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面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2024-05-09 06:58姜伟王萍
大医生 2024年5期

姜伟 王萍

作者简介:姜伟,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口腔颌面外科的诊疗。

【摘要】目的 分析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面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蒙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面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38例,采用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和联合组(38例,采用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恢复指标、牙周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口腔功能。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张口度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菌斑指数、牙龈指数、软垢指数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P<0.05);两组患者各项口腔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高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均P<0.05)。结论 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面部粉碎性骨折患者效果较好,能够改善牙周状况,促进口腔功能恢复,满足面部美观度的治疗需求,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坚强内固定术;面部粉碎性骨折

【中图分类号】R7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05.0114.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5.037

面部骨折属于口腔颌面外科高发性疾病,主要因外伤累及面部骨质较薄弱区域所致[1]。由于颌面骨靠近口腔、咽部,面部骨折后患者面部外形、口腔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均受到影响,且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颅脑损伤、呼吸困难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患者预后不良[2]。面部粉碎性骨折表现为颌面部形态改变、咬合功能紊乱等。临床主要采取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进行治疗,其操作便捷、经济,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如复位稳定性差、咬合关系恢复不良等。坚强内固定术利用微型钛板在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能够防止骨折端在旋转力和剪切力作用下发生移位,为骨折早期恢复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蒙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面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和联合组,各38例。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5.73±7.87)岁。联合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4.73±7.87)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蒙阴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口腔颌面外科学》[3]中面部粉碎性骨折的诊断标准,且经查体和X线检查确诊;⑵年龄≥18岁;

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⑴存在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或器质性病变;⑵存在颅脑损伤或颅脑肿瘤;⑶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1.2 治疗方法 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患者采用牙弓夹板颌间牵引治疗:术前完善检查(基础查体、颌面部CT检查、曲面断层片检查等),严格消毒并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牙弓夹板保持与牙列弯曲度相同,尽可能缩短牙齿与唇颊间距离。牙弓夹板弯制后覆盖在患者上下颌列处,末端与牙间隙相嵌,使用钢丝结扎固定健康牙齿和患处牙齿,牙间隙放入钢丝。根据复位方向进行颌间牵引,使上下颌恢复原位。

联合组患者在牙弓夾板颌间牵引组基础上采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准备、颌间牵引操作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相同。橡皮圈固定牙弓夹板后,根据影像显示结果在皮肤上选取合适位置作一切口,并分离周围组织,直至骨折处露出。将微型钛板置入骨折处,沿骨折线方向将微型钛板贴近骨面,并利用钛钉进行固定,之后逐层缝合切口,行常规牵引。两者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有以下3种,良好:骨折处已恢复正常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未发现面部畸形或缺损;一般:骨折处生理功能大体恢复,但存在轻微的解剖形态偏移,未发现面部畸形或缺损,牙周轻度炎症;差:骨折处生理功能、解剖形态均未恢复,存在牙周炎症、牙齿损伤[4]。治疗总有效率=良好率+一般率。 ⑵恢复指标。恢复指标包括骨折愈合、张口度恢复及住院的时间。 ⑶牙周指标。治疗前及随访6个月后,检测菌斑指数(根据菌斑面积0~3分评分标准)、牙龈指数(根据牙龈颜色和炎症0~3分评分标准)、软垢指数(根据软垢覆盖面积0~3分评分标准) [4]。 ⑷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张口受限、面部畸形。并发症发生总率=各并发症发生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⑸口腔功能。治疗前及随访6个月后,采用通用牙功能调查问卷[5]评估患者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包括语言功能、固位功能、美观功能、咀嚼功能4项,每项0~10分,评分越高代表口腔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Excl时行处理,并选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良好 一般 差 总有效

联合组 38 20(52.63) 16(42.11)   2(5.26) 36(94.74)

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 38 16(42.11) 14(36.84) 8(21.05) 30(78.95)

Z/χ2值 2.487 4.145

P值 0.023 0.041

2.2 两组患者恢复指标比较 联合组患者骨折愈合、张口度恢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指标比较(周,x)

组别 例数 骨折愈合时间 张口度恢复时间 住院时间

联合组 38 5.27±0.41 1.79±0.52 5.27±1.33

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 38 6.54±0.58 2.04±0.68 6.22±1.56

t值 11.022 2.520 3.441

P值 <0.001 0.013 0.001

2.3 两组患者牙周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菌斑指数、牙龈指数、软垢指数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切口感染 张口受限 面部畸形 总发生

联合组 38 0(0.00) 1(2.63) 1(2.63)   2(5.26)

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 38 2(5.26) 3(7.89) 3(7.89) 8(21.05)

χ2值 4.145

P值 0.041

2.5 两组患者口腔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口腔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高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 讨论

面部粉碎性骨折属于完全性骨折,最大程度地恢复面部形态和咬合功能是主要治疗目的。颌间牵引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环节,其可在恢复咬合关系的同时改善咀嚼功能[6]。目前,临床多采用牙弓夹板进行颌间牵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口腔异物感较强,口腔卫生不易保持,可造成牙菌斑滋生、牙周组织损伤,且稳定性低,不利于骨折愈合和咬合功能的恢复。

微型钛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坚强内固定术中,其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及塑形性,且生物相容性高,治疗面部粉碎性骨折时,可提高骨折复位的稳定性,且能根据骨折形态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良好的固定效果[7]。

此外,微型钛板表面附有氧化钛层,可促进骨质沉积,具有与人体组织相容的特性,可有效避免二次手术取出的伤害,且很少出现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不影响机体营养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骨折愈合、张口度恢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提示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较好,对骨折恢复及愈合均发挥促进作用。分析原因为,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可稳定骨片位置,防止骨块错位、移位、过度牵拉,有助于骨折愈合[8]。面部粉碎性骨折可能导致骨骼错位和面部结构不对称,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可恢复面部骨结构的解剖形态,重建正常的面部轮廓,同时可通过适度牵拉改善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并促进骨组织再生[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菌斑指数、软垢指数、牙龈指数评分均低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提示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能够减少对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分析原因为,坚强内固定术所使用的微型钛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口腔内不易产生异物感,患者舒适度较高,同时对口腔清洁无较大影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牙周组织的影响[10-11]。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口腔功能(包括美观度、咀嚼功能等)恢复情况优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组,提示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面部粉碎性骨折,可促进患者口腔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分析原因为,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创口较小,减小手术创伤,进而降低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2]。有研究表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可通过提供稳定的固定恢复面部骨结构,促进骨折愈合、早期口腔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 [13-14]。

综上所述,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面部粉碎性骨折患者效果较好,能够改善牙周状况,促进口腔功能恢复,满足面部美观度的治疗需求,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但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少,评价标准不够客观等不足,后续将增大樣本量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石青. 口腔颌面部多发性骨折及并发症的诊治分析[J]. 中国医疗美容, 2014, 4(5): 226, 230.

林晨阳, 罗艳荣, 许志亮, 等. 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面部粉碎性骨折疗效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22, 31(1): 83-86.

何伟, 黄长波. 口腔颌面外科学[M].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54-55.

窦民. 钛钉颌间牵引固定配合弹力帽辅助固定法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 15(17): 133-135.

刘彬.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传统固定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状况和功能状况的影响比较[J]. 中外医学研究, 2021, 19 (8): 138-140.

佟爽, 郭澍, 熊伟, 等.牵引钉与牙弓夹板在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治疗中应用效果的比较[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1, 50(9): 851-855.

徐本雨. 颌间牵引与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对比分析[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0, 8(12): 683-685.

王健, 俞晓佳. 钛钉颌间牵引固定配合弹力帽辅助固定法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 海军医学杂志, 2020, 41(2): 183-185, 224.

肖胜杰. 颌间牵引钉在颌骨骨折患者微型钛板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 29(4): 628-630.

徐向阳. 颌间牵引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与牙弓夹板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J].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9(18): 37-40.

王伟建, 杨建玲. 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颌骨骨折的疗效观察[J]. 健康研究, 2019, 39(4): 474-475, 478.

汪保, 胡利兵, 彭海燕, 等. 植入式钛钉颌间牵引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疗效观察[J]. 创伤外科杂志, 2019, 21(5): 391-392.

刘燕芬, 李捍芳. 颌间牵引钉与牙弓夹板在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对比[J]. 浙江创伤外科, 2019, 24(2): 344-345.

黄坚槐, 傅隆生, 肖振, 等. 钛板坚强内固定和传统颌间结扎术牵引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优劣差异[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12):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