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赋能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4-05-08 19:58张龙云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文化传播短视频

张龙云

【摘 要】融媒体时代,短视频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席卷全球,为中国故事的多样化传播提供了契机。深圳技术大学以其高度敏锐的前瞻性视角,结合学校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外语专业学生语言优势,进行外语短视频创新实践活动。本文以深圳技术大学创新实践为例,分析外语短视频之于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重要意义,指出技术叙事的根本在于深耕文化语言能力,建构世界共同文化之上的中国故事。

【关键词】短视频;中国故事;文化传播;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122;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078—03

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经济、科技、文化竞争,面对文化走出去的紧迫任务,如何面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准确阐释中国精神,塑造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中国形象,成为中国当前一个具有持续探讨热度的社会话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我国对外传播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方式。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应当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将学校的发展与区域文化建设、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培养熟知中国文化,具备国际视野,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流人才。本文以深圳技术大学创新教育实践为例,浅析短视频赋能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及其意义。

一、融媒体时代的“短视频转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为中国故事的多样化传播提供了契机。在诸多新媒体中,网络短视频自2017年面世以来飞速发展,如今已然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传播形式。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454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5.2%。[2]data.ai最新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前3季度全球移动应用用户指出连续突破330亿美元,以TikTok(抖音)为首的短视频应用获得了持续性的增长,2022年短视频用户支出高达56亿美元,同比增长55%。可见,短视频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席卷全球。

短视频又被称为“指间流动的风景”,是一种时间较短的视频样式,播放时长大约在五分钟以下,集拍摄、剪辑、分享、互动于一体,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现迅速传播,具有强烈的社交互动性。21世纪以来,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深入,以影像为核心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相较于“冷媒介”(麦克卢汉意义上的),视频这种形式糅合了更多的细节,为受众提供了充沛而清晰的信息,对受众专注力要求也更低,也更好地适应了数字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质,成为一种更具吸引力的叙事媒介。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社交媒体正在经历一场“短视频转向”。

媒介是人的延伸,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命形式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碎片化,在过度挤压与繁忙的时空当中,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融媒体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抓取能够快速吸引眼球、高潮迭起的碎片信息,以节奏快、时长短、社交强著称的短视频因此备受人们青睐。它充分地迎合了社会大众碎片化阅读与观看习惯,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自我表达诉求,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网络社交、获取信息的全新载体。不仅如此,日益便捷的短视频拍摄、编辑与传播也打破了主流媒体与民间自媒体之间的传播边界,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媒介主体。换言之,人人皆可成为讲述者。

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来表达自我、讲述世界,体现了融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的转变与拓展。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利用媒介技术对源远流长的千年历史文化进行阐释,如何融通中外理念来展现鲜活立体的中国故事,如何建构凸显中国文化精髓与精神标识的叙事话语,如何藉由媒介通达文明互鉴,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重要命题。

二、技术赋能叙事:以深圳技术大学创新实践为例

2018年11月,一所全新的应用型技术大学于深圳市坪山区建立。建校伊始,工匠精神与人文情怀并举,成为该校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的重要标识。面对当前新局面,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时俱进,将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思想经典导读等人文课程纳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积极探索培育 “一专多能”“一精多会”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充分运用语言优势,发挥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特长,以“中国文化短视频”为支点,联动科技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将宏观的语言文化落实到应用层面,将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区域建设紧密结合。

2022年春,深圳技术大学以其高度敏锐的前瞻性视角开启中国文化短视频教学实践项目。该项目的宗旨是,用人文的眼光探索世界,以科技的方式展现文化,通过鲜活有趣的故事、轶闻,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的形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交流构筑平等对话的桥梁。有别于其它网络短视频,深圳技术大学的中国文化短视频建设主要是以外语专业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来进行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学生以中国文化概况理论课程为依托,消化与深化课堂所学,通过实践讲述来促进能力提升。通过自主策划,组织拍摄与编辑录制等活动,学生不仅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文化实践活动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用外语传播中国故事的能力,以及现代大学生技术叙事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自信。

截止2023年12月,学生陆续推出9期中国文化短视频,通过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深技大外小语”进行推广与展示。这些作品不仅在教学实践层面充分展现出应用型高校特色,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融媒体时代技术赋能叙事的独特魅力,强化中国文化傳播。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该校充分发挥技术大学优势,通过移动化、社交化、视觉化等多媒体叙事搭建中国文化的数字景观。从拍摄空间的搭建、摄影技术支持,整个拍摄内容的设计,到后期视频编辑、自媒体空间推广,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基于短视频与生俱来的短平快的特点,学生尽量将制播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根据专题内容对视频表现方式进行情节安排与镜头切换,融合声音、文字、动画、特效等多种视觉元素,于方寸之内呈现广博历史。真人出镜与动画制作交错使用,营造出现场感与虚拟性共存的视听效果。

其次,从叙事内容来看,有意识地从小切口、微事物入手,深度挖掘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色的中国故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生活化、具象化、故事化的创新呈现。比如“端午节”“中秋月曲”等作品通过中国人熟知的节日来讲述文化,激发观众对于中国节日的关注。“中国书法”“诗游岭南”等作品则通过极富中国意蕴的文人笔墨与古琴演奏来营造出东方美。从网络生产内容来看,它糅合了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与UGC(User-generated Content),在专业人文知识之上增添了学生自身的文化视角,形成相对专业的大众化表达。讲述人本身的文化立场与表达方式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进入叙事内容当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青年文化“在场”。

这些视频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讲述中国故事时的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有关中国文化具体内容的翻译层面,如何使用恰切的英语词汇——既能充分体现中国味道,又能让受众(外国友人)理解甚至喜爱——来表述中国故事与解释中国文化,仍旧是个难题。用官方语调讲述民间故事,以中式思维翻译中国文化,抽象大词频繁使用等等诸种现象,无形中成为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阻碍。尽管视频经过英语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多重把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细节错漏和文字“硬伤”。比如,职务头衔前面无需定冠词the,“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英文书写等等,此类失误在学生口头表达中不易察觉,但在有文字的视频中则格外触目。这些语言细节恰好说明,语言文化基础知识训练的重要性;严谨的工作态度与真正的团队合作,才是工匠精神的根本。

因此,真正的“讲好中国故事”,仅靠网络科技远远不够。技术赋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叙事的视听效果,增强了故事表现力,强化了文化传播影响力;但是根本而言,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在于语言文化融通,它离不开最基础的语言能力训练与人文知识沉淀。

三、关于增强视频叙事效果的策略分析

在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尼尔·波兹曼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3]看似悲观批判,实则恰好揭示出现代科技之于世界的巨大影响。如何借用短视频的技术媒介,巧妙转化中国文化符号,实现中国故事的世界重构,是当前外语专业学生进行对外传播的紧要任务。除了学生基本外语语言技能训练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外,不妨借鉴一些较为成功的视频案例来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首先,从文化共性出发,融合“他者”视角,构建世界共同认可的主题故事。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难免遇到“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了提升叙事的有效性,我们不能一味地强化“自我”,漠视接受者的感受,而是应当充分了解海外受众审美兴趣,寻找双方文化共同关注的话题来进行传播,从而唤起受众的同理心。“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概念“共同经验”,他认为,只有在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真正有所谓的交流,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成为深层次的沟通介质。换言之,不论他者还是自我,其基底在于“人”本身。相较于硬性的抽象的文化输出,通过富含人文精神的软性叙事更具力量。

其次,突出普通人的民间视角。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往往偏重于官方宏大叙事,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色彩和宣传特色。大学生不妨从民间立场出发,根据自己的切实生活感受,结合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讲述属于自己的真实的中国故事。这种独具特色的个人表达更加真实、立体,也更容易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再次,精耕細作短视频内容。短视频之所以迅速流行,是因为这种视觉媒介本身能够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创作者应当遵循短视频的传播规律,精简视频内容,优化视频文本,避免长篇大论。另外,可以适当增设中国古典音乐,加强视频内容的感染力;关注互联网交互体验,优化视觉设计,在用户平台上增设多样化互动形式,如点赞、留言、分享等,引发视频“病毒式”传播。

四、结语

短视频作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媒介、文化传播的载体,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深圳技术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新型应用型高校特色,将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思想经典导读等人文课程融入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深圳技术大学的技术优势和国际化视野特色,通过学生自主制作中国文化外语短视频的方式,将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课堂学习与动手能力、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前沿有机统一起来,进而提升学生中国文化理解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夯实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在具体短视频制作技艺层面,学生不妨充分借鉴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关注海外受众接受与理解异国文化的方式,从真实的民间视角出发,对视频文本进行深度打磨,创造出品质精良的中国文化短视频,构架起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s:// www.gov.cn/xinwen/2022-10/25/ content_5721685.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2023-08-28].https://www.cnnic. net.cn/n4/2023/0828/c88-10829. html.

[3](美)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技术大学202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国文化短视频微课建设”(项目编号:20221056010031);深圳市出站留(来)深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21063010007)。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文化传播短视频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