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要点

2024-05-09 08:30杜宏宇
新农民 2024年10期
关键词:防治诊断病猪

杜宏宇

摘要: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此类疾病常见的有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副伤寒、猪轮状病毒病以及猪痢疾等。消化道疾病对猪的危害性较大,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猪只死亡。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猪消化道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并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这样才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猪消化道疾病;病猪;诊断;防治

猪肉不但营养丰富,且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从而成为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为满足人们对猪肉的需求,生猪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养殖过程中,消化道疾病对猪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危害,若是防治不到位,则会给养殖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要了解诊断方法,并掌握防治技术,方可降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概率。

1 猪流行性腹泻

1.1 诊断

1.1.1 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归属于消化道疾病的范畴,任何日龄的猪均为可感染对象,最易感的是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为100%,发病时有典型症状,母猪的易感性次之,发病率为15%~90%。通常情况下,该病呈现为暴发性的流行特点,当养殖场内1头猪感染PED后,其他猪会陆续发病,病程的持续时间在14~21 d。PED的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该病的发生与季节密切相关,气温较低的冬季和初春是PED高发的季节。

1.1.2 临床症状

不同日龄的猪感染PED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具体如下:染病仔猪最为明显的症状是上吐下泻,排泄物呈水样,病程持续的时间大约在3~4 d,若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染病仔猪会因为脱水而死亡,调查结果显示,病死率高达80%~100%;成年猪感染PED表现出来的症状相对较轻微,病猪的体温升高,精神状态较差,食欲减退,伴有腹泻发生,一般

7 d左右病症会逐渐减轻,并有好转的迹象,很少出现死亡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成年猪感染PED后会继发其他疾病,从而导致病情加重,造成死亡率升高。

1.1.3 病理变化

病猪典型的病理变化出现在小肠位置处,对小肠进行病检后发现,其中存在液体,颜色呈淡黄。因小肠膨胀导致肠道壁的厚度变薄,并且在肠黏膜上能够看到较为明显的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呈现为肿大的现象。通过观察小肠发现绒毛变短,严重时小肠绒毛会消失,由此消化酶的活性大幅度下降,导致营养物质无法被肠道消化和吸收,从而造成腹泻进一步加剧。

1.1.4 诊断方法

按照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对PED做出初步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可以采取实验室技术,如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FA(免疫荧光试验)以及血凝试验等[1]。因PED与其他疾病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要仔细鉴别,避免误诊。

1.2 防治

1.2.1 预防

为有效预防PED的发生,要加大饲养管理力度,给猪群提供良好的饲养管理,以保证圈舍干燥洁净,做好定期消毒,杀灭致病菌;对分娩前的母猪进行接种免疫,增强母源抗体,这样可降低仔猪染病的可能性。

1.2.2 治疗

目前,尚未有治疗PED的特效药。因此,一经发现仔猪染病要及时补液,防止脱水死亡,在补液的基础上,使用一些抗生素药物,避免继发性感染。腹泻严重的仔猪可口服头孢和黄芪多糖,并肌内注射乙酰甲喹,这样可以缓解症状。

2 猪传染性胃肠炎

2.1 诊断

2.1.1 流行病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该病毒归属于冠状病毒的范畴,其血清型具有唯一性。任何年龄的猪均为易感对象,日龄小的仔猪更易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成年猪染病后能够自行恢复,一般不会出现死亡的现象。猫科和犬科动物均可携带该病毒,并且会将之传染给猪,染病后的猪会变成新的传染源,发病时和康复后60 d以内均会携带该病毒,对猪群的影响较大,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多,如接触、排泄物、呼吸道以及乳汁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冬季和初春是该病的高发期,发病具有突然性、区域性、周期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2.1.2 临床症状

病猪在不同时期表现的症状有所区别,如14日龄以内的仔猪染病后24 h内会出现上吐下泻的状况,排泄物为水样,呈淡黄色,伴有恶臭味,仔猪因脱水导致体重大幅度下降,若是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在发病后的1周内死亡;14日龄以上的猪病死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容易造成发育不良,染病的仔猪与母猪接触时,会将病毒传染给母猪,染病的母猪食欲减退,伴有上吐下泻的现象,乳汁分泌减少甚至停止分泌。育肥猪因体质强健,所以染病率较低。

2.1.3 病理变化

病猪典型的病理变化出现在胃部和小肠处,胃部有明显的膨胀现象,肠炎是小腸处主要的病变情况,肠壁变硬且弹性丧失,病情严重时,小肠壁呈现为透明状,伴有恶臭味,小肠上表皮组织有充血或是出血的迹象。通过剖检可见小肠内绒毛缩短,有炎症反应。

2.1.4 诊断方法

按照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对猪传染性胃肠炎作出初步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可以采取实验室检测,如病毒分离鉴定、电镜观察法、病毒中和实验,以及免疫荧光技术等。

2.2 防治

2.2.1 预防

为有效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养殖场要减少引种,尽可能自繁自养,必须引种时要避开疫区,引进的猪要隔离饲养,时间不少于30 d,确认无异常后方可合群。养殖场采取封闭式管理,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出,人、车入场前要全面消毒,同时要加大环境管控力度,做好圈舍的日常清洁工作,保持干燥、通风,各类器具和工具要定期消毒,选用高效的消毒剂。对猪群接种免疫,提高抵抗力,可以选用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或是G5型三联灭活疫苗等。

2.2.2 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尚未有特效药,针对发病的仔猪要加强补液,使其体内的电解质保持平衡,防止脱水死亡,并使用相应的药物控制继发性感染。染病的母猪可静脉注射维生素C、恩诺沙星和葡萄糖生理盐水混合液,1次/d,持续3 d可以见效[2]。

3 猪副伤寒

3.1 诊断

3.1.1 流行病学

猪副伤寒的致病菌为沙门菌,6月龄以内的猪为易感对象,该病的发生基本不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全年任何时间段均可能发生,潮湿、多雨会增大发病概率,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当仔猪自身的抵抗力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降时,会增大该病发生与流行的可能性。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中均会有沙门菌,病菌会导致饲料和饮水污染,并通过消化道传染给健康猪,病菌进入健康猪体内后会潜藏于消化道、胆囊、淋巴结内,猪的免疫力下降时,便会发生内源性传染,一旦发生连续感染,病菌的毒力会大幅度增强,从而导致传染范围增大。

3.1.2 临床症状

猪副伤寒具有一定时间的潜伏期,短则2 d,长则数10 d,可将该病分为3种类型,即急性、亚急性、慢性,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别。感染急性型副伤寒的病猪,会表现出败血症的典型症状,虽然发病率比较低,但病死率却非常高,病猪的体温会上升到41~42℃,精神变得萎靡不振,食欲大幅度减退,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猪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伴有下痢,颜色呈淡黄,在濒死期时,在病猪的胸腹、耳根处有明显的斑点,呈紫红或蓝紫色.感染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副伤寒的病猪表现的症状基本相同,初期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有明显的畏寒现象,体温上升到40.5~41.5℃,结膜发炎,眼角处有分泌物,呈脓性,角膜变得浑浊,个别有溃疡的迹象。初期时便秘,逐步转为下痢,

排泄物内混有少量的血液,散发出恶臭的味道。

3.1.3 病理变化

感染急性型的病猪病理变化呈败血症,肝脏、肾脏、脾脏等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现象,其中肝脏和肾脏充血或出血,脾脏的颜色为暗蓝紫色,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浆膜面及胃肠黏膜上均有出血点;感染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病猪病理变化发生在肠道,在肠黏膜上覆盖有一层坏死物,状若糠麸,剥除后可见溃疡面,呈红色,边缘不规则,因组织增生导致肠道壁的厚度和硬度增大,肺部切片可见干酪样的病灶。

3.1.4 诊断方法

按照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对猪副伤寒作出初步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可以采取实验室技术,如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等。

3.2 防治

3.2.1 预防

要做好仔猪生长发育阶段副伤寒的预防工作,保证初乳充足,并在正式断奶前为仔猪充分补料,以此来增强其体质,使仔猪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这样可以使副伤寒的发生概率大幅度降低。养殖场要加大饲养管理力度,减少仔猪的应激反应,重点注意仔猪分群,保持圈舍清洁,定期消毒。

3.2.2 治疗

选用复方新诺明,采取口服的方式给药,用药量根据病猪的体重合理确定,首次用药时可将药量增加为2倍,之后每天早晚各用药1次,持续7 d可以见效,也可选用呋喃唑酮或是甲氧苄胺嘧啶进行治疗。

4 猪轮状病毒病

4.1 诊断

4.1.1 流行病学

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疾病,该病在全年的任何时间段均可能发生,气温较低的冬季发病率较高。该病的潜伏期相对较短,约18 h,带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空气和接触传播。病猪康复之后,携带该病毒的时间可达4个月以上,因病毒能够在低温下生存,所以多在冬季时流行。

4.1.2 临床症状

1~5日龄的仔猪感染該病后,会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腹泻现象,发病初期阶段,呕吐是最为典型的症状,随着病情持续加重,病猪开始腹泻,排泄物呈水样,由于脱水导致异常干渴,7日龄以内的仔猪染病,病死率基本为100%。30日龄以上的猪染病症状有所减轻,病死率大幅度下降,母猪在孕期时染病,会出现流产的情况,哺乳期染病,乳汁的分泌会受到影响。

4.1.3 病理变化

病猪典型的病理变化出现在小肠处,因病毒增殖使绒毛上皮细胞被破坏,病变略早于腹泻出现。小肠后半部分的肠壁变薄,有明显的膨胀现象,存在弥散性出血,肠内有水样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有充血的迹象,盲肠臌气,肝脏肿大。

4.1.4 诊断方法

按照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对猪轮状病毒病作出初步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可以采取实验室技术,如电子显微镜、血清学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等。

4.2 防治

4.2.1 预防

养殖场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的方法预防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生,要使圈舍保持干燥、洁净,定期对圈舍全面消毒,杀灭致病菌,不断提高母猪和仔猪的抗病能力,以保证新出生仔猪有充足的初乳,以此来获得母源抗体。选用适宜的疫苗对猪群接种免疫,如核酸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等。

4.2.2 治疗

猪轮状病毒病尚无特效药,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准备葡萄糖盐水供病猪饮用,使用止泻药控制腹泻,配以抗生素,避免继发性疾病的发生。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有效防止因脱水引起死亡。

5 猪痢疾

5.1 诊断

5.1.1 流行病学

猪痢疾归属于接触性传染病的范畴,是猪消化道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7~16周龄的猪为易感对象,在一个猪群内该病的传播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大约在

1~2周发病,发病率高达100%,若是治疗的不及时,则病死率可达50%以上[3]。该病在全年任何时间段内均可能发生,气温突变或是猪的免疫力下降会增加该病的发生概率。病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饲料、饮水等途径传播。

5.1.2 临床症状

病猪会表现出以下典型症状:体型消瘦,腹泻,出血性下痢,流行的初期阶段以急性为主,逐步转变为亚急性和慢性。感染该病的猪精神状态萎靡不振,食欲大幅度降低,腹泻并伴有下痢,病猪严重脱水,初期排泄物呈稀糊状,随着病情加重,排泄物中可见血块,为胶冻样血便,带有腥臭味。

5.1.3 病理变化

病猪典型的病理变化出现在大肠处,结肠的变化相对比较明显,肠壁肿胀,并因充血而呈现红色或是暗红色;肠黏膜表面有坏死点,肠内有黏液与血液混合而成的内容物。

5.1.4 确诊方法

按照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对猪痢疾作出初步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可以采取实验室技术,如镜检、微量凝集试验、核酸实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等。

5.2 防治

5.2.1 预防

养殖场应采取科学的饲养方法,加大管理力度,定期开展圈舍消毒工作,以保持环境清洁;坚持自繁自养,确需引种时要避开疫区,并对引进的猪进行隔离饲养,时间不少于60 d,确认无异常后,便可合群;每1 kg饲料中加入0.4 g金霉素,连续饲喂14 d,可以达到预防的效果。

5.2.2 治疗

选用痢菌净,以肌内注射的方式给药,用药量控制在每1 kg体重0.5 mL,每天注射1次,连续3 d可见效。症状较为严重的病猪应补充适量的复合维生素,可口服或注射。

6 结论

综上所述,猪消化道疾病的种类较多,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应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技术,这样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并可在确保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畅.规模场常见猪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3(9):156-158.

[2] 李艳.猪常见消化道疾病防治[J].中国畜牧业,2022(20):109-110.

[3] 刘洋.猪消化道疾病的防控[J].畜禽业,2021,32(6):92-93.

猜你喜欢
防治诊断病猪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