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共同富裕应优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4-05-09 21:42傅志明李梦璐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均等化经办共同富裕

傅志明,李梦璐

(山东工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文中,对促进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强调了居民收入、实际消费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关键指标,即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1]。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被放在第二阶段,实现时间明显早于其他两项指标。这说明在体现共同富裕的各项关键指标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优先性。如何理解这种优先性,又应当怎样优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无疑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但从有关共同富裕的研究文献来看,不仅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讨论也明显偏少,也很少有人对共同富裕众多目标的推进顺序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先性及其实施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为促进共同富裕实施路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

共同富裕包含“共同”与“富裕”两个方面。“富裕”涉及的是社会财富的积累,既包含物质财富的积累,也包含精神财富、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软财富”的积累,强调如何将“蛋糕”做大,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共同”不仅包含分配时的“共享”,即如何分好“做大的蛋糕”,还应强调富裕的“共建”,共建共享才能“共富”[2]。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就包括如何实现“富裕”和如何实现“共同”两方面。

在如何实现“富裕”方面,学者们的探讨主要从生产发展角度出发,认为应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3],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4],重视基础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强能提升人力资本[5-6],注重落实就业优先政策[7-8],同时构建有力的劳动者维权机制和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等,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9],不断提高物质富裕程度。同时还应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完善[10],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在如何实现“共同”方面,学者们的探讨更多地是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强调共同富裕工作的重心应放在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利用多层次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初次分配制度为基础、以社会保障制度、转移支付、税收等再分配制度为核心,以公益慈善为代表的第三次分配制度为补充,构建三次分配协同制度体系助力共同富裕[11-13]。不少学者提倡除个人所得税外,应通过增设房产税、遗产税等财产税,推进财税改革进一步完善再分配制度[14-15]。也有学者从单一角度深入研究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有学者强调应提高劳动者地位、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夯实保障公平-效率的基础及实现机制[16]。有学者提出应加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普惠普及和精准个性化服务[2]。还有学者认为应优化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增强社会保障“反贫困”“再分配”功能,做好共同富裕的“底座”[17]。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关键在于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因此应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18],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避免规模性“返贫”“致贫”现象的出现。而地区、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应注重资源对口帮扶、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19],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以缩小供给差距[20]。

尽管孙国民、欧阳理、董志勇、李实等学者在相关论述中,肯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未对其在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地位及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席恒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服务”共同富裕,似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但从共同富裕的要素构成上看,普惠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共同富裕生活的重要体现。从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上看,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可以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学者们对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研究,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讨论较多,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讨论明显偏少,更缺少对其在共同富裕目标体系中的作用及推进次序的研究。这对于规划设计促进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特别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路径显然是不够的。

二、 共同富裕各目标应有先后地顺序推进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阐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目标,包括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环境宜居、社会文明、公共服务普惠普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不仅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所有领域,也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是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结果。浙江省将这些目标具体化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社会福利覆盖低收入群体范围、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国民素质及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部分学者构建的目标体系包含经济高质量发展、居民收入分配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安全、文化娱乐繁荣、居民财产收入发展等10余个指标[21]。其他学者提出的指标体系同样包括十多个甚至更多的指标。这充分说明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

如此众多而又复杂的目标任务,显然不可能同步推进,同等用力,并同时实现。不同目标任务推进的基础条件不同,实现的难易程度、所需要的时间不同,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实践逻辑也不同,实现的先后顺序及具体实施路径也应当有所不同。由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共同富裕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不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到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的轻重缓急和优先顺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共同富裕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发展的关系,把握好不同发展阶段各具体目标的实现程度,有先有后地有序推进不同阶段中各个目标的实现[22]。在确定各目标的先后顺序时,应立足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依据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及重要程度,按照“破解民生难题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原则确定实现顺序。不同地区,由于发展基础不同,制约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因素不同,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的轻重缓急和优先顺序,选择切实可行的促进共同富裕路径。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先性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共同富裕目标体系中的优先性是由基本公共服务的性质、均等化的作用及实现的难易程度决定的。主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是共同富裕生活的基本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富裕共享度最集中的体现,不仅有助于缓解地区与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性,而且对富裕程度没有必然的要求。

(一)基本公共服务是共同富裕生活的基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手段,涵盖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既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向每一个公民作出的“硬承诺”,是民生福祉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社会服务等八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基础上,扩大和细化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九个方面,[23]每一个方面都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息息相关。优先实现这些领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仅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具有“托底”保障作用,也是实现更高水平共同富裕生活的基础和前提,能够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果这些基本方面的均等化都没有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生活更无从谈起。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富裕共享度最集中的体现

共同富裕并不是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通过人人享有和合理分配,实现“有合理差距”的富裕,核心要义是要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有合理差距”是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体情况,并不等于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关的所有方面都要有差距,更不是所有方面都要有同等的差距,也不可能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所有方面都按照同等差距惠及全体人民。“合理”体现的是公平原则,“差距”体现的是效率原则。“合理差距”则是要将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

在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不同方面、国民财富分配的不同领域,乃至不同的富裕水平上,合理差距的大小也应该有所不同。在涉及市场竞争的初次分配领域,财富的分配应更多地体现效率原则,与个人贡献挂钩,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就会相对大一些。在与个人贡献联系不紧密的非竞争领域,财富的分配则应更多地体现公平原则。在涉及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主要是属于再分配领域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分配,则应以促进公平正义为目标,群体间的差距就应该相对小一些,更多地体现财富的共享度。

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共享度”在财富分配和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的不同方面是有差别的,对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越是基本的方面,共享度应该越高;越是体现个人贡献和富裕度的方面,共享度则应越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就是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最基本的方面,与个人贡献联系都比较少,因而也应该是富裕共享度体现最集中的领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以均等化为目标,坚持普惠普及,力求做到全民覆盖、基本兜底、全面共享,以确保全体人民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能够享受政府提供的差别不大的基本公共服务。只有这些最集中体现富裕共享度的方面实现了均等化,共同富裕才能够实现。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缓解发展不平衡性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国采取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方针,不可避免地使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性问题趋于严重,地区间及城乡间发展差距、群体间收入差距拉大,生活水平差距明显。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自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后,虽有波动下降,但2015后仍呈现上升趋势,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22年为0.48,接近收入差距悬殊的警戒线。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共同富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是需要长期持续不断努力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投入等再分配力度,提高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等“边缘群体”获得更多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率先实现全体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文体服务有保障,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群体间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使地区间、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性有所缓解。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富裕程度无必然要求

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因此有观点认为在共同富裕的初期阶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或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3]。的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立足于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但是均等化强调的是权利和机会的平等,而不是富裕程度,更不是物质财富的多少。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更多的是资源投入方式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是转移支付与再分配机制与力度。而基本公共服务又是属于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方面,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方面,对富裕度并没有很高的要求。事实上,正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可能出现物质财富的两极分化一样,在不同的富裕水平也都可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所以,相对于共同富裕的其他方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困难程度更低。更重要的是,我国长期注重民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后更是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为国家战略,“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都制订了以均等化为目标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并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像九年义务教育等方面,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均等化。其它如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早已实现制度全覆盖,随着全民参保计划的持续推进,法定人员全覆盖也会很快实现。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需要等到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体人民的富裕程度比较高的时候才能实现,也可以在此之前优先实现。

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着力点

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造成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间、城乡间乃至人群间的供给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充分不仅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人民群众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同时也对供给的平衡性具有制约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提高发展水平,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充分,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所以应立足于不充分发展的现状,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主要着力点。

首先需要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人民群众“获得”的均等化,也就是从结果看,人民群众实际得到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包括四个方面:获得的收入(资金与实物,如养老金等)、减少的支出(如报销的医疗费、减免的学费等)、服务产品(如基本医疗服务、就业服务、教育等)和经办服务(如社会保险服务等)。影响这四方面结果均等化的方面,也就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政策体系、资源投入和经办服务体系。

(一)改革完善制度/政策体系,实现权利和机会均等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是由一系列公共政策组成的制度体系决定的。制度不仅规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与标准,也决定了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对象范围,决定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与机会的均等化水平,因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能否以及在什么范围和多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均等化。正如要实现社会保险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首先必须实现制度的全覆盖,然后才能实现人员的全覆盖。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首先也必须使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在制度上实现均等化,赋予全体人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建成,但由于普遍采取了分地区、分人群建立的模式,存在不同人群间制度体系分割和不同地区间同一制度碎片化的现象,公平性不足。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就是通过分人群分别建立了城镇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军人五个制度体系,以“举世无双”的速度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这五个体系是各自独立的,且每一项制度各省份乃至同一省份中的各地市都有差异。虽然经过整合统一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改革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各项政策的统一,军人保险可以与城镇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衔接,但是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之间的制度性不公平仍然存在,省际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类似情况在其他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中同样存在。在人口流动背景下,因基本公共服务的“户籍关联”,导致非户籍常住人口无法在实际居住地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24]这种制度性不公平就显得更加突出。因此,立足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期目标,通过改革完善现行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统一,保障全体人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权利和机会均等,无疑是主要着力点。

(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分布的均衡性

资源分布不均是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提供服务产品(如基本医疗服务、就业服务、教育等)方面,高度依赖资源投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资源存量上的差距也特别明显。但是这种差距是长期不平衡的资源投入形成的,也不可能对各地区的资源存量进行重新分配,只能以增量调节的方式,通过加大资源存量偏少地区(主要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资源投入力度逐步改变。而资源存量偏少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偏低,没有力量自行解决资源存量偏少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在资源投入上向发展薄弱环节和发展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倾斜,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资源向基层延伸,尤其是要补齐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逐步消除资源存量分布不均衡现象,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的均等化创造条件。

(三)优化经办服务体系,实现经办服务均等化

经办服务既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一些直接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途径,因为所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都要通过一定的经办服务体系提供。经办服务的可及性与均等化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也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办理业务的方便与快捷程度,影响人民群众在参与和分享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办事效率、办事成本以及获得感和满意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优化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经办服务体系,实现经办服务的均等化。

五、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同时着力,但并不等于要对三个方面同等用力,同步推进,同时在获得的收入、减少的支出、服务产品和经办服务四个方面实现均等化。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及各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并不相同,推进的顺序也应有所不同,找到有效的推进模式与方法,才有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最有效地推进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一)优先从经办服务层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综合考虑推进实施的难度,以及可以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认为,应当优先从经办服务层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首先,推进实施难度较小,并有较好基础。人民群众从基本公共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减少的支出以及分享的服务产品受有关制度、体制机制及资源投入与分布制约,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比较突出,是均等化程度较低的方面。但要改变这种状况,所受制约因素也比较多,并且涉及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增量调节的方式,在较长的时期循序渐进地推进,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经办服务包含在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管理运行中,是面向人民群众的各种服务性业务——部分属于政务服务,部分属于公益性服务,虽然也受体制机制的影响,但技术性更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相对较小,实现均等化的难度也相对较低,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供给,或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市场竞争机制,由社会组织、企业等提供。经过多年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电子政务与数字政府建设,全国各地基本公共服务的经办服务都已经实现了一门式和信息化服务,正在朝着一号申请、一卡通用和一网通办发展,具备较快实现均等化的条件。

其次,可促进公共服务资源跨区域共享,更好地适应流动性需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现实情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更重要的是,资源分布的均衡是相对的,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的规模效应和可持续性,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资源分布的绝对均衡。优质资源集中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客观必然性,有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要消除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不能只靠改变资源分布状况,还需要从扩大资源共享范围着力。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也需要跨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本公共服务跨地区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经办服务层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可能的,更主要的是可以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分布不均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例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系统的建立,就极大地促进了大城市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跨地区共享,异地工作人员、异地居住人员、因各种原因流动人员,只需通过线上备案,就可以凭社保卡在全国任何地区定点医院就诊,与当地居民一样刷卡即可。

最后,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经办服务均等化的作用不只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保障公民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力得以实现,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缓解各种原因造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而且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强全体人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减少跑路,提高办事效率,节省时间、精力乃至资金等成本投入,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另一方面,经办服务体系作为政府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网络和窗口,既是服务型政府服务效能的体现,也是获取、汇聚人民群众各种个人信息的渠道,是政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信息支撑。事关全体人民生活、工作、发展的各种政府职能,都需要通过经办服务体系去履行,也需要利用经办服务体系获取和汇聚的信息资源。推进经办服务均等化,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需要实现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层级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这无疑会极大地提升政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和服务效能,增强政府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集成创新是实现经办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

“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国家战略后,我国采取了诸多举措,从经办服务层面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2016年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概念,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打造更加便民惠民的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加强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程度和服务效率,借助互联网应用突破服务的时空局限,提高服务的均等化程度。各级政府积极进行创造探索,涌现出了诸多优秀地方实践案例,如浙江省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贵州省的“五个通办”改革、青岛市的政务数字化转型、威海市的“5A”社保服务模式等等。这些在实践中创造的先进做法、取得的成功经验可借鉴性乃至可复制性都很强。不仅为从经办服务层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累了经验,也在技术、服务模式以及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有了丰富的储备。

在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经办服务发展的早期阶段,各地区的探索创新多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为解决经办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独立探索,服务模式的优化面相对集中于某个问题领域。由于各地的历史情况和发展基础不同,更主要的是在探索创新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不同,经办服务的发展进程、所达到的水平也不同。但从全国来看,经过各地多年探索创新和经验积累,经办服务的各个方面基本上都有地方进行过探索创新,各种具体问题都探索过有效解决办法,现在已经进入到了通过系统集成,突破时空局限,实现“一号申请、一卡通用、一网通办”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仍然需要创新,但重要的不再是针对具体问题、突破具体障碍的原始创新,而是将已有的各种创新要素和优秀创新成果进行系统整合的集成创新,借助系统集成形成更为合理的结构形式。这不仅可以使多种创新成果优势互补,利用不同服务方式的效能叠加产生倍增效应,而且可以扩宽服务优化面,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创新时间,降低创新成本,减轻推进经办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负担。

威海市创立的社会保险“5A服务模式”,就是集成创新的成功实践。其核心是利用机械制造领域广泛运用的流水线自动化理念,通过业务事项及办理流程的重新划分和标准化,重构经办服务流程,变人员驱动为流程驱动,实现了业务流转的自动化。在此基础上,运用广西等地创立的受审分离模式,将业务系统前后台模式转变为前中后台模式,实现了一窗通办;综合运用自助一体机、合作经办、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服务提供形式,不断扩宽服务渠道,构建起覆盖全市城乡、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彻底打破层级、区划和时空限制的数字社保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全市通办、快速办结、质量可靠”,实现了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和全市的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取的任何方式(Anyway),都能够办理任何社会保险业务(Anything),在全国首创社会保险“5A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了社会保险业务“就近办”和“异地办”的问题,而且基本消除了参保对象办理业务的各种障碍,做到了业务办理便捷高效,保障了城乡参保对象都能享受同城同质、就近便利的社保服务,实现了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威海市社会保险“5A服务模式”的成功实践表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通过将全国各地的优秀创新成果进行系统集成,不仅可以实现经办服务系统的升级换代,而且可以突破经办服务的时空局限,克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制约,实现经办服务均等化。“5A服务”不仅是一种模式,更是互联网时代公共服务的标准,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均等化经办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互联网+社保经办:用便捷提升幸福感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