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及对策

2024-05-09 08:40季美君季锦波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玩游戏游戏孩子

季美君 季锦波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040)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早已司空见惯。如何戒除网瘾是困扰家长和未成年人自身的一大难题。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修订《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时,把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类疾病,可见网络游戏成瘾对未成年人身心危害之大。有美国学者认为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主要有四个方面:身体和心理伤害、关系伤害、就业危害以及时间和金钱方面的损失。①See Brent Bihr, Comment, Dark Patterns, Warcraft, and Cybersex: The Addictive Face of Predatory Online Platforms and Pioneering Policies to Protect Consumers, 60 Jurimetrics J. 431-62 (2020), p.438.但如何准确判断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和游戏成瘾的程度依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而如何有效治疗游戏成瘾这一类似精神病的“疾病”,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以实证调研为基础,以曾沉迷网络游戏并成功脱瘾的切身经验为路径,结合检察机关的未检职能,试图为解决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现状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网民已达10亿多,居世界之首,而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在2021年时已达96.8%,较2020年提升了1.9个百分点。②有关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http://www.cnnic.cn/n4/ 2022/0401/c116-1126.html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由网友实施的占比11.98%;利用网络实施的占比已达17.04%,两项比例都是逐年上升。2021年1月至9月检察机关起诉的利用电信网络实施犯罪案件中,与2020年相比,被告人为未成年人的同比分别增长46.88%和32.63%。①统计数据来自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可以说,这些网络犯罪都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或网络游戏密不可分。数十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现实世界之外,人类已构建了一个应有尽有的网络世界。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游戏已成为未成年人极为重要的一种娱乐方式,且带着极强的社交属性。与此同时,网络游戏也成为一大利润丰厚的产业。2020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786.87亿元,同比增长20.71%,而占据行业半壁江山的腾讯游戏这一年实现营业收入1561亿元。据调查问卷显示,在众多网络游戏中,《王者荣耀》 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参与调查学生中经常玩《王者荣耀》的达47.59%。②参见王恒涛:《“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影响触目惊心》,载《经济参考报》,2021 年8 月3 日,第2 版。

网络成瘾,是指“一个人对使用网络失去控制,并一直过度使用网络而致其对他/她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③See Kardefelt-Winther, D., 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Internet addiction research: Towards a model of compensatory Internet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1, 2014,p.351.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3.10.059由于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一旦接触进入网络这个花花世界,就很容易被吸引,并渐渐沉迷成瘾,而网络游戏成瘾会产生作息时间日夜颠倒、逃避现实等负面情绪,继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游戏危害未成年人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有人称之为“焦虑性共识”。④参见刘赛、谭旭东:《未成年人网络游戏 行为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载《少年儿童研究》2022 年第11 期,第34 页。《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有62.5%的未成年人会经常玩网络游戏,其中玩手机网络游戏的比率高达56.4%。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0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http://www.cnnic.cn/n4/ 2022/0401/c116-1126.html.

在网络时代,虽然适度使用互联网可能是有益的,但一旦过度使用,就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并被视为一种成瘾形式。⑥Maryam Aziz, Aiman Erbad, Samir Brahim Belhaouari, AzzaO. Abdelmoneium, Sanaa Al-Harahsheh, Ahmed Bagdady & Raian Ali (2022)Theinterplay between adolescent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family-related factors: threecommon patter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27:1, 418-431, DOI:10.1080/02673843.2022.2115307,p.418.而“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普遍,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⑦王恒涛:《“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影响触目惊心》,载《经济参考报》,2021 年8 月3 日,第2 版。有关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问题,国外的研究多从人格特质、玩乐动机、情绪调节、生理指标等方面予以分析,试图从中理出有效的对策措施。而国内的研究则多从网络、同伴、家庭、学校等方面来找原因。虽然,中外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网络游戏成瘾是一个过程,可以分为进入、沉迷、退出三个阶段,相应的对策也应从这一特点出发。

二、网络游戏的魅力

从沉迷网络游戏的个体来看,每位成瘾者都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但在这些原因中,不可否认的共同原因是网络游戏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⑧本文所阐述的网络游戏的魅力和特点,来自数位资深网络游戏沉迷者的如实介绍。本文通过分析曾在游戏界异常火爆的《我的世界》为例,力图揭示网络游戏的“魅力”。

(一)画质方面

《我的世界》在不少MC(Mine Craft)玩家眼里看来,其画质堪称一绝。它吸引玩家的地方有:一是画质非常真实。其真实性可以说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几乎是一模一样,惟妙惟肖;二是画质具有多变性。《我的世界》的画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真的可以成为“我的世界”,而不是他人的世界,即它可以根据玩家自己的喜好在游戏里自行调整(这部分内容在游戏里称为“光影”);三是玩法非常自由。有喜欢跑酷练身法闯关的,也有喜欢解密的,还有喜欢下矿的。有人认为最好玩的就是它的建筑。在“我的世界”这款游戏里的建筑,加上游戏中的材质包和光影可以建造出世界上任何一栋你想要的建筑物,而且这建筑要是做得逼真,可以发到网上去赚点小名气。比如“我的世界”中的1875工程,还原1751年的北京城,需要1.8亿个方块,一个团队的玩家,花5年时间(每天加班两班倒24小时不休息)只完成北京城建设的8%,可谓是世上最有野心的工程!还有,2012年的埃菲尔铁塔也是一个让人十分震惊的工程……所以,如此浩大的工程,建成时的那份无可企及的成就感,一旦上手,就会让人欲罢不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那是早晚的事。

(二)技能打斗方面

《原神》在技能打斗方面也做得不错,比如魈(游戏中的人物),使用这个人物时的手感十分流畅而且打击感十足,还有《原神》设计的圣遗物机制(游戏里面的装备),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位男孩曾经为了一个爆伤头,玩了一个多月才勉强刷出一个好的圣遗物。这一机制注定他在帐号的交易中需要一个绝佳环境,这实在是太难了!这种艰辛只有玩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因此,只要你刷出了一套好的圣遗物,别人就会非常羡慕,这会让你有一种特别得意的成就感,就像世界上只有你才有能力拥有一辆法拉利!此外,它的好友模式也非常友好,比较适合多人玩,就是你遇到比较强大的boss时,可以邀请自己的好友一起来打。如此一来,玩游戏时的乐趣就会翻倍。

(三)游戏的背景方面

游戏的吸引点除了画质、打击感外,还有它的背景和特效也非常重要,比如格斗类的“火影忍者”这款游戏。有位男孩回忆说:多年来,“火影忍者”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游戏。此前,我曾看过它的漫画。想想当年躲在被子里追《火影忍者》漫画的那种激动心情,可以说是我童年最温馨的回忆之一。因此,同一主题的这款游戏一出,我马上就下载了,玩得不亦乐乎。当时,我玩它,纯粹是为了一份念旧,但玩的时间长了,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一有空就会去玩,而且玩的感觉已完全不同,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比如里面的人物波风水门,可以说是最秀的人物,在零点几秒中拼搏只用那零点几秒的无敌时间来反制对手,体验那种全身心游走在刀尖的紧张刺激的快感。火影玩家们都会深有体会,其刹那间的输赢,就在于一个细节有没有处理到位,若没有,结果就会全盘皆输,甚至是全军覆没、前功尽弃!打游戏时的紧张感,有如行走在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上,一失足就会葬身谷底。因此,在打这一游戏时,就特别讨厌他人的打扰。

(四)游戏的激励机制

在游戏中,还有特别精通心理学的激励机制,如“忍者机制”,它有好多种技能不同的忍者模块,可供你选择。目前有323种模块,且还在不断地研制开发中,会不断地增多,且这些忍者大多都不是免费的。其中的奥秘是每一位玩者必须每天去玩这款游戏,以赚到足够的金币来赢得可以玩忍者的资格,其过程是每日互动以获取金币,用金币去购买碎片,用碎片来换取忍者。为了早日获得自己心仪的忍者,玩家心中就会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支持着坚持下去,不管这些任务是多么的繁琐和无聊,只为了看到忍者出生“那一刻”。不同等级的忍者,需要的碎片数量不同,最低的C级忍者,其换取的碎片是10片,最高级的忍者需要100片。忍者等级不同,需要换取的碎片质量不同,价格也不同,最低级的碎片是80金币一片,最高级的是680金币一片,每天只能购买4片。因金币活动的时间是由游戏开发商来设定的,玩游戏的人需要时刻关注,以免错过获得金币的机会而最终得不到这些忍者。所以,一旦玩了这款游戏,就会像吸毒一样,欲罢不能。

因此,从成功游戏所具有的让人难以抗拒的种种魅力来看,未成年人一旦接触到这些游戏,随后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那是必然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游戏开发商所期待的结果。但总体来看,虽然市面上的游戏五花八门,但沉迷其中的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毕竟是少数,只是因基数大,其绝对数就相当可观,这就涉及到未成人个体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问题。

三、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除了上述分析的那些成功网络游戏所具有的诸多魅力外,毫无疑问,最为关键的还是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同一个学校甚至同一个班级上学,有些学生会沉迷网络游戏这一现象。下面就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深入分析:

(一)主观原因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国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设专章“网络保护”分17条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相应义务和责任,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四条。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未成年人会因种种偶然因素而跌入网络游戏的深渊。

从未成年人的主观角度来看,正处在身心成长期的未成年人,往往容易受外界诱惑,意志力不够坚定,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就会被游戏带跑,让自己沉迷游戏而无法自拔,耽误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这时,若父母的管教不能及时跟上,无法正确引导小孩紧急刹车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平日里多的是批评指责甚至嫌弃鄙视,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就会更加叛逆,认为自己给家人带来负担,逐渐成为家里的累赘,同时很容易变得意志消沉、学业就更差。另一方面,游戏世界里自己的那个“英雄”形象会加剧玩游戏的动力与渴望,日复一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沉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常常会熬夜玩游戏,上课时昏昏沉沉,其学习生活状态就如一个废人。当然,每位沉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其个体的主观原因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普遍情况为:这些学生从小学习成绩较差,越到高年级,压力就越大,在现实中很难有学业上的成就感。一旦接触网络游戏,玩游戏的好成绩会快速给他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而且化的时间精力越多,成就会越大,这种立竿见影的快乐会促使他越来越迷恋网络游戏,结果就难以自拔。如有一位沉迷网络游戏多年的高中生,他的个体原因和游戏经历为:他出生在一个读书世家,因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同辈的哥哥姐姐们,在他眼里是十分优秀的,认为自己是家里最没用、最无能的那一个,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其性格就变得比较内向自卑。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游戏,而且游戏也有这种排行榜,一看家里的大人和姐姐们都没有人玩,就以为自己找到了一片世外桃源,他可以在那个地方证明自己有比他们能干的时候,之后就十分努力苦练技术,也花了一些时间打上了省标(相当于省级选手),就在他要冲刺国标(在全国有排名)时,他的父母突然发现他竟然沉迷网络游戏了,就马上开始对他进行种种制裁,比如没收手机,报很多补习班等等。但那时,他已上初一,因此前已花了大量时间在游戏上,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也常受家里人的冷眼相看。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一直没什么信心,一旦考试没考好,就会玩游戏来安慰自己。在他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他,像一个废物,毫无价值,就像过街的老鼠一样人人喊打。但一旦到了游戏里面,他就摇身一变,成为很多人仰慕的大佬。在现实中,他常被老师、同学、家人嘲笑,但在游戏里,没有什么人会来嘲笑他,相反因他的省标身份,引来不少人的欣羡,这让他无比喜欢游戏里的世界!那时,他会趁着父母们外出上班时,到处去找被他们藏起来的手机,趁机玩上一把,在那个自己心爱的世界里逍遥一番!这或许是不少沉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的相似境遇和经历,做父母的用心良苦但因采取的措施不当,往往很难如愿让他们迷途知返。

(二)客观原因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客观原因,就像种子要发芽成长的土壤、空气和水分。这里所说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所处的外界环境。下面就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来分析。

社会原因: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未成年人,特别青睐网络世界,足不出户,就可以搞定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需求,如网上购物、外卖以及各种各样的APP等。可以说,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已互相渗透融合,难分彼此。这就是当前未成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犯罪网络化与新型网络犯罪大量涌现,如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色情淫秽、黑客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刑事案件层出不穷。相比之下,沉迷网络游戏,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刑事犯罪那么严重,但稍加分析,就会明白其危害,有如慢性自杀,毁掉的往往是一个未成年人的一生,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幸福,而要戒除网瘾,却有如戒毒那么艰难。

学校原因。处于网络时代的在校中小学生也是天天必须与网络打交道的。据调研了解,不少学校为让学生们能集中精力学习,在校期间是禁止带手机的。但从入学开始,不少老师会利用网络的便利,建立本班的学生群,把布置的课后作业直接发在微信群里。这么一来,学生们回家做作业时,就必须用手机,这无疑就给学生们趁机玩网络游戏提供了机会,家长是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做作业的,有些家长甚至会以奖励玩游戏的时间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孩子会不会因此而沾染网络游戏,就与每个家庭的小环境密切相关。

家庭原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任老师。从本质上说,没有父母乐意自己的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因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游戏中获得的能力和成绩,在现实世界里没有半点用处,考试不及格上不了理想中学的,也不会因小孩是玩游戏专家而另眼相待、破格录取。但事实上,不少父母因自己平时忙于工作、赚钱养家而不知自己的小孩已因偶然的机会早沉迷网络游戏。哪天突然发现后,就会惊慌失措,马上采取各种强硬措施来监督小孩,但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就如上述那位未成年人所诉说的,给他报各种课外班、没收手机等,结果还是无法控制住小孩对游戏的渴望迷恋。

由此可知,虽然谁都不否认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但从总体环境来看,整个社会好像并没有给花朵的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相反却到处是陷阱。要想把花养好,是需要空气、土壤和水分的不断滋养、精心培育的。空气有如社会的大环境、土壤就如学校的小环境,而水分就是家庭中父母的日夜辛劳的养育。这三种因素,其实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本文基于深度调研所了解到的未成年人自身的种种想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四、如何有效怯魅

保护好未成年人,让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复兴,也是各级检察机关未检工作的职责所在。网络游戏除了能创造出传统产业无可比拟的经济价值外,还应该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但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繁重的学业之余,适时玩一玩网络游戏,既可以放松心情、愉悦精神,还可以获得大量信息、拓展社交。“网络游戏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层面互动的娱乐活动,与传统游戏不同的是,网络游戏可以塑造一个真实的却迥异于现实世界的异度空间。”①刘赛、谭旭东:《未成年人网络游戏 行为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载《少年儿童研究》2022 年第11 期,第35 页。但若沉迷网络游戏,一天玩上十几个小时,就贻害无穷。“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网瘾’及其相关疾病与传统上公认的物质成存在许多共同点,如强迫使用烟草、可卡因、酒精或阿片类药物。”②See Caleb N. Griffin, Systemically Important Platforms, 107 Cornell Law Review 445, January, 2022, p.456.这也是网瘾通常很难成功戒除的关键原因。据相关统计分析发现,沉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来应对这一问题:一是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二是退避、自责、幻想的消极方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也反应出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的程度不同,求助心理越强烈、解决问题能力越强,表明其成瘾水平越低;而幻想度越高,说明其成瘾程度越深。③参见魏梅:《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应对方式研究》,载《黑龙江科学》2022 年第23 期,第49 页。当然,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角度来看,病情越轻,其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越大。但无论是疾病还是犯罪,预防的效果总是胜过治理。针对上述原因,检察机关在日常开展未检工作、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该多花点时间精力在全面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体原因基础上,就如何有效预防或戒除网络游戏成瘾问题,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因人施策

现实中,可以说每位沉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其个体的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既有家庭原因,又有社会原因,而不少时候家庭原因占据关键作用,毕竟沉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还是少数。要想让未成年人走出网络游戏,首先要改变家庭环境,父母要从同理心出发,本着帮助孩子的心态,跟孩子一起分析沉迷网络游戏的具体原因,让他自己说出对他来说最有效的戒除措施是什么。

1.以系统功能为基点,直接换手机。在调研中,有一位高中生,从自身生性敏感、自尊心强的个性出发,说: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换手机,不过前提是孩子是真心想要戒掉游戏,要不然也是白搭。为什么我认为这个方法较好呢,因为安卓和iOS的系统是不同的,大多数游戏数据是没有什么自然的办法在这两个系统之间切转的。打个比方,以当下比较热门的游戏《王者荣耀》来说,我在安卓区有很多游戏装备,但是我的帐号一登录到iOS系统的手机上就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跟创业者白手起家差不多。如果孩子真的想要戒掉游戏是不会再去打的,因为实在是太累了也太难了!

2.以孩子个性为导向,说话须谨慎。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也一样。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性格差别很大。面对那些心思十分缜密的孩子,父母在劝说时,说话要谨慎,不要轻易许诺。心思缜密、情感细腻的孩子,通常相当敏感,也多思多虑,想的事情就比较多,一旦遇到十分紧急的事,比如中考或高考,孩子就会主动放下游戏去读书,毕竟再不读就来不及了。但因此前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和精力太多,要想在短期内考出理想的成绩也是不太可能的。只是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对上初中的孩子说,等你中考完了就可以敞开玩游戏这类话。这种话,在心思十分缜密的人看来,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谎话。此话一出,大多数这样的孩子就会停玩一段时间,但后果却十分严重:若中考后,你没让孩子玩个够,到了高中,你又要怎么管,到时候可就真的无法无天了,毕竟你已经骗过他一次了,他对你的话就不会再相信了,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若真的让他玩尽兴了,你难道会忍心看到你的孩子因为玩游戏而导致眼睛近视,因为玩游戏而导致脑子迟钝,晚上熬夜白天昏睡,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所以千万不能对孩子说这句话。

(二)营造民主轻松的家庭氛围,沟通无阻

养孩子,对父母来说,可以说是一场修行。不同的小孩,天生的个性迥异。不同家庭的孩子,也会带着原生态家庭的种种成长痕迹。就沉迷网络游戏而言,虽然每个孩子的具体场景和原因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预防在任何时候都比戒除要容易一些。家庭是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一个家庭的家教、家风会直接影响小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家风建设纳入治国理政的大格局中,是新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的应有之义。俗话说:一个熊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熊家长。而沉迷网络游戏的虽然是小孩子,但家长的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从实证调研来看,一个民主气氛比较浓厚,家长没那么在意树立自己权威的家庭,小孩就乐意跟家长沟通。父母与小孩沟通顺畅的家庭,小孩出问题,沉迷网络游戏的概率就会低很多。

1.父母以身作则,预防为先。从预防角度来看,首先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自己在工作之余多看书而不是捧着手机不放。在一个以看书为常态的家庭中,日久年深,被书香熏陶出来的孩子,对玩游戏的兴趣就会大大减少。即便一段时间迷上了,也比较容易下决心把自己解脱出来,因看书多的孩子,其精神世界相对丰富,认知也会超越同龄的孩子们,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喜欢读书的小孩,其学习成绩就不会太差,也就没有必要去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成就感。而网络游戏的最大魅力就是以积分或过关的方式能够获得立竿见影的成就感。这也是现实中,受到过挫折而自卑感比较强的孩子容易沉迷游戏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2.以共情为基础,破除游戏魔窟。从戒除游戏来看,做父母的首先要出于共情,耐心地跟孩子好好交流其迷恋游戏的种种危害和真正原因。只有深入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要是父母与自己的孩子平时交流不多,或者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已不愿与父母坦诚沟通的,可以让孩子最为敬佩的家族成员或朋友出场,由他/她来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平等交流沟通。需要了解的相关问题有:孩子当前的学业情况、玩网络游戏的状况,为什么不能马上停下游戏?一旦停下,他会在金钱的投入上损失多少?若继续玩下去,还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是放弃的最佳时机?或者干脆就问他:以他智力,能不能将来就以玩游戏为职业来谋生?……

事实上,小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多的是三年、五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因此,对相关问题的了解,也不要指望一次就谈完谈透,可以分好几次来步步推进,只有彻底搞清楚相关问题,大人才会明白小孩最在意的是什么,若是损失的金钱,可以马上补给他;若是担心自己学业跟不上,可以聘请相应的老师来辅导;若他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先允许每天玩几个小时,然后以丰富其它活动的方式慢慢挤压玩游戏的时间。总之,戒除网络游戏成瘾,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儿,有如大人戒烟或戒毒,既需要外界的帮助,但更为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认识和意志力,所有的外因都只能通过内因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先让小孩明白沉迷网络游戏是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会让自己的一生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大人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心平气和,摆事实、说危害,只有让小孩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是现实的、紧迫的,而且是不容置疑的,多数小孩都会猛然警醒,会从心底里认同自己必须要迷途知返了,这个时候,大人们再施以援手,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事实上,无论是培养孩子,还是带领孩子摆脱网络游戏的祸害,父母的良好心态和举措得当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组成的基本单位之一,家庭为人们提供了安全和福祉。对儿童而言,父母是他们理所应当的保护神,毫无疑问应为他们提供照顾、关怀和爱。”①熊跃根:《福利国家儿童保护与社会政策的经验比较分析及启示》,载《江海学刊》2014 年第3 期,第98 页。家庭是为未成年人寻求帮助、走出困境的最强大的靠山。因此针对儿童的社会保护与服务就显得异常重要。

(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虽然与个体家庭密不可分,但社会的大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若没有互联网时代,自然也就不会有沉迷网络游戏的可能。但网络时代已不可阻挡地来到人间,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给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检察机关应通过能动履职,主动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保护,将下列各方的责任,以检察办案的方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把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实现未成年保护“1+5>6”。

1.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一个国家是否兴旺发达、欣欣向荣,关键要看该国家的年轻人是否有理想、有道德、行得正、走得稳,因为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在国家层面,为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最为主要的职责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法律。我国向来重视未成年人的呵护培养,有关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根据现实发展情况及需要都会及时制定或修改的,如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成年人法治体系,同年颁布的《民法典》也为保障未成年人权利提供了相应规定。另外,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其目的是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幸福的家庭环境。

这一系列法律的规定,为保护未成年人提供了相关依据。但纸面上的规定,需要在现实社会中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这就是政府的责任。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加快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但不少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游戏开发商的监管问题。为了控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机会和时间,可以考虑将所有的游戏统一下架,放在一个由国家监控的应用商城里。每天密码随机,所有游戏都只能在商城里玩,且每次玩游戏都要进行实名认证。实名认证的有效时间为30分钟。30分钟之后,需要重新再次以指纹的方式进行实名认证。所有游戏的宣传将全部控制在一个软件内,此软件只有成年人刷脸小孩指纹同步识别之后才可以使用。真正落实防沉迷系统,一到晚上9:00全体游戏玩家都要进行一次人脸和指纹的验证,而且玩游戏的最长时间一次性不超过2个小时。既然网络游戏是高科技的产物,那就应以高科技的手段来进行防控,这一点只要政府想管,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为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2021年8月30日又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这些通知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限制和消费限制,②如《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 时至21 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 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可以称之为防沉迷系统。但从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系统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小孩子只要想玩,就一定会找到玩的机会。在调研中,有位未成年人说:大人们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无法阻止未成年人玩游戏的,而且玩游戏的小孩一个比一个精。一方面,他们可以暂时忍着等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借他人的号来玩,如果那个号要人脸识别,就让18岁以上的人帮着解开就行。而认识一位成年人其实是非常容易的。可能有人会说这涉及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不会有人来帮忙,其实这也不是难事,只要花点钱就行,少吃几顿饭就好了。人吗,一般都会占小便宜的,尤其是跟我关系好的“哥哥姐姐”。所以,这一防沉迷系统根本就没有用,而且还会加重未成年人对游戏的迷恋,因为只有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的晚上八点到九点可以玩,玩游戏的小孩们就会一直等着这个时间点,生怕自己错过。另外,在星期中间,因为不能玩游戏,通常会十分想念游戏,这就导致他们上课时会非常容易走神,会去想游戏中的种种奇特画面,不少时候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走神了,老师更是发现不了,因为他的眼睛是在看着黑板的,只是思绪早已飘出教室。说起来,游戏真的可以满足一个在现实中过得不太好的人,在游戏里会得到来自心灵的安慰,没有这种痛苦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定时,最好能请沉迷网络玩游戏的未成年人参加,听听他们的心里话,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规定,也才能真正起到帮助未成年人的作用。

2.公司责任。这里的公司包括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和网络游戏运行公司,统称游戏开发商。游戏开发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网络游戏,而且让游戏的品质不断提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回更多的钱。但作为公司,无疑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尤其是负责研发、运行游戏的公司,不应只把目光放在吸引未成年人身上,而应同时在如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在一次聚会上,有位经营网络游戏的老乡发了大财,在自己母校的校庆上捐款千万。聊天时,我问他:你经营网络游戏赚了那么多钱,但你有没有想过游戏对小孩子的祸害问题?他马上振振有词地说:“这有什么好考虑的,小孩子不玩游戏,也会玩别的。”哦,原来他是这样为自己推卸责任的!这种无良的所谓公司老板,赚钱越多,对社会,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就越大。政府主管部门应对其予以有效的管束,甚至处以巨额罚款。只是,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规定,①如我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典》中提出有关保护条款,并在《未成年保护法》中增加“网络保护”一章(该章第72条和第73 条提出有关未成年人信息获取、处理、删除、更正、保护方面的要求),但没有具体规定对网络游戏公司的监督、管理和投诉措施。这也是国家在法律上需要完善的方面,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还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样才能有效遏制游戏开发商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实行危害未成年人的营商行为。

为尽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游戏公司自身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可以提高游戏内虚拟商品的价格,使绝大部分只有父母给零花钱的未成年人消费不起;或者恶化游戏环境,使玩家没有兴趣继续玩下去;也可以将游戏时长改为与成绩挂钩,介入学生的信息终端,读取学生的成绩;或者减少游戏主播外站的流量,减少他们的视频,减少游戏的影响力。最为靠谱的一招是:将所有游戏能进入的方式改为18周岁,不再对未成年人开放,为防止未成年人混入游戏系统,可以在玩游戏期间,不间断进行人脸识别检测,实名身份验证,若查出是未成年人的,马上进行封号处理。事实上,即便是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也是贻害无穷的,晚上熬夜打游戏,白天就不可能有充沛的精力做好工作。天长日久,不是自己的腰椎颈椎眼睛出了问题,就是家庭走向分崩离散,而且耳濡目染的小孩,也很难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3.学校责任。在教育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学校的责任是十分巨大的,因未成年人的白天时间基本上都在学校,到了高年级,要上夜自修的话,连晚上的部分时间也在学校。可以说,除了睡觉,他们的时间基本是在学校度过的。若是住校生,那就更是如此。因此,学校除了安排好教育工作外,还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用鲜活生动的案例,给学生们讲清楚沉迷网络游戏的严重危害,最好用本校学生的例子,让同龄的学生们有更加深切的感同身受;二是及时清除学校周边出租手机的店铺。在实证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某市的学校周边,竟然有出租手机的店铺,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就偷偷去租手机来玩游戏。当然,对这些店铺的管理,也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来处理,但首先是学校要积极采取行动,上报政府相关部门;三是倡导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学校读书,最为重要的自然是学习成绩,以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评价标准,当然没有问题,但不应该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也就是说,步入社会后,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谋生,就可以为社会作贡献的。因此,除了学习成绩,还应有文艺、体育以及其它方面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们能够各展其能,百花齐放,就像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小林宗作任校长的学校里,每个孩子上学时都是开心快乐的,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宽松、包容、自由、开放的校园内,每个学生都能绽放自己的独特之花,都能在现实中获得成就感,沉迷网络游戏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无论是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还是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或要成功逃脱网络游戏的魔掌,都需要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努力、携手共建一整套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借助网络时代的高科技,精心研发一套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系统,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又能职能互补、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挽救网络游戏成瘾的未成年人,才能为我国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洁净、阳光的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

猜你喜欢
玩游戏游戏孩子
哈哈大笑玩游戏
回到古代玩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