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治理

2024-05-10 19:37栏目主持人张文
云南社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约朱子慈善

栏目主持人:张文

主持人话语:作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慈善活动随着社会分化的日益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面对社会分化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慈善以其第三次分配功能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分化造成的社群裂痕,慈善活动以其情感抚慰功能发挥了凝聚社会认同的突出作用。唐宋时期,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宋儒以回向三代为号召,高举儒家仁爱大旗,开展了一场旨在重建理想社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慈善活动随之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功。换言之,作为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成果,一种由士人领导、富民参与的新型世俗慈善得以确立,并在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重建乡村社会秩序方面,慈善活动起到了尤其突出的作用,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

本期刊载的两篇论文从内容上看相映成趣,体现出慈善与乡村社会治理在宋明两代的延续性。张文教授撰写的《朱子社仓与南宋乡村共同体的形成》一文,将朱子社仓置于两宋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分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着重分析了朱子社仓的设计理念及其蕴含的乡村社会治理逻辑:在纾解民困的前提下,通过公益慈善活动的注入,引导乡村社会从单纯的利益驱动向义利兼顾的道义驱动转变,从而构建一个符合儒家道义的地缘共同体。在实践中,这种模式尽管并不完美,但在应对乡村社会分化导致的地缘共同体分裂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被后世所继承。周荣教授撰写的《明代乡村慈善模式的制度设计和基层组织慈善功能的演变——以两湖地区为中心》一文,着重分析了明代乡村社会治理的两个阶段:明初的乡村治理以里甲制为中心,在发挥社会管理、教化、治安等功能的同时,将鳏寡孤独残疾有养、婚姻丧葬有助等慈善目标嵌入官方的礼法体系和制度安排之中。明中叶以后,社会分化加剧造成里甲制式微,部分职能废弛,有识之士在重整乡村秩序的过程中,构建起保甲、乡约、社仓、社学“四合一”的乡治模式,蕴含了秩序与控制、纾困与教化于一体的多种功能。总体上看,明代两个时期的乡治模式贯穿了精神与物质、慈善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基层社会得以在较长时间中维持相对稳定的秩序。

综合两篇论文来看,明初的慈善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更多具有复古性质:包括重建具有慈善功能的乡里制度,重设负责教化的里老人制度,都体现出对三代社会与汉唐乡里制度的继承与改造。明代中叶以后,也是在面临社会剧烈分化的背景下,重新走上模仿宋代的乡治模式。其中,社仓无疑是对朱子社仓的继承与发展,乡约则是对吕氏乡约的继承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慈善被嵌入社仓与乡约之中,成为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综合上述分析,无论宋人还是明人,终极目标都是追求善治,这是慈善得以有效介入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前提。至于其实践效果,从不同主体的视角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答案。但无论如何,慈善参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过程,无疑是一个值得持续跟进的重要议题。

猜你喜欢
乡约朱子慈善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乡约“吃了吗”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慈善之路
乡约:给湖北兴山县练瑜伽的姑娘说媒
乡约:给“彭祖故里”的音乐达人说媒
慈善义卖
My Diary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