交往活动, 离不开新闻的传播和接受活动。”[19]14-15新闻在整个生活世界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价值不言而喻。

非日常新闻将远处的世界变动情况以新闻符号方式“拉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呈现在人们面前,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人们能够看到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新闻景象。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讲过,新闻实际上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真正纽带”[20]179。事实确实如此,不管是在传统新闻时代,还是在数字新闻时代,新闻业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新闻活动及新闻作为一种“中介”化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中介性的存在[21-22],在社会整体运行及日常生活世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23]。人们对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最新变动情况的了解,人们对一定社会以致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外交等领域变动的了解,最便捷的通道就是各种新闻媒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获取各种公共化的新闻。

我们“生活在日常生活的常识世界中,这个世界装载着各类知识体系”[24]54。非日常新闻(更不要说日常新闻),是接近常识的信息形式、知识形式,比起各种专业化的知识,是易于被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理解的知识形式。或者说,作为知识的新闻,是更易被普通社会大众理解掌握的知识。这样的知识特点,意味着新闻对人们理解他人、理解世界有着特别直接、方便的意义或价值。在数字化环境中,各种新闻已经弥漫、渗透、镶嵌到人们整体的生活世界之中,新闻不再只是特殊的事实信息,也是沟通人与整体事实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更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休闲的整体环境氛围。新闻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就在新闻之中。美国学者泽利泽说得没错,“新闻业填补着我们日常所读、所见、所听与所知之间的空白”[25]107。人们已经深深感受到,“技术革命定义了一个新世界”[26]32。今天的人们已经被信息时代的技术“裹挟”了,人们生活在越来越普遍化、深度化的媒介世界之中,“我们的日常沟通不仅包括直接的面对面交流,通过电视、电话、网络平台、应用程序等进行的中介化沟通与面对面交流交织在一起”[6]21。媒介生活、新闻生活是整个生活世界的渗透性、弥漫性存在,嵌入整个生活世界之中,而新闻已经成为所有人感知、理解环境变化离不开的“触角”。

四、余论

人与新闻的关系是新闻活动中的总体关系,人与新闻的关系问题则构成了新闻学的总问题[27]。而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人与新闻关系的基础,是新闻学应该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也理应是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完整自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事求是地看,传统新闻学主要关注职业新闻活动和职业新闻,对日常生活中的新闻现象、新闻生活关注不够,这自然影响了新闻学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因而,当下的新闻学研究以及在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进程中,急需补上这一重要部分。

本文从日常(生活)新闻本身、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及非日常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三个方面,对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问题做了初步论述。日常新闻就是关于日常生活事实的新闻;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构成了共同的新闻世界;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但本文总体上还属于提出问题的阶段,关于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系统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学者积极参与。事实上,随着深度媒介化社会的展开,作为媒介生存、媒介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生活与生活新闻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令人欣喜的好事。

完整的新闻世界是由所有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构成的,完整的新闻符号世界是由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共同构成的,要想真正理解新闻世界、揭示人类新闻活动的内在规律,就得探究完整新闻世界的奥秘。

猜你喜欢
新闻学媒介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