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早期阅读文本接受方式探析

2024-05-08 19:38姚彤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早期阅读幼儿

【摘 要】目前,幼儿早期阅读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幼儿读者因其特殊性以及阅读过程与成人读者不同,幼儿文本接受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伴随幼儿五官感觉以及心理发展而发展的特点。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伴随着幼儿依据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解读去构建自己独特意义世界的特点。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文本接受;过程呈现;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229—03

引言

1997—2000年,幼儿早期阅读的概念及其理论由美国的语言学家凯瑟琳·斯诺领衔的早期阅读委员会最早提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阅读困难。此理论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国际教育界对早期阅读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2001年9月,我国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首次明确了幼儿早期阅读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及其重要性。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的“阅读与书写准备”部分再次明确提出了三个子目标。近年來,随着国家以及专家学者们对幼儿早期阅读重视和提倡,家长也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学界对早期阅读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

国内目前关于幼儿早期阅读分别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两各方面着手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学者们,一部分注重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另一部分注重于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介绍、推广以及文学批评等;还有少数学者以图画书入手研究亲子共读以及幼儿阅读心理。本文将以文学活动论和接受理论为基础,侧重幼儿作为图画书读者的角度入手来研究幼儿早期阅读,结合亲子共读图画书的案例,对幼儿早期阅读做深入探析。

幼儿文学的主要读者幼儿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并发挥着主体作用。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以文本为媒介感知美,进行情感链接,发展认知、审美能力及其社会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包含着幼儿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还包含着幼儿的审美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在幼儿早期阅读中,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其中的主体,调动自己的五官感觉,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听到的语言符号和看到的图画符号进行整合加工,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一、幼儿接受方式特点

(一)幼儿读者接受文本的过程呈现

在图画书亲子共读中,幼儿的接受呈现出阶段化的发展。最初接触时,孩子只是静静地聆听,正如孩子在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都向他展开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不同生理、心理状况下,幼儿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不同。

幼儿在阅读时会呈现出对图画书文本和图画的逐渐接受的过程。一本图画书,幼儿会反复阅读。每一次读时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只是听和看;边听边问;模仿着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和行为表演;自己阅读图画书;讲述故事;遇到相同情景可以用储备的语言等等。

(1)听赏之聆听阶段。幼儿在首次接触到一本新的图画书,都会聚精会神地调动五官感觉来聆听欣赏整个故事。从表面看这个过程,幼儿与家长之间没有任何的语言互动和眼神的交流。但这正是幼儿沉浸于故事之中,进入到一个全新世界的表现。

听赏之问一问阶段。通过聆听进行阅读图画书的所有图画之后,幼儿逐渐会向共读的家长提出各种问题。在《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图画书的阅读中,幼儿提出了“为什么小兔子要抓住大兔子的耳朵呀”“小兔子为什么紧紧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不放”以及“小兔子坐在大兔子身上准备去哪里”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得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幼儿听赏读图的专注。幼儿对图画书中的图画观察细致,看到了每一个细节,读出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并能预测即将发生的故事。

(2)听赏之在故事中确证认同。幼儿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在故事里不断找到和自己有相同的地方,不断地进行确证,最终达到认同。一位和母亲有短暂分离的幼儿不断向母亲提出“妈妈,我在湖北的时候,你想我了吗”以及“妈妈,你上班的时候想我了吗”等问题。这个案例中幼儿在跟母亲分离了两个多月后,头一次了解思念这种情感,于是在每晚亲子共读时,都会反复地问,听母亲的回答,一次次地确证母亲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和情感,与母亲做情感的链接。

(3)听赏之演一演。幼儿在听故事中,认同故事中的人物及其故事后,会萌发自己表演的念头,并且会反复地发出邀请,和熟悉故事的家人一起表演故事中的一个个场景,乐此不疲。表演图画书中的故事,是幼儿读者充分理解故事情节和其中的情感表达以后,使图画书与生活发生链接,与自己的生活以及情感发生意义,融入了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满足自己与母亲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4)听赏之读一读。幼儿在听赏一段时间后,也会自主阅读图画书。翻开一页页的图画,沉浸其中,即使不认识其中的大部分文字,依然自得其乐。每一幅图画都会讲述故事内容,每一页图画与下一页图画之间的空白,幼儿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和连接。

在图画书《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封面和扉页的图画中,孩子把握住了每一个细节,通过自己的想象来预测故事情节,如孩子发问后自己回答说:“他们去旅行。”

(5)听赏之讲一讲。反复阅读听赏同一本图画书,幼儿在充分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自己可以将故事讲述出来。这个孩子甚至不认识其中的大部分文字,也可以完整地讲述故事。

这是孩子听赏图画书最终达到了从听赏故事到自己讲述故事,完成自主阅读的目标,享受阅读的过程,并能与他人分享故事。孩子热衷于听各种离奇古怪的故事,在不到一天的时间自己整合加工,立刻分享给小伙伴。

(6)听赏之用一用。幼儿在早期阅读听赏读图的过程中,把一个个故事图画和语言转化成类似动画片一样的一个个故事,遇到相同的情景时会活学活用。在一次与同事分别时,孩子坐在出租车上离开,望着同事的身影,跟母亲说:“我望着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xx阿姨说‘再见。”这是宫西达也的图画书《我是霸王龙》“望着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霸王龙”这句话的化用。孩子用的特别贴切,同样的离别场景,孩子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词语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感受。[1]

(二)幼儿读者接受文本的意义建构呈现

(1)想象。想象是幼儿进入图画书世界的钥匙。图画书中的每一幅图画都是一个电影的分镜头,跟下一幅图画之间都有一段空白,这一段空白需要幼儿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将前后两幅图画连接起来。在图文并行的图画书中,图画和文字一样承担叙事的任务,有时图画还包含叙事的另一条线索。幼儿在听赏读图中把图文两条线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例如,图画书《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文字部分并没有出现狐狸这条线索,幼儿只有仔细读图才能发现这条线索,并调动自己的想象填充故事充满趣味性的内容,而不是稀松平常的文字,只叙述母鸡萝丝的散步路线。

(2)解读。在整个听赏读图过程中,幼儿读者调动了五官感觉投入到图画书阅读中,整个身心都在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等。在一次次地阅读中,完成了整个图画书作品的解读,构建出一个个性化的故事世界。幼儿读者的解读具有个性化特征,与其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关,也与幼儿读者独特的人生经历相关。个案中的幼儿和母亲经历了分离,图画书《猜猜我有多爱你》帮助孩子从分离焦虑、惶恐和傷心的情绪中逐渐走出来,也缓解了母亲因为分离带来的愧疚感,使亲子之间的情感链接逐渐修复。图画书中的图画符号不断地将幼儿读者带回到生活场景中,使得幼儿读者的问题“爱还是不爱”一次次得以解答。在这个意义上,这本图画书是幼儿读者依据自己的经历和心理状况赋予了图画书文本独特的意义。

(3)建构。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2]图画书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只有幼儿读者为主体参与阅读与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与图画方能实现其价值。在整个听赏读图过程中,幼儿读者依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已有的经验以及人生经历对作品进行加工和解读,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图画书这一特殊的文学作品,才完成了其文学活动过程。而幼儿的每一次建构都是不同的,每一次的关注点不一样,都会围绕着关注点展开想象解读,建构不同的意义世界。

二、成因分析

(一)幼儿读者的特殊性

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学龄前不识字的幼儿。他们对图画书文字内容的领会需要陪伴者的讲读以及自主观察阅读图画来实现;幼儿此时的智力和生活经验还正处于形成期,需要从多方引导。探究幼儿在早期阅读中文本接受的特殊性,首先源自于幼儿读者的特殊性。幼儿读者的特殊性是由幼儿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的特殊性构成的。

1.生理层面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对文本的接受是以幼儿生理器官的感觉,运动机能为生物条件和基础的,幼儿在阅读中调动整个身体进行阅读。正如美国美学家H·加登纳所说:“一个听音乐和听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他对这种艺术对象的反应都是一种身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也许弥漫着身体感觉。”[3]因此,幼儿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以生理上的感觉和快感为基础的。

2.心理层面

3—6幼儿的心理特征是很突出的。幼儿心理的各方面都处在形成时期:幼儿感知事物尚处于迅速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概括能力较低;他们判断、推理能力、理解力尚处于发展中;从幼儿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想象与现实常常分不清;3—6岁的幼儿易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幼儿时期是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此阶段心智模式尚未形成,还在建构期,但是幼儿的身心一致,更侧重于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

3.文化层面

图画书是一种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幼儿生活在大的社会背景中,自然有其时代的文化印记。抽象的心理过程是不可能存在的,幼儿读者的心理空间其实也就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空间。[4]幼儿的生命进程是从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非常特殊的一段;随着幼儿的发展,其社会文化层面在不断地横向拓宽和纵向加深。

(二)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特殊性

阅读是读者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接收和处理读本传递的信息,把信息从一系列密码式的符号转变为充满意义的观点和判断,从而改变阅读者本身的思维活动。阅读是一项极具实践性的活动,只有在阅读中反复实践,才能学会阅读。幼儿不是天生就具备阅读能力的,而是后天习得。

幼儿因不认识字,虽不能认出文字符号,但可以听得懂语言符号。幼儿的阅读是一个将视觉和听觉所接收到的符号进行意义处理的过程,关键在于对符号的理解和加工,而思维与语言的介入是完成这个过程的必要条件。已有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都将关注点放在认知或言语习得上,但是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构建意义的世界,主要发展的是情感,认知只是附带的,是辅助情感的。情感发展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幼儿心智模式是否完整。因此,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发展情感是极其重要的。

三、结语

幼儿早期阅读是幼儿作为读者来参与文学活动,是幼儿文学推广和普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阅读中,因为幼儿与成人读者在生理、心理和文化层面的差异,幼儿文本接受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伴随幼儿五官感觉以及心理发展而发展的特点,并且这个发展过程中还伴随着幼儿依据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解读去构建自己独特意义世界的特点。幼儿的早期阅读主要是指向情感发展的,感知觉以及认知的发展只是附带的。这个动态发展过程呈螺旋式上升,中间出现反复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宫西达也.我是霸王龙[M].杨文,译.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4]袁毅.浅论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早期阅读文本接受综合研究—基于图画书阅读》(项目编号:GH—15115)。

作者简介:姚彤(1983—),女,山西运城人,研究生,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早期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理论、文艺批评。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早期阅读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幼儿早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
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论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