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4-05-10 15:49龚婉婉刘俊波
船舶职业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实验课思政智能

龚婉婉,刘俊波

1.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四川 宜宾 644000;2.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1 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推行“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更是高校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勇担“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使命的职责所在。“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足全局看教育,清醒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要求和新使命,清醒看到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新发展,以培养新工科专业人才为重点,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导向,有力推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实践探索。

1.2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在推行“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首先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我国智能制造工程人才要培养的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人。其次是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要求。新时代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人才要锻造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推行“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重要论述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1.3 提高教师育人能力的应有之义

“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的职业理想、责任感、道德操守、传道能力等密切关联,这一过程与教师的自觉意识紧密相关,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数学生对所学实验课程有着特殊的情感,基于此,如果能够有效运用课程思政,可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其培养成为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激发“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真正做到既传播知识又潜心育人,主动将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将课堂营造成为兼具理论高度、思想深度、价值温度、情感力度和育人效度的高效课堂。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如何巧妙地挖掘“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同时推行“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这样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锻造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过程。

2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2.1 锻造教学队伍

首先,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育人意识,坚定课程思政理念。实验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时应该不仅仅运输知识,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价值层面的引导和能力方面的培养。育人和育才两方面同行才是实验课教师的本色,真正做到“经师”和“人师”结合[1]。一方面,“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做有理想、有信仰、有坚守的大学教师。尤其是教师应该明确自身主体责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好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坚守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奉献精神勾画教学生涯,真正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塑造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对学生进行智能制造技术和非技术基础实训的同时,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用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方式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增强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本身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否成功挖掘取决于教师的“传道”能力[2]。一方面,教师要熟练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和素材,找准契合点,把握时机,巧妙而自然地融入实验课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学习智能制造基础知识、锻造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过程中,有效激发他们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治学态度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多次尝试、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思考所学知识,将自身理想与民族复兴事业结合起来。

2.2 完善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目标突出思政教育元素。教学目标关乎着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的实施、课程评价的进行,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引领作用和聚焦功能。当前“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更注重学生掌握智能制造基础知识、锻炼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但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仍存在不足。作为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等。基于此,“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教学目标的设立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融入家国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思政元素,实现整个教学过程既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的能力,又能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第二,教学内容体现思政教育元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教学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既要考虑专业课的知识与理论性,也要兼顾时代发展需要,尤其是教育过程所存在的突出思政问题,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方针政策,选择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且符合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素材,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是教师边进行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讲解,边演练,随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单一、互动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推动“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基于此,作为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实训课程,“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角色扮演翻转课堂,以及教学竞赛实践活动等多样教学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通过超星、慕课等平台,将理论知识通过有趣音视频等形式发布,让学生感悟中国智能制造技术飞速发展,激发其内心的民族自豪感。随后再进行线下教学,从多角度实现工程训练人才培养实践。角色扮演翻转课堂则打破常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翻转课堂和角色扮演结合的方式,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教学竞赛实践活动是一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情感上态度上肯定中国的智能制造工程发展。

2.3 营造教学氛围

从学校层面来讲,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思政格局。学校应积极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要求,狠抓体制机制建设,多角度指导“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通过制定课程思政相关实施办法和实施方案,激发教学组织活力并采取集体备课制度,深挖实验课程的思政元素。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课程思政教改研究项目、课程思政榜样课程专项教学奖励,保障“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学校应积极鼓励新形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组织建设,开展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的运行方式,引导广大教师全方位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从教师层面来讲,主动作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要狠抓实验课程教学研究,积极参与研讨培训,全方位提升自身课程思政能力。主动报名参加由相关部门组织的专题培训会,与其他高校教师交流互动,共享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搭建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对“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建设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在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如何体现”进行深入交流学习。此外,实验室教学环境对授课学生起着引导和感染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统筹规划,在实验室的外部、内部都张贴课程思政相关要求,提升实验室人文建设氛围,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学生层面来讲,积极参与,强化主体参与性。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群体有能力也有义务传承好发展好中国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以高度的参与性加入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课学习,既能不断激发自身学习热情,持续增强信心和斗志,也能收获知识见识,树立远大理想抱负。作为课程思政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学生既要严格遵守实验课程规章制度,同时也要走出实验室,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从中真正理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 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

3.1 传统制造实验融入红色文化思政元素

冷加工和热加工是传统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和磨削加工、钳工;铸造、焊接、热处理、锻造等。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中国机械加工事业发展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相结合。将四史同中国机械加工事业有机结合,不仅能增强这类工科课程的趣味性,更能培养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3]。通过介绍先辈们默默无闻、白手起家的奋斗史,能够培养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真正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好青年。

3.2 先进制造实验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政元素

先进制造实验主要包括数控加工、特种加工、3D 打印、激光加工等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桥梁、船舶、电力、石油化工及各类金属结构等工业领域,同时其间还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政元素。例如:数控加工与3D 打印,前者为减材制造、后者为增材制造,即将原始材料通过减少或者增加做成所需零件形状,二者在原理上为对立关系。但在实际零件制备的实验过程中,却往往需要将两者相结合,一个整体零件的某些部位通过3D 打印增材制造,某些部位又需要通过数控加工进行减材制造,两者的统一结合,便可以构成完整零件的制备,其中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先进制造实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结合讲解,既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的认知,还可以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看本质的能力,增强学生看待问题的深度,进而达到“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最佳效果。

3.3 智能制造实验融入时事政治思政元素

智能制造实验主要包括PLC 编程控制、虚拟仿真、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等多项技术,是当前及未来制造行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必然发展趋势。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等融入教学内容,同时结合最新热点新闻,例如:中国C919 国产大飞机的成功制造、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的快速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研制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4]。从相关政策到实践应用,无一不标志着中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教师结合这些内容进行智能制造实验授课,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政策的视角认识了解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智能制造实验内涵,激发其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盘活“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

4 结束语

“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是采用系统化、集约化和互联网+应用、虚拟仿真为技术手段,以智能制造技术为对象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传统制造实验、先进制造实验、智能制造实验等。“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深入挖掘“家国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从而构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实验课思政智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