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巴比伦塔》的人与自然关系

2024-05-09 06:36叶子豪华媛媛
东北亚外语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巴比伦希拉自然界

叶子豪 华媛媛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 连 116044 中 国

一、引言

1. 姜峯楠和《巴比伦塔》

姜峯楠(Ted Chiang),1967年生于美国纽约洲的一个战后移民的华裔家庭中。姜峯楠于1990年开启了创作生涯,至2020年共出版18部科幻小说,其作品共获得四项星云奖、四项雨果奖、四项轨迹奖及约翰·W·坎贝尔最佳新人作家奖。文学评论家约翰·克鲁特(John Clute)评价姜峯楠的作品“有一种紧张但是清醒的风格,对读者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姜峯楠的出道作品短篇科幻小说《巴比伦塔》1990年出版于科学杂志Omni,并于同年获得美国科幻及奇幻作家协会颁发的星云奖。《巴比伦塔》讲述了矿工希拉鲁姆到达示拿,跟随货运车队攀登巴比伦塔,到达塔顶参与企图进入天堂的穹顶开凿工程的故事。矿工们凿通了水窖引发了洪水,却因退路被阻断只能往上前进。因溺水而失去意识的希拉鲁姆醒来后发现自己回到了大地之上,最后他计划重登巴比伦塔,向塔上居民传达神所展示的世界真理。姜峯楠以旧约中关于巴别塔的神话为蓝本,创作出一个科学与神学交织,人类意志与自然边界相碰撞的科幻故事。

1.2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的思想根源可追溯于18至19世纪的自然哲学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哲学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强调,人类应当崇拜自然,以拯救自然,以拯救人类自身。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é)提出了强调自然万物之间的以来关系的“自然共同体”概念和自然秩序学说,其学派也提出了“生物链”的概念。在20世纪上半叶,《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作者雷切尔·卡森,对西方文明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思想作出了深刻批评:“我们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科技的急剧进步)是我们的不幸,而且很可能是我们的悲剧。因为这种巨大的能力不仅没有受到理性和智慧的约束,而且还以不负责任为其标志。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就是埋葬自己”(Lear & Carson, 1997:407)。卡森、史怀泽和利奥波德等人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批评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文化批评倾向兴起于美国,其发起人及主要倡导者彻利尔·格罗特费尔蒂将之定义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Glotfelty & Fromm,1996:XVIII)。生态批评并非是将生态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批评,而是以生态哲学为理论起点和依据的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文学批评的方式分析人类社会的文化和思想对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对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责任。乔纳森·莱文指出,生态批评的目的在于“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Levin, 1999:1098)。通过生态批评的方式解读文学作品,有助于引起对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重视,反思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探索其中的文化思想根源,从而批判引发环境灾难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和地球面临生存危机的当下,生态批评是反思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是寻求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思想文化层面中的探索。除非地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得以缓解、消弭,生态批评将一直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

二、《巴比伦塔》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2.1 依存于自然的巴比伦塔

在小说的开端,作者便向读者描述了这座巴比伦塔的壮丽宏伟:“这座塔如果放倒在示拿的平地上,需要两天两夜才能从塔的这一端走到另一端。竖立起来,从塔底攀到塔顶需要足足一个半月”(Chiang, 2019:70)。在希拉鲁姆眼中,“它是一根巨大的独柱,跟一整座神殿一样大,却越升越高,渐远渐小,终于看不见了”(71),巴比伦塔的宏大规模与前古典时代人类较为低下的生产力和建筑技术并不相匹配,二者间的错位给予读者一种奇妙的、脱离现实的科幻感。但是作者通过细致而详尽的描写又赋予了巴比伦塔以真实感——大量的砖窑、被深挖的幼发拉底河河床、接力攀登的货运车队、用沥青黏合的烤制砖块等等,都使得巴比伦塔的设定具有了一定的真实性,因而巴比伦塔这一伟大工程与人类史上的各种奇观建筑一样,与其诞生的大地密不可分。高耸的巴比伦塔历经数个世纪建造而成,搭建用的砖木和工具、工匠的衣食等各种资源无不来自地面上示拿城的供给,来自各方货运车队。即使是一辈子活在巴比伦塔上的居民,其用水依赖于雨水的贮蓄,农作物也依赖于来自地上的土壤和阳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生长于自然界,与自然界共同发展。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人就无法存活。因此,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Engels,1984:310-311)。尽管远离地表,巴比伦塔的居民的生命存续依然无法脱离自然的滋养,无法打破人类与自然界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关系,必须从自然界中得到物质和能量。虔诚的人类深知自然界于自身的重要性,因此在建材和燃料获取上也对自然有所尊重,在数个世纪前的建塔之初就专门种植了一片树林,并每砍伐一棵树就补种一棵,这不仅避免因过度砍伐而导致材料耗尽,也是一种对自然的保护和回馈。当星星撞上巴比伦塔时,人类的第一反应是将其撬松,希望其能够继续运行,后来甚至花费人力物力,将之运至塔下供奉。正因人类这种敬畏和顺应自然的态度,巴比伦塔也没有遭受过大的损坏,自然界也偶尔向人类馈赠小块的坚硬的天堂金属,帮助人类更好地进行生产和建造。前古典时期的人类对世界朴素的认识中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演化成对神明的崇拜,巴比伦塔建造数个世纪而屹立不倒,塔上居民安居乐业繁衍不息,就是因为建塔的理念便是怀抱着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去认识自然,这使得人没有与自然走向对立,而是处于和谐共生的平衡之中。

2. 试探自然边界的人类

尽管在巴比伦塔敬畏自然的建塔理念影响之下,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中度过了数个世纪,然而巴比伦塔建造的最终目的则是,进入天堂的地窖,也就是要寻找自然的边界,尝试切断人类与自然界的必然联系。在到达塔顶,经历数个月的建造之后,希拉鲁姆一行工匠和矿工就是否要开凿穹顶,进入天堂的地窖展开讨论。老工匠们认为数个世纪以来神明没有责罚而是默许他们继续建塔,说明了神明鼓励开凿穹顶的行为;然而鉴于天堂地窖曾被打开并降下灭世的大洪水,以希拉鲁姆为首的反对派则不赞成继续开凿。希拉鲁姆说道:“我们的目标最纯洁不过。这是事实。但目标的纯洁并不一定意味着手段的明智。大地的泥土塑造了我们,我们却决定让自己的生活脱离这片土地,高于这片土地。这是正确的道路吗?耶和华从来没有对这种选择表示过赞许。现在,虽然知道上方也许就是天堂的水窖,可我们还是准备凿开天堂。如果这条路根本就是错误的,我们怎么能够相信耶和华会保护我们,让我们免遭自身错误带来的伤害?”(Chiang, 2019:90)。希拉鲁姆的话语展现了这样一种生态观念:人类发展的正确道路,就是紧紧依存于自然而生活。自然塑造了人类,养育了人类,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果人们要脱离自然而生活,或者把自身置于自然之上而非平等共存,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那么,这种错误必定会反噬人类自身。

然而这一警示没有阻止人类探索和征服自然的欲望,只是使他们更为畏惧越过自然的边界,造成人与自然失衡而带来的恶果。在小说中,人类没有停止对天堂地窖的掘进,反而通过在隧道内部设立多座挡水石门来试图避免天堂洪水的惩罚。最终,天堂地窖被凿穿,洪水冲击而下。虽然小说并未提及挡水石门是否使得洪水无法冲击到巴比伦塔,从而惩罚人类,但是人类妄图进入天堂,跨越自然边界的尝试必然因此而终结。被不幸留在挡水石门外的希拉鲁姆无法返回,只能冒死往上攀爬以保全性命,最终因溺水而晕倒。醒来后,希拉鲁姆继续攀登,走出洞窟,却发现地面景色与示拿无异。与路过的商队交谈后,希拉鲁姆对于自己确实从穹顶来到大地表面的事实十分惊讶却又不得不相信。他领悟到人类无法跨越被划定的边界,数百年的劳作也不能更进一步,最终只能回到起点。与其说是神明为人类划定了边界,更不如说是自然为人类划定了边界。人类是无法越过自然的边界而存在和发展的,尝试脱离自然更是一种徒劳。自然的意志将希拉鲁姆送回地面,就是让他向人类阐明这一道理,警示人类,让他们停止尝试越过自然的边界,在尊重和敬畏中与自然共存。

三、《巴比伦塔》的生态启示

3.1 生态危机的根源

通过对《巴比伦塔》中人类无法进入天堂地窖这一情节的解析,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自然通过把希拉鲁姆送回地面警示人类自然的重要性是对当代人类的警示。人类必须认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中心,不能把自身利益作为自然价值判断的绝对尺度。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有边界的,不能永无止境地索取与征服以满足人类的欲望。《巴比伦塔》深刻地反映了植根于西方宗教文化思想中的人类的崇高价值和人类中心主义。在《为什么要保护自然界的变动性》一文中诺顿表示,自然不是“无意识的客体”,生态和自然有其自身的保护和循环系统。人类必须将长期以来作为客体对待的自然置于主体地位,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不再把自然当作人类的所有物或附属品对待,才能避免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难以挽回的生态危机。

3.2 重视自然的“家园意识”

海德格尔在1943年所作的题为《返乡——致亲人》的诗歌中提出:“家园就是每个人的休养生息之所,也是自己的祖祖辈辈繁衍生息之地,那里是生我养我之地,那里有自己的血脉与亲人”(Heidegger,2000:8-9)。海德格尔认为,自然生态和“家园意识”有着天然的联系。地球只有一个,是人类生存栖息的处所。地球给予了人类“自我”,因此,保护地球,使之稳定而美丽,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家园,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巴比伦塔》中,人类花费了数个世纪建造巴比伦塔,想要去探索天地之外的世界,然而人类的尝试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姜峯楠试图表达这样的生态观念:人类应该聚焦于身处的地球之上,重视自己的家园,把建设家园,改善环境,保护自然生态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

四、结语

姜峯楠的短篇科幻小说《巴比伦塔》以圣经旧约中关于巴别塔的神话为蓝本,展现了一个巴比伦塔建成后,科学与神学相交织的幻想世界。矿工希拉鲁姆登塔、开凿穹顶以及最后返回地面的经历,描绘了一个天空与大地通过雕花滚筒一般的奇妙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奇特构想。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巴比伦塔》讲述了一个自然警示人类不要尝试跨越自然边界,切断人类与自然的必然联系,而更应安于本分,把注意力放在人类身处的大地之上的故事。人类需要摒弃过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认识到自然是我们和谐共生的伴侣,否则永无止境的征服和越界将导致自然的警示和惩罚。

猜你喜欢
巴比伦希拉自然界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的一秒钟
巴比伦餐厅酒吧
巴比伦传奇
爷爷还是希拉?——读《希拉的晚餐》
《希拉的晚餐》创作谈
希拉的晚餐
例说“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科尔德威与巴比伦城的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