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风吹动革命潮”:晚清女报与革命诗潮*

2024-05-09 09:02胡全章
广东社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女报秋瑾女权

胡全章

1903年,随着反帝爱国运动和反清革命思潮的持续高涨,大批有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青年,以日本东京和上海租界为大本营,以近代报刊为主阵地和传播媒介,携带一批革命文学作品登上新文坛,汇聚成一股声势浩大的革命文学思潮。就诗界而言,大量充满磅礴革命气势、旨在宣扬民族民主革命精神思想的振聋发聩的新诗篇,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癸卯年新诗坛,“一场颇具声势的革命诗潮,借助革命派知识分子创办的近代化报刊迅速兴起”①胡全章:《近代报刊与诗界革命的渊源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61—262页。。癸卯岁后,《女学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中国新女界杂志》《神州女报》等具有革命色彩的女报,成批量地刊发“英雌”之诗和男性文士的模拟女性之作。女士汪毓真高吟:“兴亡岂独匹夫责!”①女士汪毓真:《女国民歌》,《女子世界》1904年第9期。志士高燮高歌:“雌风吹动革命潮。”②吹万:《女中华歌》,《女子世界》1904年第4期。晚清革命女报诗歌,对蓬勃发展的革命诗潮形成了策应之势。

晚清时期,中国文学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以报刊为中心的文学时代”宣告到来③胡全章主编:《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近代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1页。。近年来,报刊文学史料越来越受到近代文学研究界的重视,报刊视野则成为研究者进入晚清文学现场的重要途径。晚清革命女报及其主编主笔,业已受到近代史、新闻史和文学史学界关注。然而,从群体意义上系统考察晚清革命女报“英雌”诗人,从革命诗潮视野宏观透视晚清女报革命诗歌,从诗歌思潮层面丰富人们对于晚清革命文学的认知,则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有待深入开展的有意味的学术课题。

一、晚清革命诗潮视域下的革命女报

20世纪初,随着女学堂的创设和女权思潮的兴起,一批有着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倾向的读书人,创办了一批以倡女权、兴女学和民族救亡为根本宗旨的女子报章。其中,陈撷芬手创的《女学报》,金松岑等发起的《女子世界》,秋瑾主笔的《中国女报》,燕斌主编的《中国新女界杂志》,陈志群等创办的《神州女报》,均设有诗歌专栏,还开辟了“因花集”“屑玉集”等女性诗歌专栏,集中刊发的一批“英雌”之作,在以报刊为主阵地的晚清新诗坛形成了规模效应。这批革命女报诗歌,以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思想风貌、精神气度与激越音调,加入了晚清革命诗潮的时代大合唱。

陈撷芬主编主笔的上海《女学报》,以“兴女学、复女权”为职志,出刊四期,其“词翰”栏下汇聚了陈超、李柔卿、程嘉秀、沈世才、俞碧霞和湘言女史等“英雌”诗人,摘发了马君武翻译的菲律宾民族英雄黎沙儿的名作《绝命词》。“救国热心慕贞德,忧时剩泪哭罗兰;愿倾十丈银湾水,一洗文明众脑肝。”④常熟程嘉秀:《赠屈蕴辉谱妹》,《女学报》1903年第4期。《女学报》开近代中国革命女报先河;其“词翰”栏诗歌,则以富有独立思想和反抗精神的新知识女性的“英雌”风姿,汇入了癸卯年兴起的革命诗潮。夏晓虹先生尝言:“《女学报》的结局与一场著名的政治案件联系在一起,已足够光荣,而由此开启的晚清女报与革命的结合,更是意义深远。”⑤夏晓虹:《晚清两份〈女学报〉的前世今生》,《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第1期。有着“女苏报”时誉的《女学报》,因“苏报案”停刊;其所开启的晚清女报与革命结合的新局面,包括充当了晚清革命诗潮的新阵地。

丁初我和陈志群先后主编的《女子世界》,有着鲜明的女权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立场,存续三年余,出刊18期,是清末历时最久、影响最大、刊发女性诗歌最多的女子报章。该刊“文苑”门下辟有“唱歌集”“因花集”“攻玉集”专栏,聚拢了近80位诗人,刊发近500首诗;其中,女诗人43位⑥知名度较高或作品较多者,有康同璧、陈撷芬、秋瑾、杜清池、吕逸初、吕碧城、张昭汉、吕惠如、吕眉生、周红梅、孙汉英、汪毓真、赵爱华、陈若兰、铸任、蔡爱花、徐蕴华、蒋韫玉、蒋蕴华和钱单士厘等。,诗词近200首。“因花集”刊发女性诗作,凸显“女权革命”旗帜下的“英雌”诗人独立于男性的群体存在之意;“攻玉集”刊发男性诗作,以绿叶精神映衬“因花集”。“因花集”的问世,为晚清知识女性提供了集体亮相的诗歌新舞台。该刊“文苑”栏,以女学堂师生为创作主体,以男女二重唱的别样风姿,围绕“女权革命”“民族主义”“铁血主义”主旋律,奏响了“英雌”与“英雄”的合奏曲,表露出“风流豪杰出钗裙”的自信①杜清持:《题邓仲容女士蕉叶肆画图》,《女子世界》1904年第5期。,“会须巾帼驾须眉”的豪迈②汉苏女士:《秋夜书怀步韫玉原韵》,《女子世界》1906年第4、5期合本。,为喧嚣的晚清革命诗潮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燕斌主编主笔的东京《中国新女界杂志》,出刊6期,以培育“女子国民”为己任,将“女权”革命与挽救民族国家危亡联系起来。其“文艺”栏刊发了燕斌、杜清持、唐群英、孙汉英、亚华、竞群、佛群、秀崧和雌剑等30多位“英雌”诗人130首诗作。“壮怀如斗气如虹,伟论崇宏胆自雄。愿我神州诸姊妹,从今都被自由风。”④震懦:《读新女界杂志书后兼赠炼石女士》,《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第4期。该刊“英雌”诗人群,以觉醒者的女性主人翁意识,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精神,誓言“不振坤纲誓不休”⑤味梅:《春日杂兴》,《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第3期。,高吟“救亡事业无男女”⑥《录杜清池女士赠吴庄周三女士诗四首》,《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第1期。,奏响了“女权”“女学”“女国民”的主旋律。

陈志群主编的上海《神州女报》,“为鉴湖秋女士流血之大纪念而作”⑦记者:《神州女报发刊辞》,《神州女报》1907年第1号。,出三期停刊。“女郎也上断头台,时事如斯大可哀!”⑧楚北一鹤:《吊秋女士》,《神州女报》1907年第1号。该刊“秋瑾遗著”栏诗词和“词藻”“唱歌”栏诗歌,以及众多志士名流的“题辞”,以群体哀悼秋女士和口诛笔伐专制政府的方式,演出了一台以悼念“神州女界新伟人秋瑾女士”为名⑨志:《神州女界新伟人秋瑾女士传》,《神州女报》1907年第1号。,行反清革命宣传之实的历史活剧。首期“诗词”栏,集中刊发秋瑾《感时》《感愤》《黄海舟中感赋》《长崎晓发口占》《剑歌》《勉女权》等优秀诗篇;“词藻”栏下的“秋雨集”“秋风集”,集中刊发了一批悼秋之作。“横刀一笑向天去,裁出名花满亚东”⑩韫玉女士:《吊秋女士》,《神州女报》1907年第1号。;“惨流一点猩红血,化出罗兰劫后身。”⑪阙名:《挽秋女士四绝,用“秋雨秋风愁煞人”句作辘轳体》,《神州女报》1907年第1号。进步知识界的齐声挽悼,使秋瑾诗文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升值。

二、群星闪烁的“英雌”诗人

癸卯春,“楚北英雌”王莲在《湖北学生界》发文宣称:“世世儒者,赞诵历史之人物,曰大丈夫而不曰大女子,曰英雄而不曰英雌,鼠目寸光,成败论人,实我历史之污点也。”①楚北英雌:《支那女权愤言》,《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1号。嗣后,与“英雄”对应的有着鲜明的性别意识的“英雌”一词,随着“女权”思潮的兴起,迅疾成为时代流行语。与此同时,以革命女报为主阵地形成了一个群星闪烁的“英雌”诗人群。“漫云女子不英雄”②鉴湖女侠:《感时》,《中国女报》1907年第2号。,“女界长驱革命军”③剑公:《题女学报四绝》,《女学报》1903年第3期。。晚清革命女报“英雌”诗人,各自携带着风雷激荡的新诗篇,以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卓荦英姿,在以报章为中心的新诗坛形成一道亮丽风景。

在晚清女报数以百计的“英雌”诗人中,陈撷芬、杜清持、吕碧城、汪毓真、吕逸初、张昭汉、秋瑾、徐自华、燕斌和唐群英等,是其佼佼者。以报章阵地论,《女子世界》阵容最整、持续最久、成绩最著、影响最大;《中国女报》则因秋瑾之死受到史家较多关注,并以显豁的革命题旨引人瞩目。

楚南娲石女士陈撷芬是《女学报》骨干诗人,并有诗作散见《清议报》《女子世界》《洞庭波》,称得上“裙钗先觉”④剑公:《题女学报四绝》,《女学报》1903年第3期。和“新竖词坛五色旗”⑤程嘉秀女史:《女报题词四首》,《女学报》1903年第1期。的知名“英雌”诗人。《沈荩死》《章邹囚》是其革命诗歌中的代表作。前诗将沈荩定位在反清革命烈士来歌颂,对“胡我同胞自杀自贼自剥其膏血自噆其体肤”的行径⑥湘言女史:《沈荩死》,《女学报》1903年第4期。,痛加挞伐;后诗将柴市骈首的六君子、汉江饮刃的唐才常、京师杖杀的沈鱼隐联系起来,发出“何不波及一女子,乃使流血史内女界无辉光”的雷霆之声⑦湘言女史:《章邹囚》,《女学报》1903年第4期。,标志着诗人由“女界”先觉到革命“英雌”的思想转变。

番禺女士杜清持(池)以创办广东移风女学校而闻名,也是《女学报》《大陆报》《女子世界》《中国新女界杂志》的“英雌”诗人。“造物阴阳本不偏,奈何痼疾竞相沿。与君共索平权债,还我文明独立天。”昌言男女平权,女性独立。“玛利批茶著美欧,立身当与彼为俦。救亡事业无男女,几辈英雄亦我流。”⑧《录杜清池女士赠吴庄周三女士诗四首》,《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第1期。号召二万万女同胞以泰西女杰罗兰夫人、批茶女士为榜样,投身民族救亡事业。“满腔热血从何洒”⑨清池女史:《答》,《清议报》第81册,1901年6月7日。,“女界奴根痛日深”⑩《录杜清池女士赠吴庄周三女士诗四首》,《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第1期。。其核心题旨,乃在唤醒女界和民族魂魄。

这些事确实是小事,但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智慧。避免这样的情况,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从小养成。几岁的孩子,可以告诉他要把自己的小鞋子放在固定的地方;上幼儿园之后,教他把自己的小书包放在固定的地方,第二天到固定的地方去取;上小学之后,归置好自己的小房间,包括自己的衣物、文具、书籍等……这样的教养日积月累,一定可以培养出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提高效率,在特定的时候甚至可以规避风险呵护生命。

1904年,旌德女士吕碧城,通过天津《大公报》发表一系列高唱“女权”“独立”的诗文词,以慷慨激昂之气和雄健豪爽之音,发出男女平权、爱国尚武和民族救亡的时代呼声,赢得“钗钏英雄”“女中豪杰”的时誉。嗣后,碧城诗词遍刊《大陆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上海报章。“惊闻白祸心先碎,生作红颜志未灰。忧国漫抛女儿泪,济时端赖栋梁才。”⑪丁初我:《中国之女文学者》,《女子世界》1906年第4、5期合刊。展露出当代漆室女的忧时之思和木兰之志。“旗翻五色卷长风,万里波涛到眼中。别有寄愁消不尽,楼船高处望辽东。”⑫丁初我:《中国之女文学者》,《女子世界》1906年第4、5期合刊。尽显忧国情怀与“英雌”气概。

甲辰夏,韵清女史吕逸初凭借《忧国吟》组诗,通过《女子世界》“因花集”登上新诗坛,着力阐扬尚武精神、女权思想和“女中华”观念。《忧国吟》高吟“我愤时艰无死所,拼教马革裹沙场”,“热血一腔无处洒,为民我愿溅强俄”①石门女士吕逸初:《忧国吟》,《女子世界》1904年第7期。,发抒为拯救民族危亡甘洒热血的豪迈气概。这是拒俄运动背景下的产物,意在唤起国人的种族血性。“莫羡若安多伟绩,中华女亦系安危”②女士吕逸初:《题女子世界侠女传后》,《女子世界》1904年第8期。;彰显的是“女中华”思想,将女性解放与民族救亡紧密勾连。

湘乡女杰张昭汉,也经由《女子世界》“因花集”登上新诗坛,成为才学兼备的革命“英雌”诗人。1905年,张昭汉“抚念时艰,悲愤不能自已”,赋诗言志,长歌当哭,以“哀哉我黄人,踵彼棕黑红”示警,以“内讧兼外侮,奴隶殆千重”志痛,以“谁洗中国耻,崛起为英雄”励人,以“贞德与罗兰,我愿步其踪”自期。③务本女学生张昭汉:《抚念时艰,悲愤不能自已,援笔书此以当哭》,《女子世界》1906年第3期。诗人发愿以两位法兰西女杰——圣女贞德和罗兰夫人——为榜样,为中国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事业而英勇奋斗。不久,张昭汉加入同盟会。《六陆将沉,作此自励,兼以勉某某诸同志》卒章显志道:“恢复旧神州,赤血黑铁耳!牺牲拯兆民,千古光国耻。”④务本女学生张昭汉:《六陆将沉,作此自励,兼以勉某某诸同志》,《女子世界》1906年第3期。全诗既是一篇控诉列强侵吞瓜分中国的国民血泪书,又是一篇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民族宣言书,更是一篇鼓吹“铁血主义”的革命战斗檄文。

鉴湖女侠秋瑾,无疑是晚清中国最为出色地诠释了女权革命精神和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杰出的“英雌”诗人。秋瑾是《中国女报》“文苑”栏台柱子,《女子世界》终刊号刊发其代表作《黄海舟中感赋》《长崎晓发口占》,《神州女报》则专为纪念秋侠而创,秋瑾诗词在“秋瑾遗著”专栏得到了集中的展示。《中国女报》署名“黄公”的《闻日军陷辽阳感赋》《日俄战事有感》《醒狮歌》《送白萍东渡》诸作,近年来也被考证出属于秋瑾之作;这批革命诗歌,乃秋瑾后期成熟之作,以激越的声调汇入晚清革命诗潮。⑤参见胡全章:《〈中国女报〉秋瑾佚文佚诗考论》,《文学遗产》2020年第2期。

1906年,徐自华经秋瑾介绍加入同盟会和光复会,资助创办《中国女报》,为撰诗稿。秋瑾蒙难后,徐女士冒死营葬,组织“秋社”,赞助《神州女报》,加入南社。“何妨儿女作英雄,破浪看乘万里风。警醒同胞二百万,仗君去作自由钟。”⑥徐寄尘女士:《送璿卿女士》,《中国女报》1907年第1期。礼赞革命女杰秋瑾。“一天风鹤公侯胆,四海馨香豪杰头。十日雨云愁惨绝,江城六月似残秋。”⑦寄尘:《挽秋女士七绝四首》,《神州女报》1907年第1号。向徐锡麟、秋瑾两位烈士献上敬意与哀思。

炼石女士燕斌也是同盟会员,诗歌遍刊《中国新女界杂志》《中国女报》《豫报》《粤西》《夏声》诸杂志,成为东京留学生界活跃的女报主笔、女权代言人和“英雌”诗人。《浩气吟》有感于“祖国五千年,女权太零落”,提出“洗尽旧颓风,组织新世界”的时代命题。⑧炼石女士燕斌:《浩气吟》,《中国女报》1907年第1期。《送竞雄女士归国》以“意气吞胡虏,精神贯日星”为秋女侠写照。⑨炼石女士燕斌:《送竞雄女士归国》,《中国女报》1907年第1期。《大舞台歌》有云:“男女同登大舞台,爱国精神何壮哉!”⑩炼石女士燕斌:《大舞台歌》,《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第3期。这是一首号召四万万同胞同登大舞台开展民族救亡之歌,是爱国志士化身东海金鸡唤醒千年东亚睡狮的“醒狮”之歌。《遣怀四首》《哀思》诸作,亦集中反映了诗人此期的女权思想和忧时报国情怀,发出“强权自古归男子,巾帼因何不丈夫”的世纪之问①炼石女士燕斌:《遣怀四首》,《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第1期。。

湖南衡山将门之后唐群英,是双料革命党人(华兴会/同盟会)和女权运动领袖,也是一位声名远播的“英雌”诗人。“莽莽乾坤何处家?两年栖息走天涯”;“愿身化作丰城剑,斩尽奴根死也瞑。”②干璇女史:《感怀八首》,《汉帜》1907年第2期。1907年初,湘籍同盟会员所办东京《汉帜》杂志署名“干璇女史”者,就是这位爱憎分明、诗风豪放的湖湘革命女杰。“满目河山一望收,夕阳凭吊古荒丘。离骚声断天无际,屈子终怀万古愁。”③群英:《感怀》,《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第2期。屈子忧国情操已内化为楚人血脉中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种族心灵创伤和楚人的复仇意识,流泻于这位楚南革命“英雌”笔端。

味梅放言:“不振坤纲誓不休,几多同志起神州。”④味梅:《春日杂兴》,《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第3期。志向如此坚定!碧城高歌:“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蛾眉独立时。”⑤吕碧城女士:《写怀》,《大陆报》1905年第15号。语气何等豪迈!燕斌断言:“他年再辑文明史,始信吾徒不等闲。”⑥炼石:《遣怀四首》,《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第1期。对名垂青史信心满满。晚清“英雌”诗人的豪言壮语,裹挟着巨大的情感热力,以卓荦风姿为自己的时代作证。

三、作为启蒙导师的男性“女权”歌手

正如晚清“女权”主张一开始主要由男性启蒙导师倡导和阐发一样,很多男性文士也以诗歌创作加入了“女界革命”的时代潮流,起到了思想引领和推波助澜作用。《女子世界》“文苑”栏诗人金松岑、柳亚子、高吹万、高天梅和顾灵石等,是其突出代表。这批男性“女权”歌手,或以男性身份,或采用模拟女性写作,扮演了精神导师或吹鼓手角色,在危亡时代大声呼唤着女权振起、女界奋起和民族国家的振兴。

1902年,爱自由者金松岑凭借一部《女界钟》,赢得“我中国女界之卢骚”的时誉⑦林宗素:《叙》,金一:《女界钟》,上海:大同书局,1903年,第2页。,可谓“先把钟声女界撞”⑧公孙君雠:《赠金一》,《警钟日报》1904年5月20日。。金氏刊诸《女子世界》创刊号的《女学生入学歌》,以缇萦、木兰、班昭、罗兰夫人、若安·达克和批茶女士等“东西女杰”为榜样,对中国“20世纪女学生”期盼殷殷,以“愿巾帼,凌须眉”相砥砺,以“新世界,女中华”相期许,目标是造就一代能文能武、德才兼备的女子“新国民”。⑨《女学生入学歌》,《女子世界》1904年第1期。

晚清时期,柳亚子、高燮、高旭、高增和顾灵石等男性诗人都充当过“女权”歌手。柳亚子《哀女界》《题儿女英雄》等鼓吹女权、颂扬女豪杰的诗文,高燮《女子唱歌》《女中华歌》等雄豪诗篇,高旭《读〈俄罗斯大风潮〉》《题〈女子世界〉》等豪迈诗章,高增《女国民励志歌》等通俗歌诗,均见诸《女子世界》。“妇人从古系兴亡,岂独匹夫责有与?”⑩吹万:《女中华歌》,《女子世界》1904年第4期。“愿祝自由千万岁,神州开遍女儿花。”①亚卢:《闻冯葆瑛女士演说感赋》,《女子世界》1904年第8期。“中夏岂无奇女子,婵娟须再挽狂澜。”②大雄:《题〈女子世界〉》,《女子世界》1904年第8期。男性歌手热切呼唤“英雌”“奇女子”“女国民”,大声召唤中国的“女卢梭”“女罗兰”和苏菲亚,以及当代的聂隐娘、花木兰和梁红玉,期待着20世纪中国女界的觉醒与奋起。

《女子世界》出现了一批男性模拟女性写手,如化名吴萍云、碧罗女士的周作人,化名潘小璜女士的柳亚子等;由于“她们”的加入,晚清“女性”诗歌为之增色。“凄凉读尽兴亡史,东亚名邦有几存”;“中原不少罗兰辈,忍把神州委草莱?”③会稽女士吴萍云:《偶作》,《女子世界》1904年第5期。周作人这首题为《偶作》的少作,刊《女子世界》“因花集”,署“会稽女士吴萍云”,造成吴中女郎诗作的假象。松陵女士潘小璜《哭陶亚魂》有云:“生太飘零死亦难,宝刀未得斩楼兰。黄龙痛饮雄心壮,读罢遗诗泪暗弹。”④松陵女士潘小璜:《哭陶亚魂》,《女子世界》1906年第3期。以女士身份抒写对男性革命志士的惋惜痛悼之情,给时人以更多遐想空间。

顾灵石《反杜〈新婚别〉征妇语征夫》《反杜〈新婚别〉征夫语征妇》两诗,塑造了“理想的女豪杰”和“女子国民”形象,张扬“从军乐”思想,充溢“英雌”气概。前者有云:“岂无伉俪情?国雠终难忘”;“莫将儿女泪,柔折铁石肠”。⑤灵石:《反杜〈新婚别〉征妇语征夫》,《女子世界》1905年第11期。后者有道:“丈夫能从戎,粉黛亦生光;国民各有任,男女无低昂”;“努力挽陆沉,女权赖尔昌;须眉到巾帼,国运不可量”。⑥灵石:《反杜〈新婚别〉征妇语征夫》,《女子世界》1905年第11期。两诗分别以女性口吻和男子口吻,描绘了辛亥革命时期的理想爱情——夫妻共赴沙场并肩战斗;“征夫”则充当了教育者、鼓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这种男性模拟的女性话语以及与之相对的供女性模拟的男性话语,都为当时的女性写作提供了摹本;这一现象,刘纳先生称之为“男性导引下的女性写作”⑦参见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4—93页。。不过,高燮仿效赵爱华女士《新翻子夜歌》所作的同名组诗,则是须眉男子对“英雌”诗人的效仿之作。其实,男性导引下的女性写作也好,觉悟了的新女性自我主导下的女性写作也罢,都为一个大时代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华彩乐章。

四、女权革命:“女国民”与“女中华”

晚清时期,“女权革命”成为革命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助推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18、19世纪之世界,为君权革命之时代;20世纪之世界,为女权革命之时代。”⑧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6页。金松岑1902年问世的《女界钟》一书中的这句名言,经由众多报刊征引演绎,广为流传。“自由钟锢四千年,革命须从女界先”⑨勇人:《和筠清女士题〈女界钟〉》,《女子世界》1904年第9期。,成为20世纪初中国新知识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就晚清新诗界而言,众多男性革命文士与群星闪烁的英雌诗人一道,依托革命女报高张“女界革命军”旗帜,大声呼唤“女国民”与“女中华”的出现。“女国民”和“女中华”,成为表现晚清女报和“英雌”诗人“女权革命”精神内涵与理想世界的两个关键词。

“女国民”,即“女子国民”,基于晚清新知识界流行的“女子者,国民之母”的理论认知①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页。。1903年前后,“女子原来亦国民”②剑公:《题〈女学报〉四绝》,《女学报》1903年第3期。,成为男性启蒙先驱喜欢吟咏的名句;“我亦国民一分子”③汪毓真:《有感》,《女子世界》1904年第6期。,则成为时代新女性的自我体认。金松岑《女学生入学歌》起句云:“20 世纪女学生,美哉新国民!”④金一:《女学生入学歌》,《女子世界》1904年第1期。造就一代“新国民”,是这位“爱自由者”对新世纪中国女学生的身份定位与价值期许;其所树立的“中西女杰”榜样,既尚武,又崇文,她们都是“女英雄”。

晚清时期,在众多题咏“女国民”的新潮诗歌中,汪毓真、佛哉的两首《女国民歌》最具代表性。汪毓真高吟:“兴亡岂独匹夫责,自由权利贵自争!”⑤女士汪毓真:《女国民歌》,《女子世界》1904年第9期。表现出女性先觉者女权意识和国民思想的双重醒觉。她为20世纪中国“女国民”树立的两位西方女杰楷模,一是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加里波第的夫人马尼他,二是法兰西大革命女杰罗兰夫人玛俐侬。

佛哉《女国民》十章,围绕“文明”“独立”“自由”“女权”“公理”“平等”等“欧美新思潮”发抒女权思想,以“祖国前途担我肩”相期许,以“铁血作精神”相砥砺,表现出鲜明的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思想立场。作者痛斥男子“北面事虏廷”,表彰“惟吾女子,正大光明,不生依赖心”,自信“光复旧物如反掌”,誓言“胡尘必扫荡”⑥佛哉:《女国民歌》,《女子世界》1907年第6期。,显露出激烈的反清革命立场,自觉将“女权”革命融入到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大潮之中。

“女中华”,是《女子世界》描绘的20世纪中国实现了男女平权的新社会愿景,即理想的“女子世界”。1904年,《女子世界》发布《女学悬赏征文》,首列“女中华”命题,获甲等奖的莫虎飞《女中华》一文,以“今日之世界,女子之世界”和“今日之中华,女子之中华”扣题,预言“20世纪之中华”为“女子雄飞之时代”,罗兰夫人和批茶女士地下有灵必曰“吾道其东”,女子革命军“雄飞世界”,完成“罗兰革命,茶花平权”事业,二万万女同胞成为“20 世纪中华之主人翁”。⑦松江女子莫虎飞:《女中华》,《女子世界》1904年第5期。其所描绘的洋溢着罗曼蒂克精神的“女中华”图景,毕其功于一役地完成了20世纪中国女权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任务。

癸卯岁后,金松岑、高燮和柳亚子等“女权革命”先导人物,均题咏过“女中华”。金松岑《女学生入学歌》四章云:“天仪地球万国图,一日三摩挲。理化更兼博物科,唱歌音韵和,女儿花发文明多。新世界,女中华。”⑧金一:《女学生入学歌》,《女子世界》1904年第1期。其所描绘的女学振兴、文明平等的“新世界”,就是“女中华”蓝图。最具代表性的诗篇,是高吹万气势磅礴的《女中华歌》。该诗从“腥秽薰天二百年,神州不见一男子”说起,从“妇人从古系兴亡,岂独匹夫责有与”立意,将读者置于“欧潮美雨更逼人,惯以间接虐我民”的“帝国主义”东侵处境,以及庚子国变后“吾华男子太无状,献谀屈膝穷俯仰”的社会现实;其动机,是寄希望于“女学既兴女权盛,雌风吹动革命潮”,希冀“多少兰闺姊妹花,相将携手舞台上”。⑨吹万:《女中华歌》,《女子世界》1904年第4期。在民族主义语境下扬女子而贬男子,有着激发国人男儿气概的显著用心,张扬的是军国民精神。柳亚子《为潘小璜女士题小影》其二云:“盲风晦雨女中华,笯凤囚鸾怨未赊。挽起鲁阳戈十万,庄严祖国自由花。”①亚卢:《为潘小璜女士题小影》,《复报》1906年第7期。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意,道出了实现祖国遍开“自由花”的“女中华”愿景的途径——暴力革命。

晚清革命诗人笔下的“女国民”和“女中华”的指向,是造就秋瑾《勉女权》一诗所言的“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的“国民女杰”②鉴湖女侠秋瑾:《勉女权》,《中国女报》1907年第1号。。若安,即圣女贞德,法兰西民族大英雄。杜清持诗云:“玛利批茶著美欧,立身当与彼为俦。救亡事业无男女,几辈英雄亦我流。”③清持女史:《赠吴庄周三女史》,《大陆报》1903年第3期。号召中国新女性以法兰西革命女杰罗兰夫人和美国解放黑奴先驱批茶女士(今译斯托夫人)为榜样,投身中国的民族救亡事业。“救国热心慕贞德,忧时剩泪哭罗兰”,④常熟程嘉秀:《赠屈蕴辉谱妹》,《女学报》1903年第4期。“罗兰革命流朱血,耶女平权释黑奴”⑤施南女士王莲:《杂感七首》,《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1期。,说的也是这层意思。于是,“娶妻当娶苏菲亚,嫁夫当嫁玛志尼”⑥高旭:《报载某志士送其未婚妻北行,赠之以诗,而诗阙焉,为补六章》,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94页。,成为晚清女权革命与民族革命叠加时代新知识界流行的理想爱情模式;“请将儿女同衾情,移作英雄殉国体”⑦亚卢:《读〈史界兔尘录〉感赋》,《江苏》1904年第8期。,则成为革命知青神往的新“儿女英雄”梦。

晚清时期,最能表现革命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新女性的诗篇,是一尘的《理想的女豪杰》。诗凡三章,前两章云:

汉碧胡尘怨未销,铮铮民党女中豪。为营土室收张俭,合脱金钏救鲁骚。革命旗翻曾草檄,齐王头贵孰挥刀?可怜漆室悲伤意,泪绕虚空几十遭。

高风千古慕罗莲,爆弹钢刀在手边。赤血救回人世劫,苍鹅斫死地中眠。神州汉种三千姓,铁里新硎十九年。朝刺将军暮皇帝,谁能无价买民权?⑧一尘:《理想的女豪杰》,《女子世界》1905年第11期。

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女豪杰”,是铁骨铮铮、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民族英豪,为掩护男同志而金屋藏娇、一掷千金;武能马上取敌酋首级,文能下马拟就革命檄文;左手炸弹,右手钢刀;朝刺将军,暮刺皇帝……理想的“女豪杰”,有漆室女的忧时情怀,花木兰的英武气概,俄罗斯女杰苏菲亚的赤血胆略,法国大革命之母罗兰夫人的革命胸襟,显露出鲜明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充溢浪漫气质。

晚清革命女报大都存世时间不长,但却产生了重要的舆论效应与社会影响。存世较长的《女子世界》《中国新女界杂志》,发行区域遍及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南地区,产生了全国性影响。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和为纪念秋瑾而创刊的《神州女报》,则通过各种渠道在革命党人和进步知识青年群体,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动员作用。

猜你喜欢
女报秋瑾女权
近代报刊女性主义的叙事特点探究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这样的“女权”
A Study on the Far Wake of Elliptic Cylinders
秋瑾年谱的几个问题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
社会主义女权和自由主义女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妇女运动内部的共识与分歧
媒体多元化背景下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以《都市女报》为例
陈撷芬创办的中国第一张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