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分析视域下的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2024-05-08 04:37倪慧敏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教研测试分析

倪慧敏

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传统的教学团队建设已不能满足日常的教育需求。为了提升同一专业或同一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测试分析作为一种先进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中团队成员要利用好测试分析,并借助数字资料揭示、预测蕴含在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

一、基于测试分析,提升教学水平

(一)以学生为主体,定制教学方案

从定义来看,测试分析是一种基于数理统计原理,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将测试分析应用于团队建设,还将其应用于教学方案的设计。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测试分析强调以个体化的数据为基础,整理、分析相應的数字资料。通过科学化的分析,教师既能总结出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推测出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兴趣点等。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经常处于持续性的变动中。针对差异化、多样化的学生学情,教师重视前期备课,并通过团队交流明确大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olours为例,当学生学习过Story time中的内容后,教师基于对话内容,设置循序渐进的问题链。“How many times did the girl change her clothes? What clothes did she change each time?”“What colour did the girl change her dress?”“What colour dress does the girl look best in?”结合由易到难的阅读理解题,教师既能知晓“学生是否掌握阅读重难点”,又能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同学可以掌握有关颜色、衣物的表达。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延伸阅读教学的内容,并以多媒体技术播放一则短视频。根据视频内容,学生将从颜色、衣物的角度展开词汇的延展。这时教师拟定了一个新的任务,结合视频内容以复述的方式复盘“视频讲了什么”?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后续的教学反思中预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测试分析量表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不仅是教师制定、修改教学方案的主要依据,还是教学理念的反映。基于动态化、个性化的测试分析量表,教师借助监控、导向、诊断、激励、改进等功能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二)结合多种方式,衡量具体学情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英语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教师借助测试分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不同的教学模块对应的测试分析模式亦存在差异。比如针对词汇教学,教师将不同等级的词汇融入容量为10-30的词汇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词汇表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课文朗读,教师记录下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他们自我纠正的次数。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口头朗读越顺畅、错误越少,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越强。基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测量分析量表,教师及时获取学情,并结合表格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Is this your pencil?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拟定了一个接力的小游戏。根据游戏内容,学生将按照:Is this your……? Yes, this is my……的逻辑顺序,依次进行接力。需要注意的是本次接力中出现的物品不能重复。在此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反馈,衡量他们的学习情况。当学生出现卡顿现象后,教师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并积极了解他们在后续词汇听写中的表现。与此同时,当学生能够顺畅地完成接力后,教师提升教学难度,并围绕“文具”“社交”等层面进行拓展。比如学生将思考:If you find yourself without an eraser, how would you borrow stationery from someone else? 通过问题的反馈,教师划分出学优生、中等生的大致范围。

测量分析量表的设计讲求科学、合理性。面对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师匹配以不同的检测方法并及时记录。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分析学生学情,总结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二、基于测试分析,优化团队建设

(一)优化教研方式,推动团队建设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团队建设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团队意识薄弱:二,缺乏责任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化团队建设,教师基于测试分析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改进教研工作方式,确保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中,测试分析理论讲求对数据的搜集、整合、分析、推测、监控。与此同时,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的持续学习能力,强调成员的作用与态度,即每个人都要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使组织能够进行不断尝试、改善和提高它的能力。结合上述理论输出,教师改善教研工作的方式,并借助集体的探索氛围影响个人,带动教研组中每一名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How much?为例,在备课阶段,教研团队将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其中阶段一为个体备课。根据单元主题情境,教师发现本单元与 How many?这一单元较为相近。教师便以“义卖”这一生活情境为主线,将词汇、句型、语法串联起来。阶段二为集体备课。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团队教研为基础展开观点的分享。有的教师还基于角色扮演将具体知识点联系起来。由于每一名教师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团队中的成员往往会产生激烈的观点交换。当教师无法厘清“孰对孰错”时,成员可以借助此前制定的测试分析标准重新思考。一般来说,测试分析中的标准符合团队建设的要求,所以教师能够明确教学方案的主要框架。

优秀的教研团队是教师迅速成长的摇篮,是引领全体成员筑梦的基础。在教研过程中教学团队秉承“不断学习”和“互通有无”的理念,将展示与学习联系起来。通过不断汲取团队成员的先进理念,教师逐步形成理性思考,提升教学能力。

(二)构建研修氛围,发挥示范作用

为了构建成长型的小学英语教学团队,教育集团将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结成链式学习共同体,形成前辈带后辈、同辈互助、后辈反哺前辈的课程研修氛围。考虑到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构建研修氛围。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管理者根据测试分析数据,定期展开与教学情怀、理论、实践、技能以及职业发展与人文素养等主题有关的课程体系。其次,从实践层面来看,管理者结合测试分析数据,举行听评课、技能评比展示等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共生互补”,让每一名教师都能提升教学能力。

在展开技能评比展示活动时,教师以译林版小学英语Seasons为例进行讲解。由于学校此前发布了具体的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基于评价标准,设计课程讲解的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以四季为主题,既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又承载了“四季的特点”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等要素。在技能评比展示中,教师紧扣劳动教育与智育教育的结合,教学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基于后续的分数,教师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復盘。一方面针对讲授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积极找寻具体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针对其他成员提出的意见,教师围绕测试分析,更新分析数据中的信息,丰富自己对教学方法的理解。

无论是课程研修氛围的搭建,还是师傅的“传帮带”,都离不开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测试分析数据的效果,校正自己的课程设计方向,不断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三、基于测试分析,加强团队管理

(一)基于调研报告,加强团队管理

目前的测试分析尚停留在数字表面,缺乏深层次的问题归因,评价方式较单一,只局限于学生能力和教师个人教学问题的分析。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测试分析的效用,加强团队管理,管理者需要通过大样本、大数据分析,获得教育集团学生学业质量群体差异的实际情况,借助分类清晰、数据翔实、归因正确、建议合理的综合分析报告,优化团队管理、资源建设、策略方法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调研报告的讨论者,同时也是报告的分析者。基于报告内容,教师要重视团队协作和观点、思维的交换。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为例,基于测试分析的内容,教师致力于以市区内五所小学的教研组为参考设计教学内容。其中在集体备课阶段,教师紧扣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提炼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熟练朗读故事内容,了解故事发展的脉络,讲述故事情节,声情并茂地表演故事。“我们可以如何设计课程内容?”在集体备课阶段,团队成员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有的教师认为可以从续编的角度进行提问。“What is likely to happen to the bear family when the little girl escapes from the forest? What would happen if the Bear family met the little girl again?”基于故事情境,学生可以结合此前的理解,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时,部分教师提出了异议:“虽然故事续编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上述问题似乎并不贴合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结合有来有往的讨论,教学团队尝试着将角色扮演与情节续编、故事讲述相结合。

区别于以往的教研活动,教师不再拘泥于自己是否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向,而是从团队的角度思考问题。一方面教师根据测试分析的数据以及报告的内容展开互评。通过团队内的互动,教师逐步知晓大致的授课方向。另一方面教师按照团队管理的方法,展开日常的教研互动、理论知识学习以及专业知识探讨。

(二)创新团队管理,提升教学能力

基于测试分析,传统的团队管理方式被打破。一直以来管理者按照“制定相同目标”“创建相同环境”等方法进行管理。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教学团队管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管理者致力于以测试分析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监测分析中心,设立团队考核量表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另一方面管理者紧扣微信公众号设计多个栏目。凭借栏目内容,团队成员积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在评论区展开互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研成果的呈现方式变得更加多样,教师可以借助短视频等多种方式输出自己的理解。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学团队设计主题为教研分享的微信公众号。从微信公众号的框架来看,共包含“团队建设、掌上教研、教学资源”等三个大栏目。与此同时,在团队建设下分享成长故事,教学资源包含团队的资料搜集。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hinese festivals为例,在教学资源层面,教师上传与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多个传统节日相关的中英双语介绍。在掌上教研层面,教师上传教学思路并开放评论区。借助评论区中的讨论以及多个团队成员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线上完成思路的整合和授课内容的调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集体教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推文为载体,以社交软件中的沟通为填充,交流彼此的思路,提升教研的效率。

团队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教师产生归属感,让他们在高效的互动中有所收获。为了确保团队管理的效率,管理者充分发挥测试分析的效用,并按照团队管理的原则设计考核标准。在考核标准的驱使下,教师能够完善自己的教学流程,提升教学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教师意识到教学团队的重要性。借助测试分析这一科学的教研方法,团队建设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从整体的角度,从理论的角度、从实践的角度聚集教师的教学思路。每一名教师的教学思路均是不同的,针对形形色色的情况,管理者重构管理思路,并基于测试分析拟定考核标准。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跟随骨干教师的思路加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研体系被打破,教学团队可以在诸多渠道中分享团队的思考,并在线上完成教研,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高效。

猜你喜欢
教研测试分析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幽默大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