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习近平“五新”重要论断的丰富内涵

2024-05-10 08:23吴永刚
关键词:现代化战略建设

吴永刚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406

引言

认清发展形势、找准发展方位、明确发展任务及要求是推动党和国家一切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从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战略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善于从战略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密码。“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有大希望”[1]。习近平在2022 年7 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将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集中概括为“五新”,即“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五新”重要论断系统回答了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准确认识和把握“五新”重要论断的丰富内涵及内在逻辑,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1 新的战略机遇: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机遇意味着机会和有利于自身发展条件的出现,新机遇总是与历史的转折、时代的变迁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显著优势进一步显现。习近平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当前发展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这一重大判断将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和全局性发展起着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用足用好“五个战略性条件”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至关重要。

1.1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锻造而成,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历史的考验、实践的考验和人民的考验中确立的,并在党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强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自身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建设成就显著,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伴随着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2]。当前,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完善,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最大底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的根本保证。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最深层次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最有力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瞄准制度建设的“短板”,着力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在整个制度建设中的牵引作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巨大制度效能日益显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3],新时代十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优越性和显著优势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制度优势是一个根本上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大局的战略性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就要不断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自信自觉的姿态开辟“中国之治”新的更高境界。

1.3 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

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是建立在雄厚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的,没有经济的适度增长就没有国家的繁荣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实现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以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成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外部不确定的风险与挑战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我国之所以能够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经济体量大、回旋空间广、发展潜力足构成了我国发展的坚实底气”[4]。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充分利用好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不断实现化危为机,继续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1.4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民生之所需和人民之所盼,中国共产党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价值追求,“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3]。社会的稳定与否总是与社会治理水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我国社会治理的目标、原则、措施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社会治理理论的创新必然带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化不断推进,有效地缓解了因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实现了发展与稳定的良性互动。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充分彰显了“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是新征程上续写中国发展新奇迹最基础的有利条件。

1.5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过程中孕育、成熟、发展而形成的,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指出:“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广泛接受,扭转了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精神被动的局面,中国人自此真正开启了积极探寻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现,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最好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深入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自信自强精神力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化解风险和应对危机的强大精神动力。

2 新的战略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宏大目标的实现必须分阶段有序推进,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当前新的战略任务,彰显了习近平的战略眼光和鲜明的系统思维方法。

2.1 历史方位: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整个战略部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阶段,是接续推进民族复兴、实现人民幸福的一个重要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任务的提出,既是对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思和提升,也是对人类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借鉴和发展。提出和实施这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的重要战略,必将极大地提振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华民族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任务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持续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更加强调现代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更加强调“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任务既是对新中国70 多年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接续发展,也是党和国家今后近三十年持之以恒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

2.2 目标定位: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选择

战略任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解决重大问题而提出并加以实施的,比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皆是如此。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依据。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地缓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在当前并未得到有效的根本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现代化程度有限是社会主要矛盾形成的原因”[6],确立和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就是要着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要在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下功夫,应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的指导原则,激发发展动力、释放发展潜能、拓展发展空间,在推动协调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减少因发展的不平衡性而给人民幸福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能完全只靠实施某一个战略就能够完全解决,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有助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解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创造条件。

2.3 价值遵循:谋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战略选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又突出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实质,在其形成过程中深刻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属性与中国特色的价值规定”[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为价值遵循。人民的幸福感总是与国家的富强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富强是人民幸福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必然表现在谋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实践中。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完全不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民群众既是创造现代化成果的群体,同时也是享用现代化成果的群体。确立和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将进入到一个更加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新阶段,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价值选择。“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新方向。当前,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新生活更加期待、对更加公平正义的新生活更加期待、对更加幸福安康的新生活更加期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有效地回应了人民群众当前的新期待。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8]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当前的战略任务,是践行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目标的必然选择。

3 新的战略阶段:两个关键期

从近代以来我国实行现代化的进程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从未来三十年的战略布局来看,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两个关键期”在我国当前历史阶段交汇、重合,凸显了我国当前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关键性。

3.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极大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万事开头难,开好头、起好步,后面的路才好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五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9]。未来五年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期,其关键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未来五年是脱贫攻坚成果拓展的关键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及水平。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和应有之义,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先决条件。未来五年,既要稳扎稳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要通过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这两大任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能否顺利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是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和底线,是未来五年必须全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继承和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吸收和运用脱贫攻坚经验、创新和发展脱贫攻坚机制的过程,未来五年是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关键期。

未来五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首要条件。虽然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依然“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可以说困难前所未有”[10]。未来五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直接关系着我国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能否如期完成;未来五年是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关键期,是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阶段。

未来五年是我国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期。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同一过程,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未来五年是推动共同富裕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将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紧紧围绕优化分配结构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两大主线,通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为二〇三五年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远景目标迈出关键性步伐。

3.2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从大踏步赶上时代到实现引领时代的关键期。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曾经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民族也曾长期引领时代的发展。然而,近代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和闭关自守的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列强蹂躏、瓜分的对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100 多年的不懈奋斗和不懈努力,书写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伟大传奇。新发展阶段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期,这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大跨越,是中华文明能够再次实现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巨大优势充分发挥的关键期,是中华民族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关键期。总而言之,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关键一环。

新发展阶段是统筹“两个大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发展成就越大,遭遇的风险和考验就越大;中华民族越接近复兴,就越要经受更大更严峻的风险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党和国家统筹“两个大局”实现发展的任务更繁重、更艰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与国内改革攻坚期易发高发的矛盾和风险相叠加,意味着新发展阶段将长期面临着多重风险挑战集聚叠加共振可能引发的风险与挑战。在此背景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战略上牢牢把握主动,抓住决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和制约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因素,顶风而上推动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的方向大踏步迈进。

4 新的战略要求:坚定不移走好“五个必由之路”

2022 年3 月5 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再次对坚定不移地走好“五个必由之路”提出了明确要求。“五个必由之路”既是对过去成就经验的高度概括和规律性认识,也是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工作部署和明确要求。“五个必由之路”从战略高度系统回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谁来领导、走什么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贯彻什么样的理念以及如何锻造坚强领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了实施新战略的领导力量、道路选择、精神状态、发展理念、命运保证,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提供了行动指南。

4.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领导者、开拓者、实践者,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的提出者、领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和核心要义,是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指出:“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1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既是根本原则,也是根本要求。为了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前进,就必须要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彰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具体统一到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和做到“两个维护”上,进而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凝聚共识、统一思想。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取得的根本性条件,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性条件,这是总结历史经验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之一,是现阶段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属性......事关党的‘事业线’、国家‘发展线’和人民‘幸福线’”[1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首先表现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不断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4.3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1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结束一盘散沙走向团结,才真正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明确目标将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进而汇聚了磅礴力量。没有人民的团结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的结论。正是依靠团结奋斗,党才能带领人民最终创造历史伟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过程,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更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面对当前国内外日趋复杂的形势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任务,唯有团结奋斗才能使党和人民立于不败之地。团结奋斗必须要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磅礴之力,唯有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目的的团结奋斗才最有力、最有前途。团结奋斗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中国共产党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

4.4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理性自觉和高度重视。新发展理念自2015 年10月提出后,立刻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和赞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中进一步被证明。新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规律要求和原则性要求,“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4]。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回答了事关我国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只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我国未来全面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要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统一起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

4.5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党的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党的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自身建设,正是依靠自身建设,使得党的初心始终坚如磐石,成就了党总能够从挫折中奋起、从险境中突围、从困顿中觉醒的伟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全面从严治党的优良传统,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极大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及实践路径,有效地解决了党内过去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使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得到了极大提高。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15]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是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继续深入推进从严治党这场伟大自我革命,确保党在新的赶考路上向人民交出更加满意的答卷。

“五个必由之路”有机贯通,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们既是我们对过去取得胜利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性认识,也是确保未来我们能够继续胜利的原则性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好“五个必由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当前发展新的战略要求。

5 新的战略环境:“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战略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战略实施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这里的战略环境主要指我国实施新战略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6]。“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给实施新的战略赋予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5.1 “两个大局”赋予战略机遇

习近平指出:“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17]“两个大局”赋予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表现在多个层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两个大局”为中国深度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机遇。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向纵深发展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一个显著表现,国际力量对比中出现的“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现象,使过去几百年来世界权力中心在几个主要西方国家之间“倒手”的局面开始出现变化,国际力量加速向多中心扩散,这为中国深度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赏和认可,并成为影响深远的国际共识。当前,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用自己的发展成就和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两个大局”为中华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为中华文明全面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18]。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兴起,必将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升和人类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不同民族、国家间发生的大规模交往活动,同时是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过程”[19]。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强,中华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程度全面走向世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围绕意识形态、发展道路、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的斗争异常激烈,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为解决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思想文化冲突提供了中国智慧,也为中华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日益下降,为中华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两个大局”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条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难得机遇。高质量既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的重要体现。今天,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深刻重塑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政治生态、社会结构,同时也以一种外在压力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时代十年,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5.2 “两个大局”带来风险挑战

从战略全局来看,我国当前机遇大于挑战,且机遇前所未有,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和无视风险及挑战的存在。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挑战与风险更多地集中在改革、发展、稳定等关键领域。

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空前上升。“现在我们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就多起来了”[20],随之而来的就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及挑战陡然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中国视为挑战国际旧秩序的“他者”,为了继续掌控国际竞争的主导权和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惜成本和代价地对我国进行“组团”式的围堵和打压,进一步挤压我国发展的国际空间,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的风险和挑战。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使得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生态脆弱性急剧上升,国际贸易规则正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的形式被日益破坏、践踏,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异常突出,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我国改革面临的风险挑战空前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21]。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改革越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就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关系的深刻变化与调整,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突现,改革面临的风险挑战进一步上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文明执法问题、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经济增速放缓问题,亟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予以解决。改革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改革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我国社会稳定面临的风险挑战空前上升。“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2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中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当前,随着国际政治秩序、世界经济结构、全球关系格局的深度调整,危及我国安全的传统因素和非传统因素相互交织、同频共振,“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维护社会稳定、捍卫国家安全的任务异常艰巨。“颜色革命”风险、网络空间风险、周边环境风险、生物安全风险、“三股势力”风险内外联动、交织叠加,使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面临叠加共振的危险。在我国全面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考验会越来越复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

6 结语

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思想。战略任务及战略要求的确定要以战略机遇、战略阶段、战略环境为依据,完成战略任务要在抓住用好战略机遇和正确应对战略挑战的前提下,按照战略要求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战略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从战略高度将我国当前的形势与任务集中概括为“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这一“五新”重要论断,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赋予了战略思维能力新的内涵和特点。在新时代,准确把握“五新”重要论断的丰富内涵,对于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猜你喜欢
现代化战略建设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边疆治理现代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战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战略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