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思维、整体逻辑、精神特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三重维度

2024-05-08 01:17刘卓红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矛盾

刘卓红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桂林 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页。。这一重要论断,深刻表达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本质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这一核心命题,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思维为哲学基础,展现了“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的内在关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逻辑为主要内容,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总结建党百年的成功经验为基本线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自觉作出的全面把握。

一、理解“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矛盾思维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以认识事物对立统一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矛盾思维,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也是现实中问题产生的根源。列宁提出,必须“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2)《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06、116-117页。,“不应当认为矛盾只是在有些地方遇到的不正常现象:矛盾是在其本质规定中的否定的东西,它是一切自己运动的原则,而自己运动不过是矛盾的表现”(3)《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06、116-117页。。毛泽东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9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3页。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普遍存在着矛盾,矛盾外化为问题,问题是矛盾的外在表现。人们是否承认矛盾、如何面对矛盾和问题,是迎着问题上、主动回应矛盾,还是回避矛盾、绕着问题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正确的哲学观要求做到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矛盾分析方法,通过透析问题背后的矛盾及其矛盾变化引发问题的复杂状况,准确把握产生问题的矛盾根源,把握矛盾和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以辩证思维面对问题、正视问题、应对问题,最终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具体来说,首先,要明确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这是矛盾所固有的基本属性,是矛盾体的对立双方彼此发生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根本原因。矛盾的统一代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事物处于和谐发展的前提;矛盾的对立代表事物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是问题产生的根源。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成矛盾运动本身。其次,要认识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此消彼长,源自矛盾及其矛盾运动的普遍存在。当统一性为主时,事物维系着现状;当斗争性为主时,要求改变现状是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事物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社会内在矛盾构成社会现实中问题链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面对问题、发现问题、破解问题的过程。再次,要认识矛盾与问题之间的同一性。矛盾和问题是一个整体,是事物内在动力和外在形式的关系,通过清晰地认识和把握矛盾与问题的关系,就能在同一时间内既做到准确掌握事物变化的原因和结果,也能及时发现矛盾所引发的现实问题。概言之,事物矛盾运动的过程是问题从隐性到显性并不断得到解决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哪里出现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问题的出现其实就是矛盾运动在现象层面的具体展现。抓住矛盾是获得解决问题的前提,而破解问题就是克服矛盾的结果。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矛盾使现实中的问题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状况。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问题与矛盾的关系。即矛盾产生问题,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是引起现实中问题出现的根本,其中,社会主要矛盾是引发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其二,问题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问题即现实存在本身,问题复杂化决定现实的复杂性。其三,问题与实践的关系。人类实践是一个过程,会不断地产生出新的问题,通过不断解决问题,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其四,矛盾普遍存在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复杂多样的问题时,必须学会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做到抓大放小,要善于抓住关涉时代方位、社会发展方向和历史变化趋势等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并作出科学的解答。可以说,认识矛盾普遍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和应对问题,从矛盾中看到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缓解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和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进步。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马克思早在《莱茵报》第137号刊论的《集权问题》中就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页。,揭示了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涵义。在马克思眼中,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页。。新时代和新实践出现众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作出新的探索,尤其是从哲学层面入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破解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是从现实层面深刻把握问题与矛盾之间辩证关系的典范。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7页。的新时代观,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以及“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等新观点新理念新战略,这些都是面对21世纪新的时代的重大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思维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聚焦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论述,是坚持社会实践中矛盾和问题普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分清问题的真假、把握现实中真问题的基本立场,遵循问题与实践、问题与时代、问题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运思逻辑,由此构建起具有原创性贡献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1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27-128、128页。,就是要以解决问题为方向,主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不是回避矛盾,就是要有主动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27-128、128页。,就是指要在充分认识矛盾和问题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和解决不同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保证社会健康发展而不走弯路。把握和化解矛盾、正视和解决问题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哲学思维,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聚焦时代、关注实践、追踪前沿的理论特质,具有把握矛盾的理性、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理论自觉。

二、理解“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逻辑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从“一块整钢”看马克思主义,起着根本性作用的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首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人类社会和精神现象的世界统一性的完整认识和总的看法。其次,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只有把握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构建。最后,只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更好地观察世界万物、处理问题和指导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作为具有鲜明整体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涵盖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理论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的完整内容,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逻辑。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一根本特征。

在新时代发展的十余年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全新视野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整体把握,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分”与“合”的辩证法,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运思和集中体现。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19页。。从根本上说,“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内涵和精髓要义,集中表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观的基本内容,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思维的集中体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性思维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基本内容、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在关联、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每个命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分析,能更好地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清晰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方法论特征,真正弄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道理、学理、哲理。

首先,“六个必须坚持”构成一个以中国话语叙事阐释的、具有严密思想逻辑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人民主体在实践中的基础地位,从人民关注的问题入手,内含着人民主体性的觉醒、能动性的参与和追求自我个性发展的整体要求;“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意味着主体在尊重客观的前提下,立足自我、相信自我,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做好,这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核,彰显着一个人的精神特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气、骨气和志气;“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对唯物辩证法本质的集中表达,是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以辩证的否定观认识事物、以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理论的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基本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真实体现,是在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对事物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综合分析、谋划全局和整体推进,最终实现总体功能最优化最大化的思维方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矛盾与问题是事物的统一体,事物深层矛盾暴露的问题正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切入口,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激发人们思考的热情和探索的勇气,从而达到破解问题的目的;“坚持胸怀天下”,是以全球的视野审视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强调在世界文明和多元文化的互鉴互动中,最终实现全人类意义上的世界大同这一美好愿景的哲学理念。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页。,是贯穿“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一条主线,因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290页。。每个时代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都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它们又总是以新的问题形式面世,这就决定了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问题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总和。党的二十大提出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总体把握,正是党的创新理论面对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所作出的完整概括和生动表达。

其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强化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融入“六个必须坚持”中,每个命题都是对本命题包含着的根本性问题的深刻把握。坚持人民至上,就是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是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强调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对社会发展实践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哲学问题作出准确解答;坚持守正创新,就是抓住创新何以可能的动力因素,认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创新起到关键作用的精准概括;坚持系统观念,就是透过问题的表象看本质,是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整体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深刻阐释;坚持胸怀天下,就是从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问题中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为推动全球协同治理、合作共赢,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可行方案。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离不开坚持问题导向。正是把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对一系列关涉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展开系统性、根本性的解答,才能获得对“六个必须坚持”的整体认知。从根本上说,坚持问题导向,是社会存在、社会规律、社会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生成的动力和根本,是“六个必须坚持”整体逻辑的基础。新时代发展的十余年中,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坚持问题导向,不仅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活”的灵魂,而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制胜法宝。

再次,应对和破解现实问题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能否及时认识和把握问题并加以破解,不仅反映一个人认知水平的高低,更是衡量一个理论是否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能站立新时代的历史桥头提出党的创新理论,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能始终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的根本性问题和全局性问题,并能从这些问题出发去应对问题、解决问题。正是不断发现、把握和应对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获得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才会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4页。

概言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六个必须坚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的过程中,树立问题思维、强化问题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始终以一条红线贯穿其中。毋庸置疑,“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以发现问题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三、理解“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自觉

“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6页。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德国唯心论,从“现实的人”出发,从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实践活动出发,实现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转向。不仅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在不断深化对发展着的实践的认识中探求真理、实现真理,以反映实践活动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并转化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行动。这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着力描述和反映人的实践活动,从对实践的反复认识中追求真理。不断通过认识实践去探索和发现真理,并回到实践运用真理和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独有的精神特质。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精神特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看法,现实中的问题更迭构成实践过程本身,在实践中把认识和发现问题、应对和破解问题的理性总结再运用到实践,并引领实践,就是实践自觉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获得对实践前景和发展方向的主动构建和远景规划,正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本质,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发展性得到真正展示。反之,如果缺乏认知实践中新矛盾新问题的主体能动性,缺乏对实践的自觉认知,人类实践就会失去发展的内生动力,理论就会变得毫无生命力从而走向枯竭。这充分表明,坚持问题导向的重大价值就是,不仅能使社会历史主体在对问题的把握中不断深化对实践的认知,而且能促进社会历史主体形成引领时代的担当精神和对问题识变应变的理性思维,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理性思维指导和发挥主动精神的引领下实现实践自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正是因为不断被实践中的新问题所激活,不断以大无畏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实践中对问题加以解决的结果。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形成掌握实践规律和把握实践方向的主体自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中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并不断推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重大问题,在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真实中开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问题、劳动异化问题、社会分配不正义等重大现实问题,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晚年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以及得出东方国家的农民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有力补充的科学结论,都是在对东方农业社会,主要包括对印度、俄国、中国在内的亚洲农村公社生产方式的客观性和特殊性的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探索中得出来的。20世纪初,列宁针对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明确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的主题,从而得出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可能获得成功的科学结论。从根本上说,列宁之所以能对时代作出准确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19)《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63—164页。的结果,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聚焦时代和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对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重新审视的结果。与此同时,列宁还着力从对俄国社会实践的认识中把握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主动建构,取得“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20)《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4页。的成功实践,这是列宁实现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的集中体现。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不仅证明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也证明了列宁的“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已完全成熟”(21)《列宁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24页。的科学预言因实现了实践自觉由可能变为现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发现问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自觉的精神价值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22)任仲文:《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年,第1页。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撰写了《问题研究会章程》,提出了当时中国需要研究的71项大大小小的144个问题(23)1919年9月1日,毛泽东撰写了《问题研究会章程》,提出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有宏观的也有微观具体的。他寄给了各地朋友,其中包括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邓中夏。邓中夏将其推荐在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刊出。这表现了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也成为毛泽东日后继续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指出,分清敌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页。,从而提出了“农民则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2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7页。的正确主张。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对中国社会现实和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深刻认识中,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目标、道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才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和最终胜利,开启了社会主义在东方的新纪元。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把握时代的变化,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具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用邓小平理论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我国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两次飞跃”的重大成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相统一的必然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基于对我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各种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正确结论,百年奋斗征程取得的伟大胜利,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勇于发现问题、面对问题、应对和不断破解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26)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求是》,2022年第13期。表明,坚持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在新时代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新时代十余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提出“两个大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高质量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义无反顾地进行了具有众多新特点、新内涵的伟大斗争。在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克新时代实践难题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中国革命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的创举,都是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实现实践自觉的突出表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诠释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0页。、“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2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0页。的科学真理,清晰展现了“历史总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进”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逻辑,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启了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的新阶段。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主动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实践自觉的关键。首先,要做到主动提出问题。是否具有阐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并善用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客观现实,从中找到事关全局、大局的根本性问题是关键。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页。,这同样适用于人们对问题的认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回答了问题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具体性,指出问题总是伴随着实践的变化发生新旧更替、是事物规律发生作用的外在表现,而且明确以学增智、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对树立问题意识的基本态度、强化问题思维、提升认识实践的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其次,能否做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决于人们能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88页。。“知行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式表达,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造,是坚持实事求是和树立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的集中表现,是把科学认知贯穿到伟大实践中并指导实践的有效思维方法。其中,坚持调查研究就是坚持“知行统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完成实践自觉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也是实现实践自觉的有效之路。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问题、寻求问题背后的真相、原因和规律,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征程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从土地革命开始,毛泽东写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十大关系》等多部著作,这些都是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典之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的制胜法宝。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搞经济建设,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页。的科学决策,也是充分依靠调查研究得出的,这一科学决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计了未来的发展蓝图。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一次调查研究。在调研中,他提出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习近平同志在陕西、浙江和上海工作期间就经常赴田间地头、企业厂区等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作为决策的依据;在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后,愈加重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到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而且为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正确的方针和指导。他明确提出,全党开展调查研究要常态化,防止和反对“钦差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作秀式”调研等各种调研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并且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出了基本要求,那就是要真真切切地做到“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26页。。

猜你喜欢
世界观方法论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智能化的“世界观”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世界观—雕塑遗产》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