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重要蜱传疾病及防控措施研究概述

2024-05-08 08:48曹玉华潘伊微
草食家畜 2024年1期
关键词:莱姆病立克次体宿主

曹玉华,李 斌,潘伊微

(1.新疆哈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 哈密 839000;2.新疆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 哈密 839000;3.新疆哈密市畜牧工作站,新疆 哈密 839000)

蜱虫属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专性吸血的外寄生虫,也是多种人畜共患病病原的传播媒介,其医学研究重要性仅次于蚊虫,寄生后可传播病毒、细菌、原虫,导致机体感染无形体病、莱姆病、克里米亚-刚果热、梨形虫病、蜱传斑点热等疾病,引起宿主贫血、黄疸、脑水肿、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1],严重的可导致宿主死亡。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蜱虫孳生范围随之扩大,人类被蜱虫叮咬的概率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蜱传疾病感染率也越来越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然而,公众对蜱传疾病及其传播媒介却知之甚少[2]。由于人们缺乏对蜱及蜱传病的认识,感染某些蜱传病如莱姆病和蜱传斑点热病后往往因误诊或延误治疗而死亡[3]。因此,蜱传病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国家疾病防控部门的高度重视。新疆草地种类多,放牧区域广阔,有利于蜱虫繁衍生息,具有蜱传病病原携带率高的特点,使得新疆地区成为蜱传疾病的高发地区。这不仅影响新疆地区畜牧业发展,还对人类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4]。本文主要从蜱虫、蜱传疾病传播特点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回顾了前人对新疆蜱及蜱传病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加强人们对新疆蜱及蜱传病的了解及防治,为促进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维护人类健康提供知识保障。

1 现 状

1.1 新疆蜱虫研究现状

依据蜱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将蜱目分为3科,即软蜱科、硬蜱科和纳蜱科。据统计,全世界共发现蜱类3科18属900余种[5]。禽类、兽类是大部分蜱的重要宿主,其远距离活动或迁徙会造成蜱虫的跨省、跨区域传播,加之新疆地区有着适宜蜱虫生长繁殖的条件,从而导致大量蜱虫的侵袭。于心等[6]就新疆地区的蜱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新疆蜱类共2科9属42种,约占我国蜱种的1/3,其中特突钝缘蜱、伯氏硬蜱、俄扇头蜱、高山革蜱、巴氏革蜱、凯瑟硬蜱等蜱种仅发现于新疆[7]。蜱虫侵袭宿主后对宿主造成两方面的伤害,首先,通过叮咬、吸血、注入毒素造成宿主皮肤损伤、瘙痒、贫血和运动纤维传导障碍等伤害;其次,蜱虫作为众多病毒、细菌、原虫等病原体的携带者,在侵袭宿主后,将病原传播给宿主造成感染。据调查,全世界有约10%的蜱体内携带可传播的病原体[8]。有些情况下,蜱虫也作为病原体的第二、三宿主,在蜱虫的不同发育阶段,造成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感染、传播。近年来,随着蜱传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对畜牧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加强蜱虫及蜱传病的研究已变得刻不容缓。

1.2 新疆蜱传病研究进展

1.2.1 蜱传立克次体病

在众多蜱传病原体中,蜱传立克次体病(Tick-born rickettsial diseases,TBRD)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的原核微生物[9]。长0.8~2.0 μm,宽0.3~0.6 μm,介于细菌和病毒间,一般呈现为杆状或者球状。立克次体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最重要的携带宿主,人与动物通常被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而被感染,多发于4-9 月,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全年均可发病,对人与动物构成极大威胁。本世纪以来,立克次体感染的病例不断攀升,新发立克次体病原不断涌现,由于缺乏典型临床症状,立克次体病在我国误诊漏诊严重,未知的蜱传立克次体病有引发新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威胁[10]。在新疆已有8种立克次体被证实存在,包括埃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等[11]。立克次体的主要传播媒介为硬蜱属,通过叮咬宿主进入体内,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等疾病。其中蜱传斑点热是由感染斑点热立克次体的蜱叮咬引发的一类世界性广泛分布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疾病,又称蜱热或蜱传斑疹伤寒[12]。曲志强[13]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蜱传斑点热在新疆地区广泛流行,各种环境均有分布并且存在两种病原交叉感染的现象。

1.2.2 无形体病

无形体病(Anaplasmosis)又称无浆体病,对哺乳动物、啮齿动物、鸟类和蜱等具有感染性,是由携带无形体的蜱叮咬引发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不同于其他立克次体,无形体是反刍动物易发的一种胞内寄生虫,通过蜱叮咬和接触传播,主要感染幼龄家畜,在新疆地区多发于7月以后。刘志强[14]对新疆北疆采集的500 只硬蜱进行无形体检测,发现埃力克次体和人粒细胞无形体总阳性率分别为25.24%和31.2%,说明在新疆北疆硬蜱对无形体有着较高的携带率。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在我国于2006年首次报道,是由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蜱虫叮咬引起,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疼、肌肉酸疼外,还伴有身体乏力、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导致多脏器功能损伤。该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易与发热性感冒症状混淆而造成误诊,一旦误诊或治疗不及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将导致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5]。

1.2.3 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因首次发现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而得名。许多蜱均能携带伯氏疏螺旋体,但硬蜱属的蜱种被认为是其主要媒介。在动物感染莱姆病的记录中,有研究证实,牛、羊、马、犬、鼠等均可感染莱姆病,且鼠类为主要宿主[16]。该病于1986 年首次在我国黑龙江省被报道,目前,已有一定地方流行性,在我国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内蒙古林区等均有报道,新疆乌鲁木齐市、新源县、沙湾县等地也有相关报道。既往研究表明,不同区域莱姆病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该病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前期以慢性游走性红斑为主要表现,中期表现为多发性红斑、心血管系统损害或大关节损害,晚期则出现脑膜炎、脑神经炎、关节炎和感觉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症状,造成症状差异可能是由于致病型不同[17]。据报道,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报道存在该病,而新疆与黑龙江省是病例报道最多的省份,且新疆伯氏疏螺旋体呈阳性的蜱种丰富度最高,早已被证实是莱姆病疫源地,感染率高达35.49%[14]。

1.2.4 克里米亚-刚果热

克里米亚-刚果热(Crimean-Congo haemorrhagic fever,CC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蜱媒急性传染病,是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引起的烈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新疆,因此又被称作新疆出血热。璃眼蜱属的蜱类为主要传播媒介,在家畜中牛、羊、骆驼、绵羊等有着非常高的感染率。有研究表明,该病具有较高死亡率,可达50%,且患病率及传播范围在不断扩大。有研究人员在云南、青海、河南等多地分离出该病抗原,说明我国存在着广泛的疫源地,是传播最为广泛的蜱传病毒[18]。该病1965年首次发现于新疆巴楚地区,主要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巴楚县、伽师县、库车县等地发病。该病临床以高热(稽留热、驰张热)、粘膜和胃肠道出血、呕血为主要特征,致死因素包括脑出血、重度贫血、严重脱水和休克,宿主由于多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19]。

1.2.5 梨形虫病

梨形虫病通常由巴贝斯属(Babesia)或泰勒属(Theileria)原虫引起的血液原虫病感染而引发的人兽共患病,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中的原生动物,由于其形状类似梨籽,故称为梨形虫,一般通过蜱叮咬传播。硬蜱作为梨形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在该病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我国在马、牛、羊、犬等动物中已发现超过10 种梨形虫。梨形虫病在我国多地常有发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梨形虫病在临床上一般以急性多见,表现为高热、黄疸、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或体表淋巴结肿胀。自然状态下,巴贝斯虫只通过蜱媒传播,发生率较低,但还有其他多种途径可传播人巴贝斯虫病,如输血和器官移植[21]。

1.2.6 其他蜱传疾病

多种蜱还可携带鼠疫杆菌、土拉弗氏菌、布鲁氏杆菌、森林脑炎等病原,在宿主体表寄生时引起宿主的感染,导致宿主红细胞、白细胞减少、多脏器损伤以及神经性表现。

2 存在的问题

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对蜱虫的生长繁殖起着决定性作用。新疆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地理环境多样,森林草场丰富,生物种类复杂,为蜱虫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且与多个国家接壤,是欧亚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畜产品在国内、国际贸易中交易频繁,大大增加了蜱传疾病的传播与流行,无论是传统的蜱传疾病还是新发的蜱传疾病越来越多,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和损失,同时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然而,目前人们对于新疆优势蜱种和蜱传疾病的研究较少,对蜱传病的防控措施还比较单一,在防控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3 对 策

蜱传病防控最根本的办法是阻断蜱虫的侵袭,包括环境处置、化学防制、免疫防治、遗传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针对不同蜱种的敏感性,选择最优的防治办法阻断蜱虫对人与动物的感染,可有效控制蜱传病的传播与流行。

3.1 环境处置

草原地带灭蜱采用的常见措施是牧场隔离或牧场轮换,也可在严格监督下进行烧荒。在蜱虫蛰伏的区域,有条件的还可使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环卫乐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超低容量喷洒,但要防止牲畜误食。为防治蜱虫进入人类居住区内,禽畜的圈舍应远离居住区,圈舍和禽畜活动场所要经常清扫,定期使用低毒高效灭蜱药对圈舍进行消杀。对圈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等的缝隙要使用杀蜱药剂处理后进行填埋粉刷,防止蜱类孳生。

3.2 化学防制

当前应用最普遍的灭蜱方法是化学防制法,其有操作简便、高效、经济的特点。20世纪前期,三氧化二砷被作为主要灭蜱药物来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机氯类、氨基甲酸盐类及拟除虫菊酯类等药物被开发出来,在蜱虫防控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灭蜱药物的滥用,蜱群已对一些药物产生耐药性,驱虫效果受到限制,现有学者研发出一些新的化学药物来防制蜱虫,如苯吡唑、氟铃脲和噻虫啉等。不同药物对不同蜱种的效果也不同,研究者用两种不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蜱种,发现乙基多杀菌素对亚洲璃眼蜱和饱血若蜱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但对血红扇头蜱饱血若蜱的杀灭效果较弱,而哒螨灵却对其有着较强的杀伤力,这可能是不同蜱种对灭蜱药物的应答机制不尽相同。此外,同种蜱的不同发育阶段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22]。因此,选用适合的药物可使灭蜱效果达到最佳。

家中畜禽或宠物被蜱虫侵袭后,一般使用敌百虫1%、辛硫磷0.1%、毒杀芬0.5%、蝇毒磷0.05%或马拉硫磷0.5%等药液进行喷洒、药浴或洗刷,均能杀死畜禽身上的蜱虫。也有研究人员[23]将伊维菌素和杀虫油剂(主要成分为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2种杀虫药物结合在一起使用,取得了不错的杀灭效果。总之,在利用化学药物灭蜱之前要调查研究本地的优势蜱种,从而针对性的使用灭蜱药,在应用药物灭蜱时要注意药物浓度、用药剂量、用药间隔等因素,且灭蜱药要经常更换,切忌长期使用一两种灭蜱药,防止其产生耐药性。

3.3 免疫防治

化学灭蜱方法虽易操作、灭蜱效果明显,但使用不当会导致人畜慢性、急性中毒等症状,且滥用灭蜱药不仅会污染环境也能导致蜱虫产生耐药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通过免疫学手段来降低蜱虫的危害。免疫防治主要是运用疫苗进行预防的方法,是尽早消除蜱虫病对人类健康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蜱的腺体抗原或肠、卵巢等组织提取物皆可用于抗蜱疫苗的研发,蜱接触到注射过疫苗的宿主后会迅速诱发宿主免疫机制,大多数会被杀死,即使存活下来的其生物学指标也大大下降,以达到有效防控的目标。1995年,囯外有团队成功研制出防治微小牛蜱的商业化疫苗TickGARD[24],据国外一家专业机构评价,该疫苗能够杀死牛体表89%的蜱虫。2000 年Jonsson N N 等[25]研制出了商业化重组疫苗TickGARD PLUS,试验显示此疫苗可杀灭牛体表56%的蜱,能让存活下来的蜱虫生殖能力下降72%,据调查,使用此疫苗的用户满意度较高。可以看出,抗蜱疫苗在蜱虫防治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等原因,目前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使用,所以在抗蜱疫苗的研制上进一步加大研发力量和经费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3.4 其他防治方法

目前,驱虫预防、遗传防治及生物防治也是防治蜱虫及蜱传病的重要措施。畜禽的驱虫预防可用驱虫药体外药浴或伊维菌素注射。在犬、猫等宠物上,已有成熟的商品化体外驱虫药,如福来恩(主要成分为非泼尼罗和甲氧普烯)、爱沃克(主要成分为吡虫啉和莫昔克丁)等,在预防和杀灭蜱虫方面有不错的效果。遗传防治是通过辐射或者化学不育剂来使蜱虫丧失繁殖的能力,从而防止因蜱虫的繁衍而导致的大范围的蜱传疾病。有研究者[26]利用6种植物精油对镰形扇头蜱进行熏蒸实验,发现倍多馚加强型(6.91 mg/mL)对镰形扇头蜱饱血雌蜱的产卵和镰形扇头蜱卵孵化抑制效果显著。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蜱虫的天敌来消灭蜱虫的手段,据相关文献记载,有膜翅目跳小蜂科的几种寄生蜂,猎蝽科的昆虫,一些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烟曲菌等对蜱虫有较强的杀灭效果。国外有报道线虫对环形牛蜱有较高的致死性[27],肩突硬蜱对斯氏线虫有很强的敏感性[28]。高志华[29]等人首次利用5种线虫对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角血蜱雌蜱进行感染试验,证明产于我国本土的嗜菌异小杆线虫和小卷蛾斯氏线虫对长角血蜱雌蜱有明显的致死效应。

3.5 叮咬后的处理

一旦发现有蜱虫附着体表,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切忌用手或工具硬拔,以防损伤组织或因口器扯断在皮肤内产生继发性感染,可用酒精、氯仿、乙醚、松节油等涂抹在蜱虫头部,待窒息后让其自然脱落或用镊子取出。对被蜱虫咬过的局部区域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如蜱虫口器断入皮肤组织内应尽快手术取出,若发现有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因大部分蜱虫体内携带有多种病原体,可引起人类感染无形体病、莱姆病、蜱传斑点热等多种疾病,被蜱虫叮咬过后,要加强对自身状况的观察,如叮咬部分出现发炎,产生红斑或存在全身发热等现象,应立即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4 结 论

人们对仅发现于新疆的蜱虫和蜱传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防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加强新疆优势蜱种及其蜱传病方面的研究,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为我国在蜱虫领域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为人畜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猜你喜欢
莱姆病立克次体宿主
“撸猫”需当心感染立克次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海南省西部地区莱姆病血清学调查
莱姆病的现状及其防治探讨
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与免疫的实验研究
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新发蜱传病原体
——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
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血管内皮细胞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