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5-09 18:19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源考试分类

李 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 江苏 常州 213164)

教职成〔2020〕7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将分类考试招生作为高职学校招生主渠道的战略目标。《江苏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按照因材施教、多次选择、面向人人的原则,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制度[1]。文件明确了高职院校人才选拔路径。本文通过分析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几种模式、取得的成效、在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提出解决分类考试问题的建议,对完善及推进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主要模式

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遵循分类型、分层次的原则。招生对象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社会人员三类人群,并逐步形成了提前招生、中职职教高考招生、“3+3”转段升学、社会招生等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模式。

1.1 提前招生

江苏省高职提前招生是在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基础上开展的改革试点工作,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自主制定招生章程、入学考试办法,自主完成招生录取工作。被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录取的学生,可以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江苏省于2007年开始试点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呈现由点到面、层层推进的模式。自主招生首先从国家示范院校开展,进而扩展到国家骨干院校、省级示范院校、省级骨干院校,直至全省高职院校。

经过16年的摸索与实践,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江苏省逐渐形成了适合本省高职教育发展的高职提前招生考核模式,为江苏省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贡献了重要力量。

1.2 中职职教高考招生

中职职教高考是高职院校面向中职院校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方式,其招生对象为省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往届毕业生。对口单招采取“专业技能考试+文化统考”的招考方式,报名、考试、录取由各省市招办统一组织。江苏省对口单招打通了中职院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打破了中职、高职之间的壁垒,是完善江苏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举措。2022年后,江苏省对口单招统称中职职教高考[2]。

1.3 “3+3”转段升学

“3+3”转段升学针对的是中职学生,中职学生在中职校经过3年学习后,转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3年。学习期间,由中职校和高职院校共同制订贯通人才培养方案。“3+3”转段升学是中职职教高考的一部分,统一纳入中职职教高考制度。

1.4 社会招生

高职社会招生是2019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也称“百万扩招”。高职社会招生的对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考核方式由各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办学优势自行确定[3]。

高职社会招生出台于国家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以及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迫切需要深化改革之际,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2 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取得的成效

2.1 社会方面: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与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增加高质量就业,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表示,“技能密集型产业更侧重对劳动者供给端提出要求,是服务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人社部数据显示,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技能劳动者已经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比例为26%;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 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30%[4]。但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选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经济新常态下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

2.2 学校方面:促进高职院校选拔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高等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观点已逐渐被大众认可。不同的是,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双重责任。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特殊的人才培养要求决定了其在人才选拔方式上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分类考试贯彻“因材施教”“因生施考”“以生为本”“适才适校”的理念,有助于选择拙于此、优于彼、具有特长的人才。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促进了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维度评价标准向综合多元维度评价标准的转变,实现了人才选拔从学校单方面决策到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选拔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生,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2.3 学生方面:为考生提供多元化升学渠道

江苏省实施分类招生以来,加入分类考试招生模式的高职院校数量逐渐增多,院校以点带面,逐渐铺开,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扩大到省级示范院校以及省内所有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投放到分类招生的计划人数也大幅增加。江苏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大部分都在高考之前进行,如提前招生一般在3—4月进行,中职职教高考招生、“3+3”转段招生一般在4—5月进行,分类招生考试时间的提前,为考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升学渠道,有利于考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尽早做出升学选择。同时,参加分类考试招生且已被江苏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参加高考,也可以选择放弃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录取资格,继续参加高考。分类招生考生为学生提供了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次选择的权利,分类招生考生的不同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升学渠道,充分满足了考生需求,让学生从被动选择变为主动选择,能够助力学生选择适合的高校。

3 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成果显著,但在其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以下问题。

3.1 顶层设计方面:公平与效率兼顾问题

公平和效率既是招生制度改革的两大抓手,又是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核心价值。但在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有悖分类考试政策初衷的问题。第一,江苏高职分类考试在落实过程中是按照分类型、分层次的原则进行的,根据不同的招生对象配有不同的考试模式,这一设计更强调分类考试的效率。多元化的招生模式使不同途径的考生在考试内容、组织形式、招生专业、招生计划上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化的入学机会,本意是为了实现差异优势下的机会公平,但结合招考方式的不合理选择,实际上容易引发社会大众对分类考生的公平性产生怀疑。第二,为了提升高中升学率,很多学习成绩位居班级中后端的学生被劝放弃参加高考,专攻提前招生。从表面上看,这种情况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的招生模式,但实际上在考试之前,学生就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学生公平、自由的选择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学生公平发展的基本权利受到了损害。第三,学生在分类考试中获得的成绩在各个院校之间不能通用。一方面,普通高中生可以凭借全国统一高考成绩自由选择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参加中职职教高考学生,只能在部分专业中选择。另一方面,普通高中生可以凭借全国统一高考成绩进入本科院校,而获得分类考试成绩的学生无法选择本科院校,甚至获得A学校提前招生考试成绩的学生,如果没有被A学校录取,报考另外一所院校,还得再一次参加考试。分类考试成绩和全国普通高考成绩之间缺少基于一定规则的互换机制[5]。

3.2 考试层面:招考方式的合理选择性问题

多元化的招生考试方式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人才,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如何权衡学生、学校双方利益,合理选择不同的招生方式,使之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是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亟须考虑的问题。分析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实际情况,在招考方式选择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考核科目和考试内容上,分类招生考试中各种招考模式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科目不是统一的,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的选择是否公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分类考试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分类考试的科学性、公平性与可行性。第二,分类招生考试一般早于全国普通高考,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前锁定生源,缓解高职院校的招生压力。但实践显示,部分高职院校仅把分类招生看成是扩大生源数量的一种方式,在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上,流于形式,不利于生源质量的提高。第三,分类招生为具有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提供了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机会,丰富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渠道。但是分类考试针对不同生源学生的招生计划设定不科学,大部分高职院校每种招生模式涵盖的专业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的专业,重叠交叉比例太高。例如,某些专业在提前招生中投放了计划,在全国统一高考中也投放了招生计划,这种方式虽然满足了学生的专业意愿,但是同时也弱化了每种招生模式的适配生源[6]。

3.3 录取层面:适合生源需求与供给的问题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分类招生旨在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招到适合学校发展的优质生源。优质生源是高职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基础,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见。第一,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第一志愿是报考本科院校,很少有主动报考高职院校的优质生源。不可否认,通过分类考试进入学校的考生,不乏具备优秀技能潜能的学生,但大部分仍是对考上本科没有把握的学生。第二,分类考试不是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唯一渠道,分类考试之后,仍有全国普通高考渠道可以进入高职院校。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仍然期待通过全国普通高考进入本科院校就读,放弃分类招生考试的录取资格,这从客观上造成了高职院校招收的生源质量要低于本科院校。第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是专科,虽然国家现在提倡职业本科,但是数量非常有限,受学历情结影响,大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不愿报考高职院校,更不会在分类招生阶段报考高职院校。

3.4 培养方面:生源类型多元化与因材施教问题

江苏分类考试招生已经实施多年,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做好从招生入口到人才培养再到就业出口的有效衔接。第一,很多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宣传环节开展得轰轰烈烈,招录环节做得辛辛苦苦,但是招收的学生入校后,学校的各个部门并没有做好有效的衔接,没有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制订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在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元化,中职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等不同生源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如果还沿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不同生源的学生发挥其特长。

4 对策建议

分类招生考试是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江苏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顺应时代、助力学生成才成长,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江苏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结合上文提到的江苏高职分类招生取得的成效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为江苏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改革提供参考[7]。

4.1 加强分类考试招生的宏观指导,为分类考试招生全面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省级教育主管机构进行宏观指导。第一,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全国统一高考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比较公平、科学的人才选拔模式,要坚持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不动摇,保证招生制度改革的公平性、渐进性、可实践性。第二,进一步完善分类考试招生配套政策。例如,出台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实施办法,明确对招生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建立分级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国家、省级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中的角色分配,发挥政府精准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优势,确立国家监督、属地政府主导的分级管理格局,引导政府带动行业加入监督管理机制。第三,建立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与省级高职院校入学统一考试成绩互换机制,将高职院校比普通高等学校低一等的竞争关系转化为各个院校之间的平等竞争,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优质生源的选拔。

4.2 优化选择招考方式,完善分类招生实施程序

第一,江苏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按照类型和层次有不同的招考模式,每种招生模式的招考对象不同。针对不同招生模式、不同招生对象,在考核方式和选拔方案上应有所不同,各有侧重。同时,以考试的方式进入高职院校并非唯一的招生形式。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招考经验,采用证书方式、推荐方式、申请方式等招考形式。第二,健全监督机制,严格把控选拔标准,提高生源质量。任何一种招考模式的建立都必须有完善健全的监督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在下放招生权给高校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招考模式的有益经验,在各种招考模式的章程制定、考核方式实施、招生录取等环节单独设立监督部门,明确责任、严明纪律,同时建立完善考生申诉制度,引进行业、企业参与监督。高职院校要根据“以生为本”“适才适校”的原则制订不同招考模式的考核方案,既要保证学校选拔合适的人才,提高生源质量,又要助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学校。第三,科学制订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计划。一方面,招生计划制订是招生考试权下放的重要内容。省级教育主管机构要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专业布局、学校特色统筹协调招生计划。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生源预警与专业预警机制,为学校各个批次招生计划的制订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高职院校在制订招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将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与学校的生源预警、专业预警情况相结合,增加招生与人才培养的黏性,提高生源质量。

4.3 多方联动,重塑高职教育发展生态

分类招生考试不被学生首选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不高,因此,当务之急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一是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和认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亟须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高职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国家出台了很多职教利好相关政策。在此大环境下,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和认同。例如,政府应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毕业生的社会地位。行业企业应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要夯实内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二是打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近年来,一些本科院校出现“零投档”,而一些高职院校的录取线超过本科控制线的案例层出不穷。究其原因,这些高职院校专业有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优、毕业生就业率高。高职院校要梳理学校办学理念,整合学校优势专业,打造一流教学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适应产业发展,校企政融合育人,创新办学模式,提高社会美誉度,扩大学校影响力。三是提升高职学历层次。受学历情结影响,高职院校吸引力低的原因之一是学历层次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有专科、本科及研究生,高职教育如果也有相对应的学历体系,高职毕业的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能获得对应的学历,赢得社会地位,那么高职院校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必将增大,从而助推分类招生选拔优质生源。

4.4 人才培养,“以生为本”,探索差异化教学模式

第一,高职院校应建立由学校统筹,各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之间联动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协调机制,形成年度考核分配方案,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以生为本”,差异化分层教学模式,分层分组差异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在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呈现多元化,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应在“以生为本”“适才适校”的宗旨下,综合分析学生的未来发展、学习背景、生源类型,结合师资情况,将不同学生分组,在目标教学内容、上机实践、目标设定、期末考试等环节进行差异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及发展需求[8]。

猜你喜欢
生源考试分类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分类算一算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