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2024-05-09 18:19柏中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思政

柏中江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事业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对全面推进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实施九项重大工程,而体育志愿服务工程是其中之一。这一举措显现出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体育志愿服务事业的决心,增强了建成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信心。

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载体是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在开展体育志愿服务工作时将自身的知识技能无条件奉献,这也是促进体育志愿服务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志愿者在进行体育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受益颇多,个人技能、团队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持续提升[1]。立德树人是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的思政属性贯穿高校日常教学工作和各类活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志愿服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高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志愿服务活动,使他们能够在这个服务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1 体育志愿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体育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参与体育类项目、活动、赛事等,为社会、他人提供服务的一种行为,体育志愿者们坚持奉献、自愿、互助,贡献自己的时间、能力和精力[2]。其作用在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体育领域思想引领,促进体育类文化创作和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明素质。同时,体育志愿服务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方式,能够培养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加体育志愿服务,既是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的一次锻炼,又是对他们道德情操的一次陶冶过程,服务他人和社会,发挥个人潜能,提升综合素质,达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高校应鼓励和指导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志愿服务活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好的实践效果。

2 体育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2.1 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提升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与思想政治觉悟的主渠道,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一方面,体育志愿服务具有促进志愿者自我提升、超越自我的功能;另一方面,体育志愿服务中所凸显的“立德树人”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高校积极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体育化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同时结合国内外体育热点、社会新闻热点,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

2.2 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当今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仍与现实脱节,形式单一、方法落后的思政理论教学方式已经无法获得大学生的认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应立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3]。高校体育志愿服务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需要,帮助其接触到社会资源,从而解决大学生在专业发展、生涯规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思政教育中的获得感与共鸣感,弥补当下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不足,实现助人与自助的双赢。

2.3 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是高校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国家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实施体育志愿服务与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这一重点工程,充分表现出体育志愿服务在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体育志愿服务能够在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加强体育文化思想引领、促进体育文化创作和传承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4 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体育志愿服务的国际交流合作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繁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已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体育赛事服务逐步成为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工作。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2023年杭州亚运会赛事中,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成为国际赛事志愿者是他们与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志愿服务的成熟经验,用广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服务大众,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际影响力。

3 体育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志愿服务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足

高校的体育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融合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容易出现体育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所谓“两张皮”就是体育志愿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各走各的,互不相干,无法融合;或者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过于浅显,搞形式主义,没有落到志愿育人的实处;又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生硬、僵化,效果不佳,甚至引发学生反感。

3.2 体育志愿服务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到位

高校在开展体育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活动的服务质量而忽略了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指导体育志愿服务的教师过于强调大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思政元素的融入,没有结合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没有充分挖掘身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用身边事、身边人感染大学生。这种偏重技术的体育志愿服务会使学生过度追求表面技能,而忽略了增进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道德修养,不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体育志愿服务培训激励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缺乏系统性的专业培训体系,志愿服务工作只停留在服务表面,未实现与体育志愿精神的同向同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未充分掌握体育相关专业的志愿服务知识。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完善,大部分高校的激励模式比较单一,一般情况只是进行加分或评优评先,而且大多高校仅在每年的“学雷锋月”或“志愿者日”进行表彰,导致大学生进行体育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4]。

3.4 体育志愿服务宣传氛围不够浓厚

高校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学习、活动、娱乐的重要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宣传渠道大部分是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一些外部主流媒体,宣传渠道单一。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非常多元化,例如B站、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这些渠道近年来深受大学生的青睐,然而,高校并未充分利用这些渠道。

4 体育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体育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体育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精神逐渐被大学生认识、熟悉,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5]。

4.1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同时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避免理论灌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要讲究师生互动,重视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要找准突破口,对大学生做好有效引导,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被其接受,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6]。

4.2 将志愿服务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基础,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内容的科学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以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校可通过体育志愿服务相关案例讨论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理念相结合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维护国家形象的意识。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志愿服务意识的教育,并与新时代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4.3 挖掘体育志愿服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体育志愿服务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体验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组织和参与志愿工作,寓教于行,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认识和体现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逐渐形成“体育强国梦”的理想信念,响应党中央“全民健康”战略的号召,深刻体会体育可以让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内涵。因此,高校应持续对存在于体育志愿服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志愿服务活动中,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4.4 完善高校体育志愿服务管理制度

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体育志愿者的招募机制。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公开发布招募信息,实行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引导大学生注册加入体育志愿服务工作队伍,并让其做好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工作,让志愿服务团队始终保有丰富的生命力和专业性[7]。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体育志愿服务的培训体系。体育志愿服务培训内容涵盖规程规则、急救常识、票务工作、接待礼仪、后勤保障等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师生资源,在正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针对不同志愿者开展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的培训及指导,注重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养和服务水平,从而保证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营造沉浸式思政育人氛围。

4.5 营造体育志愿服务良好的宣传氛围

新时代,高校应不断拓宽体育志愿服务的宣传渠道,不能局限于在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活动时的宣传,也不能单一宣传某个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高校应尽可能地开展常态化的、有创新内容的宣传工作。一是高校相关部门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合理地采用新颖的宣传方式。例如,让大学生利用新兴媒体分享自己参与体育志愿服务的经历和收获等。二是要挖掘大学生在体育志愿服务中的闪光点,发挥优秀志愿者的榜样引领作用,倡导更多的正能量。三是要在宣传过程中尽可能迎合大学生的兴趣喜好,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时代潮流元素,例如,可以在抖音、B站上发布一些体育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视频或短剧等。与此同时,在优化宣传理念和拓宽宣传渠道的基础上,也不能忽略传统宣传平台。要通过多种渠道在高校内营造体育志愿服务的良好宣传氛围,以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体育志愿服务,同时主动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学习,进一步提高高校志愿育人和思政育人的水平。

4.6 积极完善高校体育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资源,加强高校之间体育志愿服务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各类体育组织,建立固定的体育志愿服务基地,以保障体育志愿服务的持续性、有序性,进而树立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由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自主讲好志愿故事,弘扬志愿精神,加强宣传和推广,从而有效推进体育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

5 结语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大学生体育志愿服务作为思政教育的实践环节,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将体育志愿服务的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途径,是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开展体育志愿服务仍存在一些困境,高校应探索体育志愿服务如何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思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