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乡下吃婚宴

2024-05-09 12:21高乔明
椰城 2024年5期
关键词:阿英婚宴新郎

作者简介:高乔明,汉族,笔名下里蒿人,1963年5月出生,湖北省云梦县清明河乡人,旅居海口市。中共党员,正县级干部。现为孝感市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见诸报刊和网络。2022年10月,由中国人文出版社出版诗文集《飞鸿雪泥》。

音乐家老倪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他幼习庖厨,深谙食道,曾多次对我说,海南乡下的婚宴“好吃得要命”,但我在海南做了几年的“候鸟”,却一直没这个口福。这次机会终于来了,他家的保姆阿英近期接儿媳妇,元月2日举办婚宴。于是,我和妻子决定到时同往登门道贺,借机好好体验一把。

阿英的家在美兰区大致坡镇的咸善村,距我的住处40多公里。当天下午三点半,我们一行六人,沐浴着冬日暖暖的阳光,兴致勃勃的驱车前往咸善村。

大约个把小时,我们便顺利到达。这是一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自然村,四周被茂密的椰林、翠竹和槟榔树所拥抱,在蓝天白云的笼罩下,恍若桃源仙境。阿英的家就在村子的最东头,门前屹立着一棵“长髯”飘飘的大榕树。阿英领着儿子儿媳早早地站在榕树下,满面笑容地迎接我们的到来。

还没进门,我们就被眼前的热闹场面所吸引。房前右手边的树林里,搭设着一个四五十平米大的红色塑料阳棚,棚内,五六个厨师洗的洗,切的切,剁的剁;棚外,四个大煤气灶一字排开,每个灶头坐着一口一米多的大铁锅,锅底呼呼地吐着红蓝相间的火舌,四位身着白色制服的大厨,各操一把铁锨般的大锅铲,有节奏地翻炒着菜肴。新娘新郎带着我们参观了婚房,然后将我们领进堂屋喝茶。我们兴奋不已,等不及坐下来喝茶,便在屋里屋外转了起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大红婚联,一串串双喜灯笼,和碎了一地的花炮彩屑,每个角落都洋溢着喜庆和幸福的气氛。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的鸣奏,一阵阵越来越浓烈的食物香气,在空气里弥漫开来,沁人心脾,直钩得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令人禁不住唾津潜溢,心里只盼望着早点开席。

夕阳西下时,堂屋和门前露天十几张大圆桌已经坐满了客人,婚宴终于开始了。上的第一道菜,本地人叫作“头道菜”,是用一只直径估摸四十公分的深底白瓷大圆盘,盛满由鱿鱼丝、鲜鲍菇、猪肝、笋干、粉丝等数十种食材组成的大烩,满满地堆成了小山状,被稳稳地放置在圆桌的中央。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菜盘和食材品种最多的烩菜。这道菜荤素搭配,“海陆”兼备,诸味和而不同,异而不悖,爽滑适口,撩拨味蕾,乃大口喝酒前开胃口、垫肚子的妙品。接下来,文昌鸡、东山羊、和乐蟹、加积鸭、烤乳猪、鲍鱼、河鳗、海虾、生蚝……一道道具有海南特色的山珍海味悉数登场。

我于烹饪是一个门外汉,对菜品味道的感知素来迟钝,常常是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好在老倪和同来的韦哥是两位“海南通”和资深的“吃货”,每道菜一上桌,他们就一边喝酒,一边不厌其烦地为我介绍,从食材产地、传统做法,到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讲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鲜美”二字。先前,我一直觉得此词太过玄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听着他们的介绍,我试着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还真的就咂摸出些许“鲜美”的滋味。于是一时胃口大开,便顾不上“晚餐吃得应像乞丐”的养生忠告,放开肚皮大快朵颐起来。

我暗暗地数了一下,连汤在内,总共上了十三道菜,其中海鲜占了大头,这是我们江汉平原的婚宴没法比的。

最后一道压轴大菜,是清蒸蒜蓉生蚝。众客正要下箸,帅气的新郎却再一次举着酒杯过来敬酒,他建议大家听他讲个故事,然后再享用,可能吃得更有味道。

于是我们放下筷子,兴奋地瞅着新郎,盼他快点讲出来。只听他娓娓讲道: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东坡先生被贬儋州三年,因为他彻底迷上了这里的海鲜,却将生活过得“甘之如饴”。他在被贬这里两年后,曾写信给小儿子苏过,嘱咐他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海南的生蚝有多好吃,免得朝廷里的人来与他争夺美食。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更加激发了我对“鲜美”的兴趣。诚如新郎所言,听完了这个故事再吃这生蚝,果然觉得比平时在别处吃到的要“鲜美”得多。我恍然大悟,难怪东坡先生自称“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看来,吸引他老先生将流放之地儋州认作自己故乡的,不仅仅是有一串串甘鲜绝美的荔枝,更有诸如海南生蚝这般令人垂涎的珍馐佳肴。

众客不禁纷纷夸赞新郎的博学多才。我赶紧一打听,才知道新郎是学烹饪的,现在在美团做管理。听着大家的夸赞,他显得十分自豪,说道,我们海南现在是国际自贸港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海南青年人,讲好“海南故事”,也是为自贸港建设做贡献,您说是不是呀!新娘挽着新郎的胳膊,在身旁略帶羞涩地笑着,清纯秀美的脸庞漾起了两片桃花般的红晕。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客人们酒足饭饱,开始准备告辞,但桌上的菜肴都还剩下大半,有的菜基本没动。这时,只见阿英给每人发了一只印有喜字的红色食品袋,笑盈盈地嘱咐大家各取所需,将余食打包带回家给家人分享。客人们也不客气,一齐动手,各自将余食分拣装袋,然后,拎着食物喜笑颜开地陆续与主人道别散去。见我有些不解和好奇,韦哥轻声告诉我,过去海南传统婚宴的风俗习惯是,各家只派女人做代表赴宴;但女人赴宴并不上桌,而是各自像到食堂打饭菜一样地将酒食分带回家,然后待男人干完活以后,再同全家人一起享用。之所以这样,就是防止男人因喜酒喝高了而耽误了干农活。如今不分男女,都可以上桌吃饭喝酒,算是海南社会的一大进步;这里先前是吃“地瓜饭”的,现在家家户户都富裕了,婚宴也就比过去办得丰盛多了。至于这“又吃又带”嘛,既延续了传统,又避免了浪费,也应该说是一种文明进步啰!

这餐婚宴,使我用“舌尖”,真切地品味到了海南村民的富足与慷慨,海南社会的嬗变与发展,特别是欣喜地管窥到了国际自贸港的美好前景。回家的路上,我玩笑道:“这样‘要命事,不知还碰不碰得到!”老倪听罢,洒下了一路得意的大笑。正是:天涯乡下吃婚宴,吃出友情与诗意……

猜你喜欢
阿英婚宴新郎
三部门出手制止婚宴餐饮浪费
新郎与新狼
农家妹子娶新郎
遭遇男神
拿命赌来婚宴大餐
显年轻
婚宴爽约,宾客被索赔
“眼镜新郎”透过镜片看到你的心
福州空港佰翔花园酒店推出户外求婚宴
让魔鬼变成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