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再语境化研究

2024-05-08 19:38管义珅陈馨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论语语境

管义珅 陈馨

【摘 要】再语境化是《论语》在俄罗斯文化传播时所呈现出的明显特征。再语境化用来描述将某概念或信息从原语境抽离出来,运移到一个新的语境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或效果的过程。研究发现,俄媒话语生成者通过运用再语境化的删除、添加、替代和重组的话语策略,促进再语境化发挥其参与活动、构建身份和再现事实的社会功能。再语境化是用来阐释话语社会功能的重要工具。再语境化能够表征机构话语的立场,建构话语形象并融构异质文化。

【关键词】再语境化;话语策略;语境;话语研究;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9;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220—03

引言

再语境化是文本在不同语境的“话语运移[1]”,已经存在的话语一旦被运移至新的语境中,就会以再语境化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话语秩序,制约新的话语实践。巴赫金指出“每一话语都是对其他话语的反驳、肯定或补充,都依赖其他话语[2]”。俄罗斯语言学家阿鲁玖诺娃认为话语是“语用、社会文化、心理等语言外因素构成的连贯语篇”,话语可以被形象地称之为浸入在生活中的言语。卡拉西克认为“语篇的实质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话语作为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它的价值性”。《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话语,自有其特定语境。当该文本出现在俄罗斯媒体话语中时,其传播的情景过程,语境和意义都产生了位移和不同程度的变化,体现出再语境化的特征。本研究主要关注再语境化在俄媒话语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分类表征的;探析再语境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的社会功能。

一、再语境化的概念定义

再语境化用来描述将某概念或信息从原语境中抽离出来,运移到一个新的语境中,以产生不同的意义或效果的过程。最初伯恩斯坦将该术语应用于教育话语,用来表示教育话语经历被移位和被重新定位的过程[3]。范柳文出版了《话语与实践》一书,专门阐述再语境化作为分析工具在批评话语研究中的应用[4]。范柳文引入再语境化这一理念,将话语嵌入社会认知框架,与社会实践所构建的知识形成紧密关联,使话语能够在具体社会语境中深入分析。同时,语言编码识解,同一事物、事件或者情景可以不同的方式被概念化,描述客观现实时使用的不同语言形式或结构会导致对其不同的识解[5]。

二、再语境化的分类表征

再语境化通常包含两个过程,先对即将进入新语境的要素进行筛选,再将筛选出来的要素融合在新语境中。不同类型的再语境化所经历的筛选与融合过程都是不同的,因为所筛选的要素具有不同的性质,并且被筛选出来的要素在文本中的实现方式也存在差异。再语境化的过程中,话语的词汇可以通过简化、重新聚焦、拓展和阐述来改变。范柳文和沃达克认为,当语篇要素从一个语篇转移到另一个语篇的过程中,就会发生改适转换,可以分成:要素删除、要素添加、要素替代以及要素重组[6]。

(一)要素删除策略

删除策略指的是对社会实践的组成要素的删除,比如将参与时间、地点刻意删除,或将施事主体删除。通过使用要素删除策略,形成动作状态化、施事主体非焦点化以及受事主题化的功能作用。

例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媒体话语运用删除策略来表述:Повторяя старое, узнаем новое.Знания о питании нужны каждому.《哈巴罗夫斯克新闻》2022.9. 温故知新。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健康饮食的知识。

这篇建立科学饮食习惯可促进身体健康的媒体话语中,话语生成者将原文进行简化删除,凸显建立科学饮食观念的动作状态化特征。任何社会实践都难以被完整全面地呈现,关键在于决定将哪些内容纳入考虑,同时排除哪些内容。整个语篇将建立科学饮食观念的抽象动作状态化,形象地强调更新饮食观念的重要性。通过要素删除策略,形成动作状态化以及受事主题化的功能作用。

(二)要素添加策略

再语境化不仅仅牵涉到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描述,还包括对相关要素的表达,主要包括情感反应和合法化。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添加策略体现了话语生成者在描述事件时选择的不同视点框架。

例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媒体话语运用添加策略:……а перестающий задавать вопросыребенок плохо обучаем. …… Какписал еще Конфуций, ?учиться ине размышлять – занятие пустое;размышлять и не учиться –опасное?. 《真理报》2019.8. 我们很难教育好一个不会提问的孩子。子曰:学而不思则课业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一个既定的语境中,话语界定了施事的一个社会视角。根据表征目的和突显特征的不同,再语境化过程会添加相应的要素。话语生成者在强调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时,凸显添加了занятие这一要素。话语生成者将行为主体和行为客体纳入视点框架,通过使用添加策略,将行为主体的问题意识这一情感反应合法化。

(三)要素替代策略

在社会实践中,表征各个要素的过程经常涉及到被替代的现象。这一进程中,概念隐喻和转喻是最为显著的替代策略的概念化方式。这两者可以分别用于描写和指称,藉以实现情感共鸣和认知调适的话语等效作用。

例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媒体话语使用替代策略:Невижу зла, не слышу зла, не говорюо зле.媒体话语中对《论语》这一表述更合乎俄罗斯受众的情感認知,将“非礼”替代为喻式言语中的зло邪恶的。这种替代策略更容易获得目标语受众的情感认同。

(四)要素重组策略

社会实践的各种表征要素并非按照它们实际发生的顺序呈现,而是根据社会实践再语境化的利益、目标和价值,以多种方式重新组织和分散在话语中。从认知视角来看,要素的重新组织体现了突显和视角转变的认知解读过程。

例4:Конфуций сказал:?Найдите себе работу по душе, ивам не придётся работать ни дняв своей жизни?. И я такую работунашёл!《俄罗斯报》,2018.9. 子曰:“找到一份你热爱的工作,你就不必工作一天。”我正是找到了这样的一份工作!

在《论语》中唯一与该表述相关的内容为“是以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当社会实践被表征时,出现了要素重组现象,而现实中的成分由符号重组替换。话语生成者为达到特定的传播目的,可能会将并非某人说过的话冠以其名,以此提升话语的权威性。在俄媒话语中,存在许多假以孔子之名的表述,这表明在话语生成者的认知中,孔子名言具有权威和信度。再语境化势必引起改适转换,“将旧的话语拿来并将其置于新的语境中不可避免地会重塑意义[7]”。

三、再语境化的社会功能

再语境化具有三种主要社会功能,即参与、再现和构建。话语可以被跨文化活动者用于参与社会实践,再现社会实践和事实,并构建社会事物关系以及社会活动者特征。本研究认为,再语境化能够表征机构话语的立场,建构话语形象并融构异质文化。

(一)再语境化在媒体话语中的社会功能

再语境化能够表征机构话语的立场。话语不仅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制约,同时还起到建构社会的作用。俄罗斯媒体话语中语言的选择、调整通常基于媒体机构的利益和立场,会引起社会关系的不同表征,可见媒体表征是一种典型的对此前社会实践和话语的再语境化。媒体不仅产出社会知识和价值观,而且也组织和调节社会生活,突出不同的世界观。这种话语互动“即是社会网络中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者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形式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社会实践过程[8]”。《论语》在俄媒的话语生成过程充满了语境的重新构建,原本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的话语会被未直接参与原始交流的他人重新书写、概括总结和重新表达。

(二)再语境化的话语形象建构功能

再语境化能够建构话语形象。再语境化是信息从原有语境运移到新的语境并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身份建构的过程。在交际中,语言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更是积极参与构建现实世界的过程。我们的知识并非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映射,而是对其进行范畴化认知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知识是话语酝酿的产品。话语主体通过运用语言符号的排列组合来形成言语。异质语言既可以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语进入新语境,各自携带着其独特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倾向,又可形成更广泛的话语互动,通过再语境化形成语篇和语境的话语互动。所以,再语境化形塑的现实世界是通过不断演变的话语实践而建构的,其构建主体是所有言及该概念的话语生成者,既可以是具体的个人,也可能是特定的机构。

(三)再语境化的文化传播功能

再语境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会融构异质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互动,主要借用语言层面的话语和再语境化实现,旨在促使意义和价值观的相互融合。再语境化有助于调和多元文化,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和融合,而非同质化。这被认为是全球化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再语境化的发展与演化有助于形成领导性的全球知识,这指的是在特定地域产生的地方知识,在政治经济力量的逻辑基础上逐渐演变为引领全球知识的先进文明和话语体系。俄媒话语中的孔子形象反映了受众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情感态度,可供理性审视中华文化在他者视域的文化嬗变,推动文明互鉴。

四、结语

研究认为,《论语》的话语文本通过再语境化运移到俄罗斯媒体话语中时,经历了适应性改变。再语境化的转变过程可分为要素删除、添加、替代和重组。再语境化能够表征机构话语的立场,建构话语形象并融構异质文化。再语境化是文本在不同语境的话语运移,已经存在的话语一旦被运移至新的语境中,就会以再语境化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话语秩序,制约新的话语实践。话语运移是指话语从一个语境运移到另一个语境的过程,不仅仅是机械的情景间投射,更是一个具有聚集效应的多象限转化过程,其中涉及到语境重构及意识形态等多因素作用。

参考文献:

[1]Krzy?anow ski M . Di scursi ve shi fts and the normalisation of racism[J]. Social Semiotics,2020(4).

[2]Bakhtin,Michael.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M]. Austin:Universtiy of Texas Press,1986.

[3]Bernstein B.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M].London: Routledge,1990.

[4]van Leeuwen T.Discourse and Practice: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M]. Oxford:OUP,2008.

[5]辛斌.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兼容互补性刍议[J].外语研究,2023(6).

[6]van Leeuwen T, Wodak R. Legitimizing immigration control: a 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J]. Discourse Studies,1999(2).

[7]Hodges A.Intertextuality in discourse[M]D.Tannen,H.E.Hamilton& D.Schiffrin.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15.

[8]田海龙.横向话语互动与学术期刊的跨界发展[J].当代修辞学,2023(3).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3BS012);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7JK07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管义珅(1987—),男,山东青岛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俄语语言学;陈馨(1988—),女,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国别。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论语语境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论语·为政第二》
跟踪导练(三)2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