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山作家群IP开发的意义和路径

2024-05-10 14:52王云彤谢腾欧赵定贵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作家群巴山达州

王云彤,谢腾欧,赵定贵

(四川文理学院a.巴山作家群研究院;b.知识产权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一、巴山作家群IP开发的含义

IP 作为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本义指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自己的特定智力成果、商誉和其他特定相关客体等享有的权利。[1]我国《民法典》123 条采用列举的方式,罗列的知识产权的类型有: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日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文化产业一词第一次提出是在2020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建议》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时至今日,IP 已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领域的热门词汇。

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当“IP”与“文化”,“IP”与“开发”组合在一起,便产生了特定的含义。最初的文化IP 是指可进行影视化改编的文学作品。现在文化IP 已发展成“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2]现在人们常说的IP 开发已不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而是对IP 所代表的文化符号的全商业、跨领域的开发。通过文化符号将文化产业的各种形态进行连接,进而开发形成庞大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以文化IP 为核心的跨业、跨界发展。[3]如网络小说《鬼吹灯》大获成果后,将其改编成电影。手游、动漫,同时对人物周边进行开发,发行人物手办等。在旅游产业的IP 开发中,既包括对有关文学作品的IP 进行开发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也包括对旅游景点IP 进行开发,即将旅游产业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如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天下高手为争夺武林第一而进行华山论剑,对此进行IP 开发产生的“华山论剑”碑已成为人们去华山旅游的打卡地。而故宫博物院在故宫这一大IP 之下推出的故宫主题书签、明信片、文具等系列文创产品,将产业链由旅游服务延伸至文化创意产品。

向勇、白晓晴认为,根据IP 内容产生的时间积累和影响力的持久性,可将明星IP 分为老经典IP、新经典IP 和快时尚IP。[4]《西游记》等超过了著作财产权保护期进入公共知识领域的古典名著属于老经典IP。而已成为中国文坛现象级的巴山作家群及其作品则属于新经典IP。那些能在文化市场短时间内迅速引起强烈反响的则属于快时尚IP。

本文所称的巴山作家群IP 开发,既包括利用巴山作家群作家的作品进行IP 开发,也包括对巴山作家群这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于中国文坛的大IP(文化符号)进行跨业、跨界开发。巴山作家群“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初便屡屡触“电”,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田雁宁将其小说《唢呐,在金风中吹响》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89 年巴山作家们已创作了20 部电视剧。但在互联网时代巴山作家群IP 开发的成绩却不令人满意,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挖掘巴山作家群及其作品的价值并对其进行IP 开发值得深入研究。

二、巴山作家群IP开发的意义

(一)有利于巴山作家群自身品牌建设及打造巴山文坛品牌

尽管对作家进行品牌打造是近年来文化产业界借鉴市场营销理论的尝试,但事实上巴山作家群的作家们早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已经开始无意识地进行IP 开发、品牌建设。李明泉、庞清明在媒体上首次提出“大巴山作家群”之后,巴山作家们虽未有意识的进行巴山作家群品牌打造,但事实上拉开了巴山作家群品牌建设的大幕。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到本世纪初,巴山作家群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已成长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家品牌。

通过对巴山作家群进行IP 开发,跨界融合,将巴山作家群作家创作的优秀作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展现给大众,既能进一步提高巴山作家群的知名度、美誉度,亦能吸引更多的巴山学子、文学爱好者加入到文学创作中来,形成以老作家为第一梯队、中青年作家为第二梯队、文学爱好者为第三梯队的巴山文坛三级创作梯队,培养文学创作与文艺理论的两支队伍,[5]进而形成:创作队伍的成长、文学作品的产生、文学作品的IP 开发、巴山作家群品牌建设、巴山文坛品牌打造的良性互动、循环。

(二)有利于弘扬巴文化,推动达州建设巴文化高地

达州是古巴国的核心区域,是巴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大巴山的“巴”即来源于古巴国。古巴国虽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郁郁苍苍的大巴山,浩浩荡荡的渠江水,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地名。围绕巴山渠水,在巴山子女的日常生活中,在民间传说、传统手工艺制作、山歌小调、婚丧嫁娶的风俗中、在宣汉罗家坝遗址以及渠县城坝遗址中无不蕴含了巴国古风。巴山作家群的命名,就在于作家们的作品中共同的巴山特色,共同的或明或暗的巴文化意蕴。通过对巴山作家群作品尤其是那些直接以巴山为背景的文学作品进行IP开发,有利于将巴文化通过影视作品、体验式旅游等方式呈现出来,使更多的人了解巴文化、熟悉巴文化、喜爱巴文化。

巴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6]达州当前正在积极推动建设巴文化高地,创建有影响力的巴文化品牌需要充分发挥巴山作家群品牌优势,不断创作优秀巴文化作品。[7]将巴山作家群作家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IP 开发,有利于宣传弘扬巴文化,推动达州在巴文化建设中取得优势地位,早日将达州建设成为巴文化高地。

(三)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讴歌时代精神

原达县地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川陕苏区核心区域之所在。革命先辈们在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留下来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孕育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这些红色文化都已经深深融入巴山子女的基因。“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的革命精神又为达州的红色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王永明、杨贵华的《巴山游击队》作为红色题材小说,是对巴山地区红色精神的文字阐释。而贺享雍的小说《苍凉后土》《怪圈》则是对改革开放后巴山农村基层生活的白描,通过对乡土巴山人、事的叙述,冷静观察农村基层在时代大浪中的变化。田雁宁的《都市放牛》则反映了巴山儿女进入都市后的迷茫与反思。对这些巴山作家群的优秀作品进行IP 开发,通过对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对小说场景还原的体验式旅游,对作品周边产品衍生开发,必将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讴歌时代精神。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迫切地需要巴山作家们创造出更多优秀红色文学作品,更多能反映当下新农村的时代精品,如李明春的《山盟》即讲述了一个农村脱贫的故事,而让人民群众脱贫就是共产党人的山盟。

(四)有利于发展文旅融合,推动原达县地区乡村振兴建设

对作品进行IP 开发历来已久,尤其是最近十余年对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的IP开发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就传统文学的IP 开发而言,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西游记》已被改编过至少150余次,《西游记》获封“国民IP”。[8]

充分挖掘巴山作家群作品中的巴文化、红色文化、时代精神,对作品中鲜活的巴风民俗、极富地方特色的巴言巴语进行深入挖掘,结合作品背景所在地的实际进行IP 跨界开发,带给游客更多沉浸式的体验。如可将大竹县剧作家张尚全创作的方言剧《逗硬工分》再次搬上舞台表演,同时可将一些台词不多、表演技能要求不高的角色拿出来由普通游客体验式演出等。

达州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达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内涵。巴文化是达州人文内涵中最具特色、最为璀璨的明珠。达州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构建以巴文化为核心的巴文化品牌。而通过对巴山作家群已有作品中涉及的巴山元素进行IP 开发,鼓励巴山作家创造更多蕴含优秀巴山元素的优秀作品,进一步打造适合IP开发的原创内容,将提高达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动达州农村文旅融合,开发乡村旅游,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三、巴山作家群IP开发的路径

(一)进一步提升巴山作家群品牌效应,对巴山作家群进行品牌化运营

巴山作家群作为享誉中国文坛的地域作家群体,自上世纪80年代如彗星般崛起于原达县地区,已成为中国文坛响当当的品牌。巴山作家群的IP 开发,首先是对巴山作家群进行品牌化运作。通过开展专业层面的巴山作家群作品研讨会、面向普通受众的巴山作家群优秀作品读书会、在达州高校开展巴山作家群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展、打造年青一代巴山作家的领军人物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巴山作家群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展示巴山作家群的优秀作品、新一代巴山作家群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开通巴山作家群微信公众号、微博,利用新媒体矩阵宣传巴山作家群及其作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利用碎片化时间休闲娱乐的特点,开发巴山作家群新媒体矩阵,通过新媒体矩阵系统推荐、宣传巴山作家群及其优秀作品。如可利用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听书功能,将巴山作家的优秀作品制作音频进行推广展示。四川文理学院四川巴山作家群研究院利用“星光巴渠”微信公众号每周选取巴山作家们的优秀作品制作成精美音频推广,是扩大巴山作家品牌知名度的有益尝试。

(二)对巴山作家群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运营

以《盗墓笔记》《庆余年》为代表的网络文学IP开发均证明了IP开发运营中内容为王,优质内容是IP 运营、开发的源头活水。将有影响力的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以及开发游戏、动漫及周边等,是现代文学IP 开发的常见模式。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巴山作家们就已开始对其优秀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原达县地区文化局与广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根据田雁宁小说《唢呐,在金风中吹响》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获得了全国电视剧“金鹰奖”二等奖。

巴山作家们虽较早触“电”,但从整体看,巴山作家群优秀作品的影视化运营并不成功。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仅仅是IP开发中影视化运营的一部分而非全部。IP运营的最大特色在于内容的多元化开发和多样性挖掘,最大限度地开阔产品开发和衍生空间,追求产品效益最大化。[9]在对巴山作家群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运营中要做到两个转变。一要由原来的对作品的单一化改编转变为对作品的多样化改编。原有的对巴山作家群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类型单一化,仅仅将优秀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现在对巴山作家群优秀作品的影视化运营,需要将巴山作家群优秀作品进行多样化改编,除原有的改编为电视剧、电影外,还可将优秀作品改编为纪录片、音乐剧、话剧,对于一些短篇小说也可用短视频的形式予以改编。二要转变原有的重改编轻运营的观念。对巴山作家群优秀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是影视化运营的第一步,在完成影视改编后要重视发行时间、渠道等的选择,重视对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周边衍生产品的开发运营。

(三)对巴山作家群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游戏化运营

网络文学的“文字作品→影视作品→漫画作品→游戏”的开发路径,在网络文学IP 化中不断被证实是切实可行的IP 发展路径。该模式在传统文学IP 化过程中被借鉴,传统文学与游戏设计的跨界融合虽然阻力重重,但也有了成功典范。从各种版本的以金庸武侠小说为背景的网络游戏,到以经典传统文学IP《西游记》为背景的各类网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巴山作家群优秀文学作品故事背景清晰(大巴山背景)、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作品中浓郁的巴山风情,从巴山美食到巴山风俗,这些优秀作品具备游戏设计、开发的可能性。值得指出的是,巴山作家群作品由于其内容具备丰富的巴山背景,因此在游戏开发设计时应当突出其巴山特色,其游戏的潜在玩家应当是巴山作家群的粉丝以及对巴山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受众。如可根据王永明、杨贵华的小说《巴山游击队》的相关描写,采用真人CS 的形式进行模拟,让游客体验革命先辈的飒爽英姿。

(四)对巴山作家群优秀作品进行体验式运营

对文化IP 的开发中,场景式体验式运营在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中尤为引发人们的关注。就文学作品带动文旅融合而言,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两篇文章已深深刻入国人骨髓。如今外地去绍兴旅游的,必去鲁迅故居看看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寻找那记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必去围绕《孔乙己》进行IP 开发的咸亨酒楼一游,去听听“回”字的几种写法。

巴山作家群的作家根植于大巴山,大巴山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在其作品中比比皆是。将巴山作家群作家的优秀作品中所展现的巴山美食、风土人情,结合达州特色文化小镇建设,深度打造体验式旅游。根据巴山作家群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巴山美食、巴山民俗进行提炼,在工艺设计、纪念品开发、商业化产品设计等方面与其他特色小镇区别开来,确定原创IP,[10]打造真正原创的巴山风情特色小镇。达州万源打造的茶文化特色小镇,其实并无多少万源特色。在后续的茶文化小镇建设中可引入巴山作家群作品中的典型巴山场景,打造地道巴山特色的茶文化小镇。让游客在其中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巴山风情,而非毫无特色的茶艺表演、茶叶销售。

(五)对巴山作家群及其优秀作品进行衍生化运营

在对网络文学衍生产品开发和销售模式的借鉴中,以故宫为代表的老经典IP 积极回应市场需求,不断延伸文创产品体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在对巴山作家群及其优秀作品的衍生化运营中,应当充分予以学习、借鉴。将巴山作家群作为整体打造文创产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巴山作家群、进而喜欢巴山作家群及其作品,成为巴山作家群的粉丝。因为粉丝的接受、热爱与信任是周边文化产品或者生活方式产品营销的基石。[11]对巴山作家的优秀作品,结合潜在受众的审美要求和消费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将巴山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推陈出新,守正创新,通过衍生产品及服务为消费者构建沟通巴山作家群作品中蕴含的巴山风情的桥梁、平台。[12]

猜你喜欢
作家群巴山达州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巴山送红军
吉尼斯世界纪录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儿哥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困扰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达州农商银行:借平台营销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