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
——族基于共习同近平体文化的思想三的维整体契性审合思向度

2024-05-10 13:51刘宗灵
社会科学辑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共同体

刘宗灵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并对其作出阐述。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至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被正式列入党的民族工作话语体系之中。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的强力支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此后不久,在2023 年10 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被正式提出,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2〕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着重强调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多元一体格局并实现稳定发展,就在于中华文明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精神凝聚力,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维系以及进一步夯牢的不竭之源。就此而论,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是一个文明意义上的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天然凝结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着眼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视角,立足于现代文明的演进理路,探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契合向度,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完成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逻辑啮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聚合共同的文脉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3〕这是对中华文明赓续价值的精准表达和深刻阐释。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民族文化互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生成发展而来的,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高度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底层精神基因,同样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内核。

(一)“连续性”基因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源脉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4〕早在2011 年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的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阐明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点。中华民族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5〕。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基因,既是保障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来中外交往互鉴的文明基础,也为中华文明塑造现代化形态指明了坚实的特色进路。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汇聚了中国人民独有的民族智慧和成长经验。上古华夏实现融合与统一,夏商周时期出现国家形态、甲骨占卜以及青铜铭文记事,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秦汉大一统王朝奠定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政治框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极具中华文明之魅力,后继的隋唐宋王朝的政治体制、文艺创作更是跃升至历史巅峰,元明清时期也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安邦治国。〔6〕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仍旧历久弥新,这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钱穆对此也感叹道:“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7〕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8〕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塑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锻造了中华民族盛久不衰的文明基因。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基因之中,在历史传承与文明赓续之中,解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探源之问,滋养着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凝聚着中国各族人民的奋进之力,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勇于奔赴新的奋斗征程的最大底气、最强志气和最硬骨气之所在。

(二)“创新性”基因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永续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9〕。因此,基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而言,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创新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发展和壮大史。

厘清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创新性,就要认识到“中华文明创新性具有深刻的民族烙印,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的革新创造,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的滋养润泽”〔10〕。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在“革故鼎新”的价值理念中孕生出伟大的文明实践,不管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典籍古语,还是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发明创造,抑或当前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都极大地彰显出中华文明“创新性”基因的自我文化革新、自我文明塑形和自我历史延续的强大内生动力。

事实证明,在中华文明的长期润养下,在“创新性”基因的持续作用下,正是凭借着中华民族不惧挑战、勇立潮头和开拓创新的无畏品格,才使得全国各族人民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在许多次内忧外患、文明危殆和强敌入侵的重大挑战面前,始终能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始终进行坚决斗争永不退缩,始终保持无所畏惧的昂扬姿态以奔赴伟大征程、走向美好未来。这是中华文明“创新性”基因的历史常态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外在形态呈现。

(三)“统一性”基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它是中华文化坚韧品质锻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基础,彰显了中国人民追求团结一致的信念、捍卫国家统一的信心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信仰。所谓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主要体现为各民族的文化、信念、利益、命运的一体性和一致性,即指各民族因共涵共有共享中华文明而自成一体,各民族因崇尚国家大一统信念而反对分裂,各民族人民的核心利益是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各民族人民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2〕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统一,反对分裂。在中国古代,孔孟之道面对大乱之世,始终坚持天下定于一;秦朝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施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奠定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基础;而后的各朝各代在“大一统”的政治与文化体系下规治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方向,并由此衍生出“兼容并包”的气魄格局、“亲仁善邻”的价值传统、“协和万邦”的和合理念,等等。〔13〕在近现代中国,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程已有百余年,不管是在100多年各民族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思想,抑或在新中国成立后70 余年国家发展史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思想,无一不生动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领导核心,中华民族在结构上形成为多元一体格局,以及各民族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规律”〔14〕。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5〕“统一性”基因早已融入进各族人民的深层精神世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践行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16〕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实现着国家统一、疆域完整、民族团结、共享太平的共同体价值追求。总之,着力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于全体中国人民而言,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四)“包容性”基因涵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共生

中华民族的文明化进程,不仅包括中华民族自我充实、自我革新、自我发展和自我进步的过程,还应当涵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铸牢、共同体体系渐趋坚固的历程。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从未断代、创新进取从不守旧、团结统一反对分裂、爱好和平不逞强争霸,最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中华民族在其文明化历史的实践进程中始终发挥了包容意识。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共通共生的民族品性著称于世,在接纳多元文化的进程中尊重文明差异,在开放民族对话中实现交流互鉴,在追求多元融合中达成求同存异。在包容民族内部的不同文明样态时,中华文明始终秉持“和合思想”,多元民族、多样文化、多彩文明以最为和谐的方式统一融合在一起。在融合外来文明过程中,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文明,并逐步形成了各宗教信仰多元并举的局面。〔17〕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19〕中华文明彰显而出的强大包容性特征,已然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观念与道德伦理注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之中,同样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遵守的重要价值规范。中华文明的突出包容性可以上升为人类文明意义上的具有共通性的永恒价值,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实现现代化与寻觅文明演进之途,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和平性”基因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国气度

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处事原则和价值理念,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20〕。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人民追求的只能是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是欺凌弱小与排斥异己的霸权主义,决定了“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21〕。

回溯历史,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提出了一系列和平主张,《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载,“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易传》也指明,“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墨子称,战争“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老子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器”。即使以军事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兵家学派,也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制敌上策。〔22〕

置身当下,站立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凸显的现实境况,中国始终坚持发挥中华文明“和平性”基因的重要作用,坚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人类携手共进、交流互鉴,在合作共赢中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与其他文明达成相互尊重、共建共享、和平发展的和谐局面,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和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系紧密。全国各民族人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美美与共”姿态,锻造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同源表达,都根源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基因,旨在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福祉,是对某些域外国家以零和博弈思维为特征的单向度文明的一种超越。

二、意蕴耦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肩负相同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23〕全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保证现代文明的发展向度的正确性与稳定性,需要借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聚合力量,走中国人自己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从文化意蕴上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其最鲜明而突出的外在表征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那些伴随历史保留下来的共同价值观念、优秀道德理念和进步社会意识,厚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和中华文明的源脉之中,因而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也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真实性和文化本土性的鲜亮底色,加深了新时代用中国特色解决中华文明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和必然性。

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起点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关系紧密而又共同肩负起相同的文化使命,即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明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了人民伟力,二者耦合起来,共同支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共同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共同建构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之路。

(一)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24〕中国各族人民在共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明中,互嵌共生、团结一心,共同追求着生活富足、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基因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黏合作用,奠定了“民族团结”的基本底色,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精髓所在。因此,在历史与现实的接续互动中,如何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撑起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满足全国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5〕,而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事业是关键。文化是地方的、民族的,但“文化中所蕴含的一般性价值追求必然越出地域和超越民族性,体现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价值诉求”〔26〕。要紧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文明样态这一重要观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养分,推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以更多类型、更高质量、更精心制作的文化产品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此外,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文明之间相互沟通、互相通约是常态,故要“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影响力的文化企业,产出更多优质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服务”〔27〕,与世界共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成果并吸收借鉴意义的文明发展路径,从多元文明互鉴的角度满足人民的文化诉求。

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文明是文化的历史沉淀,文化是文明的精神支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工作要求推动下,全国各地积极深化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塑造了坚实的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现阶段,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进建设,就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工作的开展实际相结合、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为核心、以“民族团结”为纽带、以“文化认同”为根脉,倡导更具内聚力的民族关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具向心力、凝聚力和执行力,使各民族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二)共同巩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一种文化想要在不同时空境遇具有同样的感召力、引领力和聚合力,就必须具备强大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因其特定的文化传承、思维习惯、价值观念、风俗传统而彰显的特有的主体意识”〔28〕。从其特定内涵来看,文化主体性是民族文化自信自觉的前提,是一种文明的永恒活力因子,可以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强有力的先导作用和能动作用。近年来,中西文明之争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重要时代课题,在这背后体现的是文化是否真正自信的实质问题,即文化主体性能否从根脉上得到巩固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9〕三者汇合而成当代中华文化的主流,深化了“五个认同”,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领地,与此同时,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也随之得到巩固和提升。因此,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就铸就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中华民族;提升了文化主体性,就增强了中国人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信心与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30〕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两个结合”与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紧密联系,增强了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巩固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精髓,也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行动指南。因此,在新的起点上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坚定不移推进“两个结合”,不断巩固提升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进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聚合强大的人民伟力。

(三)共同支撑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而其中充盈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从中华民族由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的根本性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的内在推动力,故“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31〕。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自觉以实现民族复兴和文化强国为目标”〔32〕,有利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举中确立起“美美与共”的超越性,突破社会人文的世界界限,进而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影响力的宽度、广度和深度。由此看来,这就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这一核心诉求上紧密联结在了一起。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民族复兴、全面建设文化强国,其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就是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样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样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样态,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达成中国式现代化不同维度的外在彰显。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共同的愿景目标,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奔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征程当中,各民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早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聚合力和精神驱动力。

三、实践凝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谋求同样的文明图景

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可以看到其“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33〕。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书写着全新篇章。中华文明在历史与现实的接续、传统与时代的更迭、民族与民族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实现着创新与发展,助力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以更快的步伐融入人类现代化文明形态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双向互动中开启中华文明新视野、在二维坐标中标注着社会主义文明新方位、在双重发展中承载起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文化使命、时代任务和发展目标等要素的交互与融合中,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繁荣图景,不断助力于“两个结合”,以催生出最新文化成果。

(一)在双向互动中开启中华文明新视野

如今,中国正处于近代历史大幕开启以来的黄金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华文明面临前所未有的时空境遇,机遇与挑战交织交融、同步激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也置身于崭新的时代场域中。

一方面,中华民族在中华文明特性基因的滋养中不断充实文化主体力量。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创造、传承与发展的唯一主体,中华文明则源源不断赋予中华民族文化主体力量。而文化主体力量的大小,是制约中华文明能否产生穿越时空的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这种主体力量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沃土之中,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外在显现的思想理念、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民族智慧等。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力量在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特性基因的润养中,不断得到充实和拓展,其最为显著的成果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铸牢。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力量的支持下汇入人类现代文明轨道。中国从东方文明古国到近代衰败弱国再到新时代的世界大国,中华民族从文明鼎兴到文明蒙尘再到文明复兴,中华文明从中心文明到边缘文明再到主流文明,究其根本,这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4〕,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所谓“走自己的路”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般团结在一起,不断夯牢中华文化主体力量,传承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接续书写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建设新篇章,推动中华文明逐步迈向人类现代文明的舞台中央。

中华文明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明基因,中华民族共同体则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主体力量,二者在各自的能动发展中实现双方的有序互动,共同推动中华文明汇入人类现代化文明主轨道。

(二)在二维坐标中标注社会主义文明新方位

社会主义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文明程度的有机统一,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现代化水平。但对于经济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则尤为注重“道路选择、制度设计及本国文明发展前景的有机统一和全新展开”〔35〕。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为社会主义国家审思自身文明进步水平提供了重要坐标系。

从横向坐标来看,着眼于社会主义文明的世界格局,中华文明与全球文明进行合理对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在世界范围内日渐得到认可。全球文明共生共进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因此,中华文明必须积极主动融进这种文明发展潮流,拓展中华文明世界进路,激活中华文明发展动力。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包容性”,全力实现与全球文明的对接和交汇,竭力促进不同文明在“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上交流互鉴,极力谋求不同文明间包容互惠的美好愿景,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正在逐渐成为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价值力量。中华文明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多维发挥和全力施效,为有效解决世界难题、推动人类进步、实现文明多元发展提供了典型范本。

从纵向坐标来看,立足于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境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两个结合”不断深入中向前推进,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信心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得出的深刻性规律认识,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润养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结合,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使得社会主义文明的普遍性内涵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在21 世纪鲜明呈现。作为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文明的最主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凭借其强大生机活力,向全世界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伴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日趋加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在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发力。

通过对横纵两个坐标维度的综合考量,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历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标注了新的发展坐标,这不仅让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日益坚定地选择和践行社会主义道路,也让中华文明不断打开世界格局,不断彰显出其独特魅力。

(三)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承载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6〕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三者的内在耦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成果和文明成果。〔37〕其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文明新样本,是中华文明演进发展的最新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新时代需要和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文明范式”〔38〕。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被称为“新”,就在于它不是单向度的文明样态,而是秉持全面协调、辩证平衡的理念,始终朝着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行。几个维度的文明样态的协调性越好,则社会的现代化水平越高,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与发展方向,也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目标。基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面协调发展目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应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以下简称“五个文明”)相协调的有机统一体。而中华文明又正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础之上,历经长久的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由各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精心创造、真心认同和悉心维护的文化精髓,是我国各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机集合体。由此看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承载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中推进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一方面,“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可以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优质的建设环境。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描述,马克思认为其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也就是说,人的自由独立是建立在对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基础之上的,这也是对现代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直接要求。因此,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物质文明”可以被认定为“经济文明”,其文明程度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可以被看作中华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文明,其基本要求是物质富足,价值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基本要求与价值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则可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使得各族人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去,进而激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生机与活力。反过来,在“第二个结合”的不断深入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了极大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等注入了强劲动力,进而为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发展环境。“五个文明”相互依存和影响,又汇聚起来发挥耦合作用,助推中华文明在深刻变革中达成现代化转变,继续充实着人类文明新形态。

另一方面,“五个文明”的全面协调推进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实现物质富裕的进程中共同享有美好精神家园。首先,就国家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奔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要用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文脉力量团结起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其次,就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而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某些反华敌对势力企图继续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华民族分裂论”等谰言激化中国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阻碍我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因此,在实现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之上,要全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坚持用“两个结合”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彻底激活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等基因的重要作用,增强各民族团结一致战胜各种分裂挑战的信心与决心。此外,依据民族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还要正确把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着重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塑造、意识提升和精神建构工作,让各族人民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意蕴及价值,对其产生真正的认同,进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征程中,要立足时代要求和自身实际,切实推进“五个文明”相互协调、反哺共生。

由此可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都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下,助力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塑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外延又将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推进而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充分呈现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强大魅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

四、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总结,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反映出党的强大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视角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演化和前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推进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基础和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体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要践行新的文化使命,则需要思想解放,因此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解放就是“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指南和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彰显了我们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文化创新发展的高度自觉与强大自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都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之下生成发展的,并孕育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之中,是整个中华民族在新时代须承担的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共同体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