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划与发展

2024-05-08 19:58周诗涵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及核心体现,更是华夏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后盾。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则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而实现文化自信的前后则必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成正确认知,并以此为基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因此,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推进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规划及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明确文化自信及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随后明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划路径与发展渠道,为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深度互融与相辅相成奠定扎实基础,在传承与发扬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持续推动公众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087—03

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且不断创新的精神食粮,更是文化自信视域下强化文化认同、传承历史人文的必要途径。因此新形势下,要重视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在赋予其新时代生机及活力的同时,对其不断创新与完善,使其成为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家园。未来基于文化自信视角,要呵护好华夏优秀文化的薪火,持续继承并传播优秀文化的价值及精髓,使其成为民族整体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驱力,彰显全新的时代价值。

一、文化自信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文化自信指一个国家及民族整体对国家公示的文件政策、社会广泛流传的道德观、价值观的认同,且对未来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果持有正面认识及积极态度的心理活动。文化自信基于文化来实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既涵盖对一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肯定,同时在实践中严格遵循文化价值规范自身思想、行为及意志,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对文化自信的充分认可。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是华夏民族深远且特殊的精神追求及思想精髓,体现出我国独有的文化内涵及道德资源,为未来中华民族持续壮大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新时代强调文化自信,则必须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思想道德成果传承及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华夏大地历经五千余年的洗礼及发展形成的文明成果,其具有深远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涵盖有历代华夏民族传承至今的思想、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源远流长的人文的艺术、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气等多个层面,是古代社会留给当代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成果的总汇。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民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思想追求,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全面体现,更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根本,因此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我国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划与发展

新形势下明确文化自信,既要认清传统历史文化的思想价值,也要取其精华,发挥其对现实的积极影响,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全面发展。

(一)坚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传承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的支撑是具备一定的底气,而这一底气是持续的日积月累。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经历五千年积淀留下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民发即可借助这类智慧化解古时现实生活中各类问题,同时也对现今世界文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的道德准则、价值体系、处世准则等均为新时期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强化文化自信落实可依托的宝贵资源,华夏文化为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坚持提供了价值指引,更为自身传承及发展明确了根本遵循。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并坚定文化自信,利用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实现有底气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包罗万象,通常归类为知识理念、价值体系、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不同方面,包含诸子百家思想成果、诗词歌赋、琴棋書画、节日民俗、工艺服饰、器物古玩等等,上这内容对当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有一定作用。古时流转下来的诗词歌赋如《在水一方》《涛声依旧》等在现今社会经过改编及创新,同时融合当代流行音乐的时代化特点及气息,使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持续。另外,华夏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及思想价值同样有助于现代社会文化自信的确立与巩固,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当今正能量精神价值形成的根基,更是未来拓展社会新风尚的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是当今中国人民的重要责任,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全世界的认同及肯定更是当今社会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

其次,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道路,发扬群众集体智慧。新形势下我国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受到关注,这一现象证明了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保护的积极作用,反过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发展与科学传承同样对坚实文化自信有着良好的影响。因此坚定文化自信,要着重于推进华夏优秀文化发展,巩固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建设方面的主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路。推进华夏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及发展,要以人民群众集体智慧为依托,实现文化自信。广大人民群众即是华夏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受益方,人民日常生活实践是华夏优秀文化诞生和延续的前提,因此各地文化工作者要以坚实文化自信为基点,主动创作出符合我国文化理念及价值输出的文化作品,借助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表演等各种公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渠道引导其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知,明确自身在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要担负的责任及使命,借助集体智慧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建设。

最后,推进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传统优秀文化与文化自信的深度融合是新形势下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也是现阶段我国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影响力及持久力保有持续的信心即是文化自信,其源于对本身历史文化、当代文化与未来文化的精准解读,鉴于此,坚定文化自信要以正确认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在逻辑。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为今日坚实文化自信提供了明确的逻辑前提,而融入文化自信则是推进沧桑变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必要路径。因此国家持续推进文化自信,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在道路、制度及理论等层面实现全方位自信。

(二)创新文化传播形式,突出文化战略地位

党中近年不断强调要突出华夏传统优秀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性地位,同时发挥出其引导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基因融入于坚定并提高文化自信的各个层面。2016年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以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诗词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一经播出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获得广泛好评。该节目以我国优秀诗词作为切入点,设计文化类竞赛内容,使观众通过对中华诗词的鉴赏来探寻文化的深根及基因,借助了解并分析各类诗词内含的思想意境,感知并汲取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人文、智慧启迪等,使身心受到涵养的同时,充分理解古诗词的文化之美。节目引发全民学习并研究古诗词的新兴文化浪潮。借此机会,央视随后推出文博知识探索型节目《国家宝藏》,节目借助向观众还原各类文物的“历史源起”,由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并引导观众“沉浸式”体验每一国宝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此过程中赋予国宝文物以生机,帮助全民认识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及人文与故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创新思路。《国家宝藏》即引导观众了解并掌握了国宝所背后的优秀文化及文明发展,同时也使保护文物意识深植于全民心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大有裨益。与上述央视节目类似的还有《汉字听写大会》及《朗读者》,上述节目在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保护方面均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近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类为主题的舞蹈《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只此青绿》等节目的走红,也使唐俑背后的厚重历史、洛神“破圈”传承的自信、《千里江山图》的完美意境均得到全面呈现,同样为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操作空间。

文化自信屬于一国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更深远且广泛的自信,也是国家发展及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以规划并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确保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伟大复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蕴含并融合众多哲理性内容,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与华夏文化互融为基础,结合不同时期及国情过程,形成全新历史条件下的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伟大成果并加以创新发展,更是我国文化自信的主要表现。未来要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自强,使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文化自信的整个建设进程,促进传统华夏文化有效传承、发展的同时,确保华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一方面,强化文化层面的对外交流,可拓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渠道,积极开展国际友好往来。如4月20日为联合国中文日,每年当天多个国家会举行与中文推广相关的活动。另一方面,强化对外交流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持续传播及弘扬。据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世界共计超过180个国家及地区均设置中文教育,82个国家将中文并列至国民教育体系中,全球累计使用及学习中文的人数达至2亿。这些均是文化自信、进一步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成果。

(三)丰富文化传承路径,拓宽传播发展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以此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全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为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梦想与追求,确保民族复兴得以实现既要以经济进步、科技繁荣及政治稳定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文化自信自强。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沉淀业已形成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优秀文化,而我国在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即要运用好经济这一物质力量,更要突出文化自信这一精神力量。确保民族全面实现伟大复兴,在明确文化自信与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健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途径,运用好文化自信的内在力量。

各地要关注并重视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各级教育教学中。各级学校教育作为发展并继承华夏优秀文化的核心阵地,惟有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代全面学习并掌握优秀华夏文化,方能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与有效发展。可以考虑在各级教育教学中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占比,如加大课程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家国情怀等,使学生可以在接受传统优秀思政教育的同时,使让学生的心灵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积极提升自己的,使优秀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身心实现健康发展,巩固并强化学生传承并发展优秀文化的责任感与自信心。

同时重视丰富公众精神世界,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内涵。要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公民等不同层面的标准要求,对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内的国富民强、以民为重、公平正义、天下为公、诚信修睦、修齐治平等开展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创新阐述,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同时要围绕公众全面宣传并推广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仁爱、和合、大同等精髓,全面挖掘各类国学书籍、家风遗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带领全民族真正实现辨义利、明公私、讲礼仪、修德行,强化公众精神世界建设,使其具有强劲且持续的生命力。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华夏民族文化发展与历史积淀的优秀成果,更是中国人民一直秉承的精神追求及价值所在。党中央多次明确指示要继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以表达对传统华夏文化价值的认可与思想意识体系的尊崇。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为强化文化影响力、健全意识形态建设,以规划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作为前提,落实文化强国、兴国战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民族内在凝聚力,而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即确保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及发展。

参考文献:

[1]达瓦拉措.文化自信视阈下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4).

[2]蔡萍.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23).

[3]崔恩慧.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汉字文化,2022(16).

[4]刘成璐,梁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实践理路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

[5]艾小娟.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传承路径[J].汉字文化,2022(23).

[6]张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自信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11).

[7]李金勇,马珍珍.问题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思考[J].才智,2021(6).

作者简介:周诗涵(1981—),女,汉族,云南曲靖人,本科,云南省红河书院院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及活化利用、文化创意开发与宣介、传统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