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困境及对策

2024-05-08 08:29巫泽慧方燕青姚楷欣林家乐
广东茶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特派员科技人才

巫泽慧 方燕青 肖 颖 姚楷欣 林家乐

(1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2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3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1 科技特派员制度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

1.1 精准帮扶,激活乡村产业发展动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做优做强乡村产业,才能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地增收,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而科技特派员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通过精准的选派、培训,能够有效对接农户、企业,总结出农村产业发展困境,并据此充分利用自身学术专长和团队优势提供解决路径和技术支撑,做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激活产业发展动源,着力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

1.2 科技下乡,提升乡村振兴技术支撑

科技进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我国的科技特派行动中,科技特派员立足现实需求,将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输送至广大农村,带动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

以技术为中介变量,科技特派行动有效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科技特派员带科技下乡,有利于培育农户形成科学高效的思维,将其塑造成科技创造的主体,使其具备适应产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升农村的自我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将技术应用于农村农业的各个领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模式转变,向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3 扶农助农,推进共同富裕伟大征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科技特派行动通过集中培训,示范指导等各种各样的科技服务,带动广大农民学科技、信科技、用科技,并依靠科技致富。此举有利于培育本土化的乡土技术人才,为促进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城乡差距缩小提供长效机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撑。

2 粤东粤北地区科技特派员制度赋能乡村振兴分析

2.1 粤东粤北地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成功经验

2.1.1 潮州市: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 潮州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 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的决策部署,不断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潮州市科技局制订特派员放宽职称要求、团队人数、资助科目并提高资助金额的“三放宽一提高”新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精心打造一批具有“潮州模式”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有效地解决农村科技特派员在申报过程中热情不高、覆盖面不广、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同时,“三放宽一提高”政策措施的制订出台,有效地消除了制约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障碍[1]。

2.1.2 河源市:打造科技助农综合性服务平台 河源市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成立首个“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通过提供科技特派员对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以及科技特派员代言优质农产品等综合性服务,结合技术、人才、信息等现代化要素,整合汇聚科技特派员团队资源,不断提高科技特派行动的工作效率,推动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建立[2]。

2.1.3 清远市:首创清远市三农科技服务站 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打通农村科技特派员与乡村发展的供需渠道,清远市科技局积极探索三农科技服务新模式,在英德市率先建立了粤东西北地区首个“三农科技服务站”。通过线上服务与线下多个村级三农服务的方式,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扎根到农村基层一线,围绕县域乡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对口农业科技服务,切实解决农村农业实际问题。同时引导更多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聚集,为涉农主体提供农产品销售、人才培训、电商服务、农旅联接等全方位的一站式农业科技服务。目前,“三农科技服务站”已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旅融合经营、农村电商培训、调研、座谈交流等活动176 场次,帮助1675 名农户和41 家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在种植养殖技术、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方面的难题,帮助销售农产品约3000 万元[3]。

2.1.4 梅州市:凝聚多元合力提振茶乡竹韵 为增强科技对梅州市农业特色优势茶叶产业的支撑能力,梅州市采取“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驻镇工作队+帮扶N 家企业”的模式,市县镇企业“三级联动”,进一步探索建立“红色基因+绿色科技”融合发展的“梅州模式”。各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积极主动与各帮扶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扶工作团队交流协作,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凝聚多元合力,共同展开各帮扶镇深入的产业调研,充分了解当地农林产业发展和科技需求等情况,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并制定相应的帮扶工作计划。通过科技指导、举办培训班、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方式,为帮扶镇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帮扶服务。两年多来,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工作者共开展科技下乡服务826 次,服务经营主体379 家、农户5200 多户,建成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61 个,举办观摩培训会128 场,培训6600 多人次,为促进我市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

2.2 粤东与粤北地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不足之处

2.2.1 科技特派员管理体制不健全,无法形成管理合力 作为科技特派行动中的核心,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效性决定科技特派行动的有效性。然而,自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其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体制不完善,职责不明确等问题。

一方面,科技特派员多由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兼职组成,但是现阶段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队伍建设较弱等问题,无法保障工作的实效性[5]。另一方面,在科技特派行动中,一些特派组织存在多层领导共同分管,且分管部门间的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导致特派员管理混乱,难以有效提升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效率,无法保障科技特派行动的持久开展。

2.2.2 多元化选派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难以实现精准帮扶 科技特派员制度在解决乡村人才和科技瓶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契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但在科技特派行动中,人才建设、选派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现实问题,难以满足乡村发展所需的多样化乡村人才要求。

一方面,特派员的选派往往采用单一输送原则,难以做到精准对接,实现“双向选择”。以粤北地区为例,村镇和企业农户难以主动参与到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工作中,因此无法获悉农户的需求[6],导致选派的科技特派员专业技能和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无法精准对接。

此外,广东大片被帮扶地区并未建成一体化对接平台,难以将农户诉求与科技特派员帮扶方向、力度进行匹配。粤北的清远、河源虽有建成一体化科技特派员对接平台,但在明晰对接标准、农户实际参与对接过程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漏洞,无法实现精准对接。

另一方面,选派的人才欠缺多元化,帮扶领域较为单一,难以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脱贫攻坚阶段,三农工作主要聚焦产业帮扶,选派的科技特派员中种养类的占95%以上,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农村发展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对科技下乡的特派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7]。然而,开展的科技特派行动仍停留在产业帮扶和单项技术宣传推广的帮扶层面,服务领域较为单一,特派员也多为产业发展方面的人才,缺乏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企业管理、乡村治理、社会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人才,无法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难以推动乡村迈入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2.2.3 保障机制不完善,难以实现长效发展 在科技下乡,助农服务的过程中,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其帮扶成功的重要保障。但在我国的实践中,各地方给予科技特派员的资金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无法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长效发展。

一方面,国家层面没有设立针对科技特派员服务的专项经费。目前,科技特派员制度主要资金渠道以财政资金为主,但政府给予的财政投入有限且不稳定,严重阻碍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长效运行。以粤东与粤北地区为例,潮州、河源近年来才设立专门用于科技特派员下乡的专项经费,而梅州、清远至今仍未设立专项资金,导致部分科技特派员缺乏稳定的资金开展技术实验和技术攻关。而部分地区即使设立了专项资金,但资金的申请使用流程、领域分配等规程仍然不明确。

另一方面,针对科技特派员的激励措施尚不完善。从目前各地出台的激励扶持机制来看,主要在工资福利、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并补贴科技服务期间产生的基本费用等,但信贷支持、创业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还很薄弱[8]。

3 科技特派员制度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

3.1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机制

在指导思想上,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标注的崭新起点。同时,在总体设计上,强化科技、农业农村、发改、财政、组织人事、人力资源、教育等方面的协调联动,及时研究出台推动科技特派员走深走实的实施意见和规划,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组织保障,以及支持政策等,提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可操作性的系统化举措,确保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实施[9]。最后,在具体落实上,相关科技部门要加强与组织、人社、农业等部门的联络,明确各部门间的管理范围、管理职责,加强幼小衔接,联合推进科技特派员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对科技特派员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10]。

3.2 规范选派机制,推动人才与农村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摸清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对接是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坚持“双向互动”的选派原则,围绕全县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建设科技助农综合性服务平台,通过资料填写、分类等方式,对科技特派员需求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分类梳理和编制科技特派员需求目录,强化供需对接。筛选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优质农业合作社及乡村振兴重点村,根据需求目录积极向省、州申报所需专业领域专家人才,向上争取优秀专家人才及团队来县指导。同时,及时对接县农业农村、林业、畜牧水产、医疗卫生等部门的优秀人才参与乡村一线服务,确保应派尽派。

另一方面,拓宽培育与选派科技特派员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各地以地方党校和农校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切合乡村发展实际的乡村人才培训活动,分类分层次地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不断拓宽科技特派员的服务领域,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针对完成培训的人才进行选拔、派送,推动具备市场经济、企业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知识的人才下乡帮扶。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动员作用,通过报刊杂志、现场直播、主题活动、网络媒体等形式,吸引人才下乡[11]。

3.3 完善保障机制,实现科技特派员制度长效发展目标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在于特派员能否真正下沉到农村,“下得去、蹲得住”,扎根基层,以技术为中介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活动。

因此,在资金支持方面,强化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应发挥各主体和单位的优势,协同合作与稳定分工,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增加资金投入,鼓励科技特派员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类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动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大信贷投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方式带动各类创新创业行动[12]。

在激励机制方面,继续加强对优秀科技特派员下乡帮扶的激励机制,政府可在政策方面适当给予支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人文关怀,增强科技特派员的组织归属感,在社会上持续营造良好的科技特派推广工作的环境和氛围。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激活农村的发展潜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国针对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创新,目前已经走过了20 多年的历程,为农业增收、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元化选派机制未建立、保障机制不完善的挑战,应强化认识, 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特派行动,把科技特派员作为推动地方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助力全面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特派员科技人才
人才云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