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共治”管理模式探析

2024-05-09 18:00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精准

孟 颖

(1.四川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31;2.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3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新目标,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挑战、新任务、新机遇。“大思政”格局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将得到加强,通过“大思政”之“大”,课程思政之“广”,精准思政之“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如何将这几大理念协同、融合、精准地在教科研中展开,离不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我们需要“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有关部门和各地要保证思政课管理人员配备,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2]因此,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原则、目标与价值、内容与方法等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取得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一定的社会政治组织或一定的政治利益集团,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发展规律,通过借助科学管理的各种功能,有意识地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最大程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社会控制过程。”[3]27随着“大思政”格局的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结合新阶段、新特点,推进改革创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第一,逐步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明确党委领导人、分管领导、管理者等具体责任,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以及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日常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等。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国家从顶层调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学结构,更新完善了教材,增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等各环节的有机融合,加强大学生日常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内涵,打造有态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文化育人体系。第三,课程思政在全国范围得到良好推广和发展。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4]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落实。第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党委书记讲党课”队伍建设,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课程思政教师等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数量、结构、素质和能力,开展书记讲思政等。第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用好用活新的管理、教学、服务技术,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扩大易班网、中国大学生在线和全国高校思政网等平台的引领性和辐射度。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和赛事,如“信仰对话”“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思政微课大赛”“我和我的祖国”“红色基因”传承等活动,激发教师学生参与热情和主动性,不断引导学生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以及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向党、向社会、向国家靠近发展,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等。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缺乏科学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首先,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管理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原则、任务、责任和措施,形成统一的规范和导向。然而,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的协同联动机制还在初级发展阶段,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的整体性、协调性方便还有不少空间。其次,缺乏分工合作和密切配合。“大思政”的管理需要多个部门、主体等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和密切配合,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支持、共同推进的关系。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各管各自领域,没有形成党建育人与行政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等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整体的连贯性和广泛性不足。再次,缺乏创新发展和持续改进。“大思政”时代到来了,但思政管理却没有跟上步伐,依然徘徊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思维中,缺乏创新探索、不断改进的意识和有效方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活力、效率较低。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缺乏系统和精准管理的方法

“大思政”格局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大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管理机制。与此同时,要想在“大”的局面下,把管理做好,还需精准、具体地落实,才能真正达到管理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罗万象,问题众多,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而“大管理”往往存在于形式上,执行于程序中,并未真正形成系统的管理网格,管理的深度也不够,缺乏精准性。其中有三个突出问题:第一,思政课程的管理经历几十年的积累,有一定经验,而经验也成为创新的绊脚石;第二,课程思政理念从提出到推广时间尚短,虽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取得一定成绩,但更多的是流于表面形式,真正体现非思政课程的思政功能的较少。不同学科、专业、课程、师生群体还未形成较科学高效精准的管理模式;第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同向同行的合力协同、逻辑互构不够紧密,交流互鉴机会不多,缺乏双向互动的系统性与对应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2017 年教育部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管理育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对“管理育人”提出要求:“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5]十大育人体系是对“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化和提出的纲领性要求,管理育人也要体现出三全特点,即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的特点。前面两个问题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最为突出的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育人中的功能无法发挥出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对管理育人的内涵认知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偏差,具体体现在组织开展各项管理育人活动过程中,主要以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集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身上,其他课程教师以及各层级管理者很少真正参与到管理育人当中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共治”管理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共治”管理模式是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大思政”格局下,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以精准理念为导向,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为重点,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精准育人为目标,以协同共治、同向同行、共促共进为原则,多元参与齐抓共治构建起的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共治”管理模式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在“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也展现出更多新的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多元性与系统性

“大思政”要求高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客体形成科学的管理系统,它不是每一个管理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教育活动特别强调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更需要加强管理主体之间碰撞、交流、协同合作,需要各管理要素共同的、密切的和科学地组织、领导、决策与实施。其中包含着高校校党委的系统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的核心管理,其他二级学院课程思政的动员管理,以及以上三大主体各类管理团队之间的互通管理等。因此,多元性与系统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当前“大思政”环境下所呈现出的突出的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展现出学科边界的跨越性与开放性

“大思政”用其“大”,课程思政用其“广”,从不同角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广泛性和协同性,目的都是整合各种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解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力量分散、方向不一、力度不够等问题,共同彰显“三全”育人之“全”。从“大思政”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开放性特征,突破了学科的边界性和局限性,才有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等理念,这些理念要达到同向同行的效果,就需要特别注重将各类资源、各种力量,协同一体的管理机制贯穿始终。“大思政”的实现依赖很多大的要素,如“大平台、大师资、大课堂”。[6]要想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大课堂,需要多个部门、各类课程、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课程思政提出改革要求:“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1课程思政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再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及责任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向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师延伸,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打破传统学科、专业、文化等原有的传统的、既定的边界性,使得思政育人呈现跨越性的新特点,而这必然导致管理面的开放与扩大。

3.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与精准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呈现出不仅要宏观整体地把握管理的系统性,还必须“微观精准”地做出管理决策。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开启数字赋能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平台、空间等进行创新和优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智慧性。信息化可以推动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化、智慧化和多样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需求和发展规律,制定个性化、差异化、分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实施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科边界的跨越性与开放性,管理的多元性与系统性,为解决“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宏观问题与矛盾提供共治的可能,管理的信息化与精准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精准管理,以达到管理育人的育人目标。这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精准思政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落实“大思政”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这些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肩负着同样的使命,甚至更为艰巨,构建齐抓共治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有序地开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共治”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

1.搭建“精准-共治”管理模式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分工体现精准,协作体现共治,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分工与协作问题,“精准-共治”管理模式,首先要解决的是要有科学的组织架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这便是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引领、各部门相互支持、各学院密切配合、各层次共同推进的组织架构,形成一个由此及彼齐抓共治的横向管理网,这也符合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可参考以下运行思路:第一,校级党委、各级党组织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亲自抓工作,定期听汇报,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党委常委要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传达落实党委决策部署,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第二,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发挥好理论武装、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强与其他学院的沟通协作,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支持。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来提高思政引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第三,在学校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个大基础上,各部门按照分工负责、协作推进的原则,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形成管理合力又分工明确。如:教务处负责课程、教材、教学、监督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学生处负责学生思想日常管理、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团委负责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网络育人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宣传部负责舆论引导、文化建设、先进表彰等方面的宣传推动等。各个学院从学院领导的把向,到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等,都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同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性互动,真正贯彻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育人新理念,体现“大思政”格局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多元性的特点。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共治”管理内容载体和形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适应新时代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规律,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地开展管理工作。在内容与方法上,既要守正,又要创新,既要系统又要精准,不断将管理的内容系统化,形式方法精准化,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激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载体。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实践教育课等各类课程,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等教学实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微课、MOOC 等网络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线上空间,传播到线上群体;抓住高校专业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学生社团组织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机会,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第二,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和数据支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管理。这是信息时代、大数据的应用赋予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功能,收集整合各类信息数据,包括师生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网络行为、心理状况等;对信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形成对师生群体的精准画像和个性化推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师生群体,采用个性化定制、差异化对待的方式,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有效实施。如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优秀毕业校友,可以开展“优秀学子论坛”“学术大咖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开展“成长导师计划”“心理辅导小组”等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和心理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针对有特殊爱好或特长的学生,可以开展“才艺展示”“兴趣小组”等活动,支持他们发展个性和特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有特殊困难或问题的学生,可以开展“关爱帮扶”“心理疏导”等活动,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强心等。同时,加强数据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的技术保障和人员配备,是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和效率,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的安全和规范管理。

3.全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育人功能,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共治”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组织管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科研、服务全过程。首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管理育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管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其次,加强管理者的理论武装水平。这意味着要加强对管理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管理育人的实践。最后,增强管理服务意识和育人能力。这意味着要增强管理者的管理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管理育人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光荣使命,把管理育人的成效作为自己的工作业绩和价值体现。同时,加强对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管理育人的规律、方法、技巧,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提高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育人水平,把管理育人作为服务学生的重要方式,把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作为管理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育人的支持体系,加大对管理育人工作的投入和保障,提供必要的物质、人力、财力等资源。还要加强对管理育人工作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和作用。

四、结论

“精准-共治”管理模式的新特点及实现路径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种创新尝试,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单一、粗放和机械性的局限,更加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细化和人性化。新模式运用“精准”思维,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方法的选择,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共治”理念,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协同、互动机制,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协作性和系统性。它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然而,新模式的实施效果和价值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评估,包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推动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作用、对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和满意度的改善作用等。同时,此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还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以增强“精准-共治”管理模式的可复制性及可推广性。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精准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