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2024-05-10 15:49徐志英
船舶职业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章节程序设计专业课程

徐志英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 122000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 指出: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Python 语言作为一种简捷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已成为高校广泛开设的基础课程。按照先语法讲解再进行实践验证的教学思路,虽然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但在高度抽象的专业知识点讲授中,很难找到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存在教学理念不够清晰、教学内容融合不够紧密、教学模式不够丰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没有达到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3]。在Python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科学设定课程思政素养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深入探究思政元素融入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具有过硬专业能力、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家国情怀的新一代大学生。

1 科学设定课程思政素养目标

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掌握分工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维,提升将复杂问题逐步细化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和团队协作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着眼未来,培养大局观,确保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

2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Python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能力培养点,形成思政元素、能力培养及其相互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把握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评价等环节,运用问题讨论、项目实践、课外阅读、观看视频等教学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2.1 培育家国情怀

高校思政教育之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其着力点应该放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上。通过学史明智、典型引领、国学育人等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长进步与国家富强相结合,进一步培育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担当意识,真正引导大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之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章节中,讲述于敏与氢弹的故事,用他隐姓埋名、不计得失,投身国之重器——氢弹研究事业的先进事迹,强化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4]。

2.2 增强文化自信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展的文明史、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确保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成熟期健康成长。在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章节中,在讲解“面向对象”中继承与多态的概念时,以继承与弘扬吃苦耐劳、奋发图强为例,开展继承与多态的教学,充分挖掘当代大学生精神谱系时代内涵,强化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5]。

2.3 培养工匠精神

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培育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前提,是夯实制造大国、智造强国的重要保障。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事业干到细致、精致、极致。在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之“异常处理”章节中,以20 世纪最严重工程设计错误之一的塔科马海峡大桥坍塌为例,通过观看该事故警示片,分析坍塌事件的元凶和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以此引入异常处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异常处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专注、精细的思想品质。

2.4 提高创新能力

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干事创业的根本。在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之“函数与模块”章节中,通过观看中国天宫空间站科普宣传片,让学生深入了解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模块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理解建设中国空间站只有采用模块化分工,将不同任务分配给专业对口单位,才能确保空间站建设快速高效的道理,从而引入模块化、函数化程序设计思想。将中国航天人开拓创新精神这一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函数与模块教学中,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6]。教学实践中可结合各章节知识点,突出不同的思政元素。

3 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与方法

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最忌讳生硬,要使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必须活用教学方法,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在Python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可采用问题讨论引导、项目实践深化、课外阅读拓展等方式进行思政教学实践。

3.1 问题讨论引导

组织集中讨论是增强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Python 程序设计课程各章节的核心知识点,通过设置情境、提出设问、抛出问题、思考探讨、深入提升的方式,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或话题辩论,将思政元素贯穿专业知识讲授之中,从而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Python 程序绪论章节中,设置问题讨论:为什么ChatGPT 能够做到在与真正人类几乎无异的聊天场景进行交流,甚至完成撰写论文、翻译、编程等任务,人工智能普及应用,将会对职业发展、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哪些影响?通过组织学生确定的主题,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观点辩论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关键作用,思考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给社会发展、本职工作、日常生活带来的系列连锁变革,培养学生强化创新思维和预判意识,鼓励学生专心向学、探索未知,掌握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适应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需要[7]。

3.2 项目实践深化

Python 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项目实践是重要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班级所有学生按照4~5 人一组组建若干实践小组,依据每个小组成员学习层次合理分工并明确任务,共同进行项目体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例如,在Python 程序设计实践应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层次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围绕“小游戏设计、大数据分析、WEB 前端开发”等内容确定不同的实践课题。小组长根据每个成员的学习专长,细化分解任务。在具体任务中,组长通过召开成员讨论会,掌握任务执行进度和重点难点;通过组织技术方案讨论会、技术应用研讨会等,共同确定实现任务的库和函数,以及具体功能,交流任务进展情况,反馈遇到的具体问题,共同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8]。

3.3 课外阅读拓展

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开设“阅读、悦读、越读”专栏,提供党史、国学、人物传记、科学故事、计算机文化及Python 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电子图书、图片、音视频、论文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并根据教学进度、章节关联等提出思政元素的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在讨论区上留言。例如,在绪论章节,观看Python 之父吉多·范罗苏姆开发Python 语言故事,鼓励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基石、以兴趣为驱动进行科学探索;在数据类型章节,讲述2019 年阿丽亚娜火箭发生爆炸事故,让学生了解编程规范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抓住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拓展环节,向学生推荐与知识点关联的蕴含思政元素的人物事迹、传统故事、重大事件等文字、音视频等学习内容,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情感认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加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明确思政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对Python 程序设计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与方法进行初探,为工科类专业课程提供参考。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还需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及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章节程序设计专业课程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从细节入手,谈PLC程序设计技巧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高职高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PLC梯形图程序设计技巧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