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掤捋挤按”的文化隐喻

2024-05-14 01:44姜丽敏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习练太极太极拳

姜丽敏

信阳航空职业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创新发展,系统梳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时代影响,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挖掘其内涵并进行创新发展,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更加直观地表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发展中的传承性和时代性,使其以中国人自己的方式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发展,正所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传播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除了提升技术水平,还应增强其文化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然而,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蕴含东方意蕴的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原本“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的锻炼被强行演变成了更高、更快、更强的西方竞技体育之路。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太极拳习练者在修炼过程中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以至于太极拳技术习练的内涵被忽略,而太极拳原始的技术要义“掤捋挤按”,寻不到太极拳内在的文化意涵,达不到“意在体先”“人拳合一”的境界。因此,在这个“三新”时代,应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阐释,并引导工作者和习练者用正确的方式发扬、传承太极拳和太极文化,为不良的太极传播方式正名。

1 阴阳学说的中国古代哲学观释义及太极拳习练中的阴阳互生观

1.1 阴阳一体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观

阴阳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根据事物变化而推断出的一种富有规律的自然观,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运动规律。北宋时期,周敦颐运用《太极图说》中的“一动一静”解释了阴阳的产生。认为“生阴生阳”“分阴分阳”都是从太极自我运动中产生和分化出来的,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2]。明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写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他认为,阴与阳互为一体,阴阳是对立且统一的,并且根据自然规律的变化而相互转化。《太极拳论·阴阳诀》中提到,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更是印证了阴阳互体,刚柔相济的阴阳观。

因此,注重观察阴阳之变成为当代人关注养生的重要方法,有助于修养身心。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曾有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3],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注重阴阳同根的理论,更加强调阴阳一体的文化意蕴。综上,中国古代哲学观中的阴阳学说是一种阴阳相生相济的转化和表达,阴盛阳衰和阳盛阴衰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观念中是阴阳不平衡的表现。而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才是中国古代所归纳的阴阳哲学现象。

1.2 太极拳习练中的阴阳互生观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易传》,其源自中国古代思辨哲学思想,并用以描述自然万物的规律性发展与变化。而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拳也汲取、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相生理论,这一点在太极拳论中均有论述。太极拳中的“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并不是绝对的阴或阳,它蕴含并遵循着由外及内、以内引外的修炼过程。它是一种注重“内三合”“外三合”以及内外兼修的技术修炼方法,也是习练者从入世走向出世的人生顿悟过程。更是习练者在由外及内的修炼过程中所追求的从有为到无为的最高境界。达到无为之境并非没有了阴阳,而是将阴和阳看似对立的两面和谐统一,进而进阶成无为。

太极拳动作本身讲究的就是一个“合”字,如太极拳技术动作中的掤、捋、挤、按四势,在《太极十三势》中写道“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说的则是太极拳掤的技法在练习时要肘、肩、腕、掌骨节都撑开似圆形,立身中正则为体,即“以方为体,以圆为用”。捋法是在掤的基础上,做到在与他人切磋时恰如其分地以己之劲力或借助对方之力将其挤出身外,正如“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中所说。如果掤、捋、挤是一个防、引、化的蓄力过程,那么按则是在与他人切磋时的应对之道,即见招拆招、随势而动,正所谓“舍己从人,方可随心所欲”。因此,太极拳阴阳相生观的修身之法已被认可,其内外相合的修炼过程亦是对习练者的最高追求。它不仅是外在技术修炼的实际表达,也是内在心性磨炼的最终呈现。

2 太极拳“掤捋挤按”的文化隐喻诠释

根植于传统生活中“忙来时种田,闲来时造拳”的太极拳,并没有完全走向西方的竞技场,而是逐步以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修身养性、德艺双修之法。因为太极拳作为形成发展于传统文化土壤里的人体文化和人体活动方式,是一种优化生命存在的价值系统[4],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十三字行功诀”是太极拳最基本且不可丢的习练方式,从外在的体松、气沉、平、开进行练习,养成“掤捋挤按”的基本技术,追寻内在的静心、适中的状态,达到最终的无为之境,人格的提升、德艺的超越和心性的淡泊可通过由外及内的修炼获得,此过程离不开太极拳的“四势”之法,探其根源,是因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以方为体、以圆为用”的和谐思想的影响,太极拳将道德、生命融为一体,使太极拳技术逐步上升为一种赋有身体观、道德观、生命观的太极文化。因此,太极拳“掤捋挤按”的习练过程,是在用澄净的修炼方式,对习练者本身进行的一种教化和内在修养的提升。

2.1 “以方为体,以圆为用”的立身之本

《曾国藩的36 字诀》中提到:“能立能达,以方为体,以圆为用。”变通的处世原则方可使自身变得更加通透有度[5]。然而,在这个满是诱惑的社会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克制私欲,生来就拥有一颗坚定之心。就像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6]正是这种诱惑,使得人们在私欲的控制下变得没有思想,沉浸于自身的认知,只感知对自身有利的,却仍无法满足。这种结果导致人们无法回到最初的“以方为体,以圆为用”的立身之道。在太极拳技术动作中,有些习练者一直急功于求技之路,而忽略了“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才是太极拳基本拳理的修炼之法。

所以习练者需要从太极拳“掤捋挤按”四势的身体实践中开始,追求身体的放松、心态的平静,避免用力过度而导致身体失衡与动作僵硬,从而更好地追求立身之道。太极拳中的“掤捋挤按”之所以讲求方、圆,是因为太极拳视人体为一大系统,认为身与心是统一的[7]。太极拳的起势是圆点的开始,其收式也是以圆点为终端。所以在习练时要求立身中正,无论是一个动作,还是整套拳法的习练,都需要“体松心静,立身中正”。《杨氏老谱·太极正功解》指出:“元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为紧凑,方元规矩之至。”如果做不到对身体的控制,就很难理解“掤捋挤按”动作中所蕴含的“圆”,更体会不到太极运动中动作间的转换与联系。正所谓意向的形成需要由“意”这个身体的原动力发起[8]。缺少这样的理解与认知,只能练就外在技术的花架子,并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顿悟,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技术特点且无法达到拳理要求。正是对圆的立身追求,才使得很多拳师整日醉心于研究拳法之间的联系,并经过长时间的体验和静悟来感知真正太极拳的立身之法。

因此,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只有做到体松、身正、走圆,追求“以方为体,以圆为用”的立身之本,才能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2 “以形为本,以意律体”的中和之法

王羲之在用墨书写时说“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9],和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对《太极图》的解释中提到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10],都蕴含了“和”是所有事物运动规律的重要归途,无论是注重黑白相映的书法艺术,还是太极动作的运动轨迹,都应调节自身动作的和谐统一。太极拳“掤捋挤按”的习练不仅需要身体上的放松,更需要在这一习练过程中感受动静相宜、虚实相映、前后相依、上下相随的阴阳中和之法,它需要练习者摒弃一切外来因素的侵扰,专心且反复地练习和揣摩,沉浸于“掤捋挤按”的技法修炼中。

太极拳《十八在诀》中说道:“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它的一气呵成主要源于腰部的灵活性,在行拳过程中学会使用腰部,会使习练者更容易把握整个身体的协调度。因为腰部是连接上肢和下肢的关键枢纽,它在太极拳“掤捋挤按”的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拳论》曰: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达于两膀,形于手指。这句话强调外在行功之时,腰部的灵活是太极拳运动中必不可少的。“掤捋挤按”含有阴阳中和之法,需通过腰部将动作展现出来,这一要诀贯穿于太极运动的整个过程。如太极拳中的揽雀尾,要求立身中正,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其中蕴含外动内静、掌心为阴、手背为阳的要诀,在运动中“以外在显形,以技术为始”的要诀需通过腰部呈现出来。掤时的两臂支撑、捋时的掌心相对、挤时的劲力相对、按时的上下相随均体现了动静相宜、阴阳相生的中和之道。

太极拳“掤捋挤按”技术动作的内外相和,需要习练者在熟练技术动作的运动规律上,通过一次次的反复练习,逐步加强对太极拳技术动作中阴阳、动静的理解。只有真正地理解太极运动外在形态中阴与阳、动与静、上与下、快与慢、进与退、虚与实、开与合[11]等对立且相互和谐的规律,才能够在每一次习练中感知和体悟“掤捋挤按”的技术要义,进而加深对其内在中和之法的理解。对外在技术“形”理解的同时,更要注重技术上的演练,从而达到以意律体的内外和谐。因此,习练者首先要将形练到极致,掌握外在的运动规律,用意念引领外在之形向更深层的技术延伸,追求形与意的和谐。

2.3 “以内引外,整合化一”的无为之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2]道与名并非永恒的,世间之物皆处于变化之中,世间本无物才是万物的开始,天地之始则是万物起源,这里的“道”与“无”是同一东西的两个名称,是大象无形载誉万物的宇宙现象。“无为”是“和”的最高境界的呈现,无欲无求、无所牵挂的心境即为“虚”,要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需消除外在杂念对人的影响。太极拳“掤捋挤按”的技术练习亦是如此,秉持淡泊宁静的心性,顺乎自然的人生理念,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和谐之法中依旧拥有淡泊的心性,从而接近天人合一的无为之境。在太极拳技术动作的练习中,首先要遵循作为主体的身和作为客体的物是一致的[13],天人合一的实现,需要习练者拥有一颗淡泊之心,这样才可以避免利益对自身的诱惑以及为获得胜利而走入歧途。否则就违背了当初习练的本意和初心,更达不到与自然运动规律相运而行。《峨眉十一庄·天地状合诀》中说道:“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少于心。”[14]贴切地论述了太极拳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

追求“以内引外,整合化一”的天人合一的无为之境,需要习练者在练习“掤捋挤按”技术动作时,注重身与心的和谐[15-16],只有足够了解自己的身体,才能获得熟练的技术。身体的顿悟、技术动作的娴熟、心灵的宁静、形与意相合的体现需通过内在对外在的引领,在对身体运动规律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内外整合化一,达到身与心、技与意、术与道的天人合一之境。老子曰:“有道无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由此看来,术与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重术而弃道,或重道而弃术,都是太极拳“掤捋挤按”中不能够出现的。纯粹的术只是对外在进行的修炼;而纯粹的道,也只是空口理论,而没有具体的身体实践。因此,太极拳“掤捋挤按”的身心合一是一种超出本我自身的习练方式,是一种追求精神修炼的自由之境。只有做到内外相随,才能通过整合化一,达到天人合一的无为之境。

3 结语

太极之道,蕴含万物。大象万物,应运而生。“掤捋挤按”是太极拳十二法之基,通过“以方为体,以圆为用”的修身立法之本,初步获得技术习练之法。在此基础之上,认识到“意在体先”的身心相合要义,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无为之境。只有应自然而行,拥有淡泊之心,在求技、显形、露神、相合的基础上,寻回太极拳在当代中国人生存、生活、生命中的存在方式,并将其赋予在太极拳“掤捋挤按”的技术中,才能在时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将太极拳的文化隐喻传承、弘扬下去。

猜你喜欢
习练太极太极拳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