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政合作视域下甘肃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24-05-10 14:38纪彩虹赵慧霞
关键词:甘肃学报学术期刊

纪彩虹,赵慧霞

(兰州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规模扩张时期(2000-2006年),高校学报数量也随之大幅度提升.目前,我国有各类高校3 000多所[1],数百万教学与科研人员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着优秀的理论与科研成果,而高校学报则主要是彰显出高校的科研水平与综合实力,定期传播这些优秀成果,使之在学界产生思想交流与碰撞,从而有更多更新的学术成果继续产出.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新建了许多地方高校,经粗略统计90%以上的地方院校都会至少主办一种学报,这类学报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学术发展、推动知识传播、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地方高校学报要跟随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却面临着现实困境,亟待有志于推动高校学报发展的编辑同人积极探索,共同进步.高校学报是报道与传播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结合地方(政府)与高校双方的优势与需求,积极探索校政合作渠道,是新建地方高校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1 地方高校学报与学校、地方之间的关系分析

1.1 学报与地方高校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有学者对学报与学校的关系做过比较全面的论述:学校支配“学报”的存在, “学报”对“学校”有依附性, “学报”要受“学校”的管理、支持、制约和监督[2],主办高校的综合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学报学术质量的高低.同时,学报又相对独立,以自身的独特性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服务.但是,高校学报的发展始终是和高等教育以及高校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地方高校学报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传播与交流学术成果、弘扬和鼓励学术争鸣是地方高校学报存在的价值和使命.高校学报对学校有依附性,也可以与学校互为支撑、互相促进,所以任何关于高校学报的认识和考察都不能脱离高等教育体系.地方高校学报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刊物,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先进文化的使命,与高校一同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使命,在弘扬文化、构筑精神、传递价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了高校学报与高校的关系以及学报的地位与作用.2015年教育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3],明确将高校出版工作与高校的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联系起来,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 展示“主办学校的学术研究成果”是高校学报的基本定位,但高校学报又不是完全封闭的,它不仅发表本校的科研成果,而且发表来自不同兄弟院校和学术团体的优秀成果,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学术交流,传播学术成果.可见,高校学报为学术交流、展现学术成果提供了窗口和平台,为高校培养和发现人才提供了园地,通过发表兄弟院校的稿件提升学校知名度.高校办好学报能为高校的学术发展和形象树立起到积极的服务作用.总之,高校科研力量的提升有助于学报质量的提升,而学报质量的提升将会强化学校的影响力,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报与学校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1.2 地方高校学报与地方的耦合性

“办好一所学校,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于地方行政部门,所以地方高校自然要以提升地方人才的综合素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培养地方高素质建设人才为目标.第十三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地方高校“要通过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来求得地方的更多支持;要通过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来求得我们更快的发展.”[4]甘肃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为着眼点:一要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弘扬当地优秀文化传统,以服务寻求支持;二要呈现当地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当地科学技术发展,以贡献求得发展.

甘肃地方高校学报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集中的优势,联合地方科技力量,搭建起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服务的桥梁.反过来,地方特色是甘肃地方高校学报学术提升的强力支撑,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地理环境成为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化建设的依凭,为开设特色栏目、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地方高校学报与地方之间具有耦合性,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 甘肃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学报依托平台薄弱,优质稿源匮乏

高校是学报的依托平台,学报与高校相互促进,也会相互影响.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无论是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都明显偏弱,这种不可逾越的差距也直接体现在高校学报上.名校出名师,一流高校名家荟萃,所办学报有了这些学界名家的支撑也多为核心期刊,全国各地的优质稿件都会蜂拥而至,学报发表的文章都是优中选优,稿源质量可以得到保证,这类学报的发展一直处于良性循环.然而地方高校是省属或市属的,一来办学经费要靠地方财政,经费受地方经济水平的制约;二来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学报所依托的学校大多数还以学院命名,还未升格为大学,其经济实力与学术实力都赶不上其他高校,经费短缺,学术力量缺乏,因此新建地方高校学报无一例外都在普通刊物之列,影响力远远不如其他大学学报、核心期刊,对优质稿源没有吸引力.大多数地方高校正处于发展阶段,硕士点还在努力建设中,科研能力与学术成果还不足以支撑学报.稿源质量普遍不高,学校与学报的层次同时限制了高质量稿源的获得.再加上学校职称评定、科研统计的硬性要求,本校教师投给学报的稿件都是其他刊物没有录用的,导致相当一部分优质稿源直接外流.

2.2 编辑职业认同感不强,人员不稳定

目前甘肃地方高校学报的地位边缘,学报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得编辑队伍不稳定,继而影响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地方高校学报地位边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报在高校中的地位边缘;二是高校学报在省内出版行业中的地位边缘.《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学校应为编辑人员的进修学习、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提供条件.但是通过查阅文献和走访发现,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对学报重视程度依然不够[4-6],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待遇并未按《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落实到位.地方高校在申办学报和设置学报编辑部时大多将学报列为教辅单位或某职能部门的下属单位,学报在学校中被边缘化,制定的发展计划得不到有效保障;编辑人员的职称晋升受限,导致编辑产生严重的职业焦虑,人才缺失,没有稳定的编辑与管理团队.在新时期我国由期刊大国向期刊强国发展的进程中,“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报发展较快,而地方高校学报较创办之初发展并没有多大起色,这与学校对学报长期重视不足、学报地位边缘化、编辑人才缺乏有一定关系.甘肃省出版行业《读者》出版集团可谓是独领风骚,接下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期刊还可以占据一席之地,高校学报整体上比较边缘,地方高校学报在各个方面几乎都没有话语权:职称评审条件的制定、刊物或编辑评奖评优都倾向于出版社、出版集团,忽视了高校学报编辑所处的现实环境,不利于激发编辑的积极性.在我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绝不能拖后腿,甘肃高校必须重视学报的建设与发展,学报应借助新时期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术期刊集群的发展态势,以积极态度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充分发挥出学报的作用与功能.

2.3 学报评级靠后,社会影响力较小

现有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学报的发展很不利.目前期刊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影响因子、转载率和引用率,全国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数千家学术期刊被分成三六九等.期刊评价的出发点是在学术期刊界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促进期刊有序发展.如从2015年起,为了更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水平,《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发布了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对每个学科期刊按照CI排序,按期刊数量等分为4个区(Q1、Q2、Q3、Q4).Q1区为本学科CI指数排名前25%的期刊.虽然《年报》作了说明:CI指数能在一定程度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不能直接用于评价期刊上论文的内容质量.但是据此划分出的期刊等级仍被很多单位拿来作为评价论文等级的标准,这种普遍存在的以刊评文现象导致“核心期刊”概念异化、范畴泛化[7].在期刊评价的基础上对期刊所处的层次有所划分属于正常的学术行为,但地方高校学报受依托平台、身份标签、经费人力所限,很难有名家、专家的文章刊发,刊载出来的文章难以在学术界引起大的反响,自然而然学报在现有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的得分都不会很高,在期刊分级中整体处于中下游.以甘肃新建地方学报为例:2022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显示,6种甘肃新建地方高校学报中排位较前的有: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影响力指数(CI)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综合类中排位180/285,位于Q3区中下游;陇东学院学报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排位388/618,位于Q3区中游.其他4种学报CI排位均在Q4区.现有期刊评价体系下地方高校学报等级整体处于中下游水平,短时间内靠自身努力无法改变这种评价机制带来的影响.

3 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 加强校政合作,拓展办刊思路

“办学报就是办学校”[2],首先学报是高校的学报,要与高校转型发展同频共振,以求学报与学校共同发展,其次学报也应积极探索校政合作模式,服务于甘肃地方经济与文化.学报要积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学校转型发展,增强学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办刊意识,改善学报边缘化的现状.首先,学报应坚持“三个平台”的办刊思路,即将学报办成传播最新学术前沿成果的平台、高校教师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平台、老师和学生科研训练的平台,落实学报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编辑部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来保证校内稿的数量和质量,使学报栏目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不断深化学报服务本校教学科研的办刊宗旨.其次,通过校政合作,打造服务地方与政府的特色栏目;同时通过开放办刊,积极向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约稿,制定对优质稿源的奖励措施以吸引优质稿源,弥补优质稿源匮乏的短板.比如:《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在校企合作、校政合作背景下与甘肃省文旅厅合作,共同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深化了甘肃非遗的理论研究,也培养了甘肃省内研究非遗的专家队伍,为甘肃非遗传承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人才队伍储备;同时,推进和深化了“非遗学”学科建设,为培养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高校学报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学术合作是校政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2 培养有编辑情怀的人才,提升职业认同感

高校学报编辑的“编辑情怀”就是愿意为高校学报发展倾入心血、愿意在实践中探索如何使学报更好地发展.编辑通常被认为是“为人做嫁衣的无名英雄”,是“优秀作品的助产士”,但在目前编研一体办刊制度下,高校学报编辑已不再是单一身份,在学术共同体中编辑其实既是出版人,也是学术人[8].只有不断提升新建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认同感[9],消除编辑身份焦虑,才能激发出其对编辑工作的热爱与激情.任何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愿意为之奋斗和奉献的人.甘肃新建地方高校学报普遍起步晚,专业编辑人员极度缺乏.长期以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办学报,因此学报编辑部就成为高校人员流动的“中转站”、“收容所”,懂得编辑内涵、具有编辑情怀的人是少之又少.甘肃地方高校学报的地位处于双重边缘的现状不能成为学报止步不前的理由,因此,培养具有“编辑情怀”的主任、主编、编辑人员是甘肃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首要任务.特别是新建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人都是学术期刊界的“新人”,必须向老一辈编辑家学习,培养编辑思想与情怀.比如:邹韬奋先生[10-11]是编辑界的楷模,对于编辑出版事业拥有深厚的情怀,深知编辑肩负的“社会责任”,办刊精益求精,办刊实践中体现出了编辑人的深厚责任与光辉思想;老编辑家李兴昌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编辑情怀深厚,一生心系学术期刊发展,发扬了为期刊献身的“老黄牛”精神;陈浩元编审是中国学术期刊界具有深厚编辑情怀的资深编辑家,挚爱期刊出版事业,将“办好刊”作为自己一生的文化理想与人生追求.学报是高校的学术窗口,高校不能不注重培养如上谈及的具有“编辑情怀”的编辑人,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提升编辑的地位与待遇,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双向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将编辑与教学科研人员一视同仁,提升编辑的职业认同感,才能使编辑把办好学报当作自己的事业,为学报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加强刊媒融合,多渠道提升传播力

目前,数字技术、网络化已深入融合到出版行业,据《2020-2021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12]统计: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超万亿元,在全球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下数字出版营业收入却逆势上扬,比上年增加19.23%.虽然刊媒融合概念是旧话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期刊在不同的时期纸质版与多媒体如何融合、融合的程度却一直被赋予不同的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甘肃地方院校学报的刊媒融合程度普遍不高,关于刊媒如何融合的研究一直在路上.甘肃地方高校学报要紧跟数字时代的步伐,要有融创办刊的紧迫感,当务之急是不仅要培养有编辑情怀的编辑人才,而且要注重培养掌握刊媒融合技能的新型人才.要增强新媒体融合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增强地方高校学报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充分发挥学报弘扬和鼓励学术争鸣,传播与交流学术成果功能与作用.甘肃地方高校学报应积极向国内其他在刊媒融合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术期刊学习,注入新的技术要素,创造新的用户体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可以多渠道提升传播力.比如:创刊于1958年的老刊《农业机械》,坚持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路充分实现了刊媒融合转型发展,即出版纸质杂志,又经营包含微信公众号、直播视频、今日头条号等全媒体传播平台.

4 结语

甘肃地方高校学报要以二十大精神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13],结合实际,敢于创新,切实推进学报高质量发展.首先,地方高校学报要紧扣学科建设,充分发挥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功能,扩大学术交流,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提升地方高校教学育人水平.其次,地方高校学报还要以服务甘肃经济、文化、社会为着眼点,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弘扬当地优秀文化传统,呈现当地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当地科学技术发展.地方高校学报不仅是高校展现科研水平、进行对外交流的窗口与平台,而且是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反映新时代地方精神产品的主要成果.因此甘肃地方高校学报必须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为定位,以挖掘地方资源为手段,积极建设特色栏目,主动策划主题出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与学校发展、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同频共振,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甘肃学报学术期刊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致敬学报40年
甘肃卷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