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重难点及其对策*

2024-05-10 09:33黄正福
关键词:师资汉语学科

邵 宜, 黄正福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610)

一、前 言

国际中文教育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新阶段。其一,随着中外合作交流的深入,世界各地中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世界人民中文学习热潮持续高涨,国际社会对中文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二,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过去十年,国际中文教育为沿线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中文人才,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文化理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功能日益凸显。其三,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改变世界,也将对国际中文教育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中文教育正面临着数智化转型。这三个时代背景,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新情况,也是其学科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如何把握时机,推动学科建设与时俱进,往深广两个方向拓展,把国际中文教育打造成为一流学科,成为我们当下亟需思考的新问题。

习近平指出:“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1)新华社.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二年新年贺词[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1-12/31/content_5665868.htm?jump=true.。学科建设是学科发展的生命线,学科改革是学科建设的推动力,因此,要适应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需求,学科建设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明确自身定位,完成自我革命。

二、学科发展历程、新变化、新定位

国际中文教育的前身“对外汉语教学”起步较早。但其真正获得学科地位、讨论学科建设却要晚到20世纪70年代末了。1978年,语言学界明确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应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2)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J].中国语文,1978 ,(1).由此,其作为一门学科被正式确立下来。199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增设对外汉语专业。(3)程娟,施家炜.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究2013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301~307.2012年,该专业目录把“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2019年长沙“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之后,学界开始普遍使用“国际中文教育”一词。2022年,教育部颁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正式把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类别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并归于教育学门类。

回顾学科建设发展的这几十年,我们发现,有三点重大改变。第一:其学科名称改变了。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其名称历经三次更迭,这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和国际化(4)李泉.2020:国际中文教育转型之元年[J].海外华文教育,2020,(3).,还有学界对其认识的深化。其一,“汉语”以民族语命名,而“中文”以“中国”命名,命名角度不同;其二,“汉语、中文”都既指口语也指书面语,但“中文”更凸显了书面语,这种凸显对中文的国际教育向新阶段推进有着重要意义(5)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培养体系[EB/OL]. https://mp.weixin.qq.com/s/j-PznbfmeyW2V5IAxu0MEw.。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我们还有面向海外华人华侨的华文教育,华文教育因其自身特性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有所不同,这是独立于它且与它有着同等地位的存在。所以,学科建设应该高瞻远瞩:现时的国际中文教育,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指汉语国际教育),它还应该包括了面向海外华人华侨、以“继承语”习得理论为基础的华文教育。(6)郭熙,林瑀欢.明确“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3-16(003).现使用“国际中文教育”这一概念,不但可以将两者统筹起来共同发展,而且可以给华文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相信这会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各种力量长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其学科归属更清晰了。在学科发展前期,汉语国际教育所处的位置十分边缘。正因其边缘性,才会在学科归属上出现矛盾,如:在本科专业上,其被归在文学门类下;而在硕士专业上,其被归在教育学门类下。即便顺应当今热议的观点,据其交叉属性将其定性为交叉学科,总还得有基础支撑学科才行。如今,适应学科的现实发展需求,《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明确将“国际中文教育”归类于教育门类,并增设博士专业学位,真正意义上构建了本硕博专业一体化发展的国际中文教育培养体系。顶层设计清晰了,学科归属理顺了,那接下来的学科规划也就好做了。第三、其学科地位提升了。一开始,对外汉语只是作为二级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存在,(7)程娟,施家炜.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究2013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选[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301~307.地位微弱。后虽经调整,变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位置依旧边缘。如今,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其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其影响力也愈发凸显。学界已经逐渐看到这一点变化,有学者建议学科建设也要与时俱进,要将其提到一级学科建设的高度。(8)吴应辉,梁宇.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2020,(12).很显然,相较于以前,其学科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

尽管其名称有所更迭,归属有所变化,地位有所提升,但多年来其学科交叉属性没有发生改变:即它是多学科的融合体。而现在,结合其“变”与“不变”,我们基本可以对其学科定位作出新的表述了: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具备交叉属性的、归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学科,它既包含了汉语国际教育,也包含了华文教育,是两者的升级版。

再次回到我们学科建设的讨论。在大学里,只有建设学科才有生存空间,作为担负国家重要战略任务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不仅要建设,而且要建好,不仅要成为特色学科,更要成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很显然,面对学科发展新变化,对标学科建设新定位,要理顺学科体制机制,当下的我们,亟需自我革命,做出新的调整。

三、学科建设首要任务

出于现实的考虑,我们认为,当下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即多学科融合发展才能支持本学科的建设。这是由其交叉属性所决定的,所以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科学研究等方面需要清楚有哪些相关学科,并且捋清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交叉学科是以某个或某几个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中国语言文学作为本学科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以一种怎样的关系共存于一个学科生态当中?或者应从其学科的任务说起,国际中文教育是支持中华语言文化海外传播、支持海外华语传承、通过语言文化交流实现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文明进步事业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化教学活动、通过中华语言文化传播者培养、通过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来助力这一事业。因而文史哲应该是它的基础学科(包括语言学、文学文化、哲学、历史等),这也是既成事实,这是核心。而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更多是人才培养和传播活动过程中会用到,因而可定位为二环。至于位于三环的关联学科,则更多是用于科学研究(间接支持教学),例如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明确了相关学科,接下来就是解决如何融合发展的问题了。这里建议还是在各交叉学科对于本学科的支持功能上下功夫。比如,语言学、文学文化是基础学科,它可以挖掘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的中华语言文化精髓;而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则可以助力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活动中的认知和接受规律;另外,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因而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本学科来说也十分重要。最后,国际中文教育的目的是中华语言文化传播、海外华语传承,促成文明互鉴,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传播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之相关的课程和研究不可或缺。学科在发展,与之关联的学科还会继续增加,利用好交叉学科来推动本学科发展是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学科建设重难点

学科建设的第二步,是要审视和解决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各类难题,这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涉及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三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

关于人才培养,主要是搞清楚: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则是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1. 培养目标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对此做出四点界定:(1)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2)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3)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4)是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9)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S].2009.对照目标,反观当下,笔者认为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理想还是有不少差距的。例如,能力这块,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本专业的目标既然是实现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我们的培养对象就应该具备他文化的理解能力(实际上有“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但重视不够),只有具备这种素质和能力,才能肩负起相关责任。

2. 课程设置

围绕着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规划了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拓展课程为补充、训练课程为重点的课程体系。(1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S].2009.但在此方面,现实也存在不少困境。例一,部分高校学科基础薄弱,专业师资匮乏,没办法很好地开展相关课程规划与建设;或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比例失衡,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等。例二,课程设置与教师短板之间存在矛盾。因人设课现象普遍存在,教师钻研精神不足,课程质量不高,培养效果差强人意。例三专业实习不足。当下实习困难的是“出不去”,疫情固然是首因,但即使没有疫情,实习这一块的训练依旧远远不够。首先是海外的实习机会少,无法满足当下庞大数量的培养群体;其次是实习的时候,部分学生从事的行业跟本专业无关,有的甚至跟教育都扯不上关系。这样的实习,无法很好地帮助学生累积相关教学实践经验,也跟我们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相距甚远。

实习的问题也延续到了就业方面。比较明显的是:培养目标与就业范围之间的矛盾。培养目标写的是专事汉语教学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汉语人才,但是就业又允许担任国内中小学教师,虽不得已,但伤害了专业根基。加剧了对本专业设立理据的质疑。

(二)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11)李泉,关蕾.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匠人、学者[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9,(1).要适应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需求,师资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但目前的师资建设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全国建设专业过多,增长有点无序。随着汉语热潮的持续高涨,近十年来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点呈现规模化增长。但量大带来的是质忧的问题,很多院校并不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在课程设计、师资储备、资源配套上无法达标,这就给人才培养带来了伤害。其次,专业设点过多,也带来了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一是师资供不应求,尤其是高水平的师资无法满足当前庞大的培养需求;二是师资比较分散,院校间教师资源差距大,优质资源没有做好整合与共享。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不利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持续健康发展。再把目光聚焦到教师发展本身,当前的教师普遍职业压力大,幸福感偏低。职业的晋升要求科研成果,但大部分一线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管理事务比较繁杂,导致无暇研究,科研产出偏弱,职业晋升(职称)压力很大。这种矛盾的状况,不利于创设一流的教师人才发展生态,也难以激发师资人才活力、保证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建设和事业发展永昌永新。

此外,本学科的交叉属性决定了其发展模式一定是多学科参与和融合,但目前的整体现状是:我们的学科队伍学科背景较为单一,大多数来源于语言学科,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12)张晓慧.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队伍建设问题[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2).指望他们学习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大现实,至少短期内如此。同样道理,即便引进了跨学科人才,他们也需要了解和熟悉语言学科的相关内容,目前看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再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AI软件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职业发展带来新挑战。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建设需要回答一系列的新问题:首先,中文教师未来会不会被AI所替代?其生存空间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其影响?其次,教师和AI是何种角色关系,两者该如何共存相生?还有,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ChatGPT已经在世界各大高校、各个专业被学生广为应用,如何防止学术不端、保证教育质量成为当下要紧之事。最后,值得深思的是,人机对话学习模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否满足现实发展新需求?人机交互迈进新阶段,中文教师又该如何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都需我们斟酌。

(三)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是大学永恒的话题,优势学科往往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汇聚了大量的学科资源,从而牢牢掌握了学术话语权。因而,学术实力是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学术话语权的关键,(13)赵杨.汉语国际教育学术话语权构建[J].世界汉语教学,2019,(4).只有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才能把特色学科做成优势学科,才能攀上学科高原进而向高峰迈进。

照这个目标来要求,我们还存在巨大差距。一方面,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的科研总体实力还比较弱。比如,在2015年到2017年三年间,在本领域各大期刊上发表过9篇以上论文的高校即已排进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的前20位了,这说明全国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还十分薄弱。(14)吴应辉,郭晶.汉语国际教育学术研究排名与热点分析(2015-2017)[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另一方面,能转化为教学实践服务的理论成果还远远不够。这里的理论成果主要指的是汉语本体的研究成果,应该说汉语本体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了,但是能转化到实践的,能服务于汉语二语教学和华文教学的,依旧不够;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无法在既有的本体研究成果中找到答案。(15)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1).

此外,“一流学科目标”“交叉属性增强”等新特点也促使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对科学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更加注重理论方法创新。就内来说,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在不断扩大,交叉属性在不断增强;就外来说,随着时代发展,学科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与时俱进比别的学科来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不断探索新的理论与方法,更要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去指导和引领学科发展。第二,更加倡导实证科学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它需要思辨性的理论研究,但更需要能直接反映问题、指导实践的实证科学研究。以往的汉语二语教学(华文教育还需努力)积累了大量的课堂实践和教学案例,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去做好相关事实观察、数据分析,提炼并验证出有价值的结论至关重要。第三,更加强调交叉融合研究。多学科融合的现实,要求科研方面必须破除学科间壁垒,加强交流合作。学界已经做出不少探索,如利用脑电技术、眼动技术作分析的心理语言学,基于大数据、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语料库语言学,当然还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各交叉领域相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推动学科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五、学科发展对策

现针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科发展实际,给出以下对策。

(一)人才培养方面

首先,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类型上,更加强调学生的实操训练,做到理论和实践相平衡;在能力上,将“他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我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逐步形成文化理解相关课程。其次,要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范、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16)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55~56.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把培养目标相关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教学质量,改变“因人设科”现象。最后,在实习和就业方面,除了增设更多的实习基地,创造更多的海外实习、就业机会外,各高校也可以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实习和就业形式,比如建立网络二语课堂、制作与传播精品中文网课等等,让学生在国内就能实现对外的汉语教学和华文教学。

此外,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策略亦需进行转型,主要有两个大方向。其一,要大力培养本土中文教育人才。中文教育要扎根,就必须融入所在国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即要走一条本土化道路。人才本土化是中文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方面。做好本土人才培养工作,于内,要以人为本,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构建、注重双域(所在国和中国)文化的培养,注重人才成长规划和职业发展,努力增强其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于外,要积极创新培养方式,探索合作培养模式,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除了开设师范方向的专业,比如汉语教育,华文教育,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夏令营。比如,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针对华裔子弟开设的“华文教育专业”,针对海外教师开展的“华文教师研习班”、“华校校长研习班”、“中华经典诵写讲研习班”等活动就为海外本土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二,要大力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的落后与人才的紧缺,让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走出去”并深度融合发展成为现实。“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沿线国家培养既懂中文又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应该积极与各国携手合作,深化政策交流,促进教育工作互联互通;加强当地企业和中国职业学校的联系,选派领域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智力支持,共建一批语言与技能学院、中文工作坊等新型学习平台;在学科教育上要开展改革研究,根据所在国国情,行业类别发展需求,学习者特点等现实因素,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制国别化、本体化教材,建设具有职教特色的中文教学资源库。此外,“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还应重视科技赋能,要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教室,实现远程连线、云端授课,将“中文+职业技能”数字资源和课程纳入到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平台统筹建设。(17)教育项目研究组.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

总而言之,新时代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服务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服务于所在国经济社会和人文教育发展,服务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文化理解,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二)师资建设方面

要破解师资建设的困境。首先,要实现师资共享(主要体现在课程上)。全国学科点较多而师资相对不足,若高校之间能携手合作、共建资源库,实现师资和优质课程共享,便可在短时间内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二、要为教师创设良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要想办法给骨干教师减负、让他们有空闲时间思考,有闲工夫做研究,增强学术能力,加大科研产出,提升学科影响力;另一方面,要让教师融入学科平台,借力学科平台开展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专业队伍等活动,促进教师与专业共同发展。(18)曹贤文.“双一流”背景下综合性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以南京大学为例[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3).三,要做好教师的转型。学科发展从来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尤其是新兴交叉学科,要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勇于前行,敢于探索,着力实现两个“突破”:首先,组织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跨学科学习,这是第一步;其次,实现不同专业背景教师携手合作共同完成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研究,这是第二步。当然,这里强调的转型,不是让教师放弃原来的专业而去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希望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找到共同的课题;通过跨学科融合协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拓宽加深学科内涵与外延,创造新的增长点,最后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建设应该积极拥抱新变化,以开放的心态了解新事物,化挑战为机遇。从认知层面来看,应该充分认识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异同(19)刘利,史中琦,崔希亮,等.ChatGPT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北京语言大学与美国中文教师学会联合论坛专家观点汇辑[J].世界汉语教学,2023,(3).,人类的思维、情感与批评能力是机器无法拥有的;而机器的信息整合、语言处理能力也是人类无法匹敌的。所以师资建设应该做好精力管理,把时间、精力聚焦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感知能力、沟通能力、批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另外,从方法层面来看,可以借助目前AI浪潮的发展契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助力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新路径,打造人工智能和中文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信息技能素养,进一步实现人才数字化转型。最后,从工具层面来看,ChatGPT等AI软件具有强大的助教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它来服务好自己的教育工作。比如,它可以充当教育顾问,在课程设计、教案编写、难题分析、文章翻译等工作提供即时的智慧支持,极大提升教师备课效率,助力教师实现工作减负。

(三)科学研究方面

为扎实学科根基,推动学科建设壮大发展,我们要关注科学研究工作的外延拓展、内涵深化、积极补弱,为学科发展提供实质性贡献。第一,要积极开展中文教育国别化研究,中文教育本土化研究,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中文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研究。“中文+”的拓展领域还很广,科学研究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需求,努力为学科开疆拓土做好技术支持与智慧服务。第二,要更加关注华文教学与华语研究工作。海外华人华侨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服务群体之一,海外华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规模证实了开展华文教学研究工作和华语研究工作的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深入研究华语继承语理论与深入研究汉语二语习得理论同等重要,两者的融合探索有利于充实和完善国际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体系。第三,要积极补弱。针对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要引培结合,壮大学科队伍,打造科研强手,产出优质成果,以实力提升学科地位;针对理论成果转化不足的问题,要整合一线教师力量,盘活学科资源,鼓励教师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第四,要继续推进调查研究,用好调研成果。科学研究是要服务于学科发展的,国际中文教育的科研工作要积极深入实践场景,摸清领域内的难点、痛点,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五,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要更加注重理论方法创新、更加倡导实证科学研究、更加强调交叉融合研究,要激发科研活力,促进成果产生。第六,要加强中外学界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实现跨越性发展。

实际上,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三者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培养好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师资。而良好师资建设的关键,是要适应学科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科研产出。这就要求,一是教师自身要提高科研素养,二是体制要给教师时间和空间,让其有心力专注科研。如此以来,教师的发展便能促进科研的发展;而科研的发展,特别是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也能进一步促进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结 语

本文立足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现实,通过梳理学科发展历程,研究学科发展变化,详细讨论了其学科归属与定位问题。同时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发展方向,以多学科融合发展助力本学科建设;其次,要把握好学科建设的重点,摸清楚学科建设的难点,解决好学科建设的痛点。围绕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三个方面,扎实推进改革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们常谈初心和使命。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同样也有初心和使命,即,要服务好全球所有中文学习人群,支持好中国语言文化海外传播,通过语言文化交流实现文明互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文明进步。所以,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既要登高望远,牢记学科初心和使命,又要立足现实,研判学科发展新情况,勇于自我革命。只有从大方向上做好顶层设计,从小方面处理好细节,形成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假以时日,无论在学科建设,还是在事业发展方面,国际中文教育都将为国家战略意图的推动提供更坚实的实力保障。

猜你喜欢
师资汉语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学汉语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超学科”来啦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