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是我的大观园

2024-05-09 15:30黎金飞
中国收藏 2024年4期
关键词:书房纸质年轻人

黎金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

从事出版工作十余年,主导策划了“书店燃灯计划”“双子星书单”“山水阅读节”等项目,获营销金案、创新营销人等荣誉。

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我对纸书的感情,那就是:读书如同匠人之手,将我形塑为心中期待的那个样子。

扎进书本拥抱人生

在某一年的年度读书报告中我写道:“书房之门是我的‘水帘洞,生活之海纵有滔天巨浪,当我翻开书本,一切喧腾与扰攘在此止步。阅读,让我可以在疫情肆虐之时‘躲进书房成一统,拥有一小块病毒无法染指的‘花果山‘大观园‘兔子洞或是‘忘忧岛,这里满是奇珍异宝,可以天马行空。简简单单的一张书页,就能带我上天入地,无所不至。世界如此广阔,思想如此深邃,心灵如此幽微,在阅读中,我放下傲慢与偏见,得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同行,围炉夜话,何其美好!阅读,满足了我对世界与人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在此生之外,拥抱了多重人生。”后来能够从事与此生志趣高度一致的行业,我无比幸运。书房是我的大观园文、图/黎金飞作为一名出版界的“85后”,从记事时起,我对图书就有一种无法描述的狂热。

生活不止一面,哪怕是读书这件自带光环的事,事实上也存在相当多的烦恼和压力。在实际的读书生活中,我刻骨地体会到了前人论述读书时的名言:“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和“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前,我们的人生何其短!我们的钱包何其小!看到心仪的好书时,购书欲望这只小野兽就会立刻在我身体里横冲直撞。早已无处容身的书房和过道外满满当当的书墙,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压迫感,也见证了自己与欲望贴身肉搏的惨烈。我戏谑地自嘲“藏书过万,存款为零”,并且和设计师同事把这句话做成了一款广受书友欢迎的帆布袋。

纵有烦恼,只要踏进书房,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只剩下抑制不住的满足与欢喜。诗人西川在纪录片《书房里的世界观》中说,他的书房其实不是自己一个人在用,而是成千上万的作者一起在用那个小空间,每个书房都是一个小宇宙。我的小宇宙,被自己称作“时光博物馆”——我所有的收藏都是时光的馈赠,它们并不属于我,我只是有幸在历史长河当中暂时保存而已,最终这些书、这些藏品将重回时光之旅,继续书写自己的命运。

通过阅读治愈解压

在移动互联网几近全覆盖的大数据时代,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似乎都触手可及,尽在掌握。然而,包含图书写作、出版、销售、传播与阅读的“书业”,仍然顽固地保持着某种神秘色彩,相对传统、保守,富于个性,散发着理想主义的人文之光。如果只用线性和标签化的简单视角去理解图书行业,就将离真相越来越远。

其实,有许多调查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个行业的全貌以及有关细节。但在我看来,无论哪个报告,都难以全面地反映书业的复杂性:相比图书销售的可监测性,阅读行为极具个体差异、随机色彩和私密属性;在纸媒与数媒并行的时代,对“阅读”本身边界的裁定;图书销售、收藏、租借、赠送与实际阅读的复杂关系;代际、城际、性别、教育背景等因素引发的差异;无法纳入正常统计视野但长期、广泛存在的盗版图书及其阅读……都让全景式掌握这个行业的意图变得无比艰难。结合各种报告透露出的某些特征与趋势,站在我个人的视角,接下来尝试性地来呈现自己浅薄的观察与理解。

近年来的图书销售,从渠道上来看,视频电商板块是最大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带来的结果是线下实体书店渠道占比的进一步萎缩。从图书类别来看,以2023年为例,某数据显示少儿类图书销售占比最高,接近30%,其次是教辅和文学类,占比均在10%以上,学术文化和经济与管理类占比在4%至10%。而从销售的驱动力来看,经典畅销、名家效应、国民级别影视作品、主题出版图书团购、“漫画+”、网文I P、超级热点话题、超级主播个人影响等是头部图书销售的重要原因。值得留意的是,后疫情时代读者对身心健康、自我提升、治愈解壓等图书的需求有显著的提升,而曾经盛极一时的青春文学、心灵鸡汤等超级畅销书不复往昔辉煌。阅读,成为许多人直面、对抗不确定性的重要武器。

作为一名85后,黎金飞藏书过万,自嘲“藏书过万,存款为零”。

读纸书者大有人在

从图书的载体而言,纸质书与电子书的阅读是个老生常谈但颇值得玩味的议题。自电子媒介被发明,认为纸质书在不远的将来面临消亡的看法,与极端推崇纸质书而蔑视任何其他阅读载体的看法一直形影不离,堪称天平的两端。而基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近些年的观察及有关行业动向的佐证,我对纸质书的未来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在情感与理智层面都不认为、不希望、难以接受有着2000年历史的纸质书会随着数字媒介的汹涌大潮而迅速消亡。

近些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稳中有升,保持在四本左右,而电子书在三本左右。出于关注出版行业新兴业态的动机,我在kindle阅读器问世之后曾经非常短暂地拥抱过电子书阅读,但时至今日自己仍然没能养成电子阅读的习惯。我也留意到,许多与我一样有着阅读习惯的人,相比之下更喜欢纸质书带来的美好、深度与系统的阅读体验,而将打发时间的浅层次阅读、查阅资料的应急性阅读留给了电子书阅读,把电子阅读器束之高阁、弃之不用或者用来盖泡面者,大有人在。

00后爱阅读人数可观

相比男女、城乡、城际之间呈现出的差异,我认为读者年龄层次在阅读行为当中的差异没有想象中重要。也即,我认为青少年、年轻人、老年人之间必然存在着巨大的阅读差异,主要原因是他们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人生际遇,对应着不同的阅读需求。20 2 3年世界读书日期间,中国最大的单体图书销售平台当当网联合易观分析发起的年轻人阅读调研显示,近三成年轻人每周阅读3至4天,24%的00后有每日阅读习惯;从阅读频次来看,每周阅读3至4天的年轻人最多,依然有18 . 2%的年轻人保持着每日阅读的习惯,每日阅读的人群随着年龄呈现递减趋势,0 0后中有24%的人保持每日阅读;从阅读时长来看,每次阅读1至2小时的年轻人最多,占比为39.6%;家里是年轻人最爱的阅读场所,超八成年轻人更爱睡前阅读,其次是通勤时间;3 0. 3%的年轻人会选择在开车时听书;调研发现年轻人通常会通过多思考、多阅读来提升个人能力,数据表明阅读对于年轻人的逻辑、思维和技能等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作用。

除此前提及的经典、名家、漫画、影视等类别,据我观察,近年来18岁至35岁年轻读者群体对女性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断以女性视角予以重新审视;以宋代风雅美学、精致生活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一时的风潮与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独辟蹊径、以小见大的微观史、物件史、文化史,以及在人类漫长历史进程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底层叙事近年来受到年轻读者的喜爱和追捧,与视频媒介带来的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某种“逆袭”呈现出有趣的契合。总之,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年轻人走向阅读的内驱力。

丰富的从业经历,让黎金飞对图书行业有很多真知灼见。他经常组织、或参加一些图书分享活动,对当下图书市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猜你喜欢
书房纸质年轻人
把自己关进书房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童年的小书房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