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深度发展的探索

2024-05-10 17:02朱捷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科院衡阳市科研院所

? 朱捷

摘要:以衡陽市农业科学院为例,聚焦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发展现状、面临问题,进而分析其深度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建议以更好地推进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深度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科研资金比较紧张、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人才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深度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主要包括通过建立灵活人才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优化成果评价体系、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农业产业实效。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建议:科研经费的争取要更主动;成果转化的步伐要更快速;人才机制的建设要更强化;薪酬制度的创新要更大胆。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24)03-0064-05

Exploration on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ing He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ZHU Jie

(He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ngyang 421101, PRC)

Abstract:Taking He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analyzes the paths and strategies of their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further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for better promoting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so a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e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during their development are the shortag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the low efficiency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mperfect personnel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paths and strategies of in-depth development of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are mainl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establishing a flexible talent mechanism and increa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ervin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by optimizing the achievement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the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platform, an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Hence, further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should be more active in applying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the pace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fas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rsonnel mechanis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should be bolder in the innovation of the pay system.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prefecture-leve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写入其中,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科技创新是使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而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作为集应用性、开发性、服务性研究于一体的基层非营利性农业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任重而道远。因此,该文以衡阳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衡阳市农科院)为例,聚焦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而分析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深度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建议,以更好地推进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深度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我国乡村振兴。

1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科研水平和整体素质明显增强,研究范围和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和布局持续优化,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示范推广蹄疾步稳、成效明显,在推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公益性单位,既是我国科研体系中重要的“神经末梢”,也是所在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同时,其还是区域内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的中心,是保障地方乃至更大区域粮食安全、农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农业环保、农民增收等各项工作平稳运行的科技支柱。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鲜明的生态区位优势和科技产品特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环节;二是主要从事栽培技术研究和作物品种选育工作,并在乡村一线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三是肩负着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任务;四是在农业产业体系中还具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破解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难题等职能[1]。

衡阳市农科院是衡阳市唯一的正处级综合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也是衡阳市政府直管的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衡阳市农科院设置了水稻研究所、植物保护与耕作技术研究所等10个专业研究机构,研究领域涵盖衡阳市主要农业产业,涉及水稻、油料作物、旱粮作物、特种果蔬、果树、茶叶、园林园艺(农产品加工)、土壤肥料、植物保护与耕作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水产等多个方面。一直以来,衡阳市农科院积极发挥农业综合科研单位人才、技术、平台等优势,立足衡阳地域区位和农业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地服务“三农”,在衡阳市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及其农业总产值稳居湖南省第2位中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2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开展科研、进行科普宣传、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面临着科研资金比较紧张、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和挑战。

2.1 科研资金比较紧张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项目申请、获取经费支持、平台建设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2]。其一,由于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和紧缺性[3],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科研平台、人才团队、科研手段等方面大都难以与国家、省级科研机构或高校竞争,因此,其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及经费难度较大。其二,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大多为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市级财政,国家、省级财政资金对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资金倾斜力度相对不够,而市级财政经费本身有限,投入到农业科研方面的经费也就更少,这严重制约了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

2.2 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其一,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不强。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中“重产出而轻转化”的现象较多,一些科研人员产出科技成果更多的是为了职称晋升、项目申报,而较少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4]。其二,科研立项与生产实际、产业需求的结合不够紧密[5]。其三,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不足,转化平台比较缺乏,转化价值难以评估衡量,科技成果供求信息流通不畅,转化效率和收益均较有限。很多投入较高、公益性较强的科技成果因缺乏强有力的转化支持而被“束之高阁”。

2.3 人才机制不够健全

其一,职称晋升渠道不畅。长期以来,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大都存在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职数不足、职称晋升渠道狭窄的问题。衡阳市农科院核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数占比仅为35%,且现均已满额,而近年来引进的大批高学历青年科技人才中,在5年内就有16名具备晋升副高级职称资格,职称晋升的竞争压力较大、空间较小。其二,科研人员待遇较低。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项目经费不多,科研工作辛苦,科研成果产出较慢,收益较少,科研人员待遇较低,因而其难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其三,科研人员通过交流或提拔成为领导干部的概率较低。精业务、懂发展的优秀科研人员较难走上“研而优则仕”的道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长期稳定发展。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深度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断走向深入,我国已处于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对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更要成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不仅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还要应对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高效运转和持续深度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衡阳市农科院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人才汇聚、务实创新、专家体面、院内和谐、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建设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现科研力量的集聚;通过务实创新,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应用;通过优化管理和服务,提升该院的运行效率和社会影响力。

3.1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科研创新能力是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提升其权威性、专业性并服务好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亟须在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方面采取各项有力措施,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3.1.1 建立灵活人才机制,优化科研团队结构 科研团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结构的合理性和引进培养机制的有效性直接关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对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优势互补、研究领域多样、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衡阳市农科院运用灵活多样的人才机制,抓好了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衡阳市农科院通过公开引进和公开招考吸纳了20多名优秀人才。其中的原黑龙江省伊春市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许忠海是衡阳市推出“人才新政”之后引进的第1个高层次市级领军人才,许忠海来到衡阳市后潜心研究月季花、刺玫果北种南引驯化栽培,并深入探索玫瑰白兰地等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发展,现已初见成效。此外,衡阳市农科院通过加强国家、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实现人才的柔性引进。截至2023年底,该院共承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及基地8个、省级平台及基地5个、市级平台5个。该院通过搭建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专家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不断凝聚各级农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产业企业、高等院校等的力量,与国际一流的院士、教授如官春云、陈剑平、王汉中、印遇龙、邵明安、柏连阳、单杨、张佳宝、傅廷栋等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农业科研项目向集群式发展,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同时,衡阳市农科院不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深度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和田间试验,让该院的青年人才接受更高水平的指导,进行实践操作,不断积累经验。

3.1.2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质量 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产出离不开足够的投入,足够的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而如何利用好各项投入成为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发展中的新课题。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衡阳市农科院把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摆在投入的关键位置,并以改所建院为契机,着力实现软硬件的升级,进一步助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一是基础设施改善为先。投入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科研基础设施,这不仅可以提升科研效率,也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研人才。改所建院之后,该院对科研综合实验楼进行改造,全面实现检验检测中心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和分析检测标准化,彻底解决了原来科研仪器设备陈旧或缺乏、检验检测手段滞后、办公场所破旧不堪的问题。二是科研基地建设提质增效。该院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科研项目。该院将原本部核心科研基地整体搬迁至衡阳市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拟将其打造成湖南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向衡阳市政府争取了2 000万元南繁基地专项资金,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国家统一规划建设的南繁科研育种园购置了一整层1 200余m2的南繁专家楼并高标准提升田间基地。目前该院拥有核心科研基地3处,总面积已达58.67 hm2。三是承建高级试验站等。目前,该院承建了5个国家级试验站、3个国家级基地、3个省级试验站、2个省级基地等,组建了15个创新团队,研究领域日趋精细化和精准化,涵盖了衡阳市主要农业产业。

“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果立竿见影。衡阳市农科院先后在水稻、油菜、大豆等创新优势领域选育出70多个通过国家、省审(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获得了60多项专利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其中,该院在三系杂交早稻研究方面全国领先,在优质杂交中稻、晚稻、特色优质稻、超级稻研究及镉低积累品种选育方面屡获突破,是湖南省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中通过省级审定品种最多的。在大豆品种选育方面,该院先后选育出的湘春豆28号、衡春豆8号等16个高产、优质春大豆新品种通过湖南省、湖北省审定,6个品种的生产经营权被成功转让给种业企业,这些品种成为湖南省、湖北省主栽大豆品种。其中,湘春豆28号、衡春豆8号、衡春豆9号、衡春豆10号4个品种通过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品种筛选,被确定为复合种植主推品种。该院成为湖南省春大豆新品种选育方面的排头兵,其大豆育种创新能力居湖南省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第1位。

3.2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农业产业实效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连接科研与市场的桥梁,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对于地市级農业科研院所而言十分重要。近年来,衡阳市农科院一直在探索“一个大产业、一名首席专家、一组研究团队、一套适用技术”的创新思路,优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评估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潜力。同时,该院积极搭建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研人员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等提供了沟通的桥梁,助力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此外,该院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仅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也促进了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等之间的紧密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创新力量,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农业产业的价值链,实现了科研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衡阳市农科院这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的问题找到了破解思路,也为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2.1 优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确保转化质量和转化价值,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衡阳市农科院在总结提炼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严把科研立项审核关,充分考虑科研成果在技术、经济、生产等方面的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围绕产业链完善学科链,聚焦研发和推广市场急需的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既有较高价值,又便于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利益分配方式等,为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3.2.2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对于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而言,搭建科研人员、企业、农户等主体可以共同使用的科技成果展示、推介、交流、交易等应用平台,有利于及时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而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在地方农业产业中的实际应用。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衡阳市农科院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后的跟踪与反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并对已转化的科技成果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总结;通过与企业、农户等的沟通交流收集他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3.2.3 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以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6]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助于让科研人员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促进科技成果满足市场需求,因而对于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而言尤为重要。衡阳市农科院将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荣誉评选等直接挂钩,同时,通过提高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权益分配中的奖励比例,既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经济收益,又激发了他们的转化热情和创新潜能。此外,该院的科研人员全程参与科技成果的选题、研发、推广、应用等工作,这种全程参与的模式不仅使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市场需求,从而研发出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科技成果。

多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举措的积极推行,让衡阳市农科院的先进科技成果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被推广到田间地头。衡阳市农科院开发了油菜“油用、菜用、饲用、肥用、蜜用、花用”等多功能用途,并将油菜新品种应用于生产,为保障衡阳市“双低”油菜品种覆盖率达98%、衡阳市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湖南省前列提供了技术支撑。该院杂交水稻育种团队近年选育的早稻迟熟新组合吉优421、中稻组合湘两优755、一晚组合深两优678、农两优油香9号及水稻不育系衡农801S、悦阳A等通过了省级审定,湘两优755、雨母香、美香占2号、天龙1号、泰优390等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在5个示范县推广。该院4个大豆品种(衡春豆8号、衡春豆9号、衡春豆10号、惠豆1269)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衡春豆11号、湘春豆28号2个大豆品种开发权通过市场化运作被转让给湖南泽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楚禾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此外,该院选育的桃、梨、猕猴桃、柑橘、枇杷等名优特水果新品种也深受百姓喜爱。这些品种成功走向市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科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结语及建议

可见,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发展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管理优化等的综合发展之路;其要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跨学科团队的建设,积极推进并引导跨区域、跨学科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7],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为此,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可以在这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力。一是科研经费的争取要更主动。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要结合本单位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区域优势,多渠道积极主动地争取公益性课题经费,以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二是成果转化的步伐要更快速。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可以尝试进一步加强与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的合作,与其共同申报项目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并提供技术支持,拓宽研究领域和经费渠道,加速成果转化,实现科研工作从“出成果”到“出成品”的转变[8]。三是人才机制的建设要更强化。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和再深造机制,加强中青年人才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及时选拔重用年轻干部,通过压担子方式促进青年科技人员成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推动科研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合理流转,以突破制约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农业产业化技术水平,培养更多懂技术的创新人才,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四是薪酬制度的创新要更大胆。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可以鼓励科研人员利用休息时间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进行成果开发等,合理提高科研人员收入。

参考文献:

[1] 程志国,郑荣,米兴旺,等. 对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的思考:以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2):68-70.

[2] 鲍瑜,张兴中,张平,等. 湖北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农业科技管理,2023,42(2):10-13.

[3] 刘长军,吴江. 切实解决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中的实际问题[J]. 中国人才,2022(5):20-22.

[4] 熊明民.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和建议[J]. 农业科技管理,2016,35(3):27-30,42.

[5] 夏海勇,高华鑫. 浅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农业信息,2015(7):22-24,39.

[6] 李乐晨,朱凌宇,苏佳颖,等.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23,42(4):37-39.

[7] 袁朗,韩天怿,刘钦. 协同机制下农业科研院所创新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44(10):275-280.

[8] 项品辉,王芳展,程术希,等.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模式的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7):177-179,185.

(责任编辑:袁萍萍)

猜你喜欢
农科院衡阳市科研院所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衡阳市德丰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衡阳市德丰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衡阳市启动“双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