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暖心

2024-05-08 08:10张甫安
军嫂 2024年4期
关键词:陈姐面条阿姨

张甫安

军嫂相依情,邻里互助心。我们军休所里,军嫂真不少,她们虽已退休,却在志愿服务、邻里帮扶上,散发着光和热。

今天,让我们认识认识三位热心人——

刘书玉军休干部刘成明的妻子,60岁,中共党员,退休干部

“今天的风真大。得亏我去了,要不陈姐的头疼又犯了。”刘书玉一进门,一边脱掉值勤的马甲,一边对老伴刘成明说。

刘书玉是海淀区八一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负责人之一,领导着十几名志愿者。逢年过节,或是赶上重大活动,志愿者们都要上岗巡逻值守。

3月30日,各个镇街已安排了清明节期间的安全巡逻。按计划,那天本应该是干休所另一退休人员陈姐和其他几名志愿者上岗。可当刘书玉得知那天有8级阵风,她二话没说,利索地收拾好家务,出门替陈姐顶了班。刘书玉知道,陈姐年龄较大,长年有头疼的毛病,大风一吹,头疼会更厉害。

这样的事情,刘书玉常做。

军休干部于厚甫,年近九十,和刘书玉住在同一个单元,是她的楼上邻居,也是她爱心志愿帮扶的对象之一。于老老伴去世不久,自己和外甥住一块,外甥工作忙,常常很晚才回家。怕老人孤单,刘书玉便经常去看望他。

一天晚上,刘书玉照常去看望于老,敲门半天没人回应。她轻推开大门,只见于老闭着眼睛坐在沙发上,原来是看着电视睡着了。她赶紧上前推醒于老,搀扶着他进房间休息。

于老耳背,使用手机也有些吃力,他不会弄微信群,消息不灵通,很多通知收不到。刘书玉就细心地给他加入微信群,耐心地教他使用。后来,于老特意给刘书玉发了一条微信:“小刘,我年老耳背听力很差,感谢你不厌其烦帮我,衷心谢谢你!”

李素琴军休干部郑国英的妻子,80岁,中共党员,退休教师

“幸亏有李老师的陪伴,我妈不仅身体好了很多,心情更是开朗了不少。”说起李素琴阿姨,军休干部遗孀邢老师的独生女儿赞不绝口。

邢老师家住李素琴对门。2017年前的一天,邢老师在家不慎摔倒。

李素琴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并喊来自己的老伴郑国英和邻居刘书玉的老母亲,三人齐心协力把邢老师扶到床上。

就是这一摔,让邢老师竟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独生女儿工作繁忙,在家时间少,只好请保姆来照顾邢老师。

保姆一到,李素琴就领着她在院子里熟悉环境,军休大院有什么规矩,食堂、卖菜店、垃圾点在哪里,介绍得一清二楚。邢老师喜欢吃什么菜,鱼怎么做,她都手把手地教。邢老师家的东西怎么归置,事情怎么处理,她也常常给予指点……保姆适应得快,把邢老师也照顾得好。

因为摔跤导致长年卧床,邢老师心情不是很好,女儿也十分担心,怕老人情绪不好影响身体健康……李素琴就常宽慰她:“你宽宽心,我和老郑有空多去看看她,陪她聊聊天。”

一有空,李素琴就和老伴带上自家包的包子,弄点邢老师爱吃的东西,上她家串门。

“邢姐姐,您看这天多好啊。多吃点,早点好起来,咱们一块晒晒太阳去,好好活着,好好乐呵。”

“邢姐姐,春天到了,这荠菜可是我和老郑特地去野外挖的,您吃吃看,是不是咱们年轻时吃的味道。”

…………

许是陪伴起了作用,邢老师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邵付灵军休干部袁党平的妻子,55岁,群众

“赵阿姨,您家里还需要什么东西啊,今天想吃什么?我一会儿上您家去,给您带上。”

邵付灵口中的赵阿姨叫赵英坤,是她的帮扶对象。赵阿姨年过八旬,一个人在院里独居,因病长年服药,需要有人照料。

邵付灵经常去赵阿姨家帮忙,给老人解解闷。遇上赵阿姨有个头疼脑热,她更是三天兩头带她去医院看病、拿药。夏天到了,她会提早把赵阿姨家的空调清洗干净;秋天到了,她又会清洗好空调,并把罩子套上……

邵付灵精通烹饪,做得一手好饭菜,她常变着花样地为赵阿姨做些面条、饺子,有时还烤点面包、做点饼干,给老人送去。

有一次,赵阿姨食欲不振,连着好几天,邵付灵送过去的东西,老人都提不起兴趣吃。邵付灵见状,就自己动手腌制了一点泡菜,送去让赵阿姨开开胃。

邵付灵还买来新鲜菠菜榨成汁和面,擀成绿色的面条,煮给赵阿姨吃。老人一见绿油油的面条,顿时来了食欲,吃得津津有味。看她吃了整整一碗面条,邵付灵也很开心:“赵阿姨,下回我还这样榨汁给你做,可以包饺子,还可以做出橙色面条,只要你愿意吃……”

像这样的家务小事,邵付灵做了很多。她说:“人都有老的时候,给左邻右舍多一点关心,也是举手之劳啊。”

有时一个人忙不过来,邵付灵就会把爱人袁党平拉上。就因为这,有人特意编了几句顺口溜,夸赞他们两口子:“你擦玻璃我拖地,你洗空调我做饭,帮扶老人干完活,夫妻双双把家还。”

(作者为军休干部)

编辑/吴萍霞

猜你喜欢
陈姐面条阿姨
拨不通的电话
我的“话痨”阿姨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晒面条
加盐的面条和不加盐的菜
《老阿姨》剧照
你的眼神
Hothead
一触即发
擀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