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普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2024-05-09 23:45华南理工大学王功敏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科普科技

文/华南理工大学 王功敏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苏 洁

一、研究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1]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开展科普的天然优势,应积极开展科普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作了相应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提出,“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高校科普服务是国家科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高校科普服务能力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根据统计,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是3.27%,2015年是6.20%,2020年达到10.56%。对照同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0年第43位、2015年第29位,上升到2020年第14位、2022年第11位,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同频且密切关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实现此目标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高校大有作为。

与此呼应,高校科普服务的研究同步生长。在CNKI数据库,截至2023年12月,以“高校+科普”为主题检索有2232篇文献;以“高校+科普服务”为主题仅97篇。研究内容较分散,侧重科普活动、科普教育等,缺少整体性视角,而增强科普服务的系统性、协同性是提升高校科普服务能力的关键。

二、当前高校科普服务存在的问题

1.高校科普服务处于自发自觉状态,重视程度待提高

科普是公益事业,一些高校把科普工作当作“软任务”“软指标”,存在重科研轻科普、科研与科普相脱节现象。[2]部分高校成立科协,设置科协办公室等组织机构负责科普工作。据相关科协官网显示,北京有高校科协43个,浙江67个,广东85个。但科普意识、经费人员投入等与高校应担负的科普责任在制度要求上有差距。如高校参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性不高,2019—2020年度上海市科普基地共344家,依托单位为高校仅46家。[3]

2.科普激励机制不健全,师生参与科普动力不足

师生依靠热情和奉献做科普服务,对高校教师是否做科普并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以及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4]虽然2019年以来北京、天津等部分市已开展科普系列职称评审,但仅限于本地区的科普从业者。2023年《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见的公告》新增第四十二条提及“国家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但高校教师本身承担教学、科研等硬考核指标压力大,易出现不愿做科普、不会做科普、不敢做科普的窘态。《北京科学素质纲要》提到,引导高校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等,但参与科普志愿活动通常不计入学分或者少量学分,或者科普志愿活动对知识性等要求高,导致学生不愿意参加科普志愿。

3.科普平台类型单一,传播通俗化、大众化不足

高校一般依托自身的实验室、校史馆、图书馆等科普场地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实施过程中比如实验室等开放必然造成仪器设备不同程度的损坏、实验安全等问题,增加管理成本,削弱资源开放的积极性。高校科普传播的方式不够多元,通常依托校园网等平台进行科研成果、科普活动宣传。高校科普服务的对象不应仅限校内师生,应面向大众,而大众的需求偏好与大学生不同、科普传播与专业教育、新闻传播亦不同,高校需创新科普传播策略,将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大众。

4.科普活动形式较固化,活动特色、常态化、协作性不足

高校通常举办或参与科技活动周(日)、特色学科的专业赛事、科技交流活动等,过于注重科普讲座、展览等传统方式。且高校开展科普服务(活动)往往是基于政策和任务,具体依托院系、校团委等开展一些单一主题、随机性的活动,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科普品牌。

三、高校科普服务提升的策略

1.发挥人才优势,完善科普激励政策

高校教师具备科普优势,但参与科普必然增加工作量,需健全激励机制。首先,高校要加强政策引导,将教师参与科普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聘评、评奖评优等方面的认定机制,提高教师投身科普的积极性。优化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普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其次,认知认同是执行的前提,通过政策宣传、专题研讨会等帮助教师对科普产生认同感、责任感;基于科技重创新、科普重传播的特点,开展科普服务等培训,提升科普传播能力,引导教师摆脱“讲课式”科普方式,围绕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等推出科普类慕课、短视频等。再次,基于受众主观上认为某一信息来源专业性越强、可信赖性越高时,就越容易相信或接受这一信息,即信息源可信度越高,传播效果越好,院士群体科普具有独特的科学权威效应。[5]高校可组建以院士为核心、青年教师等为骨干的科普团队、院士科普工作室等,发挥院士示范作用开展科学教育,创作高质量科普作品等。

2.发挥课堂主阵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探索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强调大学跨学科改革,STEM教育是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跨领域教育。但当前大学STEM教育发展缓慢,大学生又是科普的重点对象,高校应突破传统专才教育模式,促进跨学科能力发展,成立STEM研究中心等协调、研究机构,加强STEM教师培养培训,探索开发跨学科整合型STEM课程,搭建STEM 实践平台,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课程教学和创新实践,尤其是重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的教学内容,优化基于项目、问题等的教学设计,以及开发生活化数字实验、共建校企合作等实习实训基地。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还可探索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科普经营管理、科技传播、科普产品研发等专业人才。

3.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健全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

科技资源稀缺性决定了共享的合理性。科普管理部门强化宏观统筹协调,健全政策法规与服务体系,打通“科研—科普”链条,把技术层面的创新成果转化成精神层面的创新文化。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等,高校应鼓励重大科研项目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鼓励支持具有科普价值的科研项目中适当设置科普任务,如围绕科技成果开展科普活动、开发科普产品等。出台科研设施相关保障政策,优化管理,围绕公众关注的领域,推动具备条件的科研平台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构建高校科普共同体,打破高校、地域等边界,由高校科技或科普管理部门牵头增进与专业科普组织、企业等合作,及时普及科技成果、对接科普资源等,扩大科普覆盖面。

4.促进点线面协同,构建科普宣传活动体系

“点上”聚焦青少年,结合招生宣传等契机,开展青少年科技夏令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引导关注国家战略需求,激发科研兴趣。“线上”深度挖掘本校科普资源,打造科普活动品牌、培育科普达人。基于科普工作正由线下平面化向线上线下数字化、智能化结合的方向发展[7],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开发沉浸式科普活动、数字化科普产品等,提升科普参与互动和体验效果。“面上”加强策划,与机关、企业、社区等合作开展覆盖各类人群的科普活动,推动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媒体工作者等合作,从选题方向、传播形式、语言风格、阐述路径等层面提升科普内容的传播力与链接感[8];联合其他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科普活动,形成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科普科技
科普活动结硕果 广泛好评树品牌——2023年湘科普“四进”活动精彩不断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科技在线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