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要义

2024-05-10 16:41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钢琴曲踏板

王 卉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一、引言

广东音乐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乐种之一。广东音乐源于民间,其中大部分乐曲节奏明快,旋律轻快,常使用滑音、装饰音和泛音等技巧,给人以欢快、活泼的听觉感受。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广东音乐是中国和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音乐具有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特色,其开放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演奏形式。除了民族乐器独奏合奏外,既有传统的“五架头”,又融入了西洋乐器的各种改编演奏。其通常使用的乐器组合包括扬琴、秦琴、洞箫、琵琶、二胡、打击乐等[1]。多种中西合璧的乐器组合,使得广东音乐具有了独特的音色与艺术风格。而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则是在长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背景下,经过多代中国作曲家的不断尝试与改进,逐渐发展成熟的。这些钢琴改编曲不仅保留了原曲的韵味,同时也展示了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在中国民族民间风格钢琴改编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以下的章节中,本文将着重探讨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旨在挖掘并总结其内涵、特点和规律。同时,我们将结合与之相匹配的钢琴演奏要义,以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这些精妙绝伦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揭示这些钢琴改编曲的艺术价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由来

(一)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源起

钢琴是传统的西洋乐器,由于其在音量、音域及音色方面的突出特性,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应用最广的“乐器之王”,深受作曲家、音乐家及大众青睐。几百年来无数世界知名作曲家通过钢琴让世人铭记了一首首经典的乐曲。钢琴传入中国后,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探索和创新,我国不但培养出了大批世界知名的钢琴演奏家演奏传统的西方音乐;中国作曲家也植根于民族传统音乐,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与风格的中国钢琴曲。这不仅推动了钢琴的本土化发展,也让中国的音乐和文化通过“钢琴”这一媒介逐渐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从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1913 年创作的第一首中国风格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算起,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历史已历经百年有余。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大致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时期(1910—1929)、发展初期(1930—1949)、创作繁荣期(1950—1966)、具有标题性的改编曲时期(1967—1979)和20 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创新发展期。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上,中国几代作曲家一直在不断创新研究,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探寻钢琴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融会贯通,并不断对中国音乐文化精神内核进行深入研究与挖掘。

(二)中国钢琴曲中的改编曲

“改编”指在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变化和增删,从而衍生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它是音乐创作的常用手法之一,在音乐中对所有体裁的乐曲进行改编都可称之为改编曲。西方音乐中有大量的改编曲,包括歌剧、舞剧、交响乐、室内乐作品等,这一创作方式也广泛应用于钢琴作品的创作中。

“钢琴改编曲”,顾名思义是将已有的非钢琴演奏的音乐艺术作品,改编成用钢琴演奏的乐曲形式,将其移植和拓展成为钢琴独奏作品。“改”指的是改变原曲的演奏形式,“编”指的是为钢琴曲进行重新编配。如改变乐曲的和声、曲式、织体等,使原曲“钢琴化”。钢琴改编作品一般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作曲家根据原有的作品复制移植成为钢琴作品,作曲家基本保留原作品的旋律与框架,仅在一些细节上进行改编,以保留原曲的风貌。如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和《平湖秋月》等[2]。

第二种,作曲家根据原曲的动机和素材进行二度创作,使之拓展成为一首新的曲子。作曲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新的作曲技法与创意,使改编作品神似而形不似。如《刘庄变奏曲》,作曲家保留了大众熟知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主题,改为用变奏曲的曲式结构来进行拓展创作,力图探寻民族音乐的“多元化”表现形式。

在中国钢琴音乐繁荣发展的景象中,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歌和民族器乐曲等,成为了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重要创作源泉。改编和移植是中国传统音乐与钢琴创作相结合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改编而成的钢琴曲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气韵,在中国钢琴音乐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同时也展示了钢琴音乐的魅力,为推动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许多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如《彩云追月》《夕阳箫鼓》《平湖秋月》《百鸟朝凤》《康定情歌》《二泉映月》《浏阳河》等,多年来已深入人心,有的甚至已经超越了原曲的影响力,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由中国民族音乐素材改编的钢琴曲,把中国的传统音乐与文化通过西方作曲技法呈现出来,洋为中用,传播中华文化,演绎民族神韵,展现了中国钢琴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色,不仅带给国人对这些经典音乐新的审美的惊喜,更促进世界愈加了解中华文化及其民族艺术价值。

(三)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

1. 广东音乐的定义与特点

广东音乐是指广泛流传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传统音乐,其形成起源于上世纪初的广东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曲牌,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形式。如今,广东音乐已成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音乐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在岭南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广东的地理优势与时代背景,广东音乐发展迅速,很快便风行全国,并逐步传播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其他国家的华侨聚居地。这也导致了广东音乐在风格上既博采众长,又富有地域特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广东音乐中的部分曲目也属于改编作品。

广东音乐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大部分作品活泼、欢乐、明朗、风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这和广东人努力进取、乐观豁达、敢于开拓的积极性格有很大关系。也有小部分作品带有哀怨或叙事风格,有“民族轻音乐”的特色。二是音乐结构大多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少有宏大叙事的大篇幅作品。三是在调式上常用五声或七声音阶的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徵调式,其中角调式使用相对较少,徵调式最为常用。四是常常使用五、六、八度音程的大跳,这使乐曲更为明快、活泼,富有现代感。五是经常性的使用加花、变奏、装饰音、滑音等手法,使乐曲更加精致,富有韵味。

2. 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发展沿革

广东钢琴的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从澳门登陆来内地传教,他是第一个将钢琴带到中国的外国人,并把一架钢琴作为贡品献给了万历皇帝。这架钢琴是17世纪意大利制造的一种长方形琴身的古钢琴,进贡时名为“铁弦琴”。当时利玛窦还向我国乐师介绍了8首用古钢琴演奏的欧洲教会音乐。19世纪中叶英国商人开始将钢琴作为商品在中国贩卖,20世纪中国开始涌现大量的钢琴演奏者和作曲家。广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国内最早接触外来文化的省份,也是最早接纳和使用钢琴的地区之一,广东音乐本身有着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文化特质,并且兼具明确的器乐思维,其独具特色的演奏方式和思想包容性,对西方音乐有着自然的亲和力,这与钢琴本身的音色属性相契合,这些都是广东音乐钢琴改编素材的重要基础。

在以广东音乐为基础的改编曲中,可以列出许多成功案例:最早有香港、澳门和上海等地的部分西方来华音乐家基于西方音乐作曲体系改编的广东音乐,如《汉宫秋月》《雨打芭蕉》等。上世纪50 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开始探寻基于中国审美视角来进行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带有浓厚广东风味的钢琴改编作品随着广东音乐的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如马思聪改编的《羽衣舞》《走马》《狮子滚球》,王建中改编的《彩云追月》,陈培勋改编的《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四首》[3],黄容赞改编的《狮舞一号》和《狮舞二号》,还有上世纪60年代黄锦培创作的《饿马摇铃》等。近年来,人们对广东音乐的改编热情持续高涨,不局限于钢琴领域,而是延伸到了合唱、交响乐、音乐剧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改编热潮不仅展示了广东音乐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

三、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演奏特色的训练途径

(一)流畅的线性旋律思维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广东音乐的表现内容大多为描绘世俗性的日常场景和悠闲雅致的生活情趣,以及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色等。这些表现内容使得广东音乐在旋律上一般没有太过强烈的冲突和矛盾,以节奏明快流畅、闲适淡雅为主[4]。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也遵循了传统广东音乐的特色,在音乐线性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多样的西方作曲技法,以更好地体现原曲的意境以及审美情趣。

横向的线性旋律是广东传统音乐的一大特征,西方音乐大多注重音的纵向和声的结构变化,讲究音乐的曲式结构、声音的层次感、逻辑关系等。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正是将西方的作曲技法和广东的音乐特色相结合,在单一线性旋律的基础上,加上部分西方的和声,使得音乐的织体更具立体性,从而在多维度上来表现广东音乐的神韵。所以在演奏方式上应准确把握线性旋律与多声部的关系,在多声部织体中注重旋律的线条美,在旋律的流动中兼顾和声以及织体的变化。

如陈培勋创作的著名钢琴改编作品《思春》和《平湖秋月》,这两首钢琴改编曲在创作过程中都格外注重洋为中用,扬长避短,在保留原曲旋律的同时又兼顾了伴奏织体的衬托。让广东音乐和“钢琴”这个西方乐器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促进了广东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让全世界的听众感受到了广东音乐的意境美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3]。在演奏时,演奏者需准确把握线性旋律的横向流动方向。在演奏欢快的旋律时,应做到手指动作灵活,指尖集中触键并富有弹性,音色应具有颗粒性,流畅均匀。而抒情性旋律则需尽可能弹得优美如歌,更多地使用指腹而非指尖,慢而深地贴键弹奏,在手指跑动的过程中,运用手臂力量自然转移,这样才能弹出连贯、悠长、通透的音色。乐曲中乐句的划分和踏板的运用,均应以旋律线条的完整与清晰为前提,勾勒出原曲富有岭南意蕴、流畅优美的音乐特点。

(二)多层次声部关系的处理

和许多单声部乐器不同,钢琴本身是一个可以同时演奏多声部音乐的乐器。经过一系列编创后的许多钢琴改编曲可进一步丰富原有广东传统音乐简洁精悍的结构特点。乐句的处理上,在保留原曲旋律的精华之外,又渗入了许多新的元素,通过利用钢琴本身的宽广音域和丰富的力度层次,使旋律在各个音域呈现出不同的音色效果,并拥有了丰满的钢琴织体。这不仅在意境上突出了广东音乐的神韵,又使其具有典型的钢琴特点和鲜明的时代风貌。

同样以陈培勋先生1973 年根据同名粤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平湖秋月》为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既保留了原曲的传统广东音乐元素,又充分利用了钢琴的多声部特点,两者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钢琴改编曲中的佼佼者。乐曲基本保留了原旋律和结构,全曲运用了更为丰富的节奏织体;和声虽较为简单,却也富有流动感;构成了平和、清雅的背景。这样的改编,不仅突出了乐曲典雅的旋律,更丰富了原曲略显单薄的结构。相较原曲能更加立体地展现作品的神韵,将听众带入波光淋漓、如诗如画的意境当中。

需要注意的是,丰富的声部可以加大乐曲的张力,使其更具层次感与对比性。但过度的纵向音色又容易破坏中式美学特有的清冷留白等特点。所以在演奏这类作品时,要求演奏者有极强的控制力。既要使整个织体清晰干净,和声音响不能掩盖旋律的流动,又能为主题旋律起到烘托、美化的作用。由于《平湖秋月》原曲的音乐意境总体是朦胧、空灵、飘渺的,改编为钢琴曲后,作曲家为增强其流畅感,在乐曲低声部使用了大量32 分音符的音阶式伴奏音型,音密集且流动;主题旋律多为8 分音符和16 分音符,音少而精。故演奏时要把握好伴奏织体的声音控制,伴奏整体的音量应始终弱于旋律,并随着旋律音的高低而起伏,切不能因为伴奏织体的音符密集、声音过大而淹没旋律的流动,破坏音乐本身的意境。在演奏时要注意左手的整个手臂重量不能完全放到指尖,要做到指腹触键轻柔,而弹奏旋律声部时应深触键和慢触键,以使主题旋律更突出更悠长。

(三)富有“粤味”的钢琴模仿技巧

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大多致力于在原曲的风格基础上,模仿和借鉴广东音乐乐器的演奏手法和音色,以达到用钢琴这个西洋乐器生动表现富有“粤味”意韵的目的。钢琴作为一种键盘乐器,具有丰富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为演奏广东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模仿技巧是钢琴演奏技巧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在各种乐曲及演奏中运用,演奏者常常运用各种技巧来模仿广东音乐的特色乐器,如跳音、琶音、颤音、装饰音等。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器乐模仿技巧:

1. 跳音

指短促而轻快的演奏出一个音,在广东音乐钢琴改编作品的演奏中,可以通过改变演奏力度和速度来改变跳音的音色效果,用以模仿不同的民族乐器音效。如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第15小节,旋律声部模仿的是高胡连贯悠长的音色,演奏者在演奏时需将旋律音演奏得干净明亮[5];乐曲的左手内声部的跳音模仿了弹拨乐器短促而又具有颗粒感的音色,故旋律下方的这些跳音应演奏得轻巧而有弹性。在另一首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中,作者也用了大量八分音符跳音来模仿扬琴的“坐竹”音色,以突出乐曲轻快的感觉。

2. 琶音

即在钢琴演奏中,手指从键盘上的任意一个音出发,快速连贯地从低到高或者从高到低地奏出一段和弦音。钢琴的琶音演奏技法,在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常用于模仿琵琶或古筝等弦乐器的声音,如古琴的“滚”“拂”和“泛音”等。用连贯流动,连绵起伏的音色,塑造音乐的动态美。例如,利用琶音演奏模拟湖水的轻轻波动及小河流水的声音[6]。运用钢琴的高低音区及演奏琶音时的不同快慢程度,模拟远处的钟声、铁蹄声、叹息声等。用这些手法,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各种不同情绪。例如,钢琴改编曲《旱天雷》第57、58 小节高音区的快速琶音,模仿了扬琴清脆明亮、饱满圆润的音色,演奏时注意乐句起伏,触键敏捷,力度集中。在另一首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中,乐曲在第2 小节后半部分融入了旋律,右手旋律处的琶音和装饰音,模仿了原曲的主奏乐器高胡的滑音。弹奏此处的琶音时,应注意手指的支撑,并将身体力量集中用在最高音上,做到气息连贯,以达到旋律线整体平稳流畅、华丽优美的效果。

3. 颤音

在钢琴演奏中,颤音是指手指迅速而轻柔地交替弹奏,形成一种微妙的波动。这种技巧常被用来模仿二胡、笛子、箫等乐器的声音。例如,在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中,颤音被用来模仿扬琴明亮的“滚竹”音色,展示了钢琴改编曲在模仿民族乐器音色方面的巧妙运用。在钢琴曲《彩云追月》中,作曲家也运用颤音来模仿弹拨乐器的声音,使音乐“活”了起来,通过钢琴呈现出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特点。钢琴曲《平湖秋月》尾声的一连串颤音则是模仿洞箫的声音,营造了似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7]。

4. 倚音

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包括前倚音、后倚音、八度倚音、同度倚音等,在竹笛和钢琴上较为常用。在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经常会看到倚音的身影。如通过小二度倚音模仿唢呐吹奏的滑音,短促的前倚音可以模仿唢呐的跳舌技巧,表现类似清脆动听的鸟叫声等音效。在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的第2小节中,通过运用波音和前倚音来模仿高胡的滑音效果。演奏时需要将手臂与手指的力量集中在最高音上,以指尖触键的方式表现出乐曲流畅的旋律线条。这样的演奏方式能够完美地诠释出原曲独特的韵味与意境。乐曲中第17 小节的后倚音是模仿高胡演奏在广东音乐中极富特色的一种滑音——“大绰”,这种滑音在高胡上是由低音向高处大距离快速滑奏。在用钢琴模仿演奏时,应注意放松手臂和手腕,手指贴键,快速发力,干净轻巧,并同时加上踏板进行润色。

5. 轮奏

在大部分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可以看到大量双手单音轮奏、双手和弦轮奏、双手八度轮奏等钢琴演奏技巧,这些轮奏技巧主要用于营造氛围,形成一起一落、交相呼应、连绵起伏等各种效果;也有的段落是对民族打击乐器进行模仿,模仿各种乡间花鼓、小锣、大锣混合在一起的音响效果[8]。如钢琴改编曲《卖杂货》的24 至28 小节就是模仿广东小乐队的音响。要注意两手交替弹奏重音时,手指掌关节和指关节都要有支撑,将手臂的力量送到指尖,突出强拍位置的重音,使节奏更生动,用以描绘出欢天喜地、敲锣打鼓的场面。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钢琴模仿技巧,还有许多其他钢琴技巧可用于模仿民族乐器或音效,例如,滑音和刮奏等。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四)特殊的踏板踩法

钢琴踏板被称为钢琴演奏中的“第三只手”,这足以彰显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广东音乐的钢琴改编曲中,踏板的应用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确使用踏板对于追求音色与意境的广东音乐来说,显得尤为关键[9]。尽管每首曲目的踏板使用各有独特之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规律可循。钢琴踏板的踩法千变万化,下面将重点分析在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一些特殊的踏板踩法,而非传统踏板的用法。

1. 模仿民乐“余音”的踏板

“余音”是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效果,由于没有制音器,在广东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如鼓、古筝、扬琴、高胡等,在演奏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余音”[10]。在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正确使用踏板可以模仿这种意犹未尽的音响效果。在需要“余音”效果的地方,可以较长时间踩下右边踏板。有时为了避免混响过多,可以适当轻轻抖动踏板,或加入左踏板。在和声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延音踏板踩下的时间直至乐音消失。如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彩云追月》等乐曲,其意境追求的是如月色般的朦胧美感。因此,大量运用延音踏板是必要的,以营造出悠扬、宁静的氛围。此外,由于乐曲中空灵寂静的氛围贯穿始终,可以适量运用柔音踏板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在乐句、乐段和乐曲结尾等关键部分,不应快速放开踏板,而应使其稍微延长一些,如同民乐中的“余音”般慢慢消失,为整体意境增添一抹淡淡的韵味。

2. 模仿“连贯”音效的踏板

广东音乐常常使用传统弦乐器如粤胡(高胡)、三弦、秦琴、琵琶、古筝等来演绎,这些乐器的音色相比钢琴更为柔和且连贯,音量一般不会太大,演奏起来给人以连绵悠扬之感,且音域宽广[11]。因此,在改编为钢琴曲时,为了增强音色的延续性并使旋律更加连贯,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加入合适的踏板,以达到与原曲相近的演奏效果。

例如,在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中,许多地方都模仿了高胡高亢明亮的音色。因此,在踏板的使用上,不能仅采用“直接踏板”的方式,即手脚同步起落的踩法。在旋律连贯的部分,应该更多地运用“音后踏板”,以轻踩慢抬的方式,使钢琴音色更加柔和连贯,宛如高胡演奏般的悠扬婉转。

3. 模仿民族吹管打击乐器音色的踏板

在广东音乐的钢琴改编曲中,有许多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如民族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通过巧妙运用钢琴踏板,可以使钢琴音色与这些民族乐器的音色更加相似,从而达到模仿原曲音色的效果。

吹管乐器与钢琴的发声特点有较大区别,一般来说吹管乐器的音色气息更加连贯,速度较快,能形成短时间内音响共鸣的效果。运用钢琴延音踏板对钢琴颗粒性的音色加以润色,使音质更加饱满,表现出近似吹管乐器,如唢呐、箫、笛等,吹奏滑音、颤音等音效的音色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活泼欢快,如模拟鸟叫蝉鸣等的改编曲中,由于要模仿吹管乐器简洁迅速、气口短促、灵巧多变的特点,所以踩踏板的时候应适当用上“二分之一”踏板,或是“三分之二”踏板等,切勿踩得太深太实,破坏原本灵动的音效。

在模仿打击乐音效的钢琴改编曲中,应该重点着眼于突出乐曲的节奏感,在重音、顿音等处加上踏板可以使节奏感更加明确,强化效果。如在钢琴改编曲《旱天雷》《卖杂货》等乐曲中,都有节奏感较强,模仿锣鼓齐鸣、雷声轰鸣等画面的乐段,在这些乐段的重音部分加入干净利索的踏板,快踩快抬,有助于突出音效,突出节奏强弱对比,更好地展现音乐意境。

四、结语

钢琴改编曲在我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洋为中用、技法创新的漫长历程,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格。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技巧是相辅相成的。演奏者需要通过掌握各种技巧来展现广东音乐的特色和情感,同时也要注重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出广东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演奏者在演奏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时候,应进行积极的模仿、融合和实践,将广东音乐的精髓与钢琴本身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在演奏中借助钢琴丰富的表现力来展现广东音乐的艺术特色,表现广东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使这些改编自广东音乐的钢琴曲更富有民族神韵。

在现今全球一体化,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一味地模仿或复制传统西方音乐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模式,不是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长远之计。民族音乐改编钢琴曲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更新创作和演奏思维,创研本土原创钢琴作品及改编作品,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使钢琴艺术在中国生根发芽,持续发展,真正实现钢琴艺术的本土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钢琴”这一西洋媒介在全世界得到更深更广的传播。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钢琴曲踏板
广东音乐:风靡一时引潮流之先
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单踏板不可取
20世纪以来广东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浅谈延音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用法
浅谈汽车制动踏板的型面设计
夜的钢琴曲(六)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浅谈钢琴踏板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