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将领祖大寿与“富国街”之说

2024-05-08 13:33黄永顺
北京纪事 2024年5期
关键词:后金皇太极右翼

黄永顺

北京西城赵登禹路西侧有“富国街”。该街在明代时期称作大桥胡同,清初期,在胡同东端北侧建造祖大寿的宅邸后,胡同随之改称为祖家街,街虽已更名,但附近的公交车站名至今依旧是“祖家街”。该胡同1965年北京街巷重新命名时,改称为富国街。

明末清初的祖大寿

祖大寿,字复宇(1579~1656年),祖籍辽东。据祖大寿后代祖光益所著《一度烽尘一断肠》书中介绍,祖家祖先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此后经历漫长岁月,再一次光彩闪耀是晋代祖家人的祖逖,这位“闻鸡起舞”的将军从中原一路北伐,最后定居在辽东。自1403年,祖庆作为祖家后裔中的一支,奉命镇守宁远(今兴城)。祖庆至祖大寿的两百多年,共计有八代祖家人镇守宁远,是辽东名门望族。

祖大寿曾防守辽东一城堡。明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军攻陷广宁(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后,祖大寿奉命到宁远协助袁崇焕驻防,誓死守卫宁远城,用“洋炮”(红夷大炮)打击后金军,史称宁远大捷。崇祯元年(1628年),祖大寿提升为驻守锦州的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进犯京城,崇祯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后,将袁崇焕入狱。袁崇焕在狱中写信转给祖大寿,要他全力抗击后金军。祖大寿受托,想以立功表现赎出袁崇焕,以达报恩,亲自率兵击溃以勇猛著称的后金军四大贝勒之一阿敏,收复了滦州河永平城。但没想到,这反而加速了袁崇焕的极刑,崇祯刚愎自用和无情,使祖大寿很痛心。

祖大寿曾两度降清

第一次降清是崇祯四年(1631年)。他在检查大凌河防御体系时, 被后金军包围于城中,攻守80天后,城内有三分之二人口死亡,很快糧草用光,死亡威胁着百姓和士兵。不得已之下,祖大寿向皇太极提出保军民生命的要求被皇太极所接受,但皇太极提出要祖大寿给出攻打锦州的方案。祖大寿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为了得到皇太极的同意,他没有顾全安危,还以人质形式将自己的儿子留在后金手里,以此获得皇太极的信任。祖大寿以舍子的代价,带着只有26人的队伍“逃”回了锦州。祖大寿控制住锦州城后,并未按承诺献城,依旧抗击后金军的攻击。

崇祯十四年(1641年),后金军军围攻锦州,占领外城后,皇太极押着祖大寿的儿子前来逼迫祖大寿投降。但祖大寿仍然以“我宁死于此,不能降也”坚持不降。一年以后(1642年),祖大寿收到了辽总督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他感到没有支援,彻底失望后将锦州城向清兵打开了。躺在担架上的祖大寿与皇太极相见,第二次投降了后金军。皇太极对祖大寿忠诚明朝廷给予赞许,也对他以宽恕,并给了较好的礼遇。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已受降的祖大寿跟随入京。之后,再次受到顺治皇帝的礼遇,允许他在内城建宅,建宅后的街道按祖大寿之姓定名祖家街。清人入京城后有规定:清人住城内,汉人住城外,祖大寿是汉人,他能在城内居住,且按清王府规格建宅邸,由此可见清初顺治帝对其礼遇非同一般。 《西城区志》载:“清代因祖大寿宅第在此而改称祖家街。现有祖大寿祠在街内。”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胜利后,因三藩之一的平西王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导致祖家受牵连。与此同时,康熙以斩草除根的方式对祖家进行血洗,祖家街上的几代祖家人几乎无一幸免。

祖大寿在城内建宅邸

祖大寿宅院坐北朝南,朱漆双扇大门。三进院落全部建筑均为硬山式小灰筒顶,朱红油漆门及柱,贴金线的绿色隔栅窗户,院地坪为砖石铺设。西部原为祖大寿宅院的花园,改为学校后,建成教学楼。东部宅邸仍存留,并保护完好,该建筑于1995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祖大寿宅邸一进院比较窄小,北侧是内门殿,殿左右各北房三间,院东侧石台之上一尊此地出土的石马,石马上部有损坏,已不是完整造型,至于上面石雕是什么?从石马的造型来看,可能是一武将骑马之上。石马雕塑很精细,石马造型很可能是描述了祖大寿征战辽远时的威武雄姿。

二进院较宽阔,院内主殿五间,主殿是祖家宅邸最高大的建筑,朱漆门窗,前廊后厦,廊柱间绿栏红凳。两侧各一间耳殿,院中四株参天古树。东西侧殿各四间,现为《曹雪芹纪念室》和《老舍纪念室》。

三进院是后寝院,前后院之间有一座造型优美、规制较大的垂花门,是城内保存最完好的垂花门之一。后院为整个四合院最宽大的院落,主殿是高大的五间,门前两侧各有石狮,主间左右各设较小的耳殿两间。院东西各有配殿三大间,院东西各有一株参天古树,院中间有灰砖围成花池,池中立一巨大太湖石假山,给人以气派庄重。

富国街3号院至今保存良好,历经370多年的建筑基本没有改变和损坏,看得出管理者对文物保护有高度重视。

祖大寿祠曾为右翼宗学堂

富国街的这座明末总兵祖大寿祠,清中期时为八旗官学,清末是八旗第二高等小学堂。

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设立的清宗室右翼宗学,是一所仅供清皇族子弟读书的学校。改八所宗学为左、右翼各一所宗学。次年,右翼宗学即在今西城的石虎胡同办学。宗学是清朝官办学校之一,主要接受王、贝勒、贝子、公等子弟读书。右翼宗学专收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的宗室18岁以下子弟。这四旗“禁旅”护卫从德胜门至宣武门的内城西部,是属京城右翼,所以这所宗学称右翼宗学(左翼宗学是北京二中的前身)。《西城志》载:“宗室子弟愿入学者,分别学习满文、汉文,读书之暇演习骑射。”

乾隆十九年(1754年),因石虎胡同宅院房舍“糟朽破坏”,右翼宗学迁到长安街南的绒线胡同。《钦定八旗通志》有:“右翼宗学……乾隆十九年移于绒线胡同内板桥迤东。”《啸亭杂录卷九·宗学》载:“雍正中,特设宗室左、右各学……左翼在金鱼胡同,右翼在帘子胡同。”帘子胡同即西绒线胡同南侧。

此时的右翼宗学改名为“右翼中学”只收正黄旗子弟,学生一律公费。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宗室中学于1912年9月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迁址到祖大寿故居宅院。《西城区志》有:“北京市第三中学,校址在富国街。前身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创办的清朝右翼总学,校址在小石虎胡同,1756年迁至绒线胡同,1902年初改称八旗右翼中学堂。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迁至祖家街明末总兵祖大寿的故居。”

如今,院西侧是“曹雪芹纪念室”。辉煌于世界文坛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在这里生活过十年,在该校的职务是后勤杂工,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工作和职业。

东侧为“老舍纪念室”。1912年,老舍先生曾短期在此读书,后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在这里只读书一年。因师范学校食宿免费,还有一些零花钱,老舍就考入北京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后金皇太极右翼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大汗已逝各自飞
先生冷吗?
一梦前尘念三生
浅谈明与后金战争的攻守异变
本右翼底是些什么人
北陵石马和石骆驼的由来
日本右翼到底是些什么人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日本右翼:喘息过后更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