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聆听中国歌剧美好之声

2024-05-08 13:33许忠
歌剧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歌剧艺术

OUTLINE / Xu Zhong,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14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President of the Shanghai Opera House,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opera at this year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编者按:从钢琴家到指挥家,再到文艺院团的管理者,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指挥家、钢琴家、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见证了许多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歌剧作为国际通行的音乐语言,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的艺术之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忠为中国歌剧建言献策,以期让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国歌剧事业繁荣发展的肥沃土壤。

提升中国式歌剧国际影响力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使命。

纵观世界上最知名的国际大都市——纽约、巴黎、东京、米兰、维也纳,不仅在世界金融、经济、航运、科技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的、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闻名于世的艺术名片——歌剧: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巴黎歌剧院、东京新国立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还有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等,无一不是城市地标。虽然歌剧并不是诞生于这些城市,但歌剧却不约而同地成为这些著名城市的文化名片,世界歌剧艺术家都以登上这些剧院舞台、出演这些剧院出品的剧目为荣。这是因为歌剧的艺术特征决定了它是最具国际交流属性的综合性艺术,歌剧行业也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

因此,在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形象建设中,歌剧无疑也可以一张重要的名片,为展现当代中国文化形象,服务国家文化发展繁荣,在上海乃至中国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标李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等工作要求,大力提升中国式歌剧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建设,让歌剧成为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一支劲旅,对于我们歌剧艺术专业从业者来说,责无旁贷。

近几年,我们一些优质的歌剧演出已经吸引了一定的上海以外的观众打着“飞的”到上海来看歌剧,甚至还有专门从欧洲飞来上海“追剧追星”的(《罗恩格林》与《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等)。但是,受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制作体系、演出市场等影响,中国式歌剧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歌剧艺术的认知还比较狭隘,在普通百姓中普及程度不高,自下而上的民间动力不足;二是中国歌剧还没有与民族文化建立内在的联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还未充分彰显;三是与中国歌剧艺术特质相适应的国际传播交流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

提升中国式歌剧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提升一座城市的国际形象,需要政府、艺术家、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遵循开放与自主的辩证法,守正创新,找到中西结合的平衡之道。要关注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讲述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歌剧艺术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对提升中国式歌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我有三条建议:

一、结合社会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加强创作引领。

中国式歌剧的发展史上已经有艺术先辈提供了一大批值得借鉴的范本,并传承至今。只有以当代人民群众的审美为基础,观照百姓的现实精神需求,通过将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新性和独特魅力的作品,才能极大地拓展本土受众,继而吸引更多国际观众的兴趣。中国式歌剧的主题演绎中,要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向人类精神世界的更深处探寻,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挖掘素材,善于用中国故事、中国音乐艺术风格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二、遵循艺术规律,构建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中国式歌剧的国际化发展既不是“闭門造车”,也不是“拿来主义”,应加强与国际一线的歌剧界的合作与交流,这是提升中国式歌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要遵循艺术规律,把交流逐步渗透到艺术创作、演出交流、运营管理、整合营销、人才培养等各个层面,提升国际交流水平。

通过与国际知名歌剧院、音乐家、主创团队等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创作理念和表演技术,提升中国式歌剧的艺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强歌剧教育、培训和演出机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歌剧演员、导演、编剧等人才,为中国式歌剧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持。通过推动联合委约、联合制作等方式,注重维护对方利益,又懂得坚守自身底线,双方共同商定主创、主演,实现资源共享,为中国艺术作品“走出去”赢得宝贵机会。以艺术为媒“借船出海”,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让上海的歌剧舞台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实现梦想的交流展示平台之一。

三、运用科技发展成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在歌剧制作舞美场景中的全新应用,提升歌剧的观赏体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要推动歌剧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旅游、影视、新媒体等,拓展歌剧的市场空间和影响力,紧紧围绕艺术生产和推广传播,构筑多元化艺术交流展演平台,成为国际表演艺术领域的重要一极。要进行高水准的策划与组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自主运作,适当辅以国际专业机构配合(而非完全交付经纪公司一手运作),让中国优秀文化艺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中国第一座可以上演歌剧的西式剧院是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海也拥有滋养歌剧艺术成长的丰厚土壤,而有着红色基因的上海歌剧院有着68年的发展历史。因此,全面提升歌剧生产能力、歌剧艺术表演功能、歌剧创作功能、歌剧制作功能、歌剧艺术教育功能,让中国式歌剧成为世界歌剧艺术发展的新引擎、新高地,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加强歌剧艺术文化惠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惠民的主旨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推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进一步加强歌剧艺术文化惠民的力度,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歌剧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培育中国歌剧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措施和推广项目来支持歌剧文化的发展。例如文旅部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原创精品歌剧。同时,中国的歌剧院与国际艺术机构合作,開展国际演出和交流活动也愈加频繁,使得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在中国蓬勃发展。在具体的惠民政策推行过程中,已经从“大包大揽”向“有商有量”转变。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向基层群众,创新推行文化惠民“点单式”服务,根据群众不同的需求,开展不同的群众文化活动。“你点,我演”“你需,我供”的文化服务模式,更接地气。这些举措和平台为歌剧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提高了公众对歌剧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加强歌剧艺术的文化惠民,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加强中小型文化场馆的建设,高度重视中小型艺术剧场和人民群众家门口的艺术空间的内容开拓;创新活动形式,注重传播和推广方式的多样化,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普及;重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围绕歌剧本身的综合美学特征,完善高品质艺术普及的内容体系,以扎扎实实的内容提升全社会的艺术氛围和全民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地创作出能够引起百姓共鸣的作品,吸引更多的群众。

细分受众群体,进一步创新推广和传播方式。走进社区意味着要面对更加多元化的观众群体。譬如,针对青少年群体,通过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讲座、观演、沉浸式艺术实践,课外艺术大课堂等丰富的形式,实现青少年美育普及教育;针对中青年群体,要致力于培养其文化消费习惯,培育潜在市场,为高雅艺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针对老年群体,以高雅艺术助力老龄化社会美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与老年大学、社区、养老机构等合作,让老有所爱,老有所乐,为丰富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提供最具温度的艺术营养。还可以优化会员俱乐部,加强周末和节假日的会员定向活动,将高雅艺术主动送入楼宇和商业空间,提供演出票务之外的多元化公益性的艺术服务,培养更多热衷高雅艺术的忠实观众。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网络、移动设备等,将歌剧艺术传播到基层群众中去。可以通过在线直播、录制视频、推出APP等方式,让基层群众能够更方便地欣赏到歌剧表演。

号召名家进行艺术普及,主动拉近与社区百姓的距离。提供高质量、低门槛,高能量、低票价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并形成品牌。充分发挥高雅艺术名家名团效应,聚力整合形成艺术普及全国范围的名家资源库,号召更多艺术家、文艺院团和艺术名师走出殿堂和象牙塔,积极投身于艺术普及教育,保障艺术普及的质量和水准,让艺术普及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歌剧文化走进社区时,应注重运用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社区演出、歌剧导赏、歌剧工作坊等做出亲和力,不仅能够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将普及歌剧知识,提高艺术审美融入其中,让歌剧之美“声”入人心。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呼唤更多贴近百姓现实、传达百姓心声的原创歌剧。中国的广袤土地上,亘古亘今,亦旧亦新。今天的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宽广的胸怀,创造自己的文化,中国式歌剧也要书写更具感召力的时代故事,铸造打动人心的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

猜你喜欢
中国式歌剧艺术
中国式民主
走进歌剧厅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纸的艺术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中国式失败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