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4-05-09 09:02刘卓红牟修新
广东社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全人类胸怀世界观

刘卓红 牟修新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对世界运动发展的总看法、总观点,也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全方位展示客观世界鲜明特质的哲学思维和方法。坚持胸怀天下,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立足时代和实践,从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世界视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揭示。进入21世纪,“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①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页。,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的时代表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实现共赢共享和贡献中国力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自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以全人类为根本立场,以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要求,以通过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共创更加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的哲学阐析。这一科学命题体现了大历史观的认识逻辑:面向历史,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中华文明之源;立足当下,坚持胸怀天下展现了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伟大实践;朝向未来,坚持胸怀天下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共同解放的发展愿景。

坚持胸怀天下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传统文明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推动全人类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凝聚发展共识、实现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和创造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文明图式的必由之路。因此,从历史与现实的全景视角和中国与世界的全方位出发,才能全面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理论内涵与重大实践价值。

一、中华文明“天下一家”精神的新时代阐释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史。“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页。,历代先贤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进行了丰富的思考与著述,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集中呈现着中华文明优越性,只有“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③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05月29日,第1 版。,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文明优越性得以充分展现。

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以下简称“四观”),需要把握好其基本内容。宇宙观,是关于世界的运行规律、人与世界关系的观点。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充分展现于“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思想,其中“‘天’就是大自然,也即西方哲学中所讲的物质世界及其内在运行规律;所谓‘人’,就是指人类,即芸芸众生的凡人;‘天人合一’,就是大自然与人浑然结合为一体,也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5页。这一朴素的自然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根基和世界观底色。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华民族始终在“道法自然”中依循自然法则行事,使“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⑤《荀子》,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66页。,构成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几千年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华民族胸怀万物发展的文明优越性。天下观,是关于构建何种国际关系、建设什么样的人类世界的观点。早在商代,我国作为人口密集、族群众多的先进国家,就已进入了族邦林立的历史阶段。为化解争斗,以“家”观念引领社会共同发展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①《尚书》,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页。的天下一家理念形成,开启了中华大地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造就了中华儿女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协和万邦”已经发展成为以“强不执弱”的道德准则、“睦邻友邦”的处世理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宏大格局、“化干戈为玉帛”的宽广胸怀、“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为主要内容的全人类共同发展意识,彰显着中华民族追求与世界共同发展、捍卫人类和平的文明优越性。社会观,是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如何建设社会的观点。“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社会形态的向往,强调“大同”非“绝对同一”,而为“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既强调普遍性层面的“和”,又注重尊重特殊性层面的“不同”,是社会和谐与个人自由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和谐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充分揭示。道德观,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观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余年熔铸了中华儿女“人心和善”的民族品格,以“仁爱尚德”为起点,以“敏而好学”为途径,以“止于至善”为目标,构成了中华儿女“与人为善”的道德追求。正是由于“人心和善”的优越民族品格,“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2页。。

显而易见,“四观”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规定性,即由“天下一家”的精神主线贯穿始终,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根本认识、根本观点的四个具体维度。“乾为父”③《周易》,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9页,注释①。“坤为母”④《周易》,第57页,注释①。的将天地视为父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⑤《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40页。的将其它国家视为兄弟,“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⑥《礼记》(上),胡平生、张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419页。的将社会视为自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⑦《孟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2页。的将他人的父母孩子视为自己的亲人,构成中华民族从“类”到“个体”、从宏观到微观“天下一家”思想的全部。在通过“两个结合”“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3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过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逐步揭示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本质规定就是坚持胸怀天下,对中华民族隐而未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当代释读。

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历史看,正是“天下一家”具有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规定性,使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鲜明特点,同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⑨《孟子》,第65页。集中展现中华民族“胸怀天下”同全人类谋求共同解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正是顺应历史的“大道”,使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连续性首先是回溯过去,展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具有着鲜明的历史定向性,以及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影响,是“中国特色”之本和源头;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在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中推陈出新,使中华文明发展具有着突出的创新性,文明与文化的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奥秘所在;以“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为基础,中华民族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展现出突出的和平性,这是中华文明反映人类共同追求,具有强大的文明吸引力、感召力的重要体现;以“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为基础,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始终为人类的和谐贡献力量,展现出突出的包容性;以“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基础,各民族相亲相爱、共同发展,建筑起了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使中华文明具有着基于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突出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决定了我国各民族即便遭遇重大的挫折,也能做到牢固凝聚,国土不分、国家不乱、民族不散、文明不断,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是各民族人民的命运之所系。质言之,连续性、创新性、和平性、包容性、统一性,是对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在历时性层面的过去与未来的一体化、共时性层面的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的集中概括,是对中华文明特征的集中阐释,是坚持胸怀天下的文明基因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党迫切需要回答好的重大时代问题。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总结建党百余年来的历史经验、回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厚重文明底蕴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挫折中奋起和在进取中突破的突出优势,就是坚持胸怀天下,形成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的价值要义。由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与中华优秀文明特质的高度统一集中呈现出来,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页。的文明自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中,将纵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之源进行时代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解读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立足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大背景,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给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困境,描绘了构建人类未来文明图景的构想,提出了实现理想目标的路径,得出人类必将走向实现共同解放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无疑是21世纪人类思考自身如何破解全球化下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找到使自身获得真正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历史、叙事时代中形成对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科学认知,清晰确立了人类解放理论的立足点。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等人认为“历史的诞生地……是天上的迷蒙的云兴雾聚之处”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0—351页。的错误观点中,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不在社会外部而在社会内部,因为是“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95页。进而通过对人的“创造”和“战斗”的考察,马克思发现了人民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体,也是解放自身和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直接力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完成,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由此,社会历史发展本身的主体性被集中呈现,即人们为实现自身和人类的解放,不断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中创造时代和变革时代。其次,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形成开启人类社会现代化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的历史进程。现代化使人摆脱了人对人的依赖,文明取代了野蛮;现代化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把资本增殖当作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使劳动力成为商品,严重束缚了人的发展和阻碍了人的解放进程,“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整个社会地位,只有完全消灭一切阶级统治、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才能解放自己”。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0页。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以革命的方式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即团结全人类创造的将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3页。。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类解放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解放的无产阶级主体、阶级斗争方式和实现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图景,为人类实现真正的解放提供了一条可行径路。再次,恩格斯关于个人意志与人民整体意志辩证关系的思想深刻阐明了形成合力是人类实现真正解放的基本要求。人类的解放具有不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特征,“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593页。,即单个人的意志总是作为基本要素成为人民整体意志的一部分,也正是“合力”作用,使“个人”的意志趋于一致性,使人类实现解放在精神层面凝聚共识的目的得以实现。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类解放理论具有突出的世界历史视野,坚持从全人类的立场出发、把握实现人类解放的合力要求是其鲜明特征。概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解放的立足点、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以及凝聚共识促进人类解放进程的科学阐述,为人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展开时代性理论阐释和寻求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径路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进入21世纪,人类所处的时代发生了重大且深刻的变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全速推进以及地球村的形成,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类社会的一体化程度前所未有。在当今世界大变局中,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批判、揭露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对人类造成的各种生存困境愈演愈烈;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全球面临共同的生存危机和困境;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天下一家”的共同目标和构建全人类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图景,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要求独立和解放的迫切愿望。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审时度势,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类解放理论做出时代化释读并赋予崭新的思想内涵。

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新形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命题,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类解放理论的新飞跃。坚持胸怀天下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人类解放理论同当今全人类谋求和平发展、实现平等交往和追求共同解放的时代目标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念的提出,实现了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明确把无产阶级作为主力军推动社会变革到强调凝聚全人类共识、实现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实目标的推进;坚持胸怀天下在守正创新中拓展了无产阶级这一历史主体的阐释,提出全人类概念,赋予了人类解放主体的崭新内涵;以辩证态度全面认识世界视域的现代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全球走出现代化困境、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考;坚持胸怀天下从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通过“合力”达到凝聚共识,到今天以“立己达人、兼善天下”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页。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难题,在实现世界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的交融和互鉴中达至更加美好世界的新共识。显而易见,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相统一的科学方法,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类解放理论做出富有时代内涵的当代释读;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实现世界和平、人类共享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21世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共同解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胸怀天下、立己达人”②习近平:《习近平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页。,表达了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以自身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坚持胸怀天下强调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以中国的新发展新进步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各国人民;坚持胸怀天下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力量的过程中,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胸怀天下,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以自身的发展推动人类解放历史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相统一的、实现人类共同解放的现实反映,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实现全人类共享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三、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共识

当今世界有七十亿人口,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千五百多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扎根于自身的现实土壤创造出自身的文明形态,既形式多样,又具有着共同的价值内核。“人类共同价值”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运用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多样文明的共同价值内核的科学总结,是团结全人类实现共同发展的基本遵循。

历经20世纪中叶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现代意义上的文明国家纷纷建立,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科学技术、社会交往等方面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人类世界相互关联的一体化程度日益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形成提供了客观需要。因为,只有提出人类共同价值才能凝聚人类共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才能消弭隔阂,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了消弭隔阂,一些国家抬出西方资产阶级“普世价值”这一超国家、超时空的绝对性的意识形态,企图以此达到把控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目的。“普世价值”与资本主义兴起同步,从产生之日起就包藏着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开辟世界市场同化其他国家的企图,为了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遮蔽自身世界性剥削,它将自身的殖民意识采取的更隐蔽的方式;从本质上看,“普世价值”是西方把资产阶级价值观作为永恒的普遍性价值的自我标榜,并把其凌驾于一切时代、一切文明之上推向全世界,企图按照西方价值观维护自身恒久利益的霸权行径;从作用方式上看,“普世价值”打着“人道主义干预”等旗号,以武力和胁迫的野蛮方式,强迫其他国家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从结果上看,“普世价值”的推进是为了消弭他国的文明根基,覆灭他国文明,摧残人类文明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文化侵略。概言之,“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①[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45页。,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是带有资本主义价值导向的、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西方价值观,是西方国家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而采取的文明侵略形式。

要达到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共识,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多样文明的共同价值内核进行科学的揭示。从世界观的维度看,世界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和异彩纷呈,决定了多样性文明的并存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客观现实,需要明晰的是,尽管多样性文明展现出不同国家和民族对文明追求的特殊性和具体性,但全世界拥有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主要的方面)”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7页。,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为自身发展所创造的文明均属于整个人类文明中的一部分,都为人类文明贡献智慧,为人类的解放进程贡献力量。因此,每一个国家推动自身文明的发展都必须受到尊重,这是全世界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前提。从方法论的维度看,坚持胸怀天下倡导通过多样性文明的交流互鉴,世界才能获得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不仅使汲取多样性文明优秀成果的人类共同价值得到全人类认同,凝聚成人类共识,而且是各个国家在主动实现自身文明与世界文明融合进程中,真正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运用坚持胸怀天下的方法论把握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创造性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6页。的重要论断,实现了人类共同价值由隐性到显性、由零散到系统、由自在形态到自为形态的飞跃。“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及其在中国的践行,为人类文明的共存共荣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深切期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来看,以往国家和民族之间矛盾的解决都是通过战争和流血实现的,在战争中,人民是最大牺牲者,对“和平”的渴望是人民的首要追求。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坚持采用对话而非对抗的方法处理争端,“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27页。;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强调没有发展就不会有文明的进步,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历史的前进。中国始终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坚持在互利共赢中推动人类的共同发展;“公平”是全世界人民对主体平等的根本期待。恩格斯深刻阐明了“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进行国际合作”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2页。,中国始终致力于为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打造公平友善的环境,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世界人民贡献力量;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崇高目标。“正义”包含丰富的内容,但归根结蒂来说,通过依循社会历史规律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来实现人的解放是“正义”的核心要义。中国始终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29页。,推动人类社会的正义进程;“民主”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第一需要,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始终致力于探索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模式,不断为人类民主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自由”是人民选择走适合自身道路的基本权利。中国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发展中国家人民选择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权利,坚定奉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推动世界各国家各地区的人民创造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作出了贡献。概言之,提出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基本内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反映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对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做出的高度凝练和本质规定。

在坚持胸怀天下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我国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毫不动摇地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日益增强,获得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的广泛赞许与支持,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国际交流交往格局得以建立。实践证明,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凝聚文明共识、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当今时代和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来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以倡导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危机和挑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图景。这是中国为全世界提供的有效应对21世纪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合理方案,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现代化是人类实现解放的必由之路,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从现代化发展的大历史看,资本主义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并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但是从它出现的那天起,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就具有致命的弊端:首先,资本主义现代化必然导致世界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增殖为基础,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文明的”剥削来榨取其他国家的剩余价值,势必导致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榨取其他国家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增殖,进而“取得成就”,另一方面是其他国家被动地卷入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丧失自身独立性和内在发展的根基;其次,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物的独立性宰制人的发展的现代化的“畸形”产物,作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的现代化,它使“资本增殖”的需要取代“人之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发生根本的背离。那就是,人由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变为资本增殖的工具,生产力由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变为资本增殖的手段,人的自主劳动成为维持生活的机械性活动,人与物的关系被彻底颠倒,人受物的奴役而变得一无所有;再次,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遮蔽人类共同利益的现代化,它与人类的共同利益有着根本的对立性。虽然,资本主义亦将自身的现代化粉饰为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普遍道路,但是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不具有普遍性意义。从理论层面看,资本主义现代化建立在对其他国家的剥削之上,强迫他国复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板也只是为了构建起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和剥削权益的“文明的殖民体系”;从现实层面来看,处于霸权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允许其他国家成为独立富强的国家,这是被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28页。——充分确证了的客观事实。各个国家有着由自身历史、地理、文化等众多因素所决定的特殊性,单一复制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只会将独立国家的发展引入歧路。

现代化是促进人类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缘于对世界现代化之路的思考,对西方现代化做了全景式的分析,既肯定西方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文明成果,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最重要的是,明确提出走向现代化有多条道路和多种模式,必须由本国人民去选择。中国立足时代,走自己的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出发,在对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思考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实现人类共同解放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包含世界现代化的文明要素,又具有鲜明的本国特点;既有正确反映时代和把握现实的历史必然性,又有深刻把握现代化规律创造人类共同解放新道路的主体能动性。当今时代,世界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81页。的崭新历史阶段,同时,西方现代性带来的普遍对立状态愈演愈烈,各国各民族迫切要求携起手来共筑未来,期待找到人类共同解放发展新道路的愿望日益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③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68页。,建立以人的发展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现代化,这是实现利己与达人相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合作共赢与独立自主相促进的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是以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崭新构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视域下,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自信自立和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根本思路,成功创造出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本国特点、符合本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在场为基础和特征的现代化,是真正彰显人类普遍价值和实现人类解放的现代化,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推动全人类共同解放的现代化。这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独特道路,能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现代化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新方案新道路,打破了以往认为只有遵循西方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为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如何选择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可资借鉴的实践模式,具有重大的世界性意义。在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视野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探索成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将自身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充分尊重各个国家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及其在发展道路上的自主性的特质,坚定恪守“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3页。,以自身的经验与成就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同时充分尊重他国制度、道路、文化的多样性,“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436 页。,是科学运用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典范。这表明,坚持胸怀天下作为考察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认知思维和科学方法具有科学引领世界、时代、历史发展的能力,是立足世界场域、时代发展、历史阶段科学构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实现人类共同解放的世界图式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结 语

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科学考察、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积淀的天下一家特质得以充分展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文明之源;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阐释,坚持胸怀天下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得以充分展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根基;基于对坚持胸怀天下引领人类共同发展的科学运用,人类多样文明中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内容得以充分展现,并在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共识中,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基于对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实现人类共同解放的世界图式内在特征的科学把握,我国以人的现代化为统领,以全景式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起21世纪人类共同发展的世界图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胸怀天下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进程中,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成为推动世界发展趋势朝向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和,是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原创性贡献。

猜你喜欢
全人类胸怀世界观
胸怀军旅梦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雕塑遗产》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