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服饰图案的文化艺术特征及其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4-05-08 16:06赵媛媛朱梓铭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

赵媛媛 朱梓铭

【摘 要】广西壮族服饰图案文化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元素,凝聚着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内容,也蕴含了壮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精神、智慧、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内容,体现着壮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近年来由于壮族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壮民族传统服饰受现代文化冲击而濒临绝迹,对壮族服饰图案语言的记录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为推进壮民族地区文化的持续发展,文章探索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壮族服饰图案数字化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壮族服饰图案;文化艺术特征;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178—03

一、广西壮族服饰图案的稻作审美文化内涵

壮族旧称僮族,先秦时期,广西称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Roeg yaej)”“西瓯(Raeuz)”“苍梧(Changj you)”人。骆越国是岭南地区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指古代的联合城邦制国),可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逸周书·集训校释》章节中有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逸周书》亦称《周书》,多数篇章出于战国,乃先秦古籍,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吕氏春秋·本味》里,则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Daex Roeg),国名。菌,竹笋。”现代认为越骆是汉语提法,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越”原意指耕种(Daex)谷,“骆”(roeg)意为越人鸟文化,因此,与稻谷和人鸟文化相关衍生的有关壮族衣食住行的种种风俗则行成了“壮族稻作文化”。而广西壮族因一直以来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湿热,地势江河交织,山岭密集,决定了壮族先民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传统稻作生产方式。对于服装的使用要求也就随之适应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广西壮族传统服饰的民俗文化通常是将服饰图案作为组成壮族服饰的一种审美文化意象,表现在围绕“壮族稻作文化”产生的服壮图案中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原始稻作风貌,并伴随着“稻作”服饰文化的发展而具有丰富多彩的稻作审美文化意蕴。

(一)图案的象征寓意

服饰图案纹样是壮民族文化艺术的语言之一,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壮族劳动人们的智慧和技巧,注入了当地人民朴素的情感与思想。壮族服饰图案多喜用吉祥的,象征寓意幸福美好生活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壮族群众对生活的坚定乐观的信念,这些服饰图案纹样涉及花卉、草、木、鱼、虫、蛙、鸟、走兽和壮族先民历史神话故事中的意象等,无所不用;寓意平安、长寿……意趣横生,别有深意,使人获得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蕴含了深层象征寓意。

(二)图案的神话传说和文化

1.蛙形图案的神话传说

壮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图案文化。当地有谚语:“有水才有稻”“稻是水生,麦是火生”“稻要水,麦要旱”体现了水是稻作农业的生命,没有水就没有稻作,有了水才能稻作。蛙则是壮族稻作丰饶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在壮族稻作神话中认为蛙与水有一种紧密的关系。蛙并不是壮族稻作神话内容的唯一,但从现存于壮族民间服饰图案中的众多蛙纹痕迹,足以证明蛙是壮民族图案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

2.花图案的神话传说

广西壮族人民一直以来生活在亚热带地区,这里气候温暖湿热,常年花叶繁茂,壮族先民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自然就会把美丽动人、娇艳欲滴的花朵转化到日常的生产生活用品中欣赏。特别是壮族神话传说中的始祖神姆六甲的花界与人生命的关联,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是从花中来,最终回归花界的浪漫神话传说。因此,壮族先民在传统服装中常大量运用花的图案,既是表达了壮族先民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渴望,也是对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稻作文化夙愿。

二、广西壮族传统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特征

广西壮族服饰中的图案纹样纷繁复杂、形态万千,几乎包罗了自然界中的行云流水,草木花卉、鸟兽虫鱼,以及神话传说中的麒麟龙凤都有涉及。按其表现题材归类,主要有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其他纹样等。这些纹样最初可能是对自然界中某种具体形象的临摹,并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某种的服饰标志。由自然物象到服饰图案纹样的转化,是一个艺术化和高度概括、抽象和归纳的思维过程,体现出创作者的藝术修养和审美水平,更能体现出作者的生活情趣和感悟。这些造型生动强健,栩栩如生的壮族传统图案纹样,无不蕴藏着壮族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内涵,反映了广西壮族的社会内容和审美情感。

(二)色彩特征

色彩是服饰图案美的精髓。在服饰图案的外在形象中,图案的色彩与形态是吸引注意力的主要部分,尤其是对于鲜艳的色彩,人的感受往往超过图案形态本身。广西壮族服饰图案强调服饰的整体美感与图案色彩的协调关系,服饰图案纹样的布局上更讲究分配色彩的位置,以展现图案分明的同时强调变化以突出图案的节奏感,充满装饰味而富有活力。无论表现的是什么题材都通过高纯度强烈的色彩对比为其用色特点,大胆地运用红与绿、黑与白、红与蓝、黄与紫等强烈对比的色彩组合,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服饰图案的色彩明快而又和谐。鲜亮的图案又能使其统一于整套服装之中,充分显示了壮族人们的审美见解。

在壮族生活中刺绣技艺是壮民间艺术奇葩,在壮族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挑花刺绣是壮族妇女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代代传承。刺绣是用彩色丝线在服饰上刺绣出别具特色的花色图案。不同的表现技法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其手法多变,广西壮族刺绣可分为平绣、剪贴绣、挑绣、泡绣、扣绣、布贴叠绣等,以顺、齐平、匀、细、密、洁为刺绣工艺的基础要求。壮族刺绣将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承载着悠久的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从物质的实用属性层面看,它是美化和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从精神属性层面来看,它所反映的则是人们的审美情趣,渗透着壮民族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广西壮族服饰图案数字化保护策略

(一)数字化保护广西壮族传统服饰图案的前提是对其进行文化艺术特征的梳理

广西壮族服饰图案用在壮族服饰的装饰上,因此,对广西壮族服饰图案进行研究首先应是对图案本身表达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服饰图案的文化艺术特征进行梳对不同服饰、不同部位的图案进行分门别类的逐一归纳,整理广西壮族服饰图案的装饰、题材、造型、色彩、技巧等方面的表现,并归纳其不同图案内容的含义、色彩搭配、演变过程,然后对广西壮族服饰图案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包括其类型、样式、特性、用法装饰等,以及服饰图案背后反映出的广西壮族风俗民情、民族习性的深入剖析,总结具有广西壮族服饰图案对该民族文化的深远寓意,根据前期田野调研结果和采集的数字资源,对广西壮族服饰图案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保存,形成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壮族服饰图案的数据和图案资料永久保存形成数字档案。

(二)数字高清影像保护广西壮族服饰图案

1.高清3D数字影像——壮族服饰图案的还原图

目前,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也已经成为数字化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方式之一,特别是新兴学科技术高清3D数字影像的出现,不仅将新的视觉感受带给大众,同时从形式到内容上使人们对传统壮族服饰图案的美学产生了新的认识,从而提高了人们对广西壮族传统艺术品的审美层次。目前,高清3D数字影像技术具备的高清晰度图像分辨率,已经发展到可以抹除视觉可看到的像素点,利用这一优势,将会使观者足不出户就能饱览到壮族传统服饰图案文化艺术作品的材质和细节。另一方面,高清晰度结合专业的审美角度和适宜的灯光,可以使观者领略到比服饰图案实物在眼前展现的更多的细节和美。高清数字影像还能够摆脱传统二维图片带来的束缚,其3D立体成像技术使得广西壮族服饰图案艺术品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能够在三维虚拟立体空间内展示,其真实感将会为观众提供全新的体验。

2.数字动态再现——壮族服饰图案的写生图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和可搜寻到的遗留在民间的文物“活起来”,是目前我国文博界工作的重点。互联网时代,运用数字科技使文物“活起来”是最为便捷与可行的方式。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在互动中形成的观众与博物馆藏品之间的文化共享,正是这种“连接”真正的用意所在。事实上,采用动态服饰图案的技术,很难形容,既不是三维成像、也不仅仅是投影,更不是电影,而是三者之间的融合。可以把它命名为“基于数字动态再现壮族服饰图案的数字化应用”技术。此种展示,采用多台投影仪事先把制作好的壮族服饰图案动画投放在银幕上,制作过程融合多种高科技互动艺术,目的是构筑人与虚拟交织、人在图案中的沉浸体验。通过数字高清影像让观众能够看清民间一人用传统纺织技术制作的服饰图案的针触毫末,了解这些传统服饰图案背后的故事,并且让服饰图案中的飞禽、走兽、昆虫“活起来”。“写试图”再现了走兽、鸟虫的动作、声音,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广西壮族服饰图案作品“鮮活如生”的特点,在数字化趣味交互中深入理解广西壮族服饰图案的艺术价值。

(三)用光影记录文明的痕迹——广西壮族传统服饰图案传承人采访

用光影记录文明的痕迹,是对广西民间手工艺人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影像记录。该记录特别针对广西壮族传统服饰图案高龄传承人,因此该记录工作的必要性可想而知。对广西壮族传统服饰图案传承人的影像记录是通过采访实录进行口述和现场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剪辑并且对相关的手稿、文章、著作,以及音像制品等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包括建立传承人的专题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素材制作成纪录片进行传播。向世人展示广西壮族服饰图案工艺与文化和其传承人的传习状态,使访问者认识广西壮族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并感受壮族服饰图案的魅力,以活态文化传承的方式对壮族传统服饰图案文化艺术的精髓进行保护,达到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壮族服饰图案的活态传承的目的。完整的记录成果最终可纳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再统一录入国家数据库以永久保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0YB01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
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探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况氏武术研究
浅谈数字化变电站数据异常和检修状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110kV数字化变电站保护配置优化措施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