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4-05-09 21:33刘成栋
大医生 2024年5期
关键词:肠系膜结肠癌结肠

作者简介:刘成栋,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普外科。

【摘要】目的 探究3D腹腔鏡与2D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D腹腔镜组(30例)和3D腹腔镜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炎症反应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D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2D腹腔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且3D腹腔镜组均低于2D腹腔镜组(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腹腔镜下CME与2D腹腔镜下CME治疗右半结肠癌效果相当,均无明显并发症,且3D腹腔镜下CME手术时间更短,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更小。

【关键词】3D腹腔镜;2D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右半结肠癌

【中图分类号】R7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05.0053.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5.018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全球病症数据的第三位和第二位[1]。该疾病症状早期缺乏特异性,导致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延缓结肠癌发展进程,既往多采用2D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切除病变结肠并清除肿瘤,该术式虽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手术操作能力要求较高[2]。近年来,腹腔镜技术不断完善,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同时提高了手术质量[3]。有研究显示,3D腹腔镜下CME可更清晰地观察视野,有利于清除病灶组织 [4]。基于此,本研究探究2D腹腔镜与3D腹腔镜下CME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D腹腔镜组(30例)和3D腹腔镜组(38例)。2D腹腔镜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7.13±3.06)岁;病程5~21个月,平均病程(14.12±3.14)个月;BMI 21.65~26.43 kg/m2,平均BMI (24.07±1.11) kg/m2;肿瘤直径1.62~5.43 cm,平均肿瘤直径(3.50±0.54)cm;肿瘤位置:回盲部6例,升结肠15例,结肠肝区9例;术前TNM分期[5]:Ⅰ期1例,Ⅱ期16例,Ⅲ期13例。3D腹腔镜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6.92±3.37)岁;病程5~19个月,平均病程(13.81±3.62)个月;BMI 21.63~26.34 kg/m2,平均BMI (23.99±1.16) kg/m2;肿瘤直径1.58~5.39 cm,平均肿瘤直径(3.48±0.52) cm;肿瘤位置:回盲部6例,升结肠20例,结肠肝区12例;术前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20例,Ⅲ期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宣城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右半结肠癌的诊断标准[6],并经临床检查确诊;⑵肿瘤未侵犯周围组织。排除标准:⑴伴有其他肠道疾病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结肠息肉等;⑵伴有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或发生转移者;⑶伴有肠梗阻或肠穿孔者;⑷有腹部大手术史者;⑸术前接受放、化疗者。

1.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1 d温水冲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深圳万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28,规格:137.15 g/袋)1袋进行肠道准备,若患者肠道准备情况较差,需开展清洁灌肠处理。两组患者均接受右半结肠癌的CME,且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2D腹腔镜组患者采用电子腹腔镜高清摄像主机系统(奥林巴斯,国械注进20172060119,型号:otv-s190)完成手术,3D腹腔镜组患者采用全数字3D高清摄像主机系统(奥林巴斯,国械注进20172220125,型号:3DV-190)完成手术。

手术操作如下:常规消毒铺巾,患者保持仰卧位,采用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于脐下缘2 cm处设置观察孔,穿刺成功后置入10 mm Trocar并放置腹腔镜;于左腋前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处设置主操作孔,穿刺成功后置入10 mm Trocar;于下腹正中线与耻骨联合交点上方2 cm处设置副操作孔,于剑突下方2 cm处设置助手操作孔,穿刺成功后均置入5 mm Trocar。采用中间入路的方式置入腹腔镜,转动探头探查腹腔,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切断血管蒂回肠下方系膜,暴露肠系膜上静脉,切除肿瘤所在的肠系膜,结扎及离断回结肠、右侧结肠及结肠中血管,清扫及游离血管根部淋巴结。辅助切口设置于脐孔上方,置入保护套,将肿瘤切除后行回结肠吻合,最后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⑴围手术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⑵肿瘤标志物水平。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7 d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进行离心处理(转速为3 000 r/min,时间为10 min,半径为10 cm),获得血清,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化学发光仪(罗什诊断公司,国械注进20172222266,型号:cobas 8000 e 801)测定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⑶炎症反应指标水平。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72 h空腹肘静脉血3 mL,与(2)同样方法获取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⑷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肠梗阻。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3D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2D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CA125、CA199、CEA水平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CRP、WBC、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且3D腹腔镜组均低于2D腹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 讨论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恶性肿瘤,以黏液性血便、腹痛、腹胀、肠梗阻等为主要症状表现,随着肿瘤不断生长,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下肢水肿及会阴部疼痛等症状。腹腔镜下CME是目前治疗结肠癌的有效方式,能够对结肠壁层及脏层筋膜进行分离,同时还可结扎向肠道供血的动脉,最大限度地清除肿瘤区域的淋巴结[7]。但CME所需操作空间较大,传统开腹手术所导致的牵拉损伤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极易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影响术后康复进程[8]。

2D腹腔镜下CME所提供的手术视野为平面图像,术中发生肠系膜破坏及撕裂的概率较高 [9]。有研究显示,3D腹腔镜下CME具有良好的空间定位及立体视觉效果,能够辅助手术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肠系膜间隙位置,确保完整切除肿瘤肠管及肠系膜[10]。

本研究结果显示,3D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2D腹腔镜组,两组患者术后CA125、CA199、CEA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下CME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疗效相当,且无明显并发症。分析原因为,中间入路手术方式有助于优先处理离断的血管,同时术中按照由下而上的顺序沿肠系膜上静脉干可分离出各动脉和静脉分支,便于处理变异血管[11]。此外,3D腹腔镜CME可为手术操作者提供精准的解剖空间位置,避免胰头前方的解剖区域对胃网膜右静脉、胰十二指肠静脉等造成影响,对清扫及解剖结肠中血管提供重要的帮助[12]。

血清IL-6、TNF-α、CRP、WBC等均为临床常见的炎症因子,炎症反应过程中IL-6、TNF-α、WBC会对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刺激,进而促进炎症因子的分泌,介导炎症反应,还能够反映机体的炎症程度及机体创伤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两组患者CRP、WBC、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且3D腹腔镜组低于2D腹腔镜组,提示3D腹腔镜下CME在右半结肠癌治疗中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更小,利于促进预后恢复。

综上所述,3D腹腔镜下CME与2D腹腔镜下CME治疗右半结肠癌效果相当,均无明显并发症,且3D腹腔镜下CME手术时间更短,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更小。

参考文献

郭俊江, 蔡小勇, 陈永军, 等.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的相关解剖、临床应用与思考[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 27(3): 295-299.

高王军, 张光亚, 王治伟.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1, 28(7): 806-809.

赵宏升, 潘吉勇, 闫瑞峰, 等. 中间尾侧联合入路与头侧中间入路在右半结肠癌并发不全性腸梗阻患者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中的效果比较[J]. 中国综合临床, 2020, 36(2): 121-124.

李湘林, 陆小娟, 赵志强.3D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21, 16(11): 61-63.

AMIN M B,GREENE F L,EDGE S, et al.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M].8th ed.New York: Springer, 2017: 252-2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 19(6):563-588.

阳雪松, 赵琦.腹腔镜下完整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 17(4): 212-215.

杨永强, 陈稳, 张国栓, 等. 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营养状况及安全性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20, 42(22): 3379-3382, 3387.

张清, 区基文, 赖叶琼, 等. 腹腔镜下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和上静脉入路在右半结肠癌治疗中的对比性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0, 24(1): 34-39.

何智勇, 齐晟, 曾东, 等. 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吻合术与腹腔镜+辅助切口吻合术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3, 29(3): 268-273.

杨成刚, 赵丙波, 杜文峰, 等. 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 35(12): 952-955.

严铁寰. 3D腹腔镜下CME治疗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血清MACC1、CEA、CA199水平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2, 19(5): 35-38.

猜你喜欢
肠系膜结肠癌结肠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泻剂结肠”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