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024-05-09 07:21花侠玲
大医生 2024年5期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临床疗效

作者简介:花侠玲,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肾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50例)和治疗组(采用常规对症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肾功能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GFR)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康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肾康注射液;慢性肾脏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05.0014.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5.005

慢性肾脏病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具有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等特点,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3]。大部分患者早期无典型症状,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通常已进入晚期,肾功能严重损伤,进展到尿毒症期时则需要采取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大幅度降低,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4-6]。因此,应及早发现并采取药物治疗以控制慢性肾脏病的发展。临床多应用西药进行治疗,可减少尿蛋白,但部分药物本身也可能增加肾脏的负担[7-8]。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制剂治疗慢性肾脏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肾康注射液是一种中成药注射剂,能补益肾气、降逆泄浊,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效果较好[9]。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研究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7.29±5.43)岁;病程1~ 8年,平均病程(4.37±0.40)年。治疗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7.34±5.46)岁;病程

1~7年,平均病程(4.32±0.3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義(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邳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符合临床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10],并经临床查体、肾功能检查、尿液及血液等检查确诊;⑵慢性肾脏病分期2~4期 [11];⑶临床资料完整;⑷无任何传染性疾病。排除标准:⑴肝、肾功能不全;⑵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⑶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⑷无法与医护人员正常交流;⑸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过敏;⑹伴有免疫系统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贫血等。如伴有感染、肾小球肾炎等原发病,需同时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如伴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根据患者病情给药,同时患者需注意低蛋白、低嘌呤、低磷饮食。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肾康注射液(西安世纪盛康药业,国药准字Z20040110,规格:20 mL/支)治疗,将100 mL肾康注射液加入到300 mL10%葡萄糖注射液(上海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4062,规格:500 mL∶50 g)中进行静脉滴注,20~30滴/min,

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价依据为肾功能的受损程度、肾小球滤过率(GFR)变化情况[1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降至或接近正常水平,GFR升高幅度>2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Scr、BUN水平明显降低,GFR升高幅度10%~20%;无效: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未见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⑵肾功能指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肘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取血清,于2 h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山东博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鲁械注准20192220157,型号:BK-280)检测Scr、BUN水平,所用试剂均为配套的试剂盒,检验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步骤。GFR=(140-年龄)×体质量(kg)/Scr(μmol/L),男性在上述结果中乘以1.23,女性则乘以1.03。从晨尿开始,收集患者24 h内所有尿液,混匀后记录尿液总量,抽取50 mL测量蛋白浓度,进而计算24 h尿蛋白定量。24 h尿蛋白定量(mg/24h)=尿液蛋白含量(mg/L)×24 h尿液总量(L)。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胃肠道不适、口渴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50 28(56.00) 19(38.00) 3(6.00) 47(94.00)

对照组 50 15(30.00) 25(50.00) 10(20.00) 40(80.00)

Z值 8.518 4.332

P值 0.014 0.037

2.2 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组患者Scr、BUN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对照组,GFR高于對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皮疹 胃肠道不适 口渴 总发生

治疗组 50 2(4.00) 1(2.00) 1(2.00)   4(8.00)

对照组 50 3(6.00) 2(2.00) 0(0.00) 5(10.00)

χ2值 0.122

P值 0.727

3 讨论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损害或GFR<60 mL/(min·1.73 m2)且持续3个月以上[13]。如未及时发现,疾病发展到尿毒症期,患者可能发生心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已逐步形成较完整的治疗体系,且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疗效明确,其中肾康注射液在治疗慢性肾脏病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4-16]。

中医辨证中,慢性糖尿病肾脏病的常表现为肾虚、脾虚、正气不足等,并将其纳入“水肿”“癃闭”等范畴,该病病位在肾,以肾阳虚居多,患者可出现腰酸、乏力等症状,而且肾虚、正气不足使体内湿毒内停、瘀血堆积,从而表现出虚实夹杂证候特点,治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17-18]。肾康注射液属于中成药注射剂,由大黄、黄芪、丹参、红花四味中药组成,其中大黄可通腑降逆、利湿泄浊,黄芪可补益正气、利水消肿,丹参和红花均具有活血化瘀止痛功效,四药合用可以降逆泄浊、益气活血、通腑利湿[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治疗组患者Scr、BUN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对照组,GFR高于对照组,提示肾康注射液与常规对症治疗相比,前者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效果较好,还可有效改善患者Scr、BUN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与李林锋[21]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原因为,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能够有效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蛋白滤过[22];丹参中的丹酚酸B和红花中的黄色素能够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抑制肾脏纤维细胞增殖[23-24];大黄能够减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对延缓疾病的进展具有积极的作用[25]。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肾康注射液并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一结果与李艳萍[26]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该药为复方中药制剂,对胃肠道刺激较小,对血液、神经、心脏系统产生损害较轻。但本研究因存在纳入样本数量有限、观察时间较短、研究范围较窄等因素,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性,后期需对研究方案进行优化,针对性解决研究不足的问题,后期应针对研究结论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并结合大数据进行外部验证。

综上所述,肾康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较好,而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戴婷, 张云, 刘昌璇, 等.前列地尔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肾脏病的Meta分析[J].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1, 21(12): 1021-1027.

郭佳恒, 张更, 严奉奇, 等.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13): 50-53.

刘洋, 郭璐萱, 郝娜. 肾康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在慢性肾脏病3~5期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2, 36(4): 98-102.

雷芷晗, 吕静. 降氮煎剂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 2021, 37(11): 22-24.

宋乾. 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75): 69.

陈香美, 李平, 孙雪峰, 等. 肾康制剂(肾康注射液、肾康栓)治疗慢性肾脏病合理应用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39(7): 784-786.

陈晓霞, 唐勇, 胡庆, 等. 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患者氧化应激及炎症状态短期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9, 20(5): 410-413.

李万国, 李兰霞, 王宏, 等. 肾康注射液在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57(8): 136-138.

李艳宾, 张同静, 孙茜茜. 前列地尔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分析[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9, 51(1): 86-88.

上海慢性肾脏病早发现及规范化诊治与示范项目专家组. 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7, 37(1): 28-34.

王晓菁, 陈海平. 慢性肾脏病定义及分期系统修订的进展-2012-KDIGO慢性肾脏病临床管理实践指南解读[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4(5): 396-400.

李文华, 刘全明, 占习双, 等. 利尿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对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后的影响[J]. 新中医, 2022, 54(11): 130-133.

苏艳艳. 肾康注射液在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3, 39(21): 63-65.

杜庆生, 李勇飞. 肾康注射液与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 16(5): 590-592.

李忠发, 陈彤, 陈昕, 等. 肾康注射液联合黄葵胶囊治疗慢性肾脏病[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 43(17): 4187-4191.

尚伟锋, 李园园, 李维, 等. 肾康注射液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效果系统评价[J].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4): 24-29.

杨雨琪, 夏智明, 杨志敏, 等. 肾康注射液治疗早期慢性肾脏病的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15(3): 410-411.

刘建璟, 居永进, 徐苏苏, 等. 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经验及体会[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 35(9): 131-134.

蔡享兰. 不同剂量肾康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的效果及对肾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30): 49-53.

徐云发, 易宵. 不同剂量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的效果比较[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26(28): 101-103, 107.

李林锋. 肾康注射液辅助治疗老年慢性肾脏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 14(23): 90-92.

李冬. 黄芪甲苷Ⅳ改善腺嘌呤所致慢性肾脏病大鼠肾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重庆: 重庆医科大学, 2023.

張旭, 朱元美, 唐保露, 等. 丹酚酸B对糖尿病大鼠肾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9, 35(1): 51-55.

陈秋, 刘学强, 杨靖, 等. 红花黄色素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J]. 西南国防医药, 2014, 24(3): 340-341.

刘丹. 大黄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活性部位及其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9.

李艳萍. 前列地尔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高龄糖尿病并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北方药学, 2017, 14(1): 88-89.

猜你喜欢
慢性肾脏病临床疗效
童安荣主任医师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
前列地尔治疗高龄糖尿病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羟苯磺酸钙联合复方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护理体会
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食盐的摄入与降压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