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如何为书“养老”

2024-05-09 21:39施晨露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4年4期
关键词:二手书旧书店市集

施晨露

2023年秋天起,上海在苏州河畔开办了“淘书乐·樱花谷旧书市集”,不仅为苏河湾景观增添了人文内涵,也让旧书循环的话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市集承办方上海图书有限公司不仅在现场销售旧书,还设置了旧书收购摊位,为市民书房的“新陈代谢”助力。

旧书的“归宿”有哪些?旧书流通还有哪些“堵点”?

当人老了,书可以去哪儿

2023年,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手稿文献整理研究部副主任刘明辉接到一个12345市民热线转来的消息:家住零陵北路的80岁老人王莲林反映,她家中有一批歌剧、歌曲资料,包括手稿、绝版出版物等,希望捐赠给需要的机构及个人。

王莲林老人想要捐赠的手稿和书是老伴周枫生前所藏。周枫是音乐文学翻译家,长期从事外国歌剧和声乐作品的翻译介绍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本艺术歌曲集和第一套歌剧选曲集的编译者。2022年7月,94岁的周枫病逝,如何处理老伴生前珍藏的书和资料,成为王莲林老人最挂心的事。

刘明辉与同事们专程上门了解、查看。经评估,周先生在音乐文学翻译领域的1箱创作手稿和翻译手稿可以入藏,但还有30余箱图书让刘明辉和同事们犯了难:“这些旧书基本已有馆藏,难以上架开放给读者阅览,如果由图书馆收下,很难实现老人让这些图书继续发挥效用的心愿。”

“书的情感价值和实物价值不一定统一,这可能是最大的问题。”一位旧书行当的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收旧书的人老了,谁来接力

“大多数人家中的藏书比较零散,通过旧书店处理二手书可能是比较好的方式。如果有一个好的旧书交易市场,那就更好了。”不少市民认为,旧书流通,要解决“入口”和“出口”问题,而城市中的旧书店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藏书约30万册的小朱书店是上海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民营旧书店。2023年年底,因书店的两个仓库租约先后到期,大约18万册旧书面临无处可存的困境。12月1日,在第一个仓库即将收回之前,通过志愿者牵线搭桥,小朱书店的店主朱凤涛将10万册左右的藏书捐赠给了湖南岳阳。

小朱书店仓库告急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后,去书店的读者多了,社会各界也伸出援手。最终,松江区的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提供了500平方米空间为小朱书店安了新家,未来还将开设“小朱书店上海主题店”,这也圆了朱凤涛多年来想集中展示店里相关主题图书的梦。

其实,朱凤涛已经66岁,“小朱”的名号来自他的父亲朱相春。他父亲在家乡读过几年私塾,20世纪40年代到上海,在四川北路摆了个小人书摊,后来又进入上海旧书店工作。1980年前后,朱凤涛也进入图书行业,在上海旧书店四川北路分店任营业员。20世纪90年代,上海图书有限公司在轨交1号线徐家汇站商铺办起沪上第一家地铁书店,40岁的朱凤涛成了负责人。几经周折,从浦西到浦东,朱凤涛一直在和旧书打交道,小朱书店在书友圈中名气渐长。

上海滩知名滑稽演员王汝刚曾撰文介绍小朱书店三代人守护书香的故事。他这样描述:“进得店堂,犹如进入书山字海。环境虽然逼仄,却书香扑鼻,引人入胜。”

如今,朱凤涛的儿子朱俊峰帮父亲一起操持着书店,但经营的主力仍是朱凤涛。这份事业是否会传至第四代?朱凤涛坦言自己没想过。

上海图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犁告诉记者,市民处理旧书的需求很大,特别是不少老人希望能有人上门收书,但旧书店的人手是个大问题。“旧书不是谁都能收,不是从社会上招聘人来就能直接上手。懂行的‘老法师一眼就能将旧书分门别类:这些书比较好,可以一本本估价;那些书比较一般,可能两块三块一本;还有一些书没太大价值,但可以按斤收进来。这是一个专业活儿,但不是某个专业直接教的,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靠师父带徒弟的模式日积月累,培养起来不容易。”

业内人士指出,从事古旧书业的专门人才需要懂经营、懂管理、懂版本、懂网络。随着这个行当的老师傅不断退休,人才短缺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在“淘书乐·樱花谷旧书市集”现场,记者见识过上海旧书店收购处的“老法师”苏宏庆评估旧书,感觉特别干脆利落。这支评估队伍现在有五六个人。“我们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希望他们可以尽快带出高徒。”程犁说。

年轻人处理二手书有新方式

“舊书市集的顾客中,老年人大约要占一半以上,年轻人大多是路过随便逛逛,真正对旧书感兴趣的不多。但年轻人会去‘多抓鱼二手书平台线下店。那里正好反过来,几乎没有老年人。”“80后”旧书爱好者周洋说。

如何处理自己看过的旧书?在多抓鱼、闲鱼等二手平台交易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2017年,二手书交易平台多抓鱼上线,成为一家“开在微信里的二手书店”。只要扫一下书封上的条形码,多抓鱼平台就会告诉你平台是否接收这本二手书,以及预估收购价是多少。在平台上约定快递上门时间后寄出,由平台负责评估定价,翻新、消毒、包装,然后再次出售。买家想要买旧书时,只需要在平台上搜索,若有库存,可以以较低折扣买入;若无库存,多抓鱼的订阅系统则会在有库存时发出到货提醒。这种智能化的方式很好地契合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逛多抓鱼的时候我想:二手书店的意义不仅在于价格便宜,能给人带来惊喜,更多的是在一本一本翻书之际,我大概能知道周围的人看了哪些书,又在买哪些书。这和在网上看人推荐或是在线下交流书单还不一样——毕竟大家都是陌生人,没有谁想做谁的人生导师。”一位微博网友这样写道。

2020年,多抓鱼在安福路开了线下门店,共三层,占地面积681平方米,二楼卖二手书,三楼卖二手服饰。习惯在多抓鱼买书卖书的年轻人把这里当成了精神家园。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用户规模扩大,多抓鱼收购二手物品的价格变低了,翻新后的售价则有提高趋势,有的二手书甚至比电商打折时卖的新书贵。

国内影响较大的线上二手书店还有创建于2002年的孔夫子旧书网,其在古旧书网络交易市场占有很高份额,尤以古籍善本、珍本期刊等吸引了学者和藏书人的关注。

然而,对没有网络使用习惯的老年群体来说,要处理旧书仍然很不方便。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的图书不能适应多抓鱼的扫码系统,很多书就其价值而言又很难进入收藏市场。老报人、新闻系退休教授倪祖敏认为,现今对普通的旧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回收机制,没有很好的渠道“消化”,这是很多市民已经或将会遇到的问题。

二手书流通,公益与市场并行

在王莲林老人家中,记者见到了周枫老人生前的藏书——上千册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橱中,几乎每本都包上了书衣,书脊上写有书名,可见藏书人生前对书的珍重。

“这份对书籍的珍爱、对知识的敬重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帮助老人。”刘明辉说。她在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退休教授拿出1万多册书在养老社区建图书馆》,这则新闻启发了她,她想到,或许可以尝试联系曾向手稿馆捐赠手稿的一位翻译家所在的养老社区。联系后,该养老社区表示愿意接收这批藏书,并在社区内开设的图书馆中将这些书籍开架陈列,供入住的老人阅读,其中版本特别珍贵的书籍在展柜中陈列。目前,王莲林老人捐赠的161册图书已在泰康之家·申园图书馆“安家”。社区负责人表示,今后愿意继续接受此类捐赠。

“藏书是爱书人的精神家园、人生灯塔,老人故去之后,他们的书也应该得到珍视。这不仅是对故去的人的尊重,也是对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刘明辉说。在这件事上,个体的力量有限,需要有更多社会机构加入。

上海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洪颖告诉记者,新一年的樱花谷旧书市集正在筹备中,我国第一家国有古旧书店——北京的中国书店也邀请上海的旧书市集到北京一起“赶集”。2024年,上海图书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旧书店将新开两家门市部,还有不少街道伸出橄榄枝。“旧书收购业务下沉,既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又能为旧书市集提供货源保障。”

“3月,我们要在闵行区的新虹、江川、浦锦、颛桥、华漕5个街镇分别做流动收购,浦东的洋泾街道也在排期中。”石洪颖说,流动收购是上海图书有限公司過去就有的特色业务,“上一代从事收购业务的‘老法师就是走街串巷流动收书,那时还是骑自行车。”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二手书的流通应该公益与市场并行,线下与线上相互补充。

2023年5月27日,上海图书馆策划举办了“同游书海,享阅世界”图书交流嘉年华活动,在上海的两个新晋文化地标——上海图书馆东馆和徐家汇书院同时举行,市民可以用两本旧书交换主办方准备的一本图书。当天,上海图书馆东馆交换出约4000本图书,徐家汇书院交换出近1000本。参加过那次活动的不少市民希望,这样的换书活动能在图书馆、书店、咖啡馆等场所时不时举办,让图书“漂流瓶”流向城市的更多地方,让旧书遇到更多新的知音。

(摘自《解放日报> 2024年1月29日,千百度荐)

猜你喜欢
二手书旧书店市集
基于云开发的二手书交易小程序
探访旧书店
古味市集
高校二手书交易市场的构建策略
高校二手书交易平台构建分析与设想
中国旧书店访书举隅——见于《书林掇英——魏隐儒古籍版本知见录》
市集
校园二手书市场价值分析与研究
揖美手作市集与艺术节
商圈场景:“市集”+“体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